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09:5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讲读课文,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生动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不仅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教学重点在于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在于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因此,教师需要提供直观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由于这一课生字词较多,学生可能难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加强字词意思的教学,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提高阅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理解并掌握“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等词语的意思。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点拨和比较拓展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改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
教师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 笼罩(lǒnɡ zhào) 薄雾(báo) 横贯(ɡuàn)
咸盐 屹立 浩浩荡荡 昂首 横贯鼎 沸顿时 余数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默读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有关段落。
讨论明确:课文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
(三)精读感知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观潮的盛况。
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
作者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
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的?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人们的心情如何?
明确: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心情急切。
2、学习第二部分: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潮来前的景象,现在,我们来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学生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
潮来时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
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明确: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闷雷滚动;看到了江面平静,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出现,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潮在近处时,人们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白浪翻滚,形成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听到了山崩地裂的响声。
学生齐读第3、4自然段,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背诵第3、4自然段。
3、学习第三部分: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
潮去时的景象如何?
明确:潮头过后,江面恢复了平静,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
品析语言
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横卧”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
抓住这个重点词语,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了钱塘江的形态美,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宽阔。
2、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平静”写出了潮来之前,钱塘江的风平浪静样子。
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抓住这几个重点词语,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了人们等待大潮时的心情。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湖到来时态腾的形态特点。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改写练习:把潘阆的《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七)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平静、期待
潮来时:由远及近、壮观
远处:隆隆响声、一条白线
近处: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去时:恢复平静、江水涨高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同时,通过朗读、背诵和改写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他们关注更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故事,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