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丽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丽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1 08: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连市丽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
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行超:小说《宝水》涉及众多鲜活的乡村日常生活细节,可否谈谈您在写作之前的准备,在采访过程中有什么令您难忘的故事吗?
乔叶:小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一边“跑村”“泡村”,一边写作。对乡村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让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细节。这些细节都很生动鲜活。比如村里人都种菜,以前互相薅对方地里一把菜都没关系,但后来大家都开始做农家乐、做餐饮,一把菜炒一下装盘能卖20块钱,渐渐地就不再去互相薅了。比如这家住在偏僻地段,种的菜很多,要卖菜的话,是要卖给村里的熟人,还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
行超:小说《宝水》没有特意强调情节冲突,而是深入乡村日常生活的肌理,以“冬——春;春——夏:夏——秋:秋——冬”这样四季流转似的结构,细腻记载乡土社会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书写方式?
乔叶:归根结底,山村巨大的自然性让我选择按照时序叙事。但时序作为时间主轴也只是个大方向,具体怎么分章节还得细细推敲。是依月份?亦或节气?我选择了遵循四季。之所以拎出季节结构,是因为我先后尝试了12个月和24节气,相较一下,觉得对我而言,还是四季结构的内部更有腾挪的空间。故事从正月十七开始,到大年三十那天结束。开篇第一小节是《落灯》,民间讲究的是正月十五、十六闹花灯,正月十七这天开始要落花灯、吃落灯面。最后一小节是《点灯》,民间也有讲究,大年三十那天要去上坟,要请祖宗回家过年,叫点灯。从《落灯》写到《点灯》,从冬到春,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除了季节交替,整个小说也是首尾呼应。散文笔法的细密悠缓也匹配整个叙述节奏,那么就选择了散文笔法,呈现出的面貌还是很适宜的。
行超:小说《宝水》创造了很多生动、鲜活、又具有新意的乡土人物形象。比如村干部杨镇长、大英,还有乡建专家孟胡子。这些人物可谓当下乡土文学中典型的“新人形象”。您是如何构思他们的?他们在您的采访经历中是有原型的吗?
乔叶:《宝水》里的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中,都有原型,但不是一对一的原型。生活中的原型都非常复杂生动,不过却很少有现成的供你直接拿用,总是需得对多个原型进行杂俅捉取。我常常会把采访过的很多原型人物集合到一个人身上。比如我采访了多个乡建专家,最后只出来孟胡子这一个人物形象。杨镇长和大英也都是如此。我采访过很多基层干部,听他们倾诉工作的甘苦。他们现在都在调整,由管理型思维向服务型思维转换,学习怎样和村干部打交道,怎么和乡贤处关系,怎么进行乡村形象打造,怎样应对舆论等等,既要打通跟外面的渠道,也要有他们自己的节奏。这都是新的工作焦点和难点。他们的很多观点非常出乎我的预设。比如,乡里干部多少人都跟老百姓打过骂过,过一阵子就成了不打不相识,不骂不相识。不论是当时闹了再大的矛盾,再是咬牙瞪眼恨天恨地的事,几年过去也都能云淡风轻。你路过人家家,照样跟你打招呼,你进到人家家里,照样招待你吃饭。这就是咱老百姓。
行超:《宝水》的叙事语言有着明显的散文特征,节奏舒缓、文字细腻。此外,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对话等亲切生动,包含着大量生动的方言土语,凸显出豫北文化的地域特征,为小说的艺术呈现增色不少。您如何看待小说的语言问题?
乔叶:当我决定写这小说的时候,这小说本身的一切就决定着它已有了自己的语言调性:语言的主体必须来自于民间大地。而这民间大地落实到我这里,最具体可感的就是我老家豫北的方言。我从小浸泡在这语言里,现在和老家人聊天依然且必然是用这种语言。但方言使用起来也很复杂,要经过精心挑拣和改良才能进入小说中。河南的原生态方言是极度简洁的,如我老家方言说教育孩子是“敲”,宠爱孩子是“娇”。有句俗语是“该娇娇,该敲敲”,意思是该敲打的时候要敲打,该宠爱的时候要宠爱。但直接用过去,恐怕很多读者会不明所以。因此我琢磨了一下,改为“该娇就娇,该敲就敲”,这样既保留了原来的味道,又不至于让读者困惑。还有,我考虑到方言的特殊性,对方言的选取标准之一就是既有地方性又不至于造成阻隔,同时又符合村里人的身份习性。除了方言,小说中的其他语言,比如女主人公青萍的内心独白和老原间的情侣私语、不同级别官员使用的行政腔、媒体惯用的“播音腔”、支教大学生的学生腔,以及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八面来风般的语言……我希望层次和样貌能尽量丰富。山村本身极其鲜明的自然性,决定了它与散文细密悠缓的叙述节奏更匹配,所有我就选择了散文笔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在其中反复调和着文和质的比例关系,经常能愉悦地捕捉到可心的时刻。虽然或许还没有抵达理想境界,我也只能安慰自己说:难免遗憾,尽力就好。
行超:除了《宝水》,在之前的许多作品中,乡土生活和乡土现实也一直是您写作的重点和情结所在。作为一个多年生活在城市的作家,为何始终对乡土书写情有独钟?
乔叶:“故乡是离开才能拥有的地方”,忘记了这句话从何听起,却一直刻在了我的记忆中。这样的写作意识以前可能不是很清晰,自从工作调动到了北京,在地理意义上距离故乡越来越远,才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所谓的乡土中国,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的河南,在“乡土”一词上带有命定的强大基因。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前辈都以极强的文学自觉笔耕不辍,中原乡村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条文学脉络,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和农民典型的生活和命运。我写《宝水》时就把自己放在了这条脉络上。所以这个文学传统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根基里的影响。
不过,说来惭愧,作为一个乡村之子,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想在文字上清洗掉的,恰恰就是这股子“土气”。如今人到中年,经过这么多年生活和文学的教育,我方才认识到,这股子“土气”是一笔怎样的资源和财富,方才开始有意因循着前辈们的足迹,想要获得这“土气”的滋养。
行超:通过《宝水》的写作,您对于新时代乡村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乔叶: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时势之变会波及到每一个人。如何关注新的现实,如何关注人们在时势之下的改变——比如中国乡村的新伦理建设和新生活建设,这一直是我所思考的。在《宝水》中,我把中国当下乡村人们的生活经验、生活意识与生活向往作为了重要的表现内容。比如,因为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变动,人们普遍拥有的是一种城乡混合叠加的复杂体验,《宝水》的人物和故事就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些体验。此外,对当下中国广泛存在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道德等多种状态,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和故乡的关系,以及在乡村变革中女性意识和女性命运的发展变化等,我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触及和书写。
(摘编自《这是一次命中注定的返程》——访第十一届茅盾奖获奖作家乔叶2023-11-14)
1.下列对访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较12个月和24节气,乔叶觉得还是四季结构的内部更有腾挪的空间,所以选择了四季流转似的结构。
B.采访基层干部使乔叶看到农村干部新的工作焦点和难点:要打通跟外面的渠道,也要有他们自己的节奏。
C.工作调动到北京,在地理意义上距离故乡越来越远,使乔叶更深刻地理解了“故乡是离开才能拥有的地方”。
D.乔叶力所能及地触及了城乡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变动使人们普遍拥有了一种城乡混合叠加的复杂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乔叶《宝水》语言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宝水》的语言调性来自作者老家豫北大地的方言,这决定着这部小说书写的主要内容。
B.直接使用方言,恐怕很多读者会不明所以,因此《宝水》中的方言是经过精心挑拣和改良的。
C.因为河南的原生态方言是极度简洁的,所以对方言的选取标准就是既符合身份又不至于阻隔。
D.“播音腔”、学生腔、八面来风般的语言等不同特质语言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语言乡土性的追求。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谈紧扣乔叶的代表性作品《宝水》展开,不蔓不枝,主题明确,体现了主持人良好的素养。
B.访谈从创作前的准备谈起,涉及作品的人物、语言、主题等方面,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C.访谈结合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社会大背景,对《宝水》这部作品的时代意义进行了重点的探求。
D.通过这篇访谈,我们不仅可以知晓作者创作作品的心路历程,也对整部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
4.“比如这家住在偏僻地段,种的菜很多,要卖菜的话,是要卖给村里的熟人,还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请结合《乡土中国》解释乡人这样做的原因。(4分)
5.结合访谈,谈谈你对“生活”和“文学创作”关系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票车上的战斗
刘知侠
票车进站的时候,天已经暗下来了,站西扬旗的红灯慢慢地发亮啦。就在这扬旗外边,路基旁边小矮树丛里,有两个人影在动。
老洪听见渐渐变大的隆隆声突然不响了。他望了一下车站上嘶嘶喷气的冒着烟的车头,低声地对彭亮说:“票车进站了。”
站台上的绿灯亮了,“呜,呜——”一短一长的震耳的汽笛响过以后,车站上的火车头嘶嘶喳喳一阵,接着就轰轰隆隆地开过来了。彭亮爬到一棵小树近边,已经听到铁轨轧轧的音响,他迅速地爬过去,在路基的斜坡上停着。
轰轰隆隆的声音越来越大了,震得天摇地动。车头越来越大了,如果把车头比作跑来的大铁牛,那么,彭亮小得像一个黑甲虫样爬在颤动的路基斜坡上。可是这个铁牛越来越大,大得简直像半壁黑山样向他头前压过来,他毫不畏惧地迎着即将压到眼前的黑山,勇敢地蹿到道边的路基小道上。当车头的前部闪过他的身边,他的手臂像闪电一样向车头上一伸,抓住上车的把手,紧跟两步,身子一跃,右脚就踏上脚踏板了。
彭亮在脚踏板上缩着身子,略微一停,便把头向上伸得和上边司机工作人员所踏的地板一样平,猛一露头,往对面一看,他看到司炉的两只脚,司炉显然正在往锅炉里上煤。他从司炉叉开的两腿中间,一眼望到老洪从对面上车的脚踏板上,探出半截身,只见老洪把短枪朝他右边的司机座上一举,彭亮马上一低头,耳边听到“当!当!当!”一连就是三枪,机车忽然震动一下。当他再探出身来,看到鬼子司机像黄色的草捆似的倒在锅炉前边的铁板上,血汩汩地向他这里流。他马上蹿上去,老洪用枪逼住司炉,他就跳向右边的司机座,扶住了已经失去掌握的开车把手。老洪把司炉用绳子捆了,司炉是中国人。
老洪把司炉推向一个角落,就拿起大铁铲,把煤一铲铲地朝锅炉里送,锅炉里熊熊燃烧的火焰,把老洪坚毅的脸映得通红。彭亮把机车的速度加快了。
彭亮屏住气息,静静地坐在司机座上,腰里别着枪,手扶着开车把手,耳边听着呼呼的风声,眼睛直视着正前方,驾驶着火车,在傍晚的原野上奔驰。刚才在路基斜坡上,这像半壁黑山样向他扑来的怪物,现在已在他手下驯服地前进。他的脸红涨着,心怦怦地跳动着,他感到一个熟练的司机在得意地驾驶时的愉快,他也感到一个英勇的游击队员,在战斗中创造奇迹般胜利时的紧张。
他自小就梦想着将来当一个司机,像现在一样,稳坐在司机座上,眼睛发亮地直视着前边,铁轨像两条抽不尽的银线一样,往自己脚下拉。在铿锵的机器声中,耳边听着呼啸的风声,无数的村落、树林、河流、山脉……像旋盘似的往后滚,这是多么高兴的事呀!可是在旧社会里,父亲的叩头求情,也只能使他空有一身开车的技术,始终没有达到愿望。想不到今天,他成了抗日游击队员后,才真正地来当一个司机,虽然他这次开车,只有很短的距离,可是它的意义,不在距离的长短,他要掌握住它,像跳上性急的烈马奔向敌人一样,他要把它开到埋伏的地点,把敌人载到那里给以消灭。
彭亮迎着西天的晚霞,从前边的小玻璃窗里,望着远远的“口”字形的东西,他知道这是王沟站东的扬旗,要到王沟车站了。他知道王沟车站驻有鬼子,他不能在那里停下,因为前边等着他的不是王沟车站上候车的旅客,而是王沟站西六七里路的三孔桥下埋伏的战友。他没有把车速放慢,只向老洪打了一个招呼:
“王沟车站要到了!”
老洪抬起了头,他脸上满是煤灰和汗流,他瞪着发光的眼睛,抡起大铁铲往前边一指,像带领突击队冲锋的指挥员一样,怒吼似的命令道:
“冲过去!”
彭亮从老洪的吼声里,吸取到了无限的战斗力量,他像发怒的狮子一样,伸手抓住拉汽笛的绳索,往下一拉。
“呜——”
粗暴的震耳的吼声,在王沟车站周围连续地响着,火车驶进扬旗了,彭亮从小玻璃窗里,望到了前边月台上黄色的、黑色的人影和红绿灯。他把开车的把手拉到最高速度上,火车像发了疯似的,轰隆轰隆地飞奔过去。
车站上的建筑和月台上的人影只在他的眼前一闪,就过去了,由于飞快的速度,站上传来的一片嘈杂声和喇叭声,也只是一霎就在耳边飞过了。彭亮驾驶着如飞的火车,冲过月台,一直向西扬旗外奔过去。
老洪放下手中的铁铲,从司机房前边的小门里,攀着车身上的铁扶手,到车头的最前端的“猪拱嘴”上站着。由于车跑得特快,迎面的风在撕着他的衣服,像谁用力把他往后拉。前边的铁轨,飞快地往后抽。他一手抓着扶手,一手擎着驳壳枪。西方红紫的晚霞映着他的脸,他挺立在那里,浑身充满着力量,发亮的眼睛,向前边望着。
(节选自《铁道游击队》,有删改)
文本二
《铁道游击队》取材于鲁南铁道队的抗日事迹,小说虽然采用了革命史叙事的方式,表现的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红色传奇,但由于作品中打鬼子的传奇故事源于真实的历史,并且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元素,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质朴通俗的语言使之经典化、通俗化,因而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节选自《好书推荐——新中国建国70周年70部优秀长篇小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站台上的绿灯亮了的时候,老洪和彭亮抓住火车进站的时机,迅速扒上了火车的司机室。
B.老洪和彭亮的任务是要把火车开到三孔桥,游击队要打伏击战,消灭火车上乘坐的敌人。
C.彭亮面对黑山一样的火车,勇敢地扒上去,他稳坐在司机座上,驾驶着如飞的火车,内心没有紧张和畏惧。
D.当彭亮告知老洪火车即将到达王沟车站时,老洪怒吼着彭亮,命令他驾驶火车冲过去。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是这个铁牛越来越大,大得简直像半壁黑山样向他头前压过来”,这个比喻具有动感,表现了火车在由远及近过程中带给人的压迫感。
B.文本一以天色渐暗开头,以西方天边晚霞红紫收束,使文章的脉络相通,形成头尾相扣的效果。
C.文本一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塑造人物的手法有相似之处,注重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D.文本一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展开活动,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
8.文本一画横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由文本二可知,《铁道游击队》采用了革命史叙事的方式,那么文本一在叙事谋篇上有何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
材料二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茭。设使茭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谓知 A 敌之 B 可击 C 知吾 D 卒之可以 E 击 F 而不 G 知地利 H 胜之半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
B.山东,大岘山东面,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
C.卒,终于,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卒”意思不同。
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
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
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
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4分,共8分)
(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2)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14.依据《孙子兵法·地形》的理论,慕容超失败在什么地方?请具体阐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②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③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句阐释论画的标准,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
B.诗人认为创作诗歌时不能只限于摹写形象,当有诗之意境,否则就是不懂诗的人。
C.边鸾、赵昌二人的花鸟画作,用笔传神,栩栩如生,不愧为唐宋画坛名家之佳作。
D.“何如”二字引出对折枝画的评论,前面写边、赵画作意在衬托王主簿画作更妙。
16.苏轼推崇的诗画之“律”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他以此“律”观王主簿的折枝画,认为其妙在何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分别运用庄子和杜宇两个典故,写出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不复成寐。
(2)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所倡导的学习态度与新时代我们所大力倡导的务实精神不谋而合。
(3)古诗文中常以木、水对举来描摹自然图景,寄寓个人情感,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所谓钝感力,其实就是面对非议时所体现的一种通透与豁然;就是面对困境时所拥有的韧劲和耐力。仔细观察就能发现,那些内心敏感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精神内耗的泥淖:一点异常情况,都会让他内心惴惴不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觉得()。
这世上从来没有人有义务时时护你周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有人喜欢你,也总有人会讨厌你。别人如何看待与评价我们,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换个角度去看待那些让你耿耿于怀的人,和那些让你难以释怀的事。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的,在前行的航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眼前就会变得(),所以不必害怕。当你拥有了“钝感力”,你就拥有了一个能抵御外界负面影响的坚实盾牌。
越在低谷中,越要一次次妥善处理好内心的冲突;越在难熬时,越要千百倍地呵护自己脆弱的身心。当我们历经世间沧桑,尝遍人生冷暖,往往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理顺各种关系的过程。
当你真正理顺了自己与物欲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你就会真正懂得:关系顺了,人生也就顺了;人生顺了,心也就安了。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当你真正理顺了自己与物欲、他人以及自己的关系,你的心也就安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喜欢安静的生活,不觉得孤独。我有许多事可做:读书,写作,钓鱼等等。
B.姐姐要报考医学院,将来做一名医生,妹妹未来要做一名中学教师:她们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C.我想:无论如何也要帮助这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坚决不能让他掉队。
D.这个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门外有一个圆形的水池,里面养着各色鲤鱼,游来游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热爱运动的你,懂得怎么喝水吗?漫画家高木直子在绘本中多次提及“我最期待跑完后能畅饮啤酒”。不少人会觉得在运动产生的各种“爽”之中,①。这种感受并不意外,因为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消耗大量的糖分和水分,每个毛孔“嗷嗷待水”,缺啥补啥,喝水本身就会带来一种被满足的“爽感”。
除了补充人体因为运动丢失掉的水分外,②。首先,水可以调节人体温度,平衡肌肉剧烈收缩后所产生的大量热量。而且,水还可以将营养物质和废弃物输入、输出细胞,“能载也能覆”,促进新陈代谢。不过,我们在运动后饮水时,③:冰水灌溉和一次性牛饮。
运动后如何科学饮水?了解误区后需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水温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冰,最好在20到22摄氏度之间;二是运动前1小时可补充不超过500ml的水让身体逐步适应,运动过程中可每15分钟补充150ml左右的水,运动结束后再适度补充500ml左右的水。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梳理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相关语句,完成关于“运动后科学饮水”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实秋与学生一起在前门外珠市口演讲时,人们的情绪极为高涨,由于几辆汽车无法通过,不停地按喇叭,众人便一拥而上捣毁了一部汽车。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梁实秋,他反思到“我当时感觉到大家的一股愤怒不知向谁发泄……在这股洪流中没有人能保持冷静,此之谓群众心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中说:“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在网络发达、容易出现极端化群体情绪的今天,如何理性判断、保持冷静、不被狂热的言行裹挟,是我们每位公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答案:D
  简析:D 项,“乔叶力所能及地触及了……” 表述错误,原文是 “《宝水》的人物和故事就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些体验”,而不是乔叶 “力所能及地触及”。A 项,根据原文 “我先后尝试了 12 个月和 24 节气,相较一下,觉得对我而言,还是四季结构的内部更有腾挪的空间” 可知 A 项正确;B 项,从 “我采访过很多基层干部…… 打通跟外面的渠道,也要有他们自己的节奏” 能得出 B 项正确;C 项,依据 “自从工作调动到了北京…… 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可判断 C 项正确。
  2.答案:B
  简析:A 项,“这决定着这部小说书写的主要内容” 错误,语言调性不能决定小说书写的主要内容;C 项,“所以对方言的选取标准就是既符合身份又不至于阻隔” 错误,原文说的是 “对方言的选取标准之一就是既有地方性又不至于造成阻隔,同时又符合村里人的身份习性”,原因不全面;D 项,“播音腔” 等语言的运用是为了使小说语言层次和样貌尽量丰富,而不是体现对语言乡土性的追求。B 项,从 “河南的原生态方言是极度简洁的…… 因此我琢磨了一下,改为……” 可看出《宝水》中的方言是经过精心挑拣和改良的,B 项正确。
  3.答案:C
  简析:C 项,“对《宝水》这部作品的时代意义进行了重点的探求” 说法不准确,访谈中虽有涉及新时代乡村变化等内容,但并非重点探求《宝水》的时代意义。A 项,访谈围绕《宝水》展开,涉及创作准备、人物、语言等多方面,体现主持人素养,A 项正确;B 项,从创作前准备到作品各方面,问题层层深入,B 项正确;D 项,通过访谈能了解作者创作历程和作品情况,D 项正确。
  4.答案:根据《乡土中国》中 “差序格局” 的概念,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以 “己” 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卖菜这件事上,对于乡人来说,村里的熟人处于其人际关系的内层,但熟人之间的交易往往夹杂着人情因素,难以按照市场价格获得最大利益;而镇上的陌生人处于人际关系的外层,与他们进行交易可以避免人情纠葛,按照市场规则获得更实际的经济收益,所以他们选择去镇上卖给陌生人。
  简析:本题考查对《乡土中国》概念的理解与运用,需结合书中 “差序格局” 的理论来解释乡人行为的原因,分析时要明确指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如何影响乡人在卖菜选择上的决策。
  5.答案: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乔叶的《宝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她通过 “跑村”“泡村”,对乡村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细节,如村里种菜、卖菜的变化等,这些生活细节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的加工和升华,乔叶在创作中对生活原型进行杂糅提取,创造出如孟胡子、杨镇长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她根据小说的特点和需要,精心挑拣和改良方言,选择合适的叙事结构和笔法,使生活中的素材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反映时代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实现文学对生活的艺术表达和价值升华。
  简析:本题考查对 “生活” 和 “文学创作” 关系的理解,需要结合文本中乔叶的创作过程进行分析,既要阐述生活为创作提供素材,又要说明创作对生活的加工和升华作用,使答案完整、准确地体现二者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 答案:B
  简析:A 项,老洪和彭亮是在火车进站前就埋伏在路基旁边小矮树丛里,火车进站停住后,他们才扒上火车司机室,而不是火车进站过程中扒车;C 项,“内心没有紧张和畏惧” 错误,文中说 “他的脸红涨着,心怦怦地跳动着”,表明他有紧张情绪;D 项,老洪怒吼 “冲过去” 不是对彭亮的怒吼,而是一种战斗的命令和决心的体现。B 项,从 “他要把它开到埋伏的地点,把敌人载到那里给以消灭” 以及后文情节可知,他们的任务是把火车开到三孔桥让游击队打伏击战消灭敌人,B 项正确。
  7. 答案:C
  简析:C 项,文本一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描写较少,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较多,二者塑造人物手法并不相似。A 项,“像半壁黑山样向他头前压过来” 生动地写出火车由远及近给人的压迫感,A 项正确;B 项,文章以天色渐暗开头,以西方天边晚霞红紫收束,首尾呼应,B 项正确;D 项,文本一详细描绘了彭亮扒火车、驾驶火车以及老洪在火车上的行动等场景,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英勇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D 项正确。
  8. 答案: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作用:通过彭亮回忆小时候梦想当司机却未能如愿,以及如今作为游击队员驾驶火车的感受,展现了他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将个人的梦想与当下的战斗任务相结合,突出了这次战斗对彭亮的重要意义,即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为了打击敌人,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彭亮的内心世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简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及其作用。先明确手法为心理描写,然后从人物形象、主题表达和读者感受等方面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阐述,使答案具有说服力。
  9. 答案:①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依次叙述了火车进站前老洪和彭亮的埋伏、火车进站时两人扒车、杀死鬼子司机、驾驶火车前进以及即将到达王沟车站时的情况,使故事发展脉络清晰;②以战斗过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彭亮和老洪在火车上与敌人的斗争以及驾驶火车前往埋伏地点的过程,突出了战斗的紧张和激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③设置悬念,如火车进站时老洪和彭亮能否顺利扒车、面对王沟车站的敌人他们将如何应对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④详略得当,详细描写了彭亮扒车和驾驶火车的过程以及老洪的战斗行动,而对火车上敌人的情况等则简略交代,使文章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简析:本题考查小说叙事谋篇的特点,可从叙事顺序、线索、悬念设置和详略安排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具体情节,分点阐述,使答案条理清晰、全面准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答案:所谓知 A 敌之 B 可击 C,知吾 D 卒之可以 E 击 F,而不 G 知地利 H,胜之半也
  简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进行断句。“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 结构相同,“而不知地利” 表转折,“胜之半也” 是结果,这样断句符合文意。
  11. 答案:B
  简析:B 项,“山东,大岘山东面” 错误,材料二中 “缘山东下” 的 “山东” 指的是崤山以东;《鸿门宴》中 “沛公居山东时” 的 “山东” 指的是崤山以东,二者意思相同。A 项,“绝其粮道” 的 “绝” 是 “断” 的意思,《劝学》中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的 “绝” 是 “渡过” 的意思,二者不同,A 项正确;C 项,“卒擒于邓艾” 的 “卒” 是 “终于” 的意思,《过秦论》“率疲弊之卒” 中的 “卒” 是 “士兵” 的意思,二者不同,C 项正确;D 项,“数日而拔” 的 “拔” 是 “攻克,攻取” 的意思,《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的 “拔” 是 “选拔” 的意思,二者不同,D 项正确。
  12. 答案:D
  简析:D 项,“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 错误,原文 “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 表明慕容超并非放松警惕,而是采取了军事行动应对晋军。A 项,从 “公孙五楼曰…… 中策也” 可看出公孙五楼的策略及慕容超的拒绝,A 项正确;B 项,“今据五州之强…… 必成擒也” 体现了慕容超的骄傲轻敌,B 项正确;C 项,“慕容镇曰…… 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表明慕容镇的劝说及引用例子,C 项正确。
  13. 答案:(1)判断敌情,争取胜利,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上将的用兵原则。(2)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在大岘山据险防守,这是最好的策略。
  简析:(1)“料”,判断;“计”,计算;“道”,原则。(2)“以”,认为;“阻守”,据险防守;“策之上也”,判断句式,这是最好的策略。翻译时要注意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以及特殊句式的处理,使译文通顺、表意准确。
  14. 答案:慕容超失败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地形对战争的重要性。依据《孙子兵法 地形》中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的理论,公孙五楼建议慕容超据守大岘山,利用地形优势阻挡晋军,使其锐气受挫,但慕容超未采纳此建议,而是放晋军越过大岘山进入平原地区,最终导致战败。这表明慕容超不懂得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在战争决策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因素,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最终失败。
  简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孙子兵法 地形》的理论,分析慕容超失败的原因,要明确指出其违背了兵法中关于地形重要性的原则,具体阐述其决策失误之处,使答案符合逻辑、有理有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答案:A
  简析:A 项,“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 错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的意思是评论画的好坏只以形似为标准,这种见解与儿童差不多,是说不能仅以形似论画,而不是说画作的形要如儿童般纯朴。B 项,从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可理解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观点,B 项正确;C 项,“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体现了边鸾、赵昌画作的特点,C 项正确;D 项,“何如” 引出对折枝画的评论,通过与边、赵画作对比衬托王主簿画作更妙,D 项正确。
  16. 答案:苏轼推崇的诗画之 “律” 的内涵是:追求自然、清新、传神,不拘泥于形似,注重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神韵。他以此 “律” 观王主簿的折枝画,认为其妙在:画面疏淡,蕴含着精妙均匀之美;虽只一点红,却能寄托无边春色,以简洁的画面传达出丰富的意蕴,体现了自然、清新、传神的特点,达到了诗画一律的境界。
  简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先从诗中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等语句概括出诗画之 “律” 的内涵;再结合这些语句分析王主簿折枝画的妙处,阐述其如何体现诗画之 “律”,使答案完整、准确地回答了问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或: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简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要注意书写准确,避免错别字。(1)根据 “庄子和杜宇两个典故” 可写出答案;(2)依据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所倡导的务实学习态度,可确定这两句;(3)从 “木、水对举” 的要求,可选择相应的诗句,如杜甫《登高》中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18. 答案:草木皆兵 一帆风顺 豁然开朗
  简析:“草木皆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符合 “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觉得” 的语境;“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与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 搭配,表达人生不会没有波折;“豁然开朗” 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符合 “挺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眼前就会变得” 的语境,形容人在困境后心境的开阔。
  19. 答案:原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 “自己与物欲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一一列出,条理清晰,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强调了理顺各种关系的重要性;同时,这种详细的表述使语义更加丰富、具体,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而改写后的句子语义较为笼统、简略,缺乏原文的表达效果。
  简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语义表达等方面分析原文的优势,通过与改写后的句子对比,突出原文在增强语势、丰富语义和清晰表意等方面的作用,使答案具有说服力。
  20. 答案:D
  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用于解释说明,说明 “内心敏感的人” 的具体表现。A 项,冒号用于列举事物;B 项,冒号用于总结上文;C 项,冒号用于提示下文;D 项,冒号用于解释说明 “酒店的格局”,与文中冒号作用相同,D 项正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21. 答案:①喝啤酒最爽 ②饮水还有其他作用 ③要避免两个误区
  简析:①根据前文 “漫画家高木直子在绘本中多次提及‘我最期待跑完后能畅饮啤酒’。不少人会觉得在运动产生的各种‘爽’之中” 可知,此处应填 “喝啤酒最爽”;②从 “除了补充人体因为运动丢失掉的水分外” 可知,后面要讲饮水的其他作用,结合后文内容可概括为 “饮水还有其他作用”;③由 “运动后饮水时” 以及后文 “冰水灌溉和一次性牛饮” 可知,这里要填 “要避免两个误区”。
  22. 答案:水温适宜 饮水适量 分时段补
  简析:根据 “水温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冰,最好在 20 到 22 摄氏度之间” 可概括为 “水温适宜”;“运动前 1 小时可补充不超过 500ml 的水…… 运动结束后再适度补充 500ml 左右的水” 可概括为 “饮水适量”;“运动前 1 小时…… 运动过程中…… 运动结束后” 可概括为 “分时段补”,注意字数限制,使答案符合思维导图的要求。
  四、写作(60 分)
  23.立意参考:
  拒绝盲从,保持理性:在群体情绪容易极端化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坚守理性思维,不盲目跟风,不被群体的狂热情绪左右,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约束自我,承担责任:强调个人在群体中要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意识,不随波逐流,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避免因群体的掩护而放纵自己的行为。
  追求真相,摒弃偏执:倡导在群体环境中,不被简单而极端的感情驱使,努力追求事实真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