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学案(表格式,2份,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学案(表格式,2份,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2 09:12:26

文档简介

《社戏》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数 4课时 课型 新授
课题 16课《社戏》
备课时间 5,4 上课时间 5,12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 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教学难点 主旨解读
教师准备 学案,相关资料,歌曲《童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见学案)二、资料链接(见学案)三、读文章,整体感知1、积累字词(见学案)2、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 坐船 1、戏前波折迅哥儿 赵庄看戏 2、夏夜行船夏夜 3、船头看戏4、月夜归航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0段)四、布置作业:背诵10-13自然段,预习下一课时内容第二课时一、做同步练字词作家作品部分,检测转入新课。二、研读文章,细节探讨。(1)研读第一部分1.请同学朗读这一部分。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3、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2)、研读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好处: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本部分内容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易忽略的精彩处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3、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①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②阅读第11自然段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心理。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修辞手法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总结: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三、布置作业:完成报纸划定试题,预习下一环节内容第三课时一、复习转入新课二、研读文章,细节探讨。(1)、阅读14~21段。讨论: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侧面描写)(2)、朗读22~23段。1、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景物美;船快。2、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视觉听觉3、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侧面描写突出船快4、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5、归船偷豆思考: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天真,调皮,质朴,热心6、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3)研读第三部分-------看戏后的余波1、六一公公性格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 -------淳朴、好客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好强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总之: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人物和性格连线阿发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双喜 憨厚、无私六一公公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桂生 机灵、勤快2、思考: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 ( http: / / www.21cnjy.com )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全文总结: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在:景美、生活美、情意美、人美三、布置作业:完成同步练上作业,预习第四课时一、复习巩固,转入新课二、写法研读1、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 哪些事略写 请连线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详⑶看社戏前的波折。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⑸赵庄看社戏。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⑺六一公公送豆。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视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②听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 “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③嗅觉和味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清香”用得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④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 同时符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很新鲜。“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形象真切。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三、当堂训练四、处理同步练试题五、布置作业:1、预习新课2、按要求完成小练笔: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教学后记: 16课《社戏》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学习重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歌:《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2、歌曲《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平日记忆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3、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高尔基
二、资料链接
1、作家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华盖集》等。
2、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3、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4、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三、读文章,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归省( ) 行辈 ( http: / / www.21cnjy.com )( )惮( ) 絮叨( )怠慢( ) 撺掇( )凫水( ) 潺( )歌吹( ) 蕴藻( )家眷( ) 皎洁( )漂渺( ) 纠葛( )踱 颇 宛转 撮 桕树 楫
2、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1—3段)(2)________(4—30段)(3)_________(3l一40段)
4、研读第一部分
①.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
②、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__________________(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5、研读第二部分
①.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似看山不喜平”。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次转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本部分内容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易忽略的精彩处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_____________)——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③、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传神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
@阅读第11自然段
_____: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_____: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_____:"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修辞手法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作用是:
6、阅读14~21段。讨论:
①、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②、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7、朗读22~23段。
①、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②、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作用:
③、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作用:
④、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8、归船偷豆-----思考:①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②、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9、研读第三部分-------看戏后的余波
①、六一公公性格:


②人物和性格连线
阿发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双喜 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桂生 机灵、勤快
③、思考: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



10、全文总结: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向往。

在:景美、生活美、情意美、人美

11、写法研读
①、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 哪些事略写 请连线
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详
⑶看社戏前的波折。
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⑸赵庄看社戏。
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
⑺六一公公送豆。
②、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③、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
@____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 “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____觉和_____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清香”用得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__________的写法,形象地突出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很新鲜。“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形象真切。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以动写静,以静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