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市水城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聊城市水城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2 06:57:06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设计
水城中学 虞保祥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不过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学习目标:
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五、导入新课: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设计意图: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饶有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尽快了解苏轼的作品】
六、简介苏轼、创作《赤壁赋》的背景以及“赋”的知识:
1、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大文豪。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作者其人,可以更深刻理解作者的作品文采及思想,也积累一些常识】
2、创作背景:
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更深刻了解作者在作品中透露出的思想】
3、“赋”的文体知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七、学生朗读课文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朗读,看哪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八、听配乐朗诵,正音,识记词义,了解大意。
1、正音(见课件)
2、解释词语(见课件)
3、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感知美文,体会音韵美,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内容】
九、探究第一段:
(一)配乐,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2、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搜索信息能力】
(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写一写,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想象能力及写作能力】
(三)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是何种心情?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感受,感悟其思想变化】
(四)背诵第一段(抓住重点句子和画面想象法)
十、作业:
完成学案上的基础练习。
课件16张PPT。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赤壁赋苏轼 苏轼:

1037年~1101年

一、作者背景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苏轼苏洵、苏辙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 米芾
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苏轼书法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问余平生功业,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二、简介赋体?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三、听配乐朗诵,了解课文大意窈窕( ) 壬戌( )之秋
冯( )虚御风 桂棹( )
嫠 ( )妇 愀( )然:
舳舻 ( ) 酾( )酒
横槊( )赋诗 杯盘狼藉( )
枕藉 ( ) 蜉蝣( )
匏尊( ) 挟( )飞仙以遨游四、课堂检测一、字词注音yǎo tiǎorén xūpíngzhàolíqiǎozhú lúshī/shāishuòjíjièfú yóupáo zūn xié二、词语解释指旧历每月十六日。 望:指阴历每月十五属通“嘱”,劝请。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冯通“凭”。虚:太虚,天空。冯虚:凌空。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朋友。忧愁的样子。严肃的端坐。 使动用法,使……起舞/哭泣。既望:举酒属客:渔樵:冯虚御风:侣鱼虾而友麋鹿:愀然:正襟危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配乐,朗诵课文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示了诗情画意的境界。五、探究第一段 2.本段以写景为主,找出并朗读,并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