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1 08: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题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酝酿和筹备后召开的。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中共中央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此后,应邀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各界代表陆续会聚北平。
1949 年6月15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成立了筹备会常务委员会。6月16日,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同志等担任副主任,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下设6个小组,负责新政治协商会议相关筹备事宜,第一小组拟定参加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第二小组起草会议组织法,第三小组起草共同纲领,第四小组拟定政府方案,第五小组起草宣言,第六小组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各小组都很好地完成了承担的任务。
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结束后,6月19日,毛泽东同志亲笔致信宋庆龄先生,全文为:“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大安!”邓颖超同志持信前往上海专程邀请。8月28日,当宋庆龄先生乘专列抵达北平时,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和各界代表人士亲临车站迎接。邀请宋庆龄先生莅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此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9月17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更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至此,召开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还特别说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最后说道:“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次会议于9月30日胜利闭幕。毛泽东同志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酝酿筹备工作长达一年多的时间。
C.在恢复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新政治协商会议”更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1946年中国共产党曾经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分设不同的小组,负责相关筹备事宜,各小组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B.毛泽东亲笔写信,邓颖超持信前往上海专程邀请宋庆龄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所以它代表了全国人民。
D.毛泽东同志担任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3.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生命之歌
贺捷生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那时,我刚刚出生十九天。
我哭着来到了这个世界,可难为了戎马倥偬的母亲。部队长征在即,我这刚出生的婴儿是随行,还是忍痛割舍?父亲把一位最忠厚、最亲近的亲戚找来,对他说:“部队这次走得很远,要越过千山万水,越往前走,气候会越冷。毛毛刚刚出生,实在是没法带走,留给你抚养,好吧?!”亲戚满口答应,说,回去找个奶妈,过两天来接。分手时,父亲还给了他一些钱,可是左等右等,那位亲戚没来接。父亲着急了,亲自去登门拜访,却一头撞在门环上。邻居说,全家人几天前就都搬走了。父亲当然明白人家有顾虑,也理解人家的顾虑。回来对母亲说:“他是怕我们连累他。”父亲沉默了一会儿又说:“这么亲近的亲戚都躲起来了,看来没人敢要这孩子。罢了,我们干革命,就是为了下一代,这孩子我们带走。只是你要多多辛苦些了。”这时候,我正在哭,①母亲把我抱起说:“别哭了,再辛苦我也要把你这小毛毛带走。无论路有多远!无论……”
当时,部队为了长征,进行了轻装精简,把老弱病残人员都留了下来。我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能带吗?为此,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党委专门开会进行了一次研究,最后的决议是:先把娃娃带起走,路上遇到合适的人家再送人吧。母亲很伤心,她知道这个决议意味着随时都可能和自己的新生女儿生生别离。就这样我跟着红二、六军团长征了。为了照顾母亲和我,指挥部让我们随着军团的卫生部走,部长是贺彪。行军第一天,在乘船过一条河的时候,母亲要其他人先过,她抱着我在河边等。当贺彪划船来接妈妈和我时,突然敌机来了,在船的周围扔起了炸弹,船像一片树叶在波浪上摇晃,涌起的水柱几次都险些把船掀翻。
因为卫生部是行军队伍的后卫,母亲和我都休息不好。指挥部就让母亲和我跟先遣队走。每天行军时,母亲怕树枝划了我,就用布袋子兜着我,她把布袋挂在胸前,这样她可以时时照看着我。②出生刚一个月的我,随着母亲行军时的摇晃、天上飞机的轰鸣、地上的枪炮声,就是在这种奇特的摇篮曲伴奏下活下来的!
母亲生下我就没奶,每到一个宿营地,她就抱着我四处找奶。我的哭声把老乡们都引来了,老乡见红军中还有婴儿,都感到稀奇。母亲就给他们讲革命道理,讲红军是穷人的队伍。那些正在喂奶的年轻妇女就把饥肠辘辘、大哭大叫的我抱进她们的怀里。可以说,长征二万五千里,有无数位妈妈给过我奶水。爸爸妈妈说我吃过千家奶,这是名副其实的千家奶啊!
那时怪不怪,父母和任弼时、萧克、王震、卢冬生、贺炳炎、贺彪这些叔叔、伯伯、阿姨们,对我的哭泣不仅不厌烦,反而都愿意听。一旦我不哭了,他们反倒担心。有一次,我病得很重,不吃不哭不睁眼,长征路上又没有药。当地老百姓告诉妈妈一个偏方,用百年老灶的土和蛋清搅成泥糊抹在我的肚脐上。偏方还真管用,两三天不哭的我又哭起来,父母听到我的哭声才舒心地笑了。
父母盼我哭,可有时他们又怕我哭。每次过敌人封锁线时,母亲都用奶头堵住我的嘴。一次,急行军。母亲很紧张,紧紧地用奶头堵住了我的嘴。当队伍冲过敌人封锁线后,母亲拉出奶头,我却没有声音,母亲以为我被奶头堵得没气了,仔细一看,我在母亲胸前的布兜里酣睡呢。
过雪山时,母亲背着我,当她千辛万苦翻过雪山之后,又听见我的哭声,她也激动得哭,毛毛!小毛毛还活着啊!雪山没夺走你!我的命大啊!在那次,我十五岁的舅舅蹇先超就牺牲在寒冷的雪山上。
过草地的时候,母亲把干粮分给了丢了干粮的女战士马忆湘(当时她才十二三岁),身为总指挥的父亲也断了粮,我饿得哇哇直哭。一个警卫员把干粮袋抖了一阵,抖下一小撮面粉,搅成糊糊,抹在我嘴里,我的哭声才慢慢地止住。
红二方面军过草地时,由于行走在红四方面军的后面,野菜都被前面部队挖光了,许多人因为吃了不知名的野菜都中了毒。为此,父亲下令成立“试吃组”,成员都是共产党员。母亲就把试吃过的野菜捣成菜泥喂我。野菜又苦又涩,我哭着不肯吃,一次次吐出来,母亲就一次次再喂。
长征路上,父母几次想把我送人,可我不断生病,他们见我病着,总也不忍心丢下,只好带着走。看来我是因祸得福呀!如果我是个健健康康的婴儿,我会流落在哪里呢?也许早已是长征路边上一小堆白骨了,真是难以设想。
我这个小毛毛跟着长征,可以说无时不牵动着大家的心。每到宿营时,大家都安排我和母亲住能遮风挡雨的房子。指战员经过我们居住的屋外,都要侧耳倾听,怕我没了声息。有一次我病得非常重,两天没有哭声了,大家认为我真的活不下去了。③陈希云找了块花布,递给我母亲说:“娃儿走的时候用这块花布包着吧,她到底是个女孩。”
也许真的是我命大,几天后,我又哭了,我的哭声,使大家悬着的心都放下了。我又哭了!几乎给了全军一个惊奇。④像传达一个总部的口令一样,队伍里都在传递着这句话:捷生又哭了!捷生又哭了!新中国成立,许多叔叔阿姨都对我说:“长征路上,我们都愿听到你的哭声,你的哭声,就是平安,就是欣慰啊!就怕听不到你的哭声!”
是的,我的长征,留下的是一路哭声,也是我的生命之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生十九天时,“我”就不得不跟随红二、六军团长征,开始了这段九死一生的生命旅程,文章开头营造了压抑、悲伤的氛围。
B.长征途中,饥肠辘辘、大哭大叫的“我”喝上“千家奶”,这是母亲给老乡们宣传革命道理,教育、感化那些年轻妇女的成果。
C.母亲分干粮给十二三岁的女战士,身为总指挥的父亲带头试吃野菜,文章再现了红军过草地时艰难而令人感动的场景。
D.文章叙事曲折生动,细节描写真实感人。例如写过封锁时,母亲以为“我”被奶头堵得没气了,却发现“我”睡着了,虚惊一场。
5.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①中母亲的话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博大,“无论”连用,既表明母亲的决心坚定,又暗示未来困难重重、极其艰难。
B.句②中的“摇篮曲”指行军时的摇晃、飞机轰鸣、枪炮声,再现长征的真实图景,又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句③中,找来花布说明陈希云认为“我”病重垂危;“到底是个女孩”表现出对“我”的不幸遭遇的悲悯、同情。
D.句④中“捷生又哭了”反复连用,突出全军因为“我”又活过来而产生的无比惊喜,预示着革命胜利即将到来。
6.文章多次写到要把“我”送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7.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我的生命之歌”包含了哪些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本题共3小题,9分)
8.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若火之始然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当察乱何自起
D.曰余食赘行 故盗贼有亡
9.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自知者明
A.故亏兄而自利 B.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②虽父之不慈子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⑤迩之事父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菑”同“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驽马十驾A则亦B及之C矣D故跬步E而不休F跛鳖G千里H累土I而J不辍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看见,与《老子》“自见者不明”中的“见”含义不同。
B.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C.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D.道,道路,与《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含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追求美好的品行,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可能会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在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律美。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4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4分)
15.两则文本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感三首
张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用“麦花落”“初垂角”,写出了田家农作物的喜人长势。
B.田父为及时春雨高歌,蚕妇则因思亲而生寂寞孤单,两者形成对比。
C.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的“雨”,贴合田家身份,可见春雨的充足。
D.诗中的叠词“霏霏”“漠漠”“萧萧”,既形象贴切,又富有音乐性。
17.宋诗重理趣,往往借诗来表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表达了什么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以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句往往用离别地点来表达别离之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9.下列选项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 )(3分)
A.淬炼(cuì) 狡黠(xié) 踪迹( jì ) 打垮 名副其实
B.内涝(lào) 颠簸(bǒ) 污垢(gòu) 跋涉 众志成诚
C.步履(lǚ ) 磨砺(lì) 吞噬(shì ) 钞票 审时度势
D.鬈发(juǎn) 肆虐(nüè) 契据(qì) 惶恐 蔚然成风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玫瑰代表爱情的意象源自西方文化,(甲),玫瑰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少有关联,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的芳香发挥出实用价值。
汉字里的植物名称通常以草木为偏旁,(乙)。它本是一种美玉,从偏旁可以窥见端倪。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翡翠火齐,络以美玉”,后世通常认为,“火齐”就是玫瑰的别名,是一种珍异的宝石。在唐代,玫瑰这一名词还在美玉和植物之间A。到了宋代,“玫瑰”就基本固定为植物了。中国本土产的玫瑰花型较小,花茎多刺,宋代人直截了当地称之为“刺客”,它的观赏性比起牡丹、莲花、菊花等名花来B,而香气却非常可观。古人根据玫瑰香气浓烈的特点,开发出了更实用的功能。
玫瑰有别名“徘徊花”,相传在宋代,宫女将玫瑰采下晾干,和其他香料一起做成香囊,芬氤袅袅不绝,因此得名。明清时期,用干玫瑰为日常物品增添香气的做法已很普遍。《红楼梦》里写到的宝玉夜宴庆生时靠着的“玉色夹纱新枕头”就是用各色玫瑰芍药花瓣填装而成的。明清时期,随着大众饮茶习惯从“点茶”到“泡茶”的改变,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花茶,玫瑰花茶便是其中之一。清代陆廷灿《续茶经》讲述了制作花茶的方法:“三停茶,一停花,收于瓷罐中。一层茶,一层花,相间填满。”“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流传久远,若以玫瑰花瓣佐餐,香甜程度犹胜菊花。咸菜也能接受玫瑰香气的滋润,吴江旧产“玫瑰大头菜”,将酱腌芜菁切成书页状的连片,各片之间夹入玫瑰花瓣,益添馨香。①云南昆明亦有酱菜做法类似,②将这种带有玫瑰香气的大头菜切成小丁,③与肉末和辣椒碎同炒,④黑白分明、香脆辣爽,⑤这就是能够堪称经典的下饭菜“黑三剁”。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将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能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5分)
23.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借“五石之瓠”的寓言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理。这一观点放置于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仍有借鉴作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1.答案:B
  简析:从 1948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提出召开新政协会议到 1949 年 9 月召开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工作一年多时间,但材料中关于会议酝酿筹备工作的具体时长未明确提及 “长达一年多”,B 项不准确。
  2.答案:C
  简析:因果倒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所以宣布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C 项错误。
  3.答案:相同点:两则材料都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展开,都涉及到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重要意义等内容,都强调了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和积极推动作用,也都展现了政治协商会议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不同点:材料一详细阐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过程,包括筹备会的组织架构、各小组承担的任务以及会议的召开情况,还提及了对宋庆龄先生的邀请等具体细节,重点突出会议筹备和召开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材料二则主要从历史对比的角度出发,将此次会议与之前和蒋介石国民党开过的政治协商会议进行对比,着重阐述了之前会议的失败教训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觉悟和统一战线的形成,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强调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以及政治协商会议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4. 答案:C
  简析:A 项,文章开头更多是紧张、艰难的氛围,而非压抑悲伤;B 项,“千家奶” 是老乡们出于善良主动提供的,并非母亲宣传教育的成果;D 项,过封锁线时,母亲是怕 “我” 哭出声被敌人发现,而不是怕 “我” 被奶头堵得没气,C 项正确。
  5. 答案:D
  简析:“捷生又哭了” 反复连用,主要突出全军对 “我” 生命的牵挂和担忧,以及 “我” 活着给大家带来的欣慰,不能预示革命胜利即将到来,D 项过度解读。
  6. 答案:多次写要把 “我” 送人,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长征途中环境的极度恶劣和艰难,红军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连婴儿的生存都难以保障;另一方面从侧面烘托出父母对 “我” 的不舍和深沉的爱,尽管困难重重,但因 “我” 不断生病而始终不忍心将 “我” 遗弃,使父母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为后文 “我” 最终顽强地存活下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我” 生命的顽强以及长征的艰辛与伟大,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感染力,引发读者对长征岁月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坚韧的敬佩。
  7. 答案:①“我的生命之歌” 指 “我” 在长征路上的一路哭声,这哭声是 “我” 顽强生命的象征,从出生十九天就开始的长征旅程中,“我” 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如敌机轰炸、饥饿、疾病、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但始终存活下来,这一路哭声见证了 “我” 的生命力。②这哭声也牵动着红军全体将士的心,成为大家情感的寄托,在艰难的长征岁月里,“我” 的哭声代表着平安和欣慰,它体现了红军队伍中浓浓的人性关怀和革命情谊,是长征途中温暖而动人的情感旋律。③“我的生命之歌” 还象征着长征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中无数像 “我” 一样的生命个体所展现出的坚韧、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汇聚成一首激昂的生命之歌,奏响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了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44 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本题共 3 小题,9 分)
  8. 答案:B
  简析:A 项,“然” 通 “燃”,“累” 通 “蔂”;B 项,“龟” 通 “皲”;C 项,“内” 通 “纳”,“当” 通 “尝”;D 项,“行” 通 “形”,“亡” 通 “无”,B 项不全含通假字。
  9. 答案:A
  简析:例句 “自知者明” 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知自者明”;A 项 “故亏兄而自利” 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故亏兄而利自”,与例句句式相同;B 项是状语后置句;C 项是判断句;D 项是状语后置句。
  10. 答案:A
  简析:①“正”,使动用法,使…… 端正;②“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③“贼”,名词用作动词,伤害;④“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⑤“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⑥“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①②③均为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A 项正确。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1. 答案:驽马十驾 A 则亦 B 及之 C 矣 D 故跬步 E 而不休 F 跛鳖 G 千里 H 累土 I 而 J 不辍
  简析:根据文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为三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这样断句。
  12. 答案:D
  简析:“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中的 “道” 指规律、方法;“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的 “道” 指道理、真理,二者含义不同,D 项错误。
  13. 答案:D
  简析:文中并未体现《礼记》阐述这些关系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D 项错误。
  14. 答案:(1)所以好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好的商人不因为亏损就不做买卖,有志向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就懈怠道义。(2)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简析:(1)“良”,好;“贾”,商人;“市”,做买卖;“怠”,懈怠。(2)“明明德”,彰明美好的德行;“齐”,使…… 整齐有序,即管理好;“修”,修养。
  15. 答案:文本一侧重从个人品德修养的角度阐述修身的意义,强调通过自我反省、亲近师友、辨别善恶、坚持善行等方式来提升品德修养,认为修身可以让人不被外物役使,还能取得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如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等语句体现了这一点;文本二则从儒家的家国天下情怀出发,阐述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修身,进而实现家庭、国家和天下的和谐与安定,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体现了这种递进关系和修身的重要性,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作用。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6. 答案:B
  简析:蚕妇是因春雨多担心蚕茧单薄,而非思亲而生寂寞孤单,B 项错误。
  17.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人生难以事事如意的理趣。诗中前四句描绘了田家农作物生长良好,田父期待收获的情景,后四句却转而写春雨过多使蚕妇担忧蚕茧单薄,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生活中既有丰收的希望,又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变数,如同人生,往往是希望与失望并存,难以完全顺遂心意。正如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所表达的,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有多种追求,但也会因此产生诸多抱怨,因为上天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世间之事难以两全其美,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和哲理思考,告诫人们要正视生活中的不如意,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8.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简析: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需准确记忆并书写,注意易错字,如 “弘”“庶”“壹”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9.答案:C
  简析:A 项,“狡黠” 的 “黠” 应读 “xiá”;B 项,“众志成诚” 应为 “众志成城”;D 项,“鬈发” 的 “鬈” 应读 “quán”,C 项读音和书写都正确。
  20.答案:A. 摇摆不定 B. 相形见绌
  简析:A 处,从唐代 “玫瑰” 在美玉和植物之间不确定的情况,可知应填 “摇摆不定”;B 处,根据文意,中国本土玫瑰花型小、观赏性不如其他名花,应填 “相形见绌”。
  21.答案:(甲)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乙)但 “玫瑰” 二字却以玉为偏旁
  简析:甲处,根据前文说玫瑰代表爱情源自西方文化,后文说中国文化中玫瑰的情况,可知此处应填转折性语句,引出中国文化中玫瑰的话题;乙处,根据后文对 “玫瑰” 从美玉到植物名称演变的介绍,可知此处应填与玫瑰偏旁和美玉相关的语句。
  22.答案:①云南昆明亦有类似做法,②将带有玫瑰香气的大头菜切成小丁,③与肉末和辣椒碎同炒,④黑白分明、香脆辣爽,⑤这就是堪称经典的下饭菜 “黑三剁”。
  简析:原句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能够” 和 “堪” 语义重复,删去 “能够”,然后将句子拆分成几个短句,使表达更清晰。
  23.答案:③“与肉末和辣椒碎同炒” 改为 “与肉末、辣椒碎同炒”;⑤“这就是能够堪称经典的下饭菜‘黑三剁’” 改为 “这就是堪称经典的下饭菜‘黑三剁’”。
  简析:③中 “肉末和辣椒碎” 并列成分之间应用顿号;⑤中 “能够” 和 “堪” 重复,删去 “能够”,使语句通顺。
  四、写作(60 分)
  24.立意参考:可以从对 “无用之用” 内涵的深入解读出发,如看似无用的事物可能在精神、文化、情感等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艺术、哲学等对人类心灵的滋养;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在追求功利和实用的当下,如何发现和重视那些被忽视的 “无用” 之物,如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等,思考它们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长远意义;还可以通过具体事例阐述 “无用之用” 如何转化为 “大用”,如某些科技创新源于看似无用的奇思妙想,某些人际关系的建立源于非功利性的交流等,从而鼓励人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拘泥于眼前的实用价值,以更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去拥抱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让 “无用之用” 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光彩,凸显其独特而深刻的价值和力量。
  简析:本题为材料作文,需准确把握 “无用之用” 才是 “大用” 的核心观点,结合时代特点,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文章应结构清晰,论述合理,有理有据,体现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展现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