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学期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2.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隶书中朝推恩令水排刺史《神农本草经》
② 心学柳词岁币三衢分权四监司
③ 雕版印刷曲辕犁长庆会盟藩镇《职贡图》
④ 刀形币何尊田氏代齐铸刑书大盂鼎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3.下图反映出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助力外贸发展
B.国民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C.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
D.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4.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的秘书部门。该机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宣政院 D.军机处
5.抗战时期,抗战宣传队在根据地教唱百姓顺口溜:“懂了民族国家事,打倒日本心更坚。提笔墙上写大字,大家要知持久战。”晋察冀边区中学课程内容包括,研究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抗战策略边区政权及其基本政策。这些措施旨在
A.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政权 B.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水平
C.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D.完善学校思想教育体系
6.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很多根据地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这种现象表明
A.中共照搬了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B.中共忽略了中国农民的革命性
C.农民尚未接受中共的革命目标 D.当时革命仍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7.宋末元初的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年关时节,临安城(杭州)中“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这反映出,当时
A.临安是最繁华的商业都市 B.城市的商业功能开始显现
C.商品经营与民俗文化结合 D.市镇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
8.下列三幅图为嘉峪关魏晋墓葬出土的壁画,画面人物有鲜卑人的特征。这可以印证当时鲜卑族
A.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开始了民族交融的历程
C.出现了生产方式农耕化 D.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9.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由双方协定。这破坏了中国的( )
A.领土主权 B.关税主权 C.司法主权 D.领海主权
10.宋初,在与蕃部进行马匹交易时,“官取良而弃弩(劣),禁其私市”。之后调整为委派专门的官员“谨视马之良驽,驽即印识之,许民私市焉”。上述政策调整说明
A.官府倡导商品经济发展 B.民间交易日益趋于繁荣
C.边境贸易涉及国家利益 D.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
11.宋代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征税网点,构建了以商税则例为核心的商税法律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法令,以及相对完善的商税监督机制。宋代的这些举措( )
A.反映出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B.表明富商大贾危及统治
C.意在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说明商律注重礼法结合
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地主、富农、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1935年后,《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和《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明确规定对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没收之后,仍给予“耕种份地”与生产工具;对富农的自耕土地及多余的生产工具等不没收。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说明( )
A.抗日力量走向团结 B.错误思想已经清除
C.国内矛盾开始变化 D.土地政策逐步完善
13.董仲舒认为,德为阳,刑为阴。“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他审理的案件传递着儒家“父子至亲”、“论心定罪”等基本主张。这反映了( )
A.汉代政治改革推行以德治国理念 B.儒家正统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完善
C.董仲舒结合法家的思想改造儒学 D.汉代以儒家思想对法制进行改造
14.唐穆宗时,诗人元稹作《白氏长庆集》序,称白居易诗风行社会,“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并在《元稹集》注云:“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白居易)及予(元稹)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材料反映唐代( )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逐渐推广 ②活字印刷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③私家藏书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发展 ④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现象已日益显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5.两宋时期,理学兴起。直到朱熹死后,宋理宗为了赢得士大夫的支持,才正式确定了理学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宋代理学影响力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是
A.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进犯 B.两宋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
C.理学和心学之间互相攻计 D.宋代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
16.当慈禧太后批准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的奏折后,晚清启动了第一批官派留学海外活动。此次活动
A.旨在为民族资本主义培养技术人才 B.适应了兴办洋务企业和筹划海防的需要
C.掀起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高潮 D.直接推动了晚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英国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三、综合题
18.《满江红》
随着电影《满江红》的热播,小明同学对这首词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和他一起探究。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这首词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宋辽对抗时期 B.南宋与金并立时期
C.宋夏和议时期 D.北宋与金并立时期
(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的“胡虏”、“匈奴”等民族当指( )
A.匈奴 B.突厥 C.契丹 D.女真
(3)长期以来,《满江红》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简要分析它对研究岳飞有何史料价值?
在进一步研读该词的过程中,小明发现学术界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存在争议,出现了“证伪”和“证实”两派。以下是他收集到的一些材料。
证伪派 证实派
该词不见于岳珂《金陀粹编》,亦不见于宋元记载题跋,明中叶始出,出处存疑。(附:岳珂为岳飞之孙,《金陀粹编》悉其收集整理祖父生平之资料) 岳飞词墨未必尽为岳珂所辑,且宋元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散佚的问题……未被岳珂收录的作品至少有两首有比较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是岳飞所作,那么对于其他作品的怀疑也应当审慎。
岳飞伐金路线方向是东北,而贺兰山在西北,当时属西夏,若以实指其地论,则明显乖背;……而明朝与鞑靼作战,战场在贺兰山。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应当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参看,“贺兰山”“匈奴”均是外敌雄关的代称,本不是实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对岳飞本人生涯总结,似后人追摹语气,不应出自本人之手,且《满江红》与《小重山》风格相差甚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岳飞一生抗金的真实写照。……至于和《小重山》风格不同,那是因为岳飞是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态下写的,十分正常。
——以上材料摘编自近代学者余嘉锡、夏承焘、邓广铭等人著作
(4)归纳“证伪”、“证实”两派是从哪些视角对《满江红》词作者展开考辩的?
(5)通过对《满江红》词作者真伪的考辩,对我们探究历史问题有何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国在明代形成了长江以北药材集散市场,清代十三帮、五大会的形成标志其达到鼎盛。
乾隆年间《祁州志》记载:“唐河在城南十五里,沙河去唐河十里,滋河去沙河五里。唐河东南注于沙,沙河注于滋,俗名三岔口。”随着药市兴盛,经济也不断地发展。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安国有银号19家,资本20万元。民国时期安国的银号最多时有100余家。安国药材加工已掌握了切、煅、炒、炎等加工炮制技术,加工生产的“百刀槟榔”“蝉翼清夏”“镑制犀角”“云片鹿茸”四个品种被称为“祁州四绝”。
材料二 据《河北通志稿》记载,民国时期安国境内的药材种植业十分发达,每年产出大量药材。民初之时,在安国专营饮片的商号众多,雇佣切片工人9000余人,另有很多当地农民从事家庭切片副业。很多药商的药材交易主要靠银号资金的周转,在民国16年(1927年),安国银号的资金总额达到428万元。安国药业繁荣,每逢药材庙会,各地商贾云集于此。在陆路运输方面,如1913年,安国至蠡县来往我客轿车13辆,庙会期间营此业者更多。
——以上材料均摘自《河北通志稿》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河北安国市“八大祁药”的祁山药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结合实际情况和《2019年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河北安国市祁山药产业发展仍存在着种植与品质检测标准化专业化不强等问题。安国市应研究祁山药高效栽培技术,并借鉴国内外先进栽培技术,创新祁山药栽培方式和田间管理技术体系,实现选种、育苗、栽培、田间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一体化,全力建成富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化专业化的,同时具有品牌带动和辐射效应的领头产业。政府应当做到充分调研祁山药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实现具备安国市特色的祁山药品牌布局,还应尝试利用历史优势和地缘优势,积极申报祁山药的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认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国“药都”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安国“药都”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安国现状,提出安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答案及简析
以下是这份历史试题的答案及简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简析:魏晋南北朝时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部分人崇尚 “魏晋风流”,这表明文化观念不再单一,呈现多元化。虽此时儒学受冲击,但未失去正统地位;仅部分人崇尚 “魏晋风流” 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三教合一在隋朝以后,故 A 正确,B、C、D 错误。
2.答案:A
简析:①中隶书、中朝、推恩令、水排、刺史、《神农本草经》都属于汉代;②心学、柳词、岁币、三衢分权、四监司是宋代;③雕版印刷、曲辕犁、长庆会盟、藩镇、《职贡图》是唐代;④刀形币、何尊、田氏代齐、铸刑书、大盂鼎是先秦。按先秦、汉、唐、宋顺序为④①③② ,A 正确。
3.答案:A
简析:1978 - 2012 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上升,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外贸发展。仅从进出口额不能得出国民经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无其他产业对比,不能体现产业结构升级;材料未涉及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A 正确,B、C、D 错误。
4.答案:D
简析:军机处保密性强,不是法定独立衙门,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题意。中书省、尚书省是唐朝法定独立衙门;宣政院掌管佛教和吐蕃事务,与题干描述不符,D 正确,A、B、C 错误。
5.答案:A
简析:抗战时期根据地向百姓宣传抗战知识、在中学设置相关课程,目的是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政权,动员民众抗战。宣传抗战并非单纯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此时国共合作抗战,不是反抗国民党;完善学校思想教育体系不是主要目的,A 正确,B、C、D 错误。
6.答案:D
简析: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农民对 “苏维埃” 概念不清楚,出现误解,这说明革命宣传未结合中国国情,存在教条主义倾向。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并非照搬俄国;中共建立根据地体现对农民革命性的重视;农民只是对概念不理解,不代表不接受革命目标,D 正确,A、B、C 错误。
7.答案:C
简析:宋末元初杭州年关时市场售卖与节日相关用品,体现商品经营与民俗文化结合。材料无比较,不能表明临安是最繁华都市;城市商业功能在南宋前已显现;材料仅体现杭州,不能说明市镇经济发展迅速,C 正确,A、B、D 错误。
8.答案:C
简析: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展现鲜卑人从事农耕生产,说明鲜卑族出现生产方式农耕化。壁画不能体现完成黄河流域统一;不能判断这是民族交融开始;也无法体现农业生产专业化,C 正确,A、B、D 错误。
9.答案:B
简析:《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税率由双方协定,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割让香港岛损害领土主权;领事裁判权损害司法主权;《南京条约》不涉及领海主权,B 正确,A、C、D 错误。
10.答案:C
简析:宋朝对与蕃部马匹交易政策从严禁私市到允许私市官方印识的驽马,说明边境贸易涉及国家利益。宋代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仅这一政策调整不能说明官府倡导商品经济发展、民间交易繁荣或区域经济受保护,C 正确,A、B、D 错误。
11.答案:C
简析:宋代构建商税法律体系、建立征税网点和监督机制,是因商业税成为重要财政收入,目的是强化国家对经济控制。宋代未放弃抑商政策;材料未体现富商大贾危及统治;也无信息表明商律礼法结合,C 正确,A、B、D 错误。
12.答案:D
简析: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从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到给予地主耕种份地、不没收富农自耕土地等,说明土地政策逐步完善。抗日战争土地政策是 “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抗日力量团结在 1937 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材料不能得出错误思想已清除;材料未体现主要矛盾变化,D 正确,A、B、C 错误。
13.答案:D
简析:董仲舒主张 “德主刑辅”,审理案件渗透儒家伦理,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即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制。材料不是以德治国理念;与儒家正统地位确立无关;强调的是以儒改法,非以法改儒,D 正确,A、B、C 错误。
14.答案:B
简析:唐穆宗时民间有仿照雕刻印刷白、元诗并售卖的现象,反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应用推广和文化产品商品化。活字印刷术北宋出现,材料未体现私家藏书发展,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 正确,A、C、D 错误。
15.答案:D
简析:宋朝商业发展与理学节制欲望、重义轻利冲突,使理学影响力受限。理学可稳固统治,抵御少数民族进攻会强化其影响力;两宋文化氛围宽松;陆朱学术之争在南宋,之前理学影响力受限非因此,D 正确,A、B、C 错误。
16.答案:B
简析:19 世纪 70 年代清政府派幼童留学学习军政、船政等,适应了洋务运动兴办企业和筹划海防需要。留学旨在为洋务运动培养人才,非为民族资本主义;未掀起改革传统教育高潮;留学生未直接推动晚清政治经济进程,B 正确,A、C、D 错误。
二、材料题
17.
(1) 明朝特点:消极应对;重点在灾后赈济救助;措施零散、偶然;迷信色彩浓。
英国特点:政府重视,积极应对;构建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措施科学、进步。
简析:明朝受 “天人合一” 等思想影响,且处于衰落期,政府腐败,所以防疫消极、措施零散迷信。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科学兴起和人文主义发展,促使其积极科学防疫。
(2) 明朝背景:由盛转衰,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主导,思想观念落后。
英国背景: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发展。
明朝影响:疫病蔓延,人口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因素之一。
英国影响:为鼠疫消退奠定基础,利于王朝统治稳固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转型。
简析:明朝的社会状况导致防疫不力,带来严重后果。英国的发展状况使其能有效防疫,推动社会发展。
(3) 积极作用:推动民族觉醒,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推动近代民主革命发展。
简析:晚清卫生观念与国家民族联系,传播后能激发民族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民主革命。
三、综合题
18.
(1) 答案:B
简析:词中 “靖康耻” 表明是靖康之变后南宋与金对峙时期,B 正确。
(2) 答案:D
简析:词中 “胡虏”“匈奴” 指金朝的女真族,D 正确。
(3) 简析:《满江红》作为文学作品,含历史信息和作者立场观点,是研究岳飞一手史料。
(4) 简析:两派从作品出现时间、词中地名方位、写作风格等视角考辩。
(5) 简析:探究历史问题要关注史料来源、类型及价值,进行比较互证,对争议问题待新材料出现。
19.
(1) 原因:交通便利;经商环境适宜;政治环境稳定;加工工艺精良;市场管理完善。
简析:从材料中地理位置、商业组织、政治稳定、加工技术等方面可得出这些原因。
(2) 影响: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金融业发展;促进商业市场活动发展。
简析:从农民就业、银号资金周转、商贾云集等信息可分析出这些影响。
(3) 建议:推广科技种植;引导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品牌建设。
简析:针对材料中产业发展问题及相关要求提出这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