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关增建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校验的传统。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
天文学上旷世之争
天文学的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篇章,充满了曲折和争议。在西方,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的持久争论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篇章。这场争论不仅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引发了天文领域的哥白尼革命,更最终促成了近代科技的建立。这场争论及其后续的发展,充分展示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辉煌,也展现了人类对宇宙认知的不断深化与拓展。
那么,东方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又有什么样的争论?
课堂导入
托勒密
哥白尼
学习目标
1.了解关增建及其学术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
3.学习文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恰当的表达方式。
4.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关增建出生于1956年,是一位博士生导师和教授。他在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他加入了郑州大学并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在1995年,他担任了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的院长。2000年,他转至上海交通大学,并在那里担任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关增建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和《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等。
作者介绍
2006年,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的江晓原等四位知名教授,联合推出了科学史著作《科学史十五讲》。
文章出处
该书从科学史的意义及其发端开始,前五讲详细探讨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聚焦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等,通过描述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贯穿整个人类科学史。书中选择了重要的人物、事件,并对其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展现了作者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
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的第三讲,主题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严重。浑天说与盖天说是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写作背景
“地心说”与“日心说”
地心说是一种古老的宇宙学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米利都学派形成的初步理念。后来,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地心说理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后,最终由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成。该学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由天和地两个层次组成。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因此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围绕着地球运行。此外,根据地心说,物体总是落向地面,这是因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它运动所产生的引力作用使得物体朝向它落下。
“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地心说
日心说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从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引出浑盖之争。
第二部分(第2—9段):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四种观点。
第三部分(第10—15段):具体介绍浑盖之争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6段):评价浑盖之争的作用与意义,收束全文。
作者通过描述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争论,引出了中国古代的“浑盖之争”,以总领全文。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首先介绍了早期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如“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等,以及盖天说和浑天说的起源和发展。这些学说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学术争论,即“浑盖之争”。这是中国天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碰撞,对于推动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演进与进步过程,作者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了解。文章不仅梳理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指出了各种学说之间的学术争议与思想碰撞,展现了古代天文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与学术追求。
本文是怎样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
“天圆地方”说的特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
引用孔子师徒关于“天圆地方”的言论,既支撑了上文“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的观点,也为本段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
特点
缺点
论述
特点
缺点
“宣夜说”的特点是什么?有何缺点?
宣夜说认为天体是自由飘浮在虚空中的,它们彼此没有联系,没有相互作用,因此彼此的运动相互独立,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①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
介绍“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能让读者了解不同学说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了解我国古人对宇宙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题目“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指的是浑天说与盖天说之间的争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之前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
②中国古代天文学在真理判断中注重实际校验
介绍这些学说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兴衰历史,可以让读者感知我国古代天文学在真理判断方面重实际校验的优良传统。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结构学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在这个学说中,天被认为位于上方,地则位于下方。天地之间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被描述为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进行运动。此外,盖天说还详细描述了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这个轨道被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通过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数学方法如勾股定理等进行推算。
什么是“盖天说”?请结合课文回答。
为什么说盖天说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
①盖天说突破了人们在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能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
②盖天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
③盖天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浑天说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念,其核心观点认为天是一个圆形的球体。这一概念可以简化为,我们所居住的空间被设想为一个球形的整体。这种观点与现代对地球的理解相似,即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
什么是“浑天说”?请结合课文回答。
在狭义的宇宙概念框架内,浑天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因此催生了浑天仪的发明。浑天仪是一种能够精确模拟天体运行轨迹的仪器,它可以说是最早的宇宙模型之一。浑天说的理论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是因为其基本假设与近代球面天文学的概念相吻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正确性。
“浑天说”的特点是什么?与“盖天说”有什么不同?
特点: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
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
.
盖天说
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
浑天说
中国古代重要的宇宙结构说
浑盖之争
重要意义
择要述评,详略得当
天圆地方说、宣夜说
盖天说、浑天说
安天说、穹天论
《太初历》引发的争议
扬雄、桓谭之争
王充、葛洪之争
何承天的修补
朱熹的关注和态度
时间 参与人物 争论点 争论结果
汉武帝时 司马迁 落下闳 邓平
西汉末年 扬雄 桓谭
东汉 王充
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
从观测角度到数理结构等八方面对盖天说做了批驳
从观测角度责难浑天说关于“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的观点
撰写《难盖天八事》浑天说胜出
击中浑天说的软肋
汉武帝采纳邓平的《太初历》,浑天说胜出
归纳浑盖争论点及结果
时间 参与人物 争论点 争论结果
晋朝 葛洪
南北朝 何承天
南宋 朱熹
针对王充责难,提出“横破镜”的事实依据
从观测角度修补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
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
证明盖天说错误
对浑天说未起太大的作用
《朱子语类》卷第2,反对盖天说
归纳浑盖争论点及结果
浑盖争论有何特点与意义?
特点:
历史延续性长;
参与者众多,覆盖领域广泛;
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论内容多样,注重实际验证;
学术讨论中未受政治、宗教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浑盖争论有何特点与意义?
意义:
①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②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
结合课文说一说天文学上的浑盖之争有哪些重大影响。
①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秀传统。
②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③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文章在梳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有什么作用?
①参考文献确实是科普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支持,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参考文献还可以精炼文章中的叙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冗长,节约篇幅,使得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②参考文献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反映了文章的真实科学依据。
文章在梳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有什么作用?
③引用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既表明学科的继承性和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为读者提供了鉴别文章价值水平的重要信息。
④参考文献为读者和专家提供了与文章有关的文献题录,便于检索,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
作者介绍“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以及浑盖之争,以时间先后为序,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前期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结构层次清晰,行文有条理。
②援引文献资料,真实可信。
文章引用文献资料对各种学说进行介绍,并在引文后用简明易懂的文字进行解释,使文章内容既真实可信,又通俗易懂。
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③有述有评,表述到位。
作者对古代天文学说进行介绍的同时,辅以简单的评论,让读者对相关科学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语言表达准确精炼。
④详略有致,重点突出。
主体部分,作者对“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的介绍简洁明了,将重点放在对浑盖之争的介绍上,使文章重点突出。
本文回顾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激烈论争,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关于宇宙结构的几种主要学说,如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等。通过一场持续千余年之久的学术争论,展现了古人对宇宙问题的深度关注。文章强调了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通过实地观测和记录,古人不断修正和完善对宇宙的认识。本文旨在向读者普及中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展现中国古人在天文学领域的贡献和成就。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