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统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体会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研究
师:看过篮球比赛吗?
(让学生说)
师:都看过那些篮球比赛?
(让学生说)
师:(课件出示几幅精彩比赛的图片)
我们都知道要想打赢一场篮球比赛,要有优秀的运动员。
师:(课件出示几幅教练员指挥比赛的图片)
同时还要有优秀的教练员。
师:你想不想当一回教练?
(让学生说)
师: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小教练。(板书:小教练)
二、合作探究、研究新知
师:有一场篮球比赛正在紧张的进行着,(课件出示教材比赛情境图)场上双方运动员红方和蓝方运动员拼抢的十分激烈,比赛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突然蓝方有一名运动员受伤啦。
师:请问各位小教练,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说)
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这时候我们必须要将受伤的运动员换下场,受伤的运动员所处的位置上我们只有7号、8号两位运动员可换,你们说我们应换个什么样的运动员上场呢?
(让学生说,也可商量一下再说)
师:大家说的意思我明白,两个运动员中我们要选一个最有可能得分的运动员,那么我们到底派谁上场最有可能得分呢?我们来看7号、8号运动员在最近的几场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师:(课件出示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这是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大家看看有什么不明白得吗?
(让学生质疑,教师解决)
师:分析一下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各小组商量一下应该派谁上场,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
(让学生展示各小组的想法,师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对展示小组的想法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逐步引向要求每场的平均得分)
师:派谁上场,我们比较7号、8号运动员的得分总数,合理吗?
(让学生说)(此处比较7号、8号运动员的得分总数是不合理的,因为一个参加了3场,一个参加了4场,场次不一样,所以比较总分不合理)
师:不能比较总分,那么比较什么比较合理?
(让学生说)(在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师生互评,逐渐引向比平均得分比较合理。)
师:比较他俩的平均每场得分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他俩的平均每场得分呢?
(学生自己做)
师:谁来说说。
(让学生说,教师板书)
板书:9+11+13=33(分) 7+13+12+8=40(分)
33÷3=11(分) 40÷4=10(分)
师:求他们的平均每场得分,我们要先知道什么?
(让学生说)
师:10分是8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
(让学生讨论后说)
师:10分不是他哪一场的得分,是8号运动员这四场比赛的平均得分,那11分与9分、11分、13分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讨论说)
师:11分其实也不是7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而是他三场比赛的平均得分,我想同学们肯定明白了,11其实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10其实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师: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求平均数,你说我们应该派谁上场?
(让学生说)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做小教练选拔运动员,又认识了统计中的一个新知识——平均数(板书:统计)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得吗?
(让学生质疑)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