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中考2年模拟】5.成语及惯用语 试卷(含答案解析)-【备考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年中考2年模拟】5.成语及惯用语 试卷(含答案解析)-【备考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5:0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成语及惯用语 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2分)
1.(2024·温州真题)(2分)语段阅读
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无论是书画戏曲,还是诗词歌赋,都成为潮流趋势。各个门类的年轻创作者从传统文化中(jí)①____取灵感,比如用轻歌(màn)②____舞演绎古典画卷,或是用专业戏腔改编流行音乐,有些美妆博主甚至③____(A.惟妙惟肖B.栩栩如生C.绘声绘色)地复原了唐代《簪花仕女图》的妆造,也有音乐博主专门在外国街头演奏民乐。年轻人探寻传统文化,也让传统文化告别刻板(jiāng)④____化,融合出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
(1)(1分)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
(2)(1分)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第③空。
二、语段阅读(共3题;共10分)
(2023·杭州模拟)下面是小余同学为本次活动准备的演讲稿。阅读后完成各小题。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它犹如四季之春,意趣盎然;犹如朝阳喷薄而出,与山水交融,____;犹如花朵含苞待放,芳香□人心脾,不会诓骗每一个珍爱她的人。如果说,生活是在偶然和必然间来回□步的孤独者,青春则是在现实与美好中徘徊的拯救者。青春虽没有□嚣的歌声,但有着不一般的感染力,引领我们迎着人生的高峰拾级而上,展翅飞翔!
2.(6分)根据语境,在口中填入合适的汉字。
qìn   人心脾 duó   步 xuān   嚣
3.(2分)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喷薄(báo) B.徘徊(huí) C.拾(shè)级而上
4.(2分)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高山仰止 B.相得益彰 C.登峰造极 D.相形见绌
三、名著导读(共2题;共10分)
(2024·义乌真题)长征胜利,距离我们已有88年之久。但即使年代久远,长征精神却没有被人们忘却,因为它早已深深融入到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小语和小文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后,有了如下的发现和探讨。
【材料一】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出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狙击下已经靠近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长征》)
【材料三】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作品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阅读这类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5.(6分)请比较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表格。
材料一 材料二
作者 斯诺 1    。
作者身份 ②    (国籍)记者 中国军旅作家、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采访对象和方式 参与事件的当事人亲身受访 下层战士层层转述
内容之同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记述了长征中③   这一事件
创作目的之异 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的“红色中国” 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
6.(4分)小语在阅读中还产生了如下疑问,向小文求助。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小文,我发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实施描述中,有一处明显不同:①   .为什么在描述同一事件时,会有这样的不同
小语,结合材料三和表格(作者身份、采访对象和方式等)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原因在于:②   。
四、诗歌鉴赏(共2题;共4分)
(2023·长兴模拟)古诗阅读
木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①。匪②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琼琚:美玉名。下“琼瑶”“琼玖”同。②匪:同“非”,不是。
7.(2分)本诗选自《诗经·卫风》,“卫风”指的是。这首诗采用了的章法结构,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和我们课内学过的《关雎》《蒹葭》相似。
8.(2分)本诗是《诗经》传诵最广的名篇之一,由此诗生发出成语“投木报琼”,请推测成语的意思。
五、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8分)
(2023·绍兴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三人成虎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上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9.(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诽谤
C.愿王察之 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结束
10.(2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11.(2分)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12.(2分)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36分)
(2024·长兴模拟)小文和小语从节气馆中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准备进一步探究,邀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是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把立春列为首位),每“节气”之间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材料二】
有同学把二十四节气进行以下分类:
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民间在谷雨节气有摘谷雨茶、走谷雨、祭海、吃春、赏花等习俗。
民谚云“小满,江河渐满”。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说文》:芒,稻麦芒也。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稻、黍、稷等。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分类 节气 分类理由
①____。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③____。
物候现象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②____。 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材料三】
日前,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在第16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历史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系列讲座中,为市民们讲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以及其中蘊含的中国智慧。
首先,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顺应农时,观天察地,摸索、感悟、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体系。当代综合研究表明,物候的出现要早于节气,它是形成二十四节气的先河,也是我国远古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状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雏形。其次,二十四节气告诫人们,动植物和人类本身的生长节点,是受时间和气候先后有序控制的。在二十四节气中,中国古人还感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节律。他们认为,除农事外,人生也应该顺时而为,顺势而行。第三,二十四节气中还蕴含着循环往复的生命意识。在作物一岁一枯荣中,人们早就认识到生命的有限与无限。所以,顺天应时,既要善生,也要乐死。显然,对于死,古人比我们今人豁达得多。
(选自解放日报《二十四节气为何被称为“第五大发明”》)
13.(18分)完成下列对话
小文:结合材料一,我发现一些文字在括号里,这些文字并非可有可无,起到   的作用。并且我发现古人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依据是   。
小语:是的,我还整理出另一种分类方式,但是我有点不确定,你能结合材料二的表格帮我探究节气的分类依据吗
小文:你真是给我抛了个难题,我的分类是①   , ②   ;分类理由是③   。
小语:你真是善于归纳与探究!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藏着我们中国人许多的智慧。
小文:根据材料三提供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几点   。
14.(3分)节气之旅告一段落,小文和小语设计了三款节气主题海报,准备向来校的韩国代表团展示。请你选择其中一幅海报,替他们介绍海报的构图、灵感来源和设计理念。
15.(3分)参观完二十四节气馆,小文写下了一段文字,请你帮他补全其中的文字,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并根据意思写出相应成语。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méng(  )发于对自然的深刻观察:随着季节的流转,大地从冬日的绒(A.jiān B.jiǎn) 默中苏醒,万物(  ) (本义指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各种生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后再次复苏。春雷轻吟,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夏雨滋润,给万物带来了苍劲(A.jìn B.jìng):秋风扫去枯zào(  ),冬雪(  )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覆盖一切……诉说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循环。
(2023·长兴模拟 真题)阅读
中国的姓氏文化
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姓共有5600多个。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二为一,由于形成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姓氏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姓氏的传说、形成、分类、分布等。中国人的姓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姓的出现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原因。
【姓氏概况】
唐太宗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76个,一共484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姓氏统计表
类别 姓氏 占比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 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40%
第二大的十个姓 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 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10%
接 下 来 的15个 大 姓 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10%
【姓氏来源】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氏、关尔佳氏改为关氏、钮祜禄氏改为钮氏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盛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
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
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姓氏异读】
有不少汉字,在作为姓氏时有它特殊的读音,这在姓氏学上被称为“异读”。出现异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姓氏中保留了古音,以及受地方方言影响所致。查,本是检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为姓氏要念zhā。常,作为姓氏念sháng。
还有一些姓氏用字,一字两音,同一个作为姓氏的汉字,由于有两个读音,就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姓,而且不一源流。如:“乐”姓,北方读音与“月”字同,而南方读音则与“勒”字同音;“召”姓,汉族人读作“少”,而傣族人则读作“赵”;原籍在中原一带的“覃”姓,读音作“谈”,而祖籍两广或壮族则读音与“秦”字同。这些同字不同音者,分别表示不同的姓,不能认为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区、不同族属的不同读法。
16.(4分)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中国姓氏文化的特点。
17.(4分)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
A.70%的中国人姓了45个大姓,其他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如江、白、陆、文、关等。
B.同一祖宗、同一血脉的后代子孙,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出现姓氏同字不同音的现象。
C.父母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姓合成复姓,中国从而有了复姓。
D.高士廉的《氏族志》,是唐太宗时期推举贤能做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18.(4分)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因为他们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
七、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19.(2024·杭州模拟)(50分)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目前,一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眼球,进行了夸大事实的宣传,网络中的景区照片变“照骗”。比如,浪漫“樱花花海”,现实情况只是路边摆放的盆栽树木,而且这些盆栽基本是“残花败柳”,毫无花色可言。网上的“高大上”瞬间变成了“卖家秀”,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有人认为这样的宣传着实扫了公众的兴致,景区不应虚假宣传;也有人认为景区竞争激烈,这是招揽游客的无奈之举。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发表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1)汲;曼;僵
(2)A
【解析】(1)汲取 jí qǔ 吸取。轻歌曼舞 qīng gē màn wǔ 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柔和优美的舞蹈。僵化 jiāng huà 变僵硬;停止发展。
(2)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这一空形容有些美妆博主复原的唐代《簪花仕女图》妆造非常逼真。对应A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故答案为:(1)汲;曼;僵;(2)A
(1)本题考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理解字词含义,不写错别字。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用法,联系句子语境,填入合适的词。要特别注意近义词。
【答案】2.沁;踱;喧
3.C
4.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字形的识记和积累。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和正确书写,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和书写。
(2)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和积累。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正确的判断。
(3)考查成语辨析。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字形。
沁人心脾,读音是: qìn rén xīn pí ,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踱步,读音是: duó bù ,指慢步的走来走去,步行;
喧嚣,读音是: xuān xiāo ,指声音大而嘈杂。
3.本题考查注音。
A、喷薄(báo)一 bó ;
B、徘徊(huí)— huái ;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B、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C意思是登上顶峰,指到达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
D、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得不足;
根据“它犹如四季之春,意趣盎然;犹如朝阳喷薄而出,与山水交融”可知, “与山水交融”,这里用"相得益彰"更恰当;故答案为:B
【答案】5.王树增;美国;飞夺泸定桥
6.中弹细节不同。材料一中提到“第一个战士中了弹”,而材料二中则说“没有一人中弹”。或者对士兵的秘呼也有所不同,材料一称其为“战士”,而材料二称其为“勇士”。;因为作者所采访的对象不同,斯诺直接采访了事件的当事人,而王树增的材料则是由下层战士层层转述而来。再者,由于两位作者的身份不同,斯诺以美国记者的身份希望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的“红色中国”:而王树增则是以中国军旅作家的身份希望,发掘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因此,纪实作品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但因为作者立场、观点、态度的不同,在叙述统一历史事件时,仍然会存在差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5.这部分主要考查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能力。作者信息:通过对文本的了解,需要辨别不同内容所属的作者。对于材料一,已知作者是斯诺,而材料二的作者需要从知识储备或文本细节中判断,在长征题材作品中有王树增的《长征》,所以此处应填王树增。作者身份:明确作者身份有助于理解作品的视角和侧重点。斯诺是美国记者,这是常识性知识,他从一个外国记者的角度观察记录中国的革命情况。内容比较:要求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内容,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都在描述长征中的一个关键战斗场景,结合具体细节(如 “泸定桥” 相关内容)可判断是飞夺泸定桥事件。这样的比较可以让读者体会到不同作者对同一事件的记录方式和重点,也能更好地理解纪实作品在选材上的特点。
故答案为:王树增;美国;飞夺泸定桥
6.这一小题着重考查对纪实作品内容差异的原因分析能力。 发现差异:首先要引导读者关注两则材料在内容细节上的不同之处,如材料一中提到 “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材料二则是 “没有一人中弹”,或者对士兵的称呼不同,材料一称 “战士”,材料二称 “勇士”。这一步是分析差异原因的基础,让学生学会仔细阅读文本,敏锐地捕捉信息。分析原因:根据材料三对纪实作品特点的介绍,以及表格中作者身份、采访对象和方式等内容,综合考虑造成差异的因素。不同的采访对象会导致信息的差异,斯诺直接采访当事人,信息可能更原始、细节更真实;而王树增通过下层战士层层转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有变化。同时,作者身份不同,写作目的也不同。斯诺作为美国记者,重点是向世界展示真实的 “红色中国”;王树增作为中国军旅作家,更侧重于发掘长征精神。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纪实作品虽然基于事实,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会影响内容的呈现,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故答案为:中弹细节不同。材料一中提到“第一个战士中了弹”,而材料二中则说“没有一人中弹”。或者对士兵的秘呼也有所不同,材料一称其为“战士”,而材料二称其为“勇士”。
因为作者所采访的对象不同,斯诺直接采访了事件的当事人,而王树增的材料则是由下层战士层层转述而来。再者,由于两位作者的身份不同,斯诺以美国记者的身份希望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的“红色中国”:而王树增则是以中国军旅作家的身份希望,发掘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因此,纪实作品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但因为作者立场、观点、态度的不同,在叙述统一历史事件时,仍然会存在差异。
【答案】7.①卫国的民歌②重章叠句
8.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答到礼尚往来、回报他人皆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句的含义理解成语的意思。
7.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就是指十五国风,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墉(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卫风”即指卫国的民歌。
这首诗共有三节,这三节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因此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
故答案为: ①卫国的民歌②重章叠句
8.“投木报琼” 出自"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你送我一个木瓜,我回报给你一块美玉,因此这个成语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
故答案为: 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答到礼尚往来、回报他人皆可)
【答案】9.C
10.译: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
11.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12.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在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注意对重点语句的把握,结合关键语进行回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和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C:“愿王察之”的意思是是:希望您那个明察秋毫。察:明察。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语:夫:发语词。市:集市;之:主谓之间,无实义;明:明显的。然:但是。翻译: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庞葱“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可知:庞葱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1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人对事不能以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查,并且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答案】13.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季节;气候变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季节:一年四季循坏,符合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反映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或者:气候变化:十二个节气反映了自然界中水、露、霜、雪等气候现象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或者:物候现象:节气引导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可以根据节气特点选择播种日期,从事农业活动。;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人生也应该顺时而为,顺势而行;循环往复的生命意识
14.示例一: ①构图:我选海报一。该图从近及远,由农民在田中插秧苗、犁地、房屋、远山、雨滴和汉字“谷雨”组成; ②灵感来源:材料中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在雨水的滋润能够成长。 ③设计理念:整幅海报体现出谷雨这一节气的明显特征,节气是我国先民顺应农时,观天察地,也是体现了动植物和人类本身的生长节点,是受时间和气候先后有序控制的。
15.萌;A;销声匿迹;B;燥;接踵而至
【解析】(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通读三则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在材料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材料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括号的作用、节气分类依据、节气的意义即可。
(2)本题考查海报理解能力。要先读懂海报内容,理解海报的构图、灵感来源和设计理念。合理组织语言,按顺序介绍即可。
(3) 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13.①(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是对“黄道”的解释,所以括号里的文字起补充说明或解释的作用。
②【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是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是按照太阳黄经度数划分。
③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分别标志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和季节的中间,概括为“四季变化或季节”。
④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气温、日照等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变化,它们反映了自然界中水、露、霜、雪等物候现象的变化,概括为“气候变化”。
⑤季节:一年四季循坏,体现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动。
或者:气候变化:十二个节气反映了自然界中水、露、霜、雪等气候现象的变化。这些现象是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直接体现,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或者:物候现象:节气引导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可以根据节气特点选择播种日期,从事农业活动。
⑥ 【材料三】 第二段:首先,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顺应农时,观天察地,摸索、感悟、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体系。即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
其次,在二十四节气中,中国古人还感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节律。他们认为,除农事外,人生也应该顺时而为,顺势而行。即人生也应该顺时而为,顺势而行。
第三,二十四节气中还蕴含着循环往复的生命意识。即循环往复的生命意识。
故答案为:①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
②“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
③季节
④气候变化
⑤季节:一年四季循坏,符合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反映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或者:气候变化:十二个节气反映了自然界中水、露、霜、雪等气候现象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
或者:物候现象:节气引导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可以根据节气特点选择播种日期,从事农业活动。
⑥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人生也应该顺时而为,顺势而行;循环往复的生命意识
14.海报一
构图:海报中间写着“谷雨”。“谷雨”上面是一轮太阳,“谷雨”下面是房子,“谷雨”左右两边是高山,房子下面是农民在田里插秧、犁地。最下面是两棵大树,叶子绿油油的。
灵感来源: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刻春雨绵绵,雨生百谷。海报中农民“犁地、插秧”就是因为此刻春雨绵绵,适合农作物生长。最下面是两棵大树,叶子绿油油的。暗示了此刻万物生长。
设计理念:海报体现谷雨的季节特征:气温回暖,适合万物成长。
海报二
构图:海报上方写着“小满”,下面写着“麦黄江盈,生机盎然,农历四月十三”。下面是黄橙橙的麦田。左中位置是一座大水车,下方两只鸭子在湖里游泳,湖上有几片荷叶,左下方是生长的稻穗。
灵感来源: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第二,与农业小麦有关。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甚至无雨,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所谓“小满动三车”,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所以海报中有黄橙橙的麦田,有稻穗,还有水车。
设计理念:海报体现小满万物滋润丰盈,生机勃勃,农作物正在灌浆饱满,迎接丰收的时刻。
小满,盈而未满,符合中国人的美学追求。
海报三
构图:海报上方写着“芒种”,有一横是麦芒的形状。下面写着“风吹麦成浪,蝉鸣夏始忙”。下方有农民割麦子,有小孩在高高的麦垛上。
灵感来源: “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设计理念:“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橙黄色寓意收获,红色寓意希望。多彩的图景,体现了农民的辛勒、智慧和期许。
故答案为:示例一: ①构图:我选海报一。该图从近及远,由农民在田中插秧苗、犁地、房屋、远山、雨滴和汉字“谷雨”组成;
②灵感来源:材料中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在雨水的滋润能够成长。
③设计理念:整幅海报体现出谷雨这一节气的明显特征,节气是我国先民顺应农时,观天察地,也是体现了动植物和人类本身的生长节点,是受时间和气候先后有序控制的。
示例二:①构图:海报上方写着“小满”,下面写着“麦黄江盈,生机盎然,农历四月十三”。下面是黄橙橙的麦田。左中位置是一座大水车,下方两只鸭子在湖里游泳,湖上有几片荷叶,左下方是生长的稻穗。
②灵感来源: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此刻雨水之盈,小麦麦穗很饱满。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
③设计理念:海报体现小满万物滋润丰盈,生机勃勃,农作物正在灌浆饱满,迎接丰收的时刻。小满,盈而未满,符合中国人的美学追求。
示例三:①构图:海报上方写着“芒种”,有一横是麦芒的形状。下面写着“风吹麦成浪,蝉鸣夏始忙”。下方有农民割麦子,有小孩在高高的麦垛上。
②灵感来源: “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③设计理念:“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橙黄色寓意收获,红色寓意希望。多彩的图景,体现了农民的辛勒、智慧和期许。
15.萌发 méng fā 种子或孢子发芽。 比喻事物发生。
缄默 jiān mò 闭口不说话。
销声匿迹 xiāo shēng nì jì 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
苍劲 cāng jìng (艺术风格)老练而雄健有力。 (树木)苍老挺拔。
枯燥 kū zào 单调,没有趣味。
接踵而至 jiē zhǒng ér zhì后头的人脚尖接着前头人的脚跟,一个跟着一个来到。比喻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故答案为: 萌;A;销声匿迹;B;燥;接踵而至
【答案】16.示例:源远流长;血脉相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
17.D
18.不正确。因为姓氏起源的形式有很多,并且都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并不能断定是同一起源。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中国姓氏文化的特点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大意,比对给到的说法是否正确即可。
16.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源远流长。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二为一,由于形成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 血脉相承
【姓氏概况】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76个,一共484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内容丰富
【姓氏来源】交代了姓名的由来,这是具体的出处。
故答案为: 源远流长;血脉相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
17.A 无中生有
B 会出现姓氏同字不同音的现象,错误。【姓氏来源】原文: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
C 复姓,错误。【姓氏来源】原文: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D 正确
故答案为: D
18.【姓氏来源】原文: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即同一个姓不能断定是同一起源。
故答案为: 不正确。因为姓氏起源的形式有很多,并且都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并不能断定是同一起源。
19.【答案】我认为景区不应进行虚假宣传。景区是供人们欣赏自然风光、感受文化的地方,虚假宣传是对游客的欺骗。这种行为虽可能短期吸引游客,但长此以往会损害景区声誉。景区应靠真实的美景和优质服务来吸引游客,才能长久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点表达和理由阐述能力。通过对景区虚假宣传现象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学生能够明确观点,并用合理的理由进行支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学会就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
故答案为: 我认为景区不应进行虚假宣传。景区是供人们欣赏自然风光、感受文化的地方,虚假宣传是对游客的欺骗。这种行为虽可能短期吸引游客,但长此以往会损害景区声誉。景区应靠真实的美景和优质服务来吸引游客,才能长久发展。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