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4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下)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
具体表现:
1.政治:
①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②受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2.经济:
①苏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但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3.思想文化:
①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被凯恩斯主义代替;
②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
③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
4.国际关系: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
②世界局势由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
③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三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课标要求:
1.了解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能够简述二战的主要经过及其重大历史事件;
2.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年 份 试 卷 考 点
2024 福建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广西卷 德国法西斯的对外扩张
重庆卷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广东卷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20题)
2023 全国乙卷 日本投降(第41题)
北京卷 联合国
湖北卷 大战宣传方式
2022 天津卷 二战性质
河北卷 罗斯福新政
浙江卷 开罗会议;敦刻尔克大撤退
命题分析:
1.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重点是二战的背景、过程及战后秩序;
2.考查形式:突出核心素养,客观题、主观题都涉及。
时空定位及主要内容:
1.德日法西斯建立、英法绥靖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以及二战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
2.重点关注:一战后的国际局势对二战爆发的影响、二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等。
备考建议:
法西斯主义与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目录
1
2
第二次世界大战
3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考点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含义:
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是中央集权形式下的军国主义。
2.基本特征:
(1)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
(2)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3)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4)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3.实质: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表现为:
(1)“极权主义”;
(2)“生存空间论”;
(3)“征服世界”。
知识拓展: 法西斯主义表现
①种族优劣: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依据,认为人类社会同动物社会一样,服从“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定律。
②国家至上:希特勒把它的主义叫做“国家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是骗人的幌子,实则主张“国家高于一切”,把“爱国主义”变成“国家沙文主义”,鼓吹扩张主义,侵略和占领别的国家。
③意志至上:希特勒极力推崇“唯意志论”,创造“权力意志”的概念。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是表现形式之一。
④领袖至上:希特勒自诩为唯一能够“拯救德意志”的领袖,通过纳粹党和“党卫军”大肆鼓吹对“领袖”的狂热信仰.绝对崇拜和绝对服从,对人民实行极端独裁专制的统治。
⑤强权理论:坚决反对民主自由、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认为武力能战胜一切,“强权就是公理”。
考点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3.法西斯主义政权的建立:
(1)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2)德国: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3)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史料阅读:
材料一 希特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提示:
(1)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极端化是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根源;
(2)资本主义国家对十月革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的恐惧则加速了法西斯主义的扩张;
(3)对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是法西斯主义滋生的历史背景;
(4)德国、日本等国政治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为法西斯主义建立埋下祸根。
问题思考: 你如何理解“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特有的现象”?
考点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日本
原因
进程
1929年从美国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对外扩张是摆脱危机的出路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制,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原因
进程
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2.欧洲:德国、意大利
3.三国轴心国联盟:
1937年德意日三国先后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国集团形成。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时间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罗斯法定结束日期为1945年9月3日) ,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2.影响: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经济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3.基本概况:
(1)局部战争:1931-1939年
(2)全面战争:1939-1941年
(3)全球战争:1941—1945年。
(4)作战双方:
轴心国:德意日等
同盟国:中美英法苏等26国
(5)五大战场:
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苏联战场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中国战场为抵抗日本的东方主战场。
(6)重要战役: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述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历史原因:德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和不满;
3.现实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4.直接原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5.加速因素: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的推波助澜作用(英法绥靖、美国中立、苏联自保);
6.国际因素:局部战争期间未形成反法西斯阵线。
材料一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姚丽《二战全史》
材料二 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 2/3。其中,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减少了一大半。……1933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举步维艰。
材料三 可以说,“一战”结束时就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地点就在巴黎凡尔赛宫。种子的萌发还需要空气、水、土壤等外部条件。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就为“二战种子”提供了恰逢其时的生长条件。
——思不群《二战全史》
材料四 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1)原因:
①根本: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供需矛盾尖锐
③政策:自由放任政策;
④直接:股票投机过度,导致股市崩溃
(2)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迅速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影响:
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②政治上: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国际上: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知识链接: 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选必2)
教材“历史纵横”: 罗斯福新政(选必2)
(1)时间:
①1933—1935年:调整与恢复经济。
②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实施救济等。
(2)特点: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实质: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措施:
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
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
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影响:
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历史解释: 凯恩斯主义
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1)含义:
英文“绥靖”一词的含义是抚慰、平息、姑息。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2)实质:
姑息纵容,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3)表现:
①亚洲:九一八事变后,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却荒谬地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同对待,拒绝制裁日本。
②非洲:面对意大利发动的侵略战争,国际联盟却拒绝将石油包括在禁运物资中。
③欧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该国领土割让给德国的《 慕尼黑协定》,换取希特勒的“和平保证”。
知识拓展: 全面认识绥靖政策
(4)认识:
①国家力量: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一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②目的:是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满足自己既得利益,如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
③客观环境: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④结果: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方式:
(1)德日两国走上了法西斯侵略扩张转嫁危机;
(2)美国通过改革,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来摆脱危机。
2.原因:
(1)政治传统不同:
①美国具有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②德国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
(2)经济实力不同:
①美国尽管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但作为世界第一
经济强国,承受力强,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减缓危机;
②德国金融力量薄弱,市场相对狭小,缺乏抗危机力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不同:
①美国作为战胜国,是既得利益者,因此要维护它;
②德国在凡尔赛体系中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德国要冲破它。
(4)领袖素质不同:
①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卫者;②希特勒从年轻时就表现出了独裁倾向。
(5)法西斯势力强弱不同:
①德国法西斯势力较强;②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问题探究: 以美、德为例,谈谈经济危机后为何它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大战的进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亚洲-太平洋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1936-1939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签订《慕尼黑协定》,德国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战场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
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 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问题思考:
根据下表的内容,概括二战的特点和性质。
(1)特点:
①由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②由帝国主义战争到反法西斯战争。
(2)性质:
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欧洲战场就有3000万人伤亡,其中一多半是贫民。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像纳粹德国那样使用工业技术手段对整个民族实施灭绝性的大屠杀,史无前例。
——节选自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材料二 在战后欧洲,德国已被摧毁;意大利不过是个空壳;大不列颠已不能在国际均势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法国仍然受着它在1940年崩溃的折磨。没有一个国家能从德国在欧洲霸权的彻底瓦解中得到好处,或填补这个真空。
——厄尔温《二战后的西欧政治》
材料三 (美国)虽然只占有全世界6%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却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量的2/3,外贸出口额的1/3,黄金储备的3/4;生产资本主义世界1/3的小麦,1/2的棉花,70%的玉米;开采62%的煤和石油,冶炼61%的钢;生产48%的电力和84%的汽车;拥有全世界84%的民用飞机,85%的冰箱和洗衣机。
——刘绪贻等《战后美国史》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大战的影响:
1.二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
(1)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帝国衰弱;
(2)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对苏联: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材料四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材料五 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在共产党等进步政党的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和羁绊,建立了人民政权,走上了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道路。与此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印度、缅甸、印尼、菲律宾、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一大批国家也纷纷走上独立的道路。 ——金永华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军事上的需要,使交战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克敌致胜的武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大战的影响:
2.改变了国际格局:从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3.促进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五)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根本)。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行动,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3)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4)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问题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原因。
核心素养: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启示。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欧洲和亚洲旧秩序的破坏要大得多。德国人侵占了整个欧洲大陆,日本人则侵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它们到1945年已不复存在,留下了两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的地区在内的权力真空……这两大权力真空的存在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使各交战国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形成全面的和解。战后20年内,欧洲诸幅员辽阔的帝国几乎全部消失。因此,战后不久全球两大著名的发展便是殖民地革命和冷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相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4)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5)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考点3: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美、苏等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形成的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②随着二战的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加大;
③美苏两国的推动。
3.特点:
(1)倡导和平、民主原则;
(2)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
(3)大国主导,美、苏两分天下;
(4)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一)雅尔塔体系
考点3: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雅尔塔体系
4.主要内容:
(1)领土问题: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2)战败国问题: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抑制法西斯主义。
(3)殖民地问题: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材料一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
历史解释: 国际托管制度
指依《联合国宪章》建立的有关将非自治领土置于联合国管理和监督之下的制度。它旨在促进该领土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进步并最终实现自治或独立。
4.主要内容:
(4)强权政治: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大国间相互妥协,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5)体系保障问题:成立联合国。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6)成立联合国。
5.实质:
事实上划分美苏势力范围,美苏二分世界。
6.评价:
(1)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对战后世界和平、民主、独立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2)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3)历史影响: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考点3: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雅尔塔体系
材料一 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
——严双伍《戴高乐与雅尔塔会议》
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标志着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核心的格局被打破,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成为国际结构的中心……雅尔塔体系仍然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色彩,但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着美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同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从而有助于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摘编自谢金萍《美国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
能力提升: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协调关系
国际格局
建立基础
主要矛盾
相同点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暂时妥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破产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体系名称 形成标志 体系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 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
雅尔塔 体系
1648年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③确认了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一战”后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
领土问题、战败国问题
殖民地问题、体系保障问题
知识链接: 国际体系的演变。 (结合选择性必修1)
考点3: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二)联合国的成立:
1.成立:
1945年10月24日成立,是当代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
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作用:强调大国的协调与合作,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保护大国利益的同时也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③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4.作用:
①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②解决地区冲突,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大国一致”原则。
历史解释:“大国一致”原则
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程序事项决议只需9个理事国的同意票即可通过;对于实质性事项决议,要求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加4个其他理事国的同意票,即“大国一致”原则,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有一票否决权。
能力提升: 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不同点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
参与国 会员国不具有普遍性,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作用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相同点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结合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1.一战后:
(1)一战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新的阶段: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3) 一战后发展:
①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成立了国际联盟,评价:
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又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③1928年,签订了《非战公约》。
2.二战后:
(1)二战破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2)战后发展:
①1945年,签署了《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②国际法院。
③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④国际法领域扩大。
知识链接: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3. 评价:
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但是仍有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高考真题演练:
1.(2024·重庆卷)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件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C.揭示历史复杂面向
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是指部分影视将日本民众构件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二战期间日本民众所遭受的“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都是世界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疯狂侵略的行为,日本这种转移是为了开脱其战争罪责,D项正确;这种行为与国内右翼势力行为一致,并不是抵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转移矛盾,开脱罪责,没有体现军国主义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转移矛盾,开脱罪责,这并不是历史复杂面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D
高考真题演练:
2. (2024·广西卷)下图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
德国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
由此可见( )
A. 《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
B. 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
C. 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
D. 德国意图推进侵略计划
【解析】 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背景,此时德国纳粹上台,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对外侵略扩张。这幅宣传画体现了德国为其侵略计划制造舆论,意图推进侵略计划,D项正确;这幅宣传画显示了德国有侵略野心,但此时没有付诸实践,不能直接看出《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排除A项;宣传画中没有体现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宣传画主要突出的是德国对所谓“小国家威胁”的渲染,不能反映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排除C项。故选D项。
D
3.(2023·全国乙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席卷世界的大危机,大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使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助长了法西斯势力以及各种破坏组织的出现,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发展,且胡佛执政时期一直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措施,其胡佛执政时期主要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对经济干预的力度较弱,排除C项;美国此时并未进行扩军备战,排除D项。故选A项。
A
高考真题演练:
4.(2023·北京卷)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 托管制度
B. “大国一致”的原则
C. 安理会投票程序
D. 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解析】 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D
高考真题演练:
5.(2023·湖北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 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 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 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一战相比,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性质的变化使得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来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二战,D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非洲人民在一战后就已经在不断觉醒,非洲人民的觉醒并不是他们参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D
高考真题演练:
6.(2022·河北卷)罗斯福新政初期,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实施的大量政策,如劳工立法,并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这表明,当时美国
A.国家干预使经济得以恢复
B.分权制衡原则发生改变
C.现实需要总统权力的扩大
D.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 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初期,国会议员对罗斯福推动的大量政策,不但“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而国会议员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体现了解决经济危机的需要推动了总统权力的扩大,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为解决经济危机,总统权力的扩大,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同时也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能得知罗斯福新政是否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初期,总统权力的扩大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内部权力调整,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分权制衡的原则,排除B项;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排除D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7.(2022·北京卷)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②“(八日)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翻克伦斯基政府(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解析】 ①“三国之宗旨……归还中华民国”指1943年中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的开罗会议发表的《开罗宣言》,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②“(八日)彼得格勒……推翻克伦斯基政府(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指1917年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③“(中美)……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领土”指1938年《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故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选择B项符合题意。
B
高考真题演练:
8.(2022·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解析】 由于英国官方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保卫民主的战争,才出现了英国士兵模拟议会的行动,这体现出英国士兵要求自己参与民主决策的要求和愿望,这是维护民主和独立的进步意识,说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唤醒了英国士兵的进步意识,故选D项;英国士兵的行动是反映了其要求民主的进步意识的,其模拟议会的行动是反映了对参与民主决策的渴望,这是迎合当时英国官方的宣传的,所以并不能反映出英国空前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题目中英国普通士兵的行动是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和希望获得民主决策权利的愿望的体现,所以并不属于政治革命,排除B项;英国普通士兵的模拟会议是受到英国政府宣传的影响,其要求也是迎合了政府关于保卫民主的宣传,所以能得出英国政府宣传引发社会对立的结论,排除C项。
D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