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经典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变化,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如少年闰土的活泼与中年闰土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们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其语言简练而深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基本词汇积累和对小说文体的了解,但对小说中心主旨的理解仍存在难度。九年级学生需要把握小说的叙事方式,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理解时代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由于《故乡》深刻反映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禁锢,学生需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深入探讨闰土等人物性格转变的原因,从而领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态度。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掌握小说中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体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主题,掌握肖像描写和对比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中心思想,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笔名叫鲁迅的人,原名是什么?名叫周树人的人,他的笔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鲁迅先生的身份定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接着,教师引出《故乡》这篇小说:“《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将近八十年,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初读感知
1、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简述小说故事梗概
明确:第一部分(1-5) 回故乡 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 在故乡 写“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78-88) 离故乡 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对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教师简述小说故事梗概:“《故乡》写的是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具体讲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故事: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包括‘我’家的故事、‘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也包括‘我’家的故事、‘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六个故事相关的描写,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线索、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主要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
(三)深入研读
(1)教师提问:“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小说着重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以写闰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提问:“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中年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少年形象,而中年闰土则变得苍老憔悴、麻木迟钝,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对农民的摧残。”
教师同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的肖像描写,提问:“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和今天的杨二嫂,作者分别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杨二嫂从一个年轻漂亮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形象,这种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4)杨二嫂由一个年轻漂亮、端庄文静、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一个尖刻泼辣、贪婪自私、势利、爱搬弄是非的“圆规”,原因是什么?
明确: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5)教师提问:“小说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小说中的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对比、故乡景色的对比以及‘我’的心情的对比等方面。”
(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意义,提问:“这些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对比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梦、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落后观念对他们精神的毒害与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创造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故乡》这篇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主题、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些学习,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2、教师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阅读小说《故乡》,并尝试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作者所运用的其他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的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我们学习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主题、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深入研读
(1)教师提问:“小说中哪些地方进行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三次: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二是‘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意义,提问:“这些景物描写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萧索的荒村’反映了故乡的破败和荒凉,‘神异的图画’则反映了作者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和纯真,‘朦胧中的想象’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这些景物描写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主题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故乡的变化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时,作者还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景物描写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提问:“这些景物描写与小说主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它们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艺术整体。”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明确:“高墙”是比喻。现实中的故乡与“我”所期望的故乡相差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之间因为身份、地位、境遇差异而有了较大的隔膜。
“我”作为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感觉很孤独,所以我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
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一句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悲哀”?
明确: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的未来是渺茫的,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中“路”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路”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离开故乡的路;二是指人生的路。
整体归纳探究
1.如何理解小说中“我”这个形象?
明确:小说中的“我”漂泊异乡,在异地谋食,属于“辛苦展转而生活”的知识分子。“我”心存对故乡的美好回忆,面对故乡每况愈下、经济凋敝的现状感到痛心;面对故乡人与“我”之间的隔膜感到悲哀。面对故乡的未来陷入思索,有时会感到迷茫彷徨,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由此可见,文中的“我”是一个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新生活,但又时时因失落而动摇的启蒙者、批判者、孤独者。
“我”亦是串联全文、见证一切的线索人物。
(五)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故乡’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小说《故乡》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描述你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学生独立思考并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故乡》这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通过这些学习,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阅读小说《故乡》,并尝试分析小说中其他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它们与小说主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