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训练(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日本史学家堀敏一在著作《曹操》中对某一场战役定位为:“曹操的失败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大势。”该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文字可以传承文明,文字可以记载历史,明鉴后人。中国文字中年代最早和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铭文 B.甲骨文 C.象形字 D.形声字
3.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延缓了西域地区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4.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 )
A.元谋人 B.房山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5.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下列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创始人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墨子
6.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在某地发现了两颗人类门齿化石。历史学家借助古地磁测定方法断定拥有这两颗门齿化石的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以上描述中的“某地”应是( )
A.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蓝田县 D.浙江余杭区
7.《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 )
A.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8.如图所示内容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9.毛泽东在点评历代帝王时,将秦皇汉武并位相称。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说法恰当的是
A.目的一致,手段相同 B.目的各异,手段不同
C.目的各异,手段相同 D.目的一致,手段不同
10.《晋书》记“(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绣之徒,以奢靡相尚”;“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时人语曰‘王与马(司马)共天下’”。这两段史料反映出西晋、东晋在政治上共同特征是( )
A.在地方废除了郡县制,推行分封制
B.中央政权长期由内迁少数民族掌握
C.豪族地主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深刻影响
D.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了长治久安
11.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春秋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水平的是( )
A.钻孔石斧 B.骨耜 C.铁犁铧 D.青铜铲
1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良渚遗址
13.图示可以直观地展示历史发展过程的各种联系。下面示意图★处应该填入( )
A.发明翻车 B.开凿灵渠 C.修筑长城 D.修建都江堰
14.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 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什么政策( )
A.严刑峻法 B.重视农业 C.中央集权 D.休养生息
15.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16.戎、狄等都是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而“布于天下”;晋国与戎狄作战时,吸取了其擅长的步战,逐步放弃车战,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 )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政治变革 D.促进了思想发展
17.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中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丁村人
18.一些历史大事通常会产生较为深远的意义影响。以下历史大事与意义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东汉黄巾大起义——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孙刘曹赤壁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北方人大量南迁——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19.“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是打破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2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包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包含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华夏民族”的祖先是谁?
(2)根据材料一分析,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3)材料二中,用13年从事治水的人是谁?关于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22.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牛骨上的文字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在哪一文献中?和此文献并称为我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的新体诗歌是什么?写出其创作者。
(2)刻写在图2青铜器上的文字是什么?图3展现了夏商时期的哪一文明?
(3)图4中的扁鹊是哪一时期的名医?写出他发明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再写出同一时期的一部中医理论著作。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在列国游说,诸侯都不接受,最后,孔子回到家乡,经过整理和创新,形成了以“仁义”“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涂少华《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
材料二 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孟子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学说不被诸侯接受的主要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外,纷纷建国定都,其中,魏国国力较强……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59年后,刘宋皇帝也被自己的大将废掉,国号为齐。齐朝存在的23年中换了7个皇帝,末了也被权臣篡位,又改国号为梁。梁朝存在了55年,又被大将篡位,再立国号为陈。宋、齐、梁、陈四个更替的王朝,版图基本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任世江《初中历史教程“点一线”解析》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哪一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魏国的建立者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是哪个朝代?
(2)材料二叙述的是历史上什么朝代的更替?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齐、梁三个王朝有什么共同点?请写出一点。
25.历史论述题
材料一: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统治老百姓,以至于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
材料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一片凋敝。为此,汉高祖简化法令,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即位,他身体力行提倡节俭,下令把十二年租税的一半赏赐给百姓,下一年,又免除了租税。景帝二年,规定百姓私田征收一半的租税,税率三十征一。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文景之治”,至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汉书 食货志》等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D
6.A
7.D
8.C
9.D
10.C
11.C
12.B
13.D
14.D
15.A
16.A
17.C
18.A
19.B
20.A
21.(1)华夏民族的祖先包括炎帝和黄帝。
(2)特点: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经历了长期的接触、交流;在融合过程中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点,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特征。
(3)治水的人是大禹。典型故事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精神品质:体现了他坚持不懈、公而忘私、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
22.(1)甲骨文;《诗经》;楚辞;屈原
(2)金文;古蜀文明
(3)战国时期;切脉诊法或望闻问切;《黄帝内经》
23.(1)社会原因:周王室衰微(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奴隶主势力衰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军事征伐不断,各国需要富国强兵;儒学脱离现实政治,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等。
(2)共同点:政治主张的提出都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3)时代精神:国家统一(或大一统)。
24.(1)战役:赤壁之战;
建立者:曹丕;
朝代:西晋。
(2)朝代:南朝;
共同点:存在时间比较短;王朝更替都是因为大将或权臣篡位;版图基本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答出一点即可)。
25.观点:合理的政策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阐述: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对百姓实行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既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使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西汉王朝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最终,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综上所述,合理的政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