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老子》四章
《老子》四章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课文,该单元主题为 “百家争鸣”,旨在引导学生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智慧和文化魅力。《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文字简洁而富有深意,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辩证思维、无为而治、修身养性等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价值。这四章内容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老子的核心观点,通过对其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智慧,反思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格局。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如 “故”“虽”“若”“其” 等)、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并能在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中准确运用。
引导学生品味《老子》简洁、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学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能够仿照其语言风格进行片段写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辩证思维,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中所体现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文中抽象概念的解读和讨论,如 “道”“无为”“柔弱胜刚强” 等,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深入思考哲学问题,并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和阐释,提升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体会《老子》所蕴含的哲学之美,感受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组织学生开展对《老子》思想的讨论和辩论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使其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表达,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让学生深入了解老子及其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认识到道家思想与儒家、墨家等其他诸子百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格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思考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如 “无为而治” 对于现代管理理念的启示,“柔弱胜刚强” 在个人修养和处世哲学方面的借鉴作用等,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使其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教学重点
文意疏通: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老子》四章的文意,梳理文章的结构和脉络,把握每一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述思路,这是深入探究老子思想的基础。
思想内涵把握:重点讲解老子的辩证思想、“道” 的概念、“无为” 思想以及 “柔弱胜刚强” 等重要观点,帮助学生领会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将这些思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语言特色赏析:分析《老子》简洁凝练、富有韵律和哲理的语言特点,品味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运用,让学生感受古代经典文学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对 “道” 的理解:“道” 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其内涵抽象而深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通过引用老子的其他相关论述以及结合具体的生活现象和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初步把握 “道” 的本质特征和精神要义,引导学生从哲学的高度思考宇宙、人生等问题。
辩证思维的深化:虽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辩证思维已有一定的接触,但老子的辩证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深度。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关系,并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复杂的现实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需要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实践,逐步深化对辩证思维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阐释:道家思想产生于古代社会,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避免简单的生搬硬套和误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从不同的角度(如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企业管理、环境保护等)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创新性解读,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和传承。
一、趣味导入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视频内容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界中各种看似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的现象,如白天与黑夜的交替、高山与低谷的共生、四季的轮回变化等。动画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从刚才的动画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相反却又紧密相连的事物呢?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自然界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呢?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就对这些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见解,他就是老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四章,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宝藏。”
学生活动: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动画视频,被其中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象所吸引。在教师提问后,积极举手发言,纷纷指出自己观察到的对立统一的事物,如 “太阳和月亮,一个白天出现,一个晚上出现,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天空的景象”“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四季交替,缺一不可” 等。学生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充满好奇,带着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深入学习《老子》四章,以解开心中的疑惑。
二、背景知识介绍
教师活动:
教师运用 PPT 展示老子的生平简介、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及《老子》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等相关资料。详细讲解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变革以及思想文化的繁荣景象,阐述道家思想产生的根源和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讲解过程中,教师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如老子出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等,以增加背景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子及其思想产生的环境。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仔细观看 PPT 上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记录下重点内容,如老子的生活年代、道家的核心观点等。对于教师讲述的历史故事,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时发出惊叹声和笑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老子》四章的文本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读文本,文意疏通
(一)自主朗读与标注
教师活动:
教师为学生发放《老子》四章的文本资料,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标注出不认识的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和语气的停顿。
学生活动: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朗读课文,声音洪亮而整齐。在朗读过程中,他们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查找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在文本上做好标记。对于一些较长或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们反复朗读,试图初步理清句子的结构和大意,同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准备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与同学和老师共同探讨。
(二)小组合作,字词释义与文意疏通
教师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6 人,并布置小组合作任务:共同讨论并解决之前标注出的字词和句子的疑难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讨论辨析等方式,逐句疏通文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较难的字词释义和语法问题,如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中 “之” 的用法、“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的句式特点等。
学生活动:
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讨论结果。学生们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对文中的实词(如 “名”“有”“无”“强” 等)、虚词(如 “而”“其”“于”“为” 等)的含义和用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结合上下文语境,尝试准确翻译每一个句子。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学生们做好标记,准备在全班交流环节向其他小组和教师请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不仅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全班交流,疑难解答与文意梳理
教师活动: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依次提出在文意疏通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主动举手回答。对于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并详细讲解其中涉及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和文化常识。在解答完所有疑难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梳理《老子》四章的文意,从每一章的主旨大意、段落层次到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文本框架,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学生活动:
各小组代表踊跃发言,提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如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段中 “无” 和 “有” 的具体含义和关系等。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问题,并积极思考,纷纷举手抢答。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疑难问题都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跟随教师的思路,再次回顾和梳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和记忆,对《老子》四章的整体内容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四、文本精读,思想内涵探究
(一)分章精读,关键语句分析
教师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逐章进行精读,选取每一章中的关键语句,如第一章中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二章中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章中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四章中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等,引导学生从字词含义、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这些语句背后所蕴含的老子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智慧。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语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仔细研读每一个关键语句,结合之前文意疏通所掌握的知识,深入思考语句的内涵。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看法。例如,在分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一句时,学生们纷纷举例说明生活中 “有” 和 “无”、“难” 和 “易”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现象,如 “一个空杯子,因为它的‘无’,才能盛水,发挥杯子的‘有’的作用;学习新知识时,一开始觉得困难,但通过不断努力,掌握了方法,就会变得容易,这就是‘难’和‘易’的转化” 等。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们逐渐领悟到老子辩证思想的精妙之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二)小组讨论,思想内涵归纳
教师活动:
在分章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要求各小组围绕 “《老子》四章体现了老子哪些主要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和实际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和总结老子的思想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老的思想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确保讨论的方向正确、内容深入。
学生活动:
小组成员们围绕教师布置的讨论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中的感悟,提出自己对老子思想观点的认识和看法。小组内的讨论氛围十分活跃,成员们相互倾听、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和深化对老子思想内涵的理解。例如,有的小组从 “无为而治” 的思想出发,讨论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如何避免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有的小组则从 “柔弱胜刚强” 的观点入手,探讨了在个人修养方面,如何学会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保持谦逊、包容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经过充分的讨论,每个小组都形成了一份较为详细的讨论报告,准备在全班交流环节与其他小组分享。
(三)全班交流,思想碰撞与深化
教师活动: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包括对老子主要思想观点的归纳以及这些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在各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教师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和点评,鼓励学生之间展开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同时对老子的思想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帮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把握道家思想的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活动:
各小组代表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通过 PPT 展示、板书讲解等方式,详细阐述本小组的讨论成果。台下的同学认真倾听,不时记录下其他小组的精彩观点和独特见解。在提问和点评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看法,与台上的小组代表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学生们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深化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全班交流,学生们不仅对《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还从其他同学的分享中获得了许多新的启示和灵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五、语言特色赏析
(一)语句修辞分析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文本,选取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详细讲解这些语句中所运用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体会老子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阐述深刻哲理的高超写作技巧。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这些修辞手法所带来的语言韵律美和节奏感,以及它们对突出文章主旨、加深读者印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品味文中的语句,认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们不时发出恍然大悟的感叹声,深刻体会到了老子语言的精妙之处。例如,在分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一组排比句时,学生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句子的整齐美和韵律美,同时也明白了老子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想要告诉人们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的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深刻道理。学生们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主动分享自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对《老子》的语言特色有了更为敏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语言风格归纳
教师活动:
在对具体语句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归纳《老子》的语言风格。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回顾之前所学的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等,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从用词、句式、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找出《老子》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老子》简洁凝练、富有哲理、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特点。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阐述对这种语言风格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老子》语言特色的认识和把握。
学生活动:
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和发言。通过与其他文言文作品的对比,学生们清晰地发现了《老子》语言的独特之处。他们纷纷指出,《老子》用词简洁,往往用极少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句式上,既有整齐的对偶、排比句,又有灵活多变的散句,使文章既有韵律美又不失自然流畅;表达方式上,多采用形象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让读者在欣赏语言之美的同时,能够轻松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学生们通过对《老子》语言风格的归纳和总结,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还为今后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六、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老子》四章的主要内容、思想内涵、语言特色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再次强调老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道家思想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同时,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默契、思维活跃、见解独到等,同时也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不够扎实、对某些抽象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完善自己。
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加深了对《老子》四章的理解和记忆。学生们虚心接受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明确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纷纷表示将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道家思想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