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象达中学八上语文测试卷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一、(5小题,16分)
1.(本题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颁发(bān) 畸形(jī) 悄然(qiǎo) 深恶痛疾(wù)
B.溃退(kuì) 要塞(sài) 绯红(fēi) 殚精竭虑(dān)
C.翘首(qiáo) 诘责(jié) 歼灭(jiān) 藏污纳垢(gòu)
D.黝黑(yǒu) 犀利(xī) 窒息(zhì) 查无消息(yǎo)
2.(本题2分)下列词语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轩昂 不辍 为富不仁 征禁危坐
B.蒙昧 落第 眼花缭乱 一丝不苟
C.佃农 桅杆 屏息敛声 鹤立鸡群
D.私塾 教诲 锐不可当 诚惶诚恐
3.(本题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电影《万里归途》以抑扬顿挫的画面激起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B.在排演话剧《屈原》时,同学们全心投入,将角色扮演得入木三分。
C.不法商贩殚精竭虑,为了谋求高额利润,制假贩假,不惜以身试法。
D.鲁迅的文章能拿发展,有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国人。
4.(本题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
B.在国外,青少年的艺术培养是从小就开始的,如今中国人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也一天天日益重视起来。
C.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D.机器人的制造研发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5.语文活动课上,“新闻小主播”为同学们播报了一则新闻。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8分)
①据央视网报道,北京时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六个半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此次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
②11月7日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进入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关闭核心舱双向承压舱舱门,进入舱外航天服,航天员叶光富在舱内配合支持。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这是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舱活动。
③随后,翟志刚安装好脚限位器,在机械臂的支持下展开舱外作业。20时28分,航天员王亚平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首先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任务。
④在舱外作业中,航天员王亚平用头盔摄像机记录下翟志刚操作的过程。此外,航天员还完成了着舱外服在太空进行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
⑤8日1时16分,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先后返回节点舱,关闭出舱舱门,全过程顺利圆满。
⑥11月8日凌晨2时20分许,叶光富打开双向承压舱舱门,进入节点舱,迎接翟志刚、王亚平。
(1)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3分)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列六个短语组成一副对联(2分)
神州老将再问苍穹 安营太空飞驰天路
(3)此条新闻播报完毕,同学们激动不已。请你写下感言表达对航天员的敬意。(要求:不少于50字)且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选四题作答)(4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④___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⑤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刘桢))
⑥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2)巴黎奥运期间,记者们采访多个奥运冠军,他们提及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到家乡。是的,故乡的山山水水是远赴他乡的每一个中国人永远的眷恋,请根据你的积累,填写古诗,完善表格。
出处 山水记忆 古诗文 备注
《渡荆门送别》 绿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相送。
《黄鹤楼》 草树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野树树分明,小洲草木茂盛。
二、阅读与鉴赏(46分)
(一)阅读古文7-10题(12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陶弘景传(节选)
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
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②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注释]①故事:办事的制度、例行的事。②冠盖:指使者。
【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山川之美 武帝既早与之游
B.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C.书问不绝 猿则百叫无绝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是作者寄情山水的名篇,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闲适之情。
B.【乙】文中陶弘景借所画的两头牛表明自己宁愿隐居山间也不愿出仕的想法。
C.【丙】文运用了比喻手法,描绘出一个宁静幽美、空灵澄澈、幽静宜人的夜景。
D.【甲】【乙】两篇选文都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寄情山水的闲适之情。
10.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自己和张怀民是两个“闲人”,陶弘景是东晋著名的隐士,也被称为“闲人”吗?为什么?(4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使之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2分)
2.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二)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材料一:
①广州人的春天,从一朵木棉花开始。走在广州街头,街坊随处可见熟悉的木棉花绽放,满树红花高擎入天,如漫天红霞洒满天际,描绘出广州最美三月天。
②木棉,别名红棉、英雄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省份。喜光,生长适温20℃~30℃,树姿巍峨。每年3、4月份是花开季节,往往未叶先花。花形硕大,五片厚实的红色花瓣,包围着一束黄色的花蕊,花朵艳丽而不媚俗,即使凋落,落地时坚实的花托也让花保持着盛放的姿态,颇有阳刚之气。
③木棉和广州渊源深厚。南越王赵佗曾向汉帝进贡木棉;宋代《南海百咏》曾记找,唐代会昌年间、时任广州节度使的卢钧带领百姓“夹溪南北三四里,皆植刺桐、木棉”。唐宋以来,文人骚客以木棉意蕴岭南春色,诗人杨万里的“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描写了广州木棉花怒放时的胜景。
④自清代以来,木棉被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岭南精神与岭南风骨,明末抗清志士李云龙是广州人,他看到一树树火烧天际的木棉花,写下了“枝头犹是英雄血,无奈流花不待君”的诗句。明末清初的陈恭尹也在《木棉花歌》中写下了“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的诗句,充满阳刚之气的木棉成为“南国英雄树”。
⑤20世纪以来,广东革命风潮此起彼伏。木棉花以其般红的花朵,被赋予了革命精神。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潘达微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东北郊的黄花岗。1920年营建黄花岗烈士墓纪功坊,纪功坊的浮雕上,两边各刻一棵红棉,花朵盛开,代表的正是英雄气。1954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士,广州修建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在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四周遍植红棉树。
⑥灿烂的木棉自古以来受到广州人的钟爱。除了观赏价值,广州人还发现木棉在生活中的妙用————以木棉为棉絮,做棉衣、棉被、枕垫。木棉花还是岭南家喻户晓的中药,当木棉花掉落在地上,广州的街坊会将其捡起、晒干,然后用来煲汤、煲粥、煲凉茶,在湿热的季节可以祛湿、清热解毒。
⑦广州人有着深厚的木棉花情结。红棉牌吉他、红棉牌自行车、红棉牌红塘等本土产品,是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华南理工大学,花园酒店等使用有木棉花图案的标志。从“小蛮腰”(广州塔)开出的有轨列车、车身绘着木棉花,穿梭于风景如画的珠江沿岸,被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一朵大红色木棉花“装点”在宝蓝色的飞机垂直尾翼上,构成南航的航徽标识,木棉花亦随着飞机飞遍全球。
(摘编自刘幸《木棉花开满城红,浓须大面好英雄》)
材料二:
①2023年3月15日上午,“听见花开·红棉颂”——广州中山纪念堂第二届木棉文化节启动仪式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为“英雄花开英雄城”2023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广州中山纪念堂园区内共有29株木棉,其中“木棉王”如今已是350多岁高龄。在2018年全国组织开展的“中国最美古树”遴选活动中,获得“中国最美木棉”称号。“木棉王”树高27米多,身姿雄壮。据专家预测,今年“木棉王”开花8万朵左右。英雄花开英雄城,为城市注入勃勃生机,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广州满满的文化情怀和奋发向上的城市活力。
(摘编自《广州中山纪念堂第二届木棉文化节开幕》)
材料三:
①1982年,广州举行市花评选活动,推荐的候选市花多达58种。最终,木棉以75.9%的支持率,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最高投票数,被选为广州市市花。
②市花是城市的一张“名片”,代表着该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要成为市花,至少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栽培历史悠久,适应当地的环境特征并生长良好;其次文化内涵深厚、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特色,代表城市形象;三是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深受市民喜爱。评选市花活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激发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带动城市绿色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网络)
材料四:
中国34个省会城市及其市花统计表
注:香港、澳门为特别行政区。表中“*”标注为中国4个直辖市。
(摘编自李晶、蒲训《中国省会城市市花调查》)
12.下列关于“木棉”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木棉花色红艳,花形硕大,凋落后仍保持着盛放的姿态,深受广州市民的喜爱。
B.木棉的文化内涵丰富,自唐宋以来,艳丽而不媚俗的木棉成为岭南精神的代表。
C.木棉用途多,既可以用来做棉衣,还可以当中药,近年来开始在广州广泛栽种。
D.木棉树姿巍峨,往往先叶先花,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木棉王”今年开花8万朵。
1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木兰花是上海市市花,开放时朵朵向上,契合了上海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城市精神。
B.紫荆花是香港的市花,寓意兄弟和睦、家庭和美,象征香港和祖国团结和睦,繁荣昌盛。
C.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原产于我国西南部。在我国栽培历史有2500多年,寓意杭州富贵吉祥
D.莲花是澳门的市花,圣洁无瑕,与澳门古称相应,寓意澳门清廉祥和,兴盛美好。
14.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1982年,木棉以75.9%的支持率当选为广州的市花,可见木棉深得广州人的喜爱。
B.木棉盛开,在春天的广州随处可见,但却十分珍贵,承载了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
C.木棉是“英雄花”,被刻在黄花岗烈士墓纪功坊浮雕上,体现广州这座英雄城的精神。
D.在34个省会城市中,多个城市选择了月季或玫瑰作为市花,可见这两种花备受青睐。
15.木棉为什么适合做广州的市花?请结合其特点及市花评选条件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卜白
袁良才
①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②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③别小看了补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④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⑤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⑥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后来,两口子举案齐眉,一生恩爱,同心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培育成才。
⑦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⑧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⑨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⑩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减)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第六段“怪才必有怪癖”暗示文章着眼于这一部分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B.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事,所叙事件众多,角度不同,但都聚焦于“补白”二字。
C. 文章语言凝练,用了较多整句的四字短语来进行描写,使得文章读来铿锵有力。
D. 文章以民国时期为背景,以卜白为中心人物,展现特殊时代文人的蓬勃生命力。
17. 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现的人物心理及品质。(4分)
①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②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
18. 本文善用对比,请找出两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4分)
19. 本文结尾说:“卜白一生卜名白,一生补白。”这句话用法巧妙,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三 表达与写作(50分)
20. 作文:
请以《那个教会我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班级名称。
四、名著阅读(8分)
21. 附加题: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此节讲述红军领袖人物的内容引人入胜,下面三段文字分别指谁?(3分)
①他有一件让他感到羞于启齿的事,是在长征途中因落队而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②黑暗中,当敌袭者将手枪对着他的脑袋时,他佯称自己是伙夫,趁他们难以下手之际,拔出武器反击敌人。
③他看着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逐渐衰弱死去,高兴得叫出声来,然后打开一本装订精美的彩色书,里面夹着一只飞蛾。
(2)请列举红军长征中的两个事件。(2分)
(3)小周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之后,深刻感受到了“磨难与辉煌是人生的一世历程,它让你变得更加坚韧,最终促使你获得成功”。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任一人物来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及简析: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A、B、C、D 全对。
简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A 项中,“颁发” 的 “颁” 读音为 “bān”,“畸形” 的 “畸” 读音为 “jī”,“悄然” 的 “悄” 读音为 “qiǎo”,“深恶痛疾” 的 “恶” 读音为 “wù”;B 项中,“溃退” 的 “溃” 读音为 “kuì”,“要塞” 的 “塞” 读音为 “sài”,“绯红” 的 “绯” 读音为 “fēi”,“殚精竭虑” 的 “殚” 读音为 “dān”;C 项中,“翘首” 的 “翘” 读音为 “qiáo”,“诘责” 的 “诘” 读音为 “jié”,“歼灭” 的 “歼” 读音为 “jiān”,“藏污纳垢” 的 “垢” 读音为 “gòu”;D 项中,“黝黑” 的 “黝” 读音为 “yǒu”,“犀利” 的 “犀” 读音为 “xī”,“窒息” 的 “窒” 读音为 “zhì”,“杳无消息” 的 “杳” 读音为 “yǎo”。以上词语的读音全部正确。
2.答案:B、C、D 全对。
简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识记。A 项中,“征禁危坐” 应为 “正襟危坐”;B 项中,“蒙昧”“落第”“眼花缭乱”“一丝不苟” 书写均正确;C 项中,“佃农”“桅杆”“屏息敛声”“鹤立鸡群” 书写均正确;D 项中,“私塾”“教诲”“锐不可当”“诚惶诚恐” 书写均正确。
3.答案:无正确选项。
简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A 项中,“抑扬顿挫” 通常用来形容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来形容画面,使用对象错误;B 项中,“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不能用来形容角色扮演,使用对象错误;C 项中,“殚精竭虑” 是褒义词,指用尽心思做某事,不能用来形容不法商贩,感彩错误;D 项中,句子表述不通顺,“能拿发展” 表述不当,可改为 “鲁迅的文章能够启发多少麻木的国人”。
4.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B 项中,“一天天日益重视起来” 语义重复,可删去 “一天天” 或 “日益”;C 项中,“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们……” 缺少主语,可删去 “在…… 中” 或 “使”;D 项中,“制造研发和应用” 语序不当,应改为 “研发、制造和应用”。A 项没有语病。
5.
(1) 答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
简析: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应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主体和事件。本则新闻的主体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事件是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因此可拟写为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
(2) 答案:神州老将再问苍穹,安营太空;巾帼英雄初出舱门,飞驰天路
简析:本题考查对联的组合。根据对联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结合新闻内容,“神州老将” 对 “巾帼英雄”,“再问苍穹” 对 “初出舱门”,“安营太空” 对 “飞驰天路”,且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原则,因此可组成 “神州老将再问苍穹,安营太空;巾帼英雄初出舱门,飞驰天路”。
(3) 答案:示例:敬爱的航天员们,你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在浩瀚宇宙中勇敢探索,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中国航天的壮丽篇章。你们的坚韧和勇气让我们无比敬佩,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简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感言应表达对航天员的敬意,可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要通顺、流畅,富有感染力。
6.
(1)① 答案: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 答案:老骥伏枥
③ 答案:山山唯落晖
④ 答案:柴门何萧条
⑤ 答案:岂不罹凝寒
⑥ 答案:鸢飞戾天者
简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默写。直接默写即可,注意书写正确,不要出现错别字。
(2)① 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② 答案: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简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默写。根据提示 “最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相送”“原野树树分明,小洲草木茂盛”,可确定诗句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阅读与鉴赏
7.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A 项中,“山川之美” 的 “之” 是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武帝既早与之游” 的 “之” 是代词,代指陶弘景。B 项中,“自康乐以来” 的 “自” 是 “自从” 的意思;“自非亭午夜分” 的 “自” 是 “如果” 的意思。C 项中,“书问不绝” 的 “绝” 是 “断绝” 的意思;“猿则百叫无绝” 的 “绝” 是 “停止” 的意思。D 项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和 “念无与为乐者” 的 “与” 都是 “和” 的意思。因此,答案为 D。
8.
(1) 答案: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 答案:当时的人都称他为 “山中宰相”。
简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 “自”“未复”“与”“奇”“时人”“谓” 等,同时要注意句子的通顺和流畅。
9. 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B 项中,陶弘景借所画的两头牛表明自己宁愿像在水草间自由自在的牛一样隐居山间,也不愿像被金笼头束缚、被人驱赶的牛一样出仕,而不是说他不想出仕,说法过于绝对。A、C、D 三项的理解和分析均正确。因此,答案为 B。
10. 答案:陶弘景不是闲人。苏轼称自己和张怀民为 “闲人”,是因为他们被贬谪后有闲情雅致在夜晚欣赏庭院中的美景;而陶弘景虽然隐居山间,但他并非无所事事,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他在山中仍关心国家大事,有自己的职责和事务,所以不能称为 “闲人”。
简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需要结合两篇文章中人物的具体行为和所处的情境来分析,苏轼和张怀民是被贬后才有闲暇赏月,而陶弘景虽隐居却仍为国家大事提供咨询,并非真正的闲人。
11.
(1) 答案:示例: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简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述。描述时要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如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等,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2) 答案:诗人以 “征蓬”“归雁” 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 “汉塞”,像振翅北飞的 “归雁” 一样进入 “胡天”,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以及对自己身世的飘零之感。
简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分析。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理解 “征蓬”“归雁” 的象征意义,从而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12. 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 项中,自清代以来,木棉代表着岭南精神与岭南风骨;C 项中,文中未提及木棉近年来开始在广州广泛栽种;D 项中,广州中山纪念堂的 “木棉王” 树高 27 米多,身姿雄壮,据专家预测今年开花 8 万朵左右,而不是 “往往先叶先花”。A 项符合文意。
13. 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和运用。材料三的观点是市花应具备的三个条件,C 项中只提到了桂花的栽培历史和寓意,未体现其能体现杭州的城市文化特色、代表城市形象,以及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等,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A、B、D 三项均能体现市花的特点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可作为论据。
14. 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 项中,“木棉盛开,在春天的广州随处可见,但却十分珍贵” 表述错误,文中未体现木棉珍贵。A、C、D 三项的理解和分析均符合文意。
15. 答案:木棉适合做广州的市花,原因如下:从木棉本身特点看,树姿巍峨,花形硕大,花色红艳,未叶先花,花朵艳丽而不媚俗,凋落时花托坚实保持盛放姿态,有阳刚之气;从市花评选条件看,木棉栽培历史悠久,与广州渊源深厚,文化内涵深厚,代表着岭南精神与岭南风骨以及革命精神,用途广泛,可做棉衣、棉被、枕垫,花可入药,深受市民喜爱。
简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需要从木棉的特点和市花评选条件两个方面来回答,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16. 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 项中,“怪才必有怪癖” 只是一个过渡句,引出下文对卜白怪癖的描写,而不是暗示文章着眼于这一部分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B、C、D 三项的理解和分析均正确。
17.
(1) 答案:“急急地” 表现了卜白着急的心理,体现了他对梅兰芳的关心和对演出的重视,也反映出他急人所难的品质。
(2) 答案:“急急如风地” 生动地表现了卜白行动的迅速和急切,突出了他在紧急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帮助梅兰芳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体现了他急人所难的品质。
简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和品质,“急急地”“急急如风地” 都体现了卜白的着急和急切,以及他急人所难的品质。
18. 答案:两组对比:①卜白与《申报》其他编辑、记者的对比,卜白土得掉渣,专司划版、校对、补白等微贱活儿,而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突出了卜白的朴实和低调;②卜白在报社的地位和他实际能力的对比,卜白看似做着不起眼的工作,但他的补白文章深受读者喜爱,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如策反敌人等,表现了卜白的才华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作用:通过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能展现卜白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能力。
简析: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和分析。需要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对比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19. 答案:“卜白一生卜名白,一生补白” 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和反复的手法,既点出了主人公的姓名,又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行为 —— 补白。“卜名白” 暗示卜白一生淡泊名利,不追求虚名;“一生补白” 则体现了他在工作中默默奉献,无论是在报社的补白文章,还是在生活中为抗日英烈之家补白、为梅兰芳救场、在军事斗争中策反敌人等,都体现了他的补白精神,即尽自己的力量去填补空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表达了作者对卜白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简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需要结合全文,从句子的手法、含义和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卜白一生卜名白,一生补白” 这句话是对卜白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赞美。
三、表达与写作
20.略
简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需要考生先补充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写作时要注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班级名称,同时要注意文章的立意、结构和语言表达等。
四、名著阅读
21.
(1)① 答案:彭德怀
② 答案:朱德
③ 答案:毛泽东
简析:本题考查对《红星照耀中国》中人物的了解。根据选段中的具体描述,可以判断出三段文字分别指的是彭德怀、朱德、毛泽东。
(2) 答案:示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
简析:本题考查对红军长征中事件的列举。红军长征中有许多著名的事件,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任选两个即可。
(3) 答案:示例:毛泽东在革命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如早期领导革命时遭受的挫折、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等,但他始终坚韧不拔,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带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磨难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更加坚韧,最终实现辉煌。
简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和感悟。需要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人物的经历,谈谈对 “磨难与辉煌是人生的一世历程,它让你变得更加坚韧,最终促使你获得成功” 的理解,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