【核心素养目标】8.2《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8.2《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8: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8.2《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律诗的形式特点,感受语言文字对仗工整的美。体会杜甫诗歌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圣人情怀。他用史诗的纪录片形式再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家族使命,是他用毕生实践的儒家“治世”之意。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五个圣人,他对圣人要求是十分苛刻的,而且他是批判者。第一位是诸葛亮,第二位是颜真卿,第三位杜甫,第四位韩愈,第五位范仲淹。这五人当中,其他四人都是做官者,只有杜甫是以平民形象出现的一个平民的圣人,这是何等伟大的胸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等。对他并不陌生,这节课是在原有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他诗歌的特点,感受他作为平民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可以为杜甫画一幅立体的画像,引导学生爱上杜甫其他诗歌。一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
教学目标
(1)学习律诗的一般形式,篇、句、词、字之间的关系。
(2)明白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特点。
(3)通过一些诗词拓展,进一步感受“诗史”“诗圣”,不要只记住这个词。
(4)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律诗的一般形式,在诗句中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2)学习难点:“诗史”“诗圣”的情怀,举一反三,深入体会这种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教学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环节一:朗诵诗词,感知诗意
同学们下午好!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经典永流传》第四季准备开播了,正在从全国海选古诗词。有位同学推荐了杜甫的《登高》。
撒老师在推荐《登高》时会怎样朗诵呢?
活动1:小试牛刀,各发己声
就你喜欢的、能读好的句子朗诵展示给大家。
活动2:朗诵指导,各抒己见
怎样朗诵更适合这首诗?朗诵指导。
首联:“风急”语速偏慢,“天高”调子很高冲上去,“猿啸哀”欲哭,“鸟飞回”低沉,语速慢。
颔联:“萧萧”和“滚滚”延长,较慢,“下”和“来”低沉,几乎断气。
颈联:“万”“悲”“常”重读,“百”“多”“独”重读。
尾联:“艰难”稍慢、稍低;“苦恨”快、高、重;“繁霜鬓”稍缓,“新停浊酒杯”,欲罢不能。
活动3:因声求气,各发心声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模仿力”是人的第一学习力。因为想要模仿,可上九天揽月;因为想要模仿,可下五洋捉鳖;因为想要模仿,成就了班里每一颗璀璨的朗诵之星。
感谢大家的每一次认真学习,你们沉入式学习的样子真美。
活动意图: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进入作者想要营造的意境,融入老师设置的环节,关键是能从语言文字中感知自己与文学之间的亲密无间。不是诗歌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诗歌。也许在自己人生长河的某一个瞬间,这首诗的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某一个字就与你同频共振,产生无穷无尽向上的激动。
环节二:古今七律,第一冠冕
听了撒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诵,《经典永流传》的大咖康震教授要说话了。你觉得他会怎样点评这首诗呢?
活动1:古今七律第一之争鸣
生1:这首诗选得好呀,杜甫的这首《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值得我们真情以待。
生2:老师,我们初中学过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里讲过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才是七律第一。这失之偏颇。
这两位同学都值得表扬。马同学是就这首诗而言,确实,从明代的胡应麟开始,称赞这首诗的多。
华同学,一定是“语文发烧友”,对初中的课文记忆犹新。连“诗仙”李白到黄鹤楼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到底谁是第一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登高》。
活动2:古今七律第一之顿挫
1.篇: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首联:所见所闻 写景 起 引
颔联:所见所想 承 议
颈联:所感 抒情 转 联
尾联:所思 议论 合 结
2.句: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风急”引出前四句,俯仰视角
第五句“万里”与三四句“无边”“不尽”写空间,将前四句与后四句紧紧相连。
有了空间的“万里”,时间的“百年”,才有七八句的“艰难”“苦恨”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3.字:字字对应,宛若天成
句与句之间字字对应,“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鸟飞回”对“猿啸哀”。句内字字对应,“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就有了哲学思考的意味。
活动3:古今七律第一之密度
他尽可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无限的意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把中华民族的语言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字都有一重“悲”,十四个字说尽了“八重悲”,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如是说。语言的含量密度很大。又穷、又老、又病,一个人的倒霉事儿似乎都被他遇到了。
(活动意图:通过诗歌形式的学习,感受杜甫律诗的特点。他句法的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决定了他的理性。他是一个炼字高手,时时约束自己。这与他奉守的“诗是吾家事”相照应。他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曾经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他自己。)
环节三:家国同构,悲天悯人
“悲”什么呢?
“萧萧下”:秋天,自然之秋 见天地
“艰”:年老多病,人生之秋 见自我
“难”:国家多难,多事之秋 见众生
杜甫总是将自己与国家与百姓的命运连在一起。他总是将国民放在第一位,自己已近行将就木之年,还惦念着他的国家和人民。
个人的身世命运与国家的民族的连在一起。
他曾经在《春望》中写道,
感时花溅泪,(国)恨别鸟惊心。(家)
烽火连三月,(国)家书抵万金。(家)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中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国家一动乱,他就痛哭流涕,如:《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国家一强盛,他就喜不自胜,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归心似箭,忘了他的老弱多病愁苦。
一个人的伟大和渺小,主要体现在胸襟和境界上。杜甫和国家就像血和水一样交融在一起。他一直发扬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儒守官的个人追求。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担当。《论语》中写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我们可以说,杜甫就是一个壮士,曹操是一个志士,陶渊明是一个隐士,李白是一个侠士,白居易是一个情士,苏轼是一个乐士,辛弃疾是一个国士,李清照是一个女士。
不同时代的不同文人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操守来担负国家。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相信儒家思想越来越虔诚,越来越认真。如果没有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概念,随便哪个人都可能造反,国家随时都可能瓦解分裂。天下只此一家,古今一脉相承,就是他要达到的效果,要实现国家的统一,要实现思想的统一。
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是“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他把自己奉献给了多难的国家,也把自己奉献给了苦难的百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但使他成年以后,却是在社会由盛转衰由治变乱的过程中度过的。国家的由盛转衰,社会的沧桑巨变,个人的痛苦磨难,这一切都玉成了杜甫。
历史把他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了一起,但他有可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历史的进程。求实、理智、稳健的个性,使他能深刻把握社会的本质。因此,杜甫获得了“诗圣”的桂冠,杜甫也就获得了“诗史”的称号。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五个圣人,他对圣人要求是十分苛刻的,而且他是批判者。第一位是诸葛亮,第二位是颜真卿,第三位杜甫,第四位韩愈,第五位范仲淹。这五人当中,其他四人都是做官者,只有杜甫是以平民形象出现的一个平民的圣人,这是何等伟大的胸怀。
杜甫他老人家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总跟着民族一起受难,他受了很多磨难,但他从来没有灰心丧气。
时运虽倒,人生不倒。
他就是一个气壮山河的壮士。
全班齐诵《登高》。
无边春叶簇簇新,不尽长江滚滚流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活动意图:通过横向诗词扩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杜诗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爱国主义的种子。)
环节四:推荐词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古人说读书养气,唐诗气势宏伟激昂,境界开阔高远,常常吟诵诗词,能拓展我们的胸怀,开阔我们的视野。
在唐代诗人中,杜甫的心胸最为博大,境界最为崇高,人格最为健全,情感最为深沉,眼光最为敏锐,感受最为细腻,体察最为细致。
杜甫诗歌还能培养我们的爱心,更能养成我们成熟的人性。长期吟诵杜甫诗歌,久而久之,便会潜移默化,让我们越来越稳重深沉。
习近平主席说:“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感谢收看本期《经典永流传》,再见。
(活动意图:通过推荐词,号召同学们爱上中华诗词,养成读诗习惯,作为一辈子涵养自己的精神品格。)
作业设计
(1)写一则《经典永流传》推荐语。
(2)查找杜甫其他诗歌,体会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反思
(1)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够。
(2)老师的解读以资料为主,自己的见解少。
(3)常常想自己是“搬运工”还是“引路人”,希望平衡二者的关系。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节课都要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