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经典篇章选编,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这些篇章语言简洁却含义深远,以语录体的形式呈现,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行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和高尚品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从文言文学习角度看,它是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句式,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文本;从思想文化传承角度而言,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和精髓,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如 “君子”“仁”“义”“礼”“知” 等)、虚词(如 “而”“之”“其”“于” 等)的含义与用法,熟悉常见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流畅准确地翻译全文,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翻译能力。
了解《论语》的基本文学常识,包括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以及《论语》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文学地位,拓展文化视野。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之美,培养文言语感;在诵读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感悟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文中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如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仁” 的思想内涵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经典文化作品,并能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其价值与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智慧,体会儒家思想中 “仁”“义”“礼”“信” 等道德观念的深厚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与道德修养,将儒家的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培养学生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诚信友善、积极进取等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塑造健全人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入探究《论语》所蕴含的儒家文化精髓,理解其在古代社会以及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性,培养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鼓励学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儒家思想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转化,挖掘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社会道德建设、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契合点,学会古为今用,以传统文化滋养现代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与掌握,如 “通假字”(如 “知” 通 “智”)、一词多义(如 “而” 的多种用法)、古今异义词(如 “君子”“小人” 在文中特定含义与今义的区别)、特殊句式(如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等,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确保学生扎实掌握,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文本思想内涵解读:深入阐释孔子关于 “仁”“义”“礼”“信”“恕”“好学” 等核心思想的内涵,结合具体章节内容分析孔子在教育、为人处世、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例如通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学习方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探讨自我修养途径等,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精髓,感受其思想魅力和教育价值。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阐释与应用: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理解《论语》中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和生活准则,是教学难点之一。例如,在现代多元化价值观冲击下,阐释 “仁” 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作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启示等,需要教师结合丰富的现实案例和生活情境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避免传统文化学习的 “虚化” 和 “教条化”。
文言文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综合提升: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从文字表面深入理解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具有一定难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文言知识进行文本疏通,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孔子言论的分析,如探讨 “君子” 与 “小人” 的对比论述中所蕴含的价值判断标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经典文化作品的鉴赏水平和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实现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进阶提升。
一、趣味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视频内容围绕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展开,其中穿插了一些《论语》中经典语句的场景演绎,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画面呈现:孔子与弟子们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孔子指着路边劳作的农夫、山中讲学的贤士等,向弟子们阐释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之处的道理,让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和《论语》的文化背景有一个直观且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文本的兴趣。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动画视频,被其中的故事和画面所吸引,在观看过程中,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细节产生好奇,对视频中出现的文言语句也留下初步印象,积极思考这些画面与即将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可能存在的联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知识铺垫
教师活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的生平简介,包括他出生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政治抱负以及教育成就等方面信息,以时间轴为主线串联关键事件,如孔子幼年好学、开办私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等,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和相关历史图片,使孔子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接着介绍《论语》这部著作的基本信息,如成书年代、作者群体、书籍体例以及其在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图表形式对比《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在内容侧重点和文学风格上的差异,让学生对所学文本的背景知识有清晰系统的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文本内容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观看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丰富资料,认真记录孔子生平中的重要事件和《论语》的关键信息,在脑海中构建起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框架,对即将学习的经典篇章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为理解文本内涵奠定基础,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孔子的某些经历或《论语》的成书过程产生疑问,并在心中默默思考,准备在后续环节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探讨。
三、初读文本
教师活动
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全文范读,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变化以及停顿的合理把握,突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如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语调轻快上扬,读出反问的语气和愉悦的情感,同时在 “学而”“时习”“朋”“远方”“人不知”“君子” 等词语后稍作停顿,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范读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详细讲解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规则,包括如何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进行停顿,如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方法,以及语调的运用技巧,如陈述句一般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感叹句用降调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文本的情感基调。
学生活动
学生跟随教师的范读,用手指指着课文,逐字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语调和语气,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在教师讲解朗读规则后,学生进行自主朗读练习,先小声朗读,尝试将所学的朗读技巧运用到实践中,注意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和节奏不当之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倾听朗读,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如指出对方在某个词语后的停顿过长或语调不准确等问题,通过反复练习和互相交流,逐渐提高朗读水平,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字词读音、语句顺序有了初步熟悉,为后续的文本理解打下基础。
四、文本解析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逐章逐句疏通文意,首先针对每一章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进行详细讲解,如 “君子” 一词,通过展示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演变,从古代贵族男子的统称到道德高尚之人的代称,结合文中具体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等,阐释其在《论语》中所代表的理想人格特质;对于文言虚词,如 “而”,列举其在文中作为连词的多种用法,如表示并列(“学而时习之”)、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学而不思则罔”)等关系的句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其用法规律;在讲解文言句式时,以 “何陋之有” 为例,详细解释宾语前置的语法结构和构成条件,通过还原正常语序 “有何陋” 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每讲解完一部分文言知识,便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自行翻译句子,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翻译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表达不当之处,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如字词的古今异义导致的翻译错误,“走” 在古代是 “跑” 的意思,而现代指步行,提醒学生要结合语境准确翻译;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孔子的思想主张和道德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孔子对富贵的态度是基于 “义” 的价值判断,而非单纯的物质追求,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疏通全文文意,深入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和内在逻辑。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对文言知识的讲解,记录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文言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差异等;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课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将自己的翻译写在练习本上,对于不确定的字词和句子,主动举手向教师提问或与周围同学小声讨论,如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句中 “其” 的含义和整句话的翻译方法;在同桌互评翻译作业时,仔细倾听对方的翻译思路,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共同探讨最佳的翻译方案,通过不断的思考、讨论和实践,逐渐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提高对文言文本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每一章内容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初步形成自己对孔子言论的理解和感悟。
五、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围绕《论语》十二章所体现的孔子的核心思想,如 “仁”“义”“礼”“信”“恕”“好学” 等,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在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孔子对‘仁’的阐述?这些阐述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示?”“孔子所倡导的‘礼’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6 - 8 人,要求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针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小组讨论的要点和结论;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巡视指导,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避免讨论方向的偏离,如当学生在讨论 “仁” 的启示时过于局限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等更宏观的角度去拓展思维;鼓励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和独特见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同时对学生的讨论结论进行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孔子思想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生活动
学生按照教师的分组安排,迅速进入小组讨论模式,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发表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理解和看法,如有的学生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体会到 “恕” 的含义,并联系校园生活中与同学相处的点滴,讲述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这一思想;记录员认真记录每位成员的发言要点,确保小组讨论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小组代表发言环节,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对比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从中汲取新的思路和观点,对于不同意见的部分,学生们积极举手提问或发表自己的反驳观点,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学生们的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生命力,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纷纷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这些思想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六、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首先梳理《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接着再次强调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儒家思想的精髓,如 “仁” 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人文关怀,贯穿于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回顾文中相关语句加深学生对这一思想的理解;然后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合作精神和思维创新之处,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还不够扎实,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够均衡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论语》十二章,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从孔子的思想中获得的启示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反思和内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的总结回顾,认真对照自己的课堂笔记,查漏补缺,强化对重点文言知识和孔子思想内涵的记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真倾听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虚心接受表扬和批评,对于存在的问题,学生们在心中默默制定改进计划,如加强文言知识的背诵和练习,在今后的小组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等;明确课后作业要求后,学生们将背诵任务安排到每天的学习计划中,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在撰写心得体会时,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堂学习收获,深入思考孔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将内心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在思想上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积累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