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阅读理解、赏析 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题;共2分)
(2024·衢州真题)第二组研究月的意象。请你帮助完成以下研究笔记中的内容。
蕴含哲思的诗文 引发哲思的月“象”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长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A.
日中则昃(zè,太阳西斜),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消减)息(增长)。 B.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小组更进一步地理解了“意”和“象”之间的关系。C.。
1.(1分)有同学认为,AB两处引发哲思的现象没有区别。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
2.(1分)请在C处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意”和“象”之间的关系。
二、语段阅读(共3题;共5分)
(2023·宁波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一入芒种,天气渐热,夏倦便也开始了。 芒 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为始熟,田野里开始(mí)漫着新麦的清香,水稻此时则不可种,稻田里也已一片新绿,令人心(kuàng)神(yí)。此时草厚螳螂生,螳螂飞捷如马,故又称 飞马 ,它是捕蝉高手,却总意识不到黄雀在后。
螳螂两足如斧,故又称 斧虫 ,这斧令它自以为螳臂能挡车,这实在是有些可笑。
3.(3分)根据拼音写汉字。
(mí) 漫 心(kuàng) 神(yí)
4.(1分)根据语段内容写一个与螳螂有关的成语。
5.(1分)下列诗句内容与语段所写的节气相符的一项是( )
南行别弟
(唐)韦承庆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A.书架斜斜设,梅花细细香
B.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C.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三、名著导读(共1题;共1分)
6.(2024·杭州真题)(1分)【睿之寄语】
请从以下描绘春的诗句中任选一句,送给选项中的一位名著人物,并结合诗句和名著内容阐述选择和赠送理由。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因不值》)
②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春》)
③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张拭《立春偶成)
A.《红岩》中的江姐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C.《名人传》中的贝多芬 D.《简·爱》中的简·爱
四、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16分)
(2024·浙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豫章①胡叔俊,以高才硕学隐居进贤官溪之上,治乃祖西园,筑亭其间而游息之。以东南先朝阳夕阴,宜木果,而树桃、李、梨、栗。南为正阳之方宜芳华而列种海棠。松、竹者贯岁寒而后凋,故以植乎西北。中又杂植梅数十株,曰:“梅,松、竹之友也。”今皆蔚然为林矣。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丛生而可爱,皆列于亭之左右,以便观赏。合而名其亭曰“园趣”。
其出入之途在正东,近所居也。海棠之西有二池,夹道凿小渠引水经其所居,以入于东池。渠之上古木参天,其先祖所手植也。东池之外又为大池,春夏泛溢可以舟楫。池之北为堂八楹②,以为子弟讲肄③之所。又北为堂六楹,以馆宾客④。又北为重屋六楹,以藏累世之书。此其园外之事,又所以为成趣之本。
日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论农圃之要,而忘其世虑。客至则觞咏⑤啸歌,云山烟水,交错乎指顾⑥之间,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⑦不与易也。
(节选自揭侯斯《胡氏园趣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中的“进贤”为县名。②楹(yíng):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一间为一楹。③肄(yì):练习,学习。④馆宾客:接待宾客。⑤觞咏:饮酒赋诗。⑥指顾:手指目顾。⑦禄:俸禄。
7.(7分)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①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 。
②合而名其亭曰“园趣” 。
③客至则觞咏啸歌 。
8.(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E中选出正确的两处(填写字母)。( )
南为A正阳 B之方 C宜芳华 D而列种 E海棠。
9.(3分)选文紧扣“趣”字来写,你能发现哪些“趣”?请列出四种。
10.(3分)文末画横线句“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不与易也”,让你想到以下哪篇课文?任选一篇并简述理由。
A.《陋室铭》(刘禹锡) B.《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C.《醉翁亭记》(欧阳修) D.《湖心亭看雪》(张岱)
我选 。理由:
五、诗歌鉴赏(共2题;共6分)
(2024·浙江真题)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学习任务。
樱桃花
【元】方回
浅浅花开料峭①风,
苦无妖色②画难工③。
十分不肯精神露,
留与他时着子红。
【注释】①料峭:形容微寒。②妖色:艳丽的颜色。③工:工巧,精巧。
11.(3分)你从诗作第一句中读出了樱桃花哪些特点?
12.(3分)诗中表现了樱桃花怎样的精神?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共8题;共40分)
(2023·衢州模拟)请你参加“走近鲁迅”学习活动,完成任务。
琐记(节选)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但是,哪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已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选自《朝花夕拾》)
13.(4分)如果列一个“坏人”排行榜,你会怎么给衍太太、杨二嫂(《故乡》)、丁举人(《孔乙己》)排序?为什么?
14.(4分)鲁迅在“虽生之日,犹死之年”的心境中写下《朝花夕拾》。请你想象他写作以下句子时的状态(如神情、动作、心理等),细细体会字里行间鲁迅的爱或憎。
①鲁迅从回忆父亲的病到回忆离开散布流言的S城,这期间写到衍太太,《琐记》这样开头。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
②鲁迅回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共同战斗最后生死两隔的经历,《范爱农》这样结尾。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15.(4分)鲁迅在《朝花夕拾 小引》中说:“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选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荒诞离奇的现实的讽刺与批判?请你摘录一句分析。
16.(8分)鲁迅离开故乡“寻别一类人们”,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于是他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改变国民精神,用文字“树人”。请你根据阅读积累,将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这个“人”,如果是孩子,应当像双喜一样,聪明能干,当小伙伴没有主意的时候能挑大梁,应当① ;如果是劳力者,应当② 。总之,是一个大写的“人”。
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朝花夕拾》(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
(2023·台州真题) 阅读锦囊:游记是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情思的文章。阅读时可以通过所至、所见、所感等要素体悟作者情思。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
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批注:第④段写____】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
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批注:第⑥段写____】
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
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
17.(5分)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
18.(5分)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
19.(5分)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给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
批注:第▲段写▲
20.(5分)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
七、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21.(2023·衢州模拟)(50分)《出师表》是对内政建设的劝谏,《后出师表》是对军事战略的分析。阅读下面的《后出师表》选段,从内容、情感、措辞、语气等角度中任选一个,比较两篇“表”的异同。不少于200字。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答案解析
【答案】1.示例1:不赞同。A处是“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B处是太阳西斜,时间增长的现象。
示例2:赞同。AB两处的“象”都指月的阴晴圆缺现象。
示例3:不赞同。A处是月有“阴晴圆缺”各种情况,B处是月圆之后就必然月缺的规律。
2.示例:由象生发的意要符合象的特点。 (“意由象生,象中含意,二者相互依存”或“同一个象可以生发不同的意”等,也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与掌握。意象是带有诗人情感的物象(景物),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要找出意象,然后加以想象,紧扣诗中的形象和画面进行描绘,可适当添加细节。诗人常常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要找出意象,然后加以想象,紧扣诗中的形象和画面进行描绘,可适当添加细节。再思考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1.A处的月象是:月有阴晴圆缺;B处句子的意思是:太阳运行到中天就会向西偏移,月亮圆满之后就会亏缺,天地间的圆满与缺失,都是随着时间而消亡、生息,此处的象是太阳到了中天就会西斜、月圆之后会月缺,这里强调随时间的推移,虽然也说到月圆月缺,所以赞同不赞同要有理由。
故答案为:示例1:不赞同。A处是“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B处是太阳西斜,时间增长的现象。示例2:赞同。AB两处的“象”都指月的阴晴圆缺现象。
示例3:不赞同。A处是月有“阴晴圆缺”各种情况,B处是月圆之后就必然月缺的规律。
2.象就是物象,就是景物,意就是情感或哲理,意由象生,象中含意,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见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象,而生人有悲欢离合之意,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当然,一个象也会生发出多种意,但一定是角度不同,情感各异的,比如同样是月,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对月,表达对远方弟弟的思念,对天下人的祝愿,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独自一人饮酒,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作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等等,举例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由象生发的意要符合象的特点。 (“意由象生,象中含意,二者相互依存”或“同一个象可以生发不同的意”等,也可)
【答案】3.弥;旷;怡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者螳臂当车
5.B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要重练习,多巩固。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写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翻查工具书,然后从成语的意思,使用的范围、对象和褒贬色彩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积累的文学文化常识去分析。
3.(mí)弥漫;心(kuàng)旷神(yí)怡
故答案为:弥;旷;怡。
4.题干要求根据语段内容写一个与螳螂有关的成语,从“ 它是捕蝉高手,却总意识不到黄雀在后 ”“ 自以为螳臂能挡车,这实在是有些可笑 ”可以概括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螳臂当车: 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 。
故答案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者螳臂当车。
5.题干要求选择诗句内容与语段所写的节气相符的一项,从语段的“一入芒种,天气渐热,夏 ……”“麦子到此时为始熟,田野里开始弥漫着新麦的清香”等可知季节是夏季。而且主要的物象是小麦成熟了。这与诗句“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所反映的季节相同。
故答案为:B。
6.【答案】选韩愈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赠送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诗句意思: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极力留春。诗人一反暮春伤感之态,情感激昂,乐观向上,有一种珍惜春光,尽情演绎生命美好的感慨。这点很符合小说中保尔的形象。保尔饱经磨难,即使在双目失明、瘫痪卧床的状态下也不浪费一分一秒依然坚持写作,尽可能地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所以这句诗赠送给保尔非常合适。
【解析】结合人物具体情节,分析诗句和人形象的相似处即可。
①翻译为: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赠送给A.《红岩》中的江姐。江姐视死如归,宁折不弯。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行将就义,她神态平静,举止从容,梳理头发,整理衣衫,吻别“监狱之花”,始终带着胜利的笑容。“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这一席话,充分展示了江姐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生死观。赠送第一句诗,告诉江姐战争必将胜利,希望就在眼前。和江姐在监狱中也坚守共产主义信念相吻合。所以这句诗赠送给江姐非常合适。
②翻译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赠送给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保尔在战场上身受重伤,右眼失明,不得不退出前线修筑铁路。不久又患上伤寒肺炎,最后保尔病情恶化,双腿完全瘫痪,双目失明。在身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打击的情况下,保尔依然选择勇敢面对,用写作来实现人生价值,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诗句中的花草极力留春,和保尔遭遇挫折后迎难而上,走文学革命道理的心态相吻合。所以这句诗赠送给保尔非常合适。
或者赠送给C.《名人传》中的贝多芬,贝多芬在创作鼎盛期遭受失聪打击,爱情缺失、经济窘迫、侄子不肖,都让他痛苦不已。 面对各种困苦,他始终坚守着自我实现的理想。他“以痛苦讴歌欢乐”,扼住命运的咽喉,勇敢抗争,成为音乐巨匠,完成自我重塑。诗句中的花草极力留春,和贝多芬遭遇各种困苦后迎难而上,勇敢抗争的心态相吻合。所以这句诗赠送给贝多芬非常合适。
③翻译为:只觉得眼前已是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赠送给D.《简·爱》中的简·爱, 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洛伍德义塾(洛伍德学校)去。洛伍德义塾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诗句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简·爱经历折磨后还充满善意、活力一致。所以这句诗赠送给简·爱非常合适。
故答案为:选韩愈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赠送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诗句意思: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极力留春。诗人一反暮春伤感之态,情感激昂,乐观向上,有一种珍惜春光,尽情演绎生命美好的感慨。这点很符合小说中保尔的形象。保尔饱经磨难,即使在双目失明、瘫痪卧床的状态下也不浪费一分一秒依然坚持写作,尽可能地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所以这句诗赠送给保尔非常合适。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理解。注意读懂古诗句含义,掌握名著人物形象特点及具体事件。分析诗句和人物形象的相似度,选择符合人物形象的诗句展开描述即可。
【答案】7.类;命名,取名;到
8.CD
9.①植树之趣 ②赏花之趣 ③泛舟之趣 ④藏书之趣 ⑤讲习之趣 ⑥论农圃之趣 ⑦饮酒赋诗之趣 ⑧赏景之趣
10.示例1:我选A,因为胡叔俊隐居官溪之上,植树赏花,赋诗交友,生活悠闲而高雅。刘禹锡身居陋室,与鸿儒谈笑,弹奏素琴,阅读金经,安贫乐道,享受陋室生活的乐趣。他们都有高雅的生活情趣。示例2:我选B,因为胡叔俊隐居官溪之上,植树赏花,与宾客共赏云烟山水。陶弘景隐居山林之间,欣赏山水之美。两人都热爱自然美景。示例3:我选C,因为胡叔俊在园趣亭欣赏自然美景,与宾客饮酒赋诗,感到十分惬意。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们既领略到了自然之趣,又享受到了人情之美。示例4:我选D,因为胡叔俊常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谈论,而忘却世虑,享受远离俗世的乐趣。张岱选择在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也有不与世俗同流的雅情雅趣,两人有相同之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豫章人胡叔俊,凭借他高超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选择在进贤县的官溪畔隐居。他精心打理着祖辈留下的西园,并在园中筑起一座亭子,作为他游玩休憩的地方。考虑到东南方向早晨阳光充足而傍晚阴凉,适合种植果木,他便在那里栽下了桃树、李树、梨树和栗树。园子的南边是正对阳光的地方,适宜种植花卉,于是他排列种上了海棠。松树和竹子能够经历寒冬而不凋谢,所以他把它们种在了园子的西北角。此外,园中还混杂种植了数十株梅花,他说:“梅花是松树和竹子的朋友。”如今,这些树木都已经蔚然成林了。至于菊花,以及牡丹、芍药这类丛生而可爱的花卉,都被列植在亭子的左右,以便于观赏。胡叔俊将这些景致合在一起,给这座亭子取名为“园趣”。
进入园子的道路在正东方,靠近胡叔俊的居所。在海棠的西边有两个池塘,沿着道路开凿了一条小渠,引水经过他的居所,流入东边的池塘。小渠的上方,古木参天,这是他先祖亲手种植的。东池的外边又是一个更大的池塘,春夏时节池水泛滥,可以泛舟其中。大池塘的北边是一座有八根楹柱的堂屋,用作子弟们学习讲学的地方。再往北是一座有六根楹柱的堂屋,用来接待宾客。再往北是一座有六根楹柱的两层楼房,用来存放世代相传的书籍。这些是园子外面的景致和建筑,也是构成园中趣味的根本所在。
胡叔俊每天坐在亭子上,与园丁和村野老人谈论农事园艺的要领,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客人到来时,他们就举杯咏诗,放声高歌,云山烟水,在举手投足之间交相辉映,园中的乐趣,即使是万钟的俸禄也不能换取。
7.本题考查文言词义。①句意:像菊花、牡丹、芍药这类。属,类②句意:把整个园子和亭子合起来命名为“园趣”。名,命名,取名③句意:客人到来时,他就设宴饮酒赋诗,高声吟唱。至,到。
故答案为:类;命名,取名;到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南面是阳光最为充足的地方,适宜种植花卉,于是他列种了海棠。“南为正阳之方”表达了方位判断,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宜芳华”表示“适宜种植花卉”,表意独立;“而列种海棠”表示在这个方位种植海棠的行为。
故答案为: CD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第①段“以东南先朝阳夕阴,宜木果,而树桃、李、梨、栗”“松、竹者贯岁寒而后凋,故以植乎西北。中又杂植梅数十株”等句子可知,文中描述了园中的自然景观,如桃树、李树、梨树、栗子树、海棠、松、竹、梅等树木蔚然成林;根据第①段“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丛生而可爱”可知,园中菊花、牡丹、芍药等花卉丛生可爱,十分有趣;根据第②段“东池之外又为大池,春夏泛溢可以舟楫”可知,园中有大池塘,可以行船,充满趣味;根据第②段“又北为重屋六楹,以藏累世之书”可知,园中收藏了众多书籍,阅读起来别有趣味;根据第②段“池之北为堂八楹,以为子弟讲肄之所”可知,堂屋是子弟讲学的场所,在讲习中也可以得到趣味;根据第③段“日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论农圃之要,而忘其世虑”可知,园主胡叔俊与园丁野老论农圃之要,忘却世间忧虑,享受田园生活的质朴与闲适;根据第③段“客至则觞咏啸歌”可知,园主邀请宾客前来饮酒赋诗,增添了园中的人文之趣;根据第③段“云山烟水,交错乎指顾之间”可知,园中云山烟水,景色交错,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故答案为: ①植树之趣 ②赏花之趣 ③泛舟之趣 ④藏书之趣 ⑤讲习之趣 ⑥论农圃之趣 ⑦饮酒赋诗之趣 ⑧赏景之趣
10.本题考查拓展运用。“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不与易也”这句话表达了园主胡叔俊对园中生活的热爱和珍视,认为园中的乐趣是无法用金钱(万钟之禄)来交换的。这体现了园主超脱物欲、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态度。我们需要这句话出发,联想到与之意境或思想相近的课文,并从所选课文中找出与画线句相呼应或相似的表述,从而简述理由,也就是要找出这些课文与题干中这句话在主题、情感、意境等方面的相似之处。示例一:我选A。《陋室铭》中刘禹锡以陋室为乐,不慕荣华富贵,体现了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题干中“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不与易也”也表达了作者对园中之趣的珍视,胜过丰厚的俸禄,与刘禹锡的价值观相似。示例二:我选B。《答谢中书书》描绘了自然之美,作者陶弘景沉醉其中。题干中的园趣也包含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各种花木、池沼等,作者在园中能忘却世虑,与陶弘景对自然的热爱相似。示例三:我选C。《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在滁州享受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题干中作者在园中与园丁野老交流、与宾客觞咏啸歌,同样体现了对自然和人际交往中的乐趣的追求,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示例四:我选D。《湖心亭看雪》中张岱追求孤独、清冷之美,超脱世俗。题干中作者在园中享受宁静的乐趣,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干扰,与张岱的心境有相似之处。
故答案为:示例1:我选A,因为胡叔俊隐居官溪之上,植树赏花,赋诗交友,生活悠闲而高雅。刘禹锡身居陋室,与鸿儒谈笑,弹奏素琴,阅读金经,安贫乐道,享受陋室生活的乐趣。他们都有高雅的生活情趣。
示例2:我选B,因为胡叔俊隐居官溪之上,植树赏花,与宾客共赏云烟山水。陶弘景隐居山林之间,欣赏山水之美。两人都热爱自然美景。
示例3:我选C,因为胡叔俊在园趣亭欣赏自然美景,与宾客饮酒赋诗,感到十分惬意。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们既领略到了自然之趣,又享受到了人情之美。示例4:我选D,因为胡叔俊常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谈论,而忘却世虑,享受远离俗世的乐趣。张岱选择在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也有不与世俗同流的雅情雅趣,两人有相同之处。
【答案】11.①花色浅淡;②花香清浅;③花朵小;④花朵不繁密;⑤耐寒
12.示例1:樱桃花在料峭寒风中开放,体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示例2:樱桃花朴实无华,没有艳丽的花色,表现出甘于平凡的精神。
示例3:樱桃花积蓄力量,把辉煌与荣誉留给后代,体现出甘于奉献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浅浅花开”中的“浅浅”一词可知,这句直接描述了樱桃花的花朵颜色并不鲜艳,而是呈现出一种花色浅淡、花香淡雅的感觉。同时从浅浅开放中,我们也能读出它花朵小的特点;“料峭风”表明此时天气微寒,而樱桃花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开放,体现了它不畏寒冷的特点。初春时节,微寒的风中还带有冬天的余韵。樱桃花在这样的季节里绽放,说明它的花期也较早,因此花朵并不繁茂。
故答案为: ①花色浅淡;②花香清浅;③花朵小;④花朵不繁密;⑤耐寒
1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根据“浅浅花开料峭风”可知,在料峭的寒风中,樱桃花依然能够绽放,这体现了它不畏严寒,顽强拼搏的精神,它敢于在恶劣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美丽。根据“苦无妖色画难工”可知,樱桃花没有妖艳的颜色,连画家都难以描绘其美。这说明樱花具有内敛、谦逊,不张扬、不炫耀的精神品质。根据“十分不肯精神露”可知,樱桃花不愿意展现出华丽的外表,与那些追求妖色、工巧的花朵不同,它不追求外在的虚荣,不张扬自己。这句诗体现了它不慕虚荣的品质。根据“留与他时着子红”可知,樱桃花将自己的精力和美丽都留到了日后结果的时候,为了孕育果实而默默奉献,不追求一时的绚烂。这句诗体现了樱桃花为了日后结出果实而默默积蓄力量,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故答案为: 示例1:樱桃花在料峭寒风中开放,体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示例2:樱桃花朴实无华,没有艳丽的花色,表现出甘于平凡的精神。
示例3:樱桃花积蓄力量,把辉煌与荣誉留给后代,体现出甘于奉献的精神。
【答案】13.将衍太太排在“坏人”排行榜的首位,其次是丁举人,最后是杨二嫂。这是因为衍太太表面上和蔼,实际上却是暗地里挑拨是非的人,对孩子们影响很坏;丁举人则是凶狠、残暴的统治者;杨二嫂则是唯利是图、自私、尖刻的人。
14.①鲁迅回忆起衍太太的种种行为,包括教唆孩子们吃冰、比赛打旋子等,让孩子们养成不良习惯,表现了他出对衍太太的憎恶之情。
②在《范爱农》中,鲁迅回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共同战斗最后生死两隔的经历,表达了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
15.示例:“好。那么,走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讽刺。
16.应当像范爱农一样,有硬骨头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追求革命;应当像阿长一样,质朴、善良、关爱孩子。
【解析】(1)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理解题干,鲁迅离开故乡“寻别一类人们”,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于是他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改变国民精神,用文字“树人”。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①《琐记》中的衍太太怂恿孩子吃冰、打旋子,怂恿少年鲁迅看坏书、偷母亲的首饰等,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表里不一、用心阴险的人,鲁迅对这个人充满了憎恶;②杨二嫂是《故乡》中的人物,是一个家庭背景在走下坡路的普通公民的形象。杨二嫂年轻时稳重漂亮引人注意,被称作“豆腐西施”,豆腐店的生意也非常火爆;20年后,杨二嫂损人利己,顺手牵羊,小偷小摸,变得自私刻薄,让人生厌;③丁举人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唯一没有露面的人物,也是导致孔乙己死亡的直接祸首。小说借助掌柜和酒客的对话只对其作了侧面的交代,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极为深刻:凶残而狠毒。丁举人本和孔乙己一样本都是沿着封建科举制度阶梯向上爬的读书人,他爬上去后一下子就成为了统治阶级的爪牙和帮凶,而绝大多数的读书人则无法通过封建科举这座独木桥,滑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然。他不仅没有对自己的同类孔乙己半点关心和照顾,反而利用封建权力对孔乙己横加摧残,造成其身体残废,最后默默离开人世;据此分析,进行排序为:丁举人、衍太太、杨二嫂。故答案为:将衍太太排在“坏人”排行榜的首位,其次是丁举人,最后是杨二嫂。这是因为衍太太表面上和蔼,实际上却是暗地里挑拨是非的人,对孩子们影响很坏;丁举人则是凶狠、残暴的统治者;杨二嫂则是唯利是图、自私、尖刻的人。
14.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琐记》中“衍太太”她教唆鲁迅去偷母亲的钱,鲁迅说他母亲没有钱,“衍太太”又教唆他去偷家中的首饰变卖。鲁迅从此不到“衍太太”那里去了,但很快就传出了鲁迅偷家里东西的流言,使鲁迅“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鲁迅讲述这一人生经历之后接着写道:“好,那么,走罢!”说明他之所以要走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是因为看透了“衍太太”之流的嘴脸和心肝。据此可知,鲁迅对衍太太是厌恶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怀着憎恶的心理去写的;《范爱农》中,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由憎恶到喜爱的过程。鲁迅对范爱农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原先是厌恶的,做了不好的事情,随着深入的了解,又有了怜悯之心。两个人彼此对对方的第一印象都不好,他们又成为了挚友,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再次相遇、相熟、相知,后成为了挚友。鲁迅是怀着怀念、伤感、愤懑、自责的感情来写范爱农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鲁迅回忆起衍太太的种种行为,包括教唆孩子们吃冰、比赛打旋子等,让孩子们养成不良习惯,表现了他出对衍太太的憎恶之情。
②在《范爱农》中,鲁迅回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共同战斗最后生死两隔的经历,表达了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
15.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对荒诞离奇的现实的讽刺与批判的句子进行赏析即可。示例:“好,那么,走罢!”一句,写衍太太散布鲁迅偷家里东西的流言,使鲁迅“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说明他之所以要走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是因为看透了“衍太太”之流的嘴脸和心肝,表达了作者对荒诞离奇的现实的讽刺与批判。
故答案为:示例:“好。那么,走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讽刺。
1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结合这些作品中的人物,结合题干“如果是孩子,应当像双喜一样,热情淳朴,聪明能干”“总之,是一个大写的‘人’”可知,应该是正面人物形象,写出它们的优点。据此分析,读书人可写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劳力者可写勤劳朴实的闰土。
故答案为:应当像范爱农一样,有硬骨头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追求革命
应当像阿长一样,质朴、善良、关爱孩子。
【答案】17.岩羊;深入腹地(深入山谷、抵达山门);岩画
18.①示例1: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和卧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示例2:这个句子连用两个“看不到”,突出贺兰山脉是一个不毛之地,并为下文写罅隙间倔强的植物和灵动的岩羊作铺垫。
示例3:这个句子多用短句,将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荒芜的植被等画面一一呈现,突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粗粝不毛,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②示例1:重音落在“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上。因为“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的矫健迅疾,“山之子”写出了岩羊的坚毅顽强,这样设计朗读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示例2:采用上扬的语调(后句比前句的语调更高)进行朗读。因为这一句写出了岩羊的灵动矫健、坚毅顽强,采用上扬的语调,更能突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19.示例1:④作者原以为贺兰山是一座沉寂、死亡之山,但是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时,他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不禁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
示例2:⑥作者沿着山路深入时,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他想起了几万年前人类的生存,用手触摸,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手的温度,内心百感交集,眼里涌出了泪水,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这一惊叹与思考。
20.示例: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巨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坚硬的石头上镌刻者令人惊叹的岩画,它们是祖先智慧和不屈的剪影。这些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西北的土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西北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7.本题考査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①根据第④段“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啊,是岩羊”,可提取“岩羊”填空;②根据“山泉、峭壁、巨石”等事物,可定位到第⑤段,结合第⑤段中“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可用“抵达山门”“深入腹地”“深入山谷”等填空;③根据第⑥段中“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可知,应填入“岩画”。
故答案为: 岩羊;深入腹地(深入山谷、抵达山门);岩画
18.①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从修辞的角度。“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把贺兰山山脉比作雄狮、卧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的气势,结合第②段“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可知这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从词语的角度。“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用两个“看不到”,比“看不到植被和生命的痕迹”更有力,突出调了贺兰山脉给人的“粗粝不毛之感”。在这片不毛之地上,竟然在岩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活跃着灵动的岩羊,因此这个句子为下文写生命的灵动与神奇作了铺垫。从句式的角度。这个句子没有长句,都是由短语组成的,短句简洁有力,“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看不到生命的痕迹”等,画面感强烈,突出了贺兰山脉巍峨雄伟、粗粝不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震撼之情。②本题考查朗读设计。从重音的角度。这是两个判断句,在第④段结尾,是对岩羊的赞美,重音应落在句末的宾语及定语上。“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在山岩间奔跑腾跃矫健迅疾之势,“山之子”说明了岩羊是这片粗粉之地独有的动物,是坚毅顽强的贺兰山的儿子。重读“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①示例1: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和卧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示例2:这个句子连用两个“看不到”,突出贺兰山脉是一个不毛之地,并为下文写罅隙间倔强的植物和灵动的岩羊作铺垫。
示例3:这个句子多用短句,将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荒芜的植被等画面一一呈现,突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粗粝不毛,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②示例1:重音落在“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上。因为“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的矫健迅疾,“山之子”写出了岩羊的坚毅顽强,这样设计朗读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示例2:采用上扬的语调(后句比前句的语调更高)进行朗读。因为这一句写出了岩羊的灵动矫健、坚毅顽强,采用上扬的语调,更能突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19.本题考查批注。示例第③段的批注,先从作者的远观的情景入手,再写近看的感受,最后写出作者的思考,可依照这个步骤,引用段落中的语句对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第④段,“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作者顺山路而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第⑥段,作者“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此时作者联想到几万年前这里即有人类生存,“眼里涌出了泪水”,不禁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的惊叹和对自然与人类的思考。
故答案为:示例1:④作者原以为贺兰山是一座沉寂、死亡之山,但是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时,他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不禁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
示例2:⑥作者沿着山路深入时,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他想起了几万年前人类的生存,用手触摸,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手的温度,内心百感交集,眼里涌出了泪水,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这一惊叹与思考。
20.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文章结尾,作者感叹“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西北精神”是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触发的思考。结合第③段中“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 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可知作者本以为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在巨石罅隙间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结合第④段中“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作者看到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结合第⑥段中“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可知山谷峭壁坚硬石头上的岩画令人惊叹,它们的祖先智慧和不屈剪影的见证;从植物到动物,再到古人,它(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倔强、顽强、刚毅、不屈的品质,像贺兰山一样恒久地矗立在西北大地上,融入了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高古的“西北精神”—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 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巨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坚硬的石头上镌刻者令人惊叹的岩画,它们是祖先智慧和不屈的剪影。这些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西北的土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西北精神。
21.【答案】[示例]相同之处:两篇“表”都以先帝的遗命为依据,证明出师的必要性,措辞委婉;作者回顾了自己受命以来为伐魏所做的积极准备,表明北伐是顺势而为,势在必行,目的明确;又力陈北伐的决心,言到之处,情理鲜明,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不同之处:《出师表》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将叙事、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语言质朴自然,恳切平易,其情弥真。而《后出师表》选段则以议论为主,层层阐明再次北伐的理由,既有对“不伐贼”而只能“待亡”的反问,又有作者与“议者”对待北伐持不同态度的对比,论证周密,气势磅礴。
【解析】仔细阅读所给片段,读懂内容利情感.按照题腰求从内容情感指谆语气等角度进行比较。
相同处:前后两蒋出师表都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两表都以先帝的遗命为依据,用达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刻禅治国所寄子的期望言辞垦切,情感真垫,言到致处情理鲜明,且两装”都表达诸著亮身许国忠贞国的思想。
不同处:从内容上看《出师来测重内改,动速后主任用览人,励精回治,《后出师来》则侧重外战便的在讲外战的女要性,阐述自己的用意.从情感上看,出师来》激昂有斗志,他对于北战自信满满,后出师表认测有些消权悲观。以语言上看《出师表》诚星委控,语言质朴自然;《后她师表》测屡利直接,直接]邱表达]化划的要性。以语气上讲,前者是长辈口响悉心教导,其情弥真;后者是政治军事家,论证周密,气势磅确。
故答案为:[示例]相同之处:两篇“表”都以先帝的遗命为依据,证明出师的必要性,措辞委婉;作者回顾了自己受命以来为伐魏所做的积极准备,表明北伐是顺势而为,势在必行,目的明确;又力陈北伐的决心,言到之处,情理鲜明,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不同之处:《出师表》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将叙事、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语言质朴自然,恳切平易,其情弥真。而《后出师表》选段则以议论为主,层层阐明再次北伐的理由,既有对“不伐贼”而只能“待亡”的反问,又有作者与“议者”对待北伐持不同态度的对比,论证周密,气势磅礴。
此题考查《后出师表》 与《出师表》 等“表”的异同。做此类题,可结合内容,写作技法,语气等方面进行分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