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五石之瓠《庄子》
单元定位:本单元属于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研习,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五石之瓠》作为道家经典《庄子》中的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深入领会道家思想以及拓展思维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文本特色:《五石之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呈现深刻道理,篇幅短小精悍,但寓意丰富深远。文中通过惠子和庄子对于 “五石之瓠” 用途的讨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庄子超越常规的思维方法和对事物价值的独特判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思考人生与世界的新窗口。其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观点和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如 “贻”“树”“固” 等实词,“之”“其”“以” 等虚词,以及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庄子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阐述抽象哲理的写作手法,并进行模仿写作,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深入剖析惠子和庄子对于 “五石之瓠” 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背后的思维差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突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通过对文中庄子思想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事物的相对性等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五石之瓠》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感受庄子寓言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丰富的想象力、奇幻的情节设置以及深邃的意境营造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鼓励学生对文中的故事和哲理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如通过改写故事结局、续写故事、绘制漫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展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
帮助学生了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及其思想主张,认识道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启示,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这是理解文本深层内涵的基础。教师可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练习巩固等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分析惠子和庄子的对话,把握二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 “无用之用” 的思想内涵。通过角色扮演、对比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种思维的碰撞,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领会庄子思想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生境界。教师可引入生活实例、哲学故事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实现从文本知识到生活智慧的迁移。
探究庄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庄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同时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其局限性,避免盲目推崇或全盘否定。
一、趣味导入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葫芦图片,有小巧玲珑的工艺品葫芦,也有体型较大的实用葫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对葫芦的印象和了解。接着,教师讲述一个与葫芦有关的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得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葫芦,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葫芦,周围的人也都觉得这个葫芦太大,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只能闲置一旁。然后,教师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五石之瓠》,询问学生在这篇课文中,庄子和惠子会对这个巨大的葫芦有怎样不同的看法。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葫芦图片,积极举手发言,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葫芦的用途,如制作容器、乐器、装饰品等,或者分享自己曾经见过的葫芦的样子和相关经历。在听完教师讲述的小故事后,学生们充满好奇,纷纷猜测庄子和惠子对于大葫芦的态度,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
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强调一些易错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如 “瓠(hù)”“呺(xiāo)”“掊(pǒu)” 等。朗读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并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标注出重点字音,然后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尝试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就主动查阅工具书或者与同桌小声讨论,初步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大致脉络,为接下来的文意疏通做准备。
三、文本解读,把握文意
(一)字词释义与句子翻译
教师活动:
教师针对学生在初读过程中提出的疑难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例如,对于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一句,教师重点讲解 “贻”(赠送)、“树”(种植)、“实”(容纳)、“石”(古代容量单位)等实词的含义,以及 “之”(助词,的;代词,代指大瓠之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不同用法。同时,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宾语前置句 “何陋之有” 与文中 “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等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教师还会适时地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进一步加深对文言字词和句式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仍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及时向教师提问,确保对每一个字词和句子都能准确理解和翻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将文言文转化为通顺的现代汉语,逐步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梳理文章结构与内容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提问学生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直观地呈现文章的脉络。例如,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惠子向庄子讲述自己得到大瓠却不知如何使用,认为其无用;第二部分是庄子针对惠子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瓠,大瓠可以制成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是 “有用” 的,只是惠子没有发现其价值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补充和完善思维导图的内容。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主动举手发言,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学生们相互补充和纠正,共同完善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行文思路,深入理解惠子和庄子对话的背景和逻辑关系。
四、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一)分析惠子和庄子的观点
教师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惠子和庄子对于 “五石之瓠” 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他们观点的语句,并分析这些语句背后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学生活动:
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小组从惠子所说的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中,分析出惠子以实用主义的眼光看待大瓠,只关注其能否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当发现大瓠无法胜任常见的盛水、做瓢等用途时,便认为它是无用的。而有的小组从庄子所说的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中,总结出庄子超越了事物的常规用途,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更广阔的视野出发,认为大瓠可以有独特的大用,即制成腰舟浮游于江湖,逍遥自在,体现了庄子对事物价值的独特认知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化对惠子和庄子观点的理解。
(二)探讨 “无用之用” 的思想内涵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庄子提出的 “无用之用” 的含义,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谈谈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先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如大自然中的野草,看似无用,却能保持水土、美化环境;一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创作,却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等,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想到的例子,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挖掘 “无用之用” 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启示。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响应教师的引导,开动脑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列举出许多 “无用之用” 的例子。例如,有的学生提到阅读一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文学作品,虽然不能直接提高成绩,但却能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参加一些没有功利性目的的兴趣小组活动,看似对升学和就业没有直接帮助,但却能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合作精神,丰富课余生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益。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对 “无用之用” 的理解,逐渐领悟到庄子思想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智慧,即不能仅仅以功利的眼光看待事物,要善于发现事物潜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五、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回顾惠子和庄子关于 “五石之瓠” 的讨论,再次强调庄子 “无用之用” 思想的内涵和价值,以及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在文言文知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取得的收获。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多读经典著作,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生境界。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思考的问题,对《五石之瓠》这篇课文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生们在心中默默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明确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了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