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8: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节选)》是列夫 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价值。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法庭上相遇后的复杂情感和内心冲突,展现了人性的挣扎、社会的黑暗以及道德的救赎等主题。
从文学体裁上看,它是一部长篇小说的节选,保留了原著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 19 世纪俄国社会风貌和人性问题的窗口。托尔斯泰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都使得这篇课文成为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素材。
在教材编排中,处于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 “外国小说”,旨在引导学生领略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小说魅力,学习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而《复活(节选)》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有助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感受世界文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重要字词,如 “嫣然一笑”“衣衫褴褛”“饶恕” 等,理解其含义并正确运用。
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如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的细腻描写,体会托尔斯泰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学习如何通过语言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营造特定的氛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梳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法庭相遇后的情节发展脉络,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解情节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内心活动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白人物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不是简单的非善即恶,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独特的审美风格,体会小说中所描绘的 19 世纪俄国社会的真实画面,如法庭的混乱、囚犯的悲惨生活等,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力和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欣赏美。
组织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审美鉴赏,探讨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塑造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尝试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再创造。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帮助学生了解 19 世纪俄国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文化背景,认识到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性、道德、救赎等主题的普适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将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思考现实人生中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追求。
(一)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剖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人性因素。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立体感,理解他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挣扎与抉择,体会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寓意。
主题思想探究:探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黑暗、人性堕落与道德救赎等主题,理解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的 “复活” 历程所表达的对俄国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人类灵魂净化的思考。引导学生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挖掘主题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人性善恶的深刻认知,使学生能够从小说中汲取启示,思考个人与社会、道德与良知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理解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运用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比手法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等艺术技巧,体会这些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由于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和把握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和实例讲解,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其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作品的现实意义解读:引导学生将《复活(节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思考作品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启示。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找到与现代社会的共鸣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文学阅读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指导和感悟。
一、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列夫 托尔斯泰的画像以及《复活》的一些经典电影片段,向学生介绍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讲述《复活》这部巨著在俄国乃至全球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引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和好奇。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文学巨匠的经典之作。列夫 托尔斯泰,这位被誉为俄国文学泰斗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的复杂。而《复活》,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情感故事,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领略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倾听教师的介绍,初步对托尔斯泰和《复活》形成直观的印象,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准备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背景介绍与文本初读
教师活动:详细讲解 19 世纪俄国的社会背景,包括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悬殊、司法制度的腐败、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当时盛行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情况,让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土壤。同时,发放课文纸质文本,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梳理文章的大致情节,明确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法庭上相遇后的主要事件发展脉络。在学生默读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个别学生的字词疑问。
学生活动:仔细聆听教师对背景知识的讲解,记录关键信息,如沙皇专制、社会阶层、司法腐败等要点,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认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如 “赎罪(shú zuì)”“窘态(jiǒng tài)”“耽搁(dān ge)” 等,并在文本上进行标注。读完后,在练习本上简要概括情节,梳理出聂赫留朵夫认出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态度变化以及法庭上的后续发展等情节要点。
三、人物形象分析之聂赫留朵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聚焦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组织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时,他的内心有怎样的反应?从文中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这些反应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鼓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证据,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可以先示范一处细节分析,如 “聂赫留朵夫一认出玛丝洛娃,‘他的脸刷地白了,他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他内心的震惊和恐慌,说明他对过去的行为感到愧疚和不安,也反映出他良知未泯的一面。” 然后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描写中去挖掘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特点,如他的矛盾心理、试图赎罪的想法等。
学生活动:学生们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仔细研读文本中关于聂赫留朵夫的描写部分,圈点勾画出如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语句。例如,“他的灵魂里在进行一种复杂而痛苦的活动”“他感到自己没有勇气说出真相” 等语句,然后结合这些语句展开分析,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阐述对聂赫留朵夫性格特点的理解,如有的小组认为他是一个有良知但又怯懦的贵族,有的小组指出他在道德和欲望之间挣扎,通过讨论和交流,逐渐丰富和深化对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人物形象分析之玛丝洛娃
教师活动:将分析焦点转移到玛丝洛娃身上,提出问题:“玛丝洛娃在法庭上面对聂赫留朵夫时,她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关注玛丝洛娃的外貌、语言和行为描写,思考其背后的情感和心理因素。教师可以适时补充一些关于玛丝洛娃身世和遭遇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她的性格形成原因,如她曾经的纯真善良以及后来所遭受的苦难对她的影响。
学生活动:依据教师的引导,再次深入文本,找出玛丝洛娃态度变化的相关语句,如从最初的 “她没有听清楚他说了些什么,只是偶尔对他瞧瞧,她的脸上没有一点表情” 到后来的 “她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对他说:‘你是来干什么的?……’” 等,分析这些语句所反映的她从冷漠、麻木到愤怒、怨恨的态度转变过程,进而探讨其内心的痛苦、绝望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复杂情感,认识到玛丝洛娃是一个被社会伤害却依然顽强生存,有着复杂性格和强烈情感的女性形象,各小组通过讨论完善对玛丝洛娃的人物分析,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分享。
五、主题探讨
教师活动: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提出问题:“通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故事,托尔斯泰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这一主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怎样的联系?” 鼓励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背景知识和对人物的理解,从多个角度思考小说的主题,如社会批判、人性救赎、道德反思等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当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们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将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分析结果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看法。有的学生从社会批判角度指出小说揭示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导致了像玛丝洛娃这样的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有的学生从人性救赎角度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挣扎和试图赎罪的行为,认为这体现了人性中善良和良知的力量;还有的学生从道德反思角度探讨了作品对贵族阶级道德堕落的批判以及对道德重建的呼吁。通过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们逐渐形成对小说主题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理解到《复活》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更是一部对社会、人性和道德进行深刻反思的伟大作品。
六、艺术手法赏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等。以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为例,选取文中几处典型的心理描写段落,如 “他现在的心情,就像一个猎人突然发现自己面前有一只受伤的小鸟,他既想打死它,又想放它走”,分析这种心理描写是如何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让学生体会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聂赫留朵夫前后行为和心理的对比、玛丝洛娃与其他囚犯的对比等,分析对比手法对突出主题和强化人物性格的效果,教师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向学生传授赏析艺术手法的方法和角度。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重新审视文本,找出并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实例。对于心理描写,学生们分析其用词的精妙之处,如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如何准确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体会心理描写对展现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独特魅力;对于对比手法,学生们思考对比双方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的怯懦与他内心想要赎罪的强烈愿望形成对比,更加凸显了他的矛盾性格和内心的挣扎,通过对艺术手法的赏析,学生们进一步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七、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特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以及托尔斯泰的艺术手法等重点知识,强调《复活(节选)》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复活》全本以及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将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对《复活(节选)》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记录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激发课后继续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思考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启示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内心深处种下人文精神的种子,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