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耀华中学滨城学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耀华中学滨城学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0 18: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耀华中学滨城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一年
级历史学科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3.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
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 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
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 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
4.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历史结论
A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商代可能出现牛耕
B 《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 周代出现刀耕火种
C 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迹和生产工具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D 毛公鼎是目前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夏商时期官营手工业发达
A.A B.B C.C D.D
5.春秋时期,各诸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无论何人,亦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效力军伍,为国家立有军功,即可获得官爵。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
A.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
C.奴隶制度被废除 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6.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7.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争霸战争的影响
9.下图为秦朝的诏书版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版文所述历史事件的背景包括。
①人民渴望统一②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③民族交融加强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刘邦虽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他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这些权宜政策在他和吕后统治时期,勉强起些作用;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日益不合时宜,甚至起到消极作用。“权宜政策”对汉朝危害最大的是
A.“虽置三公,权归台阁” B.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官营改革币制
1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12.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的苻坚、北魏太武帝和孝文帝有多次南下之举,最终不过是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下面南伐失败因素中最关键的是()
A.北方的战乱不断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长江天堑的优势 D.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14.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南迁千余里,在洛阳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座壮丽的城市。他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为皇室取姓元。他命令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官员,在朝中一律用汉语,着汉服。他也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孝文帝的做法()
A.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B.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 D.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5.《册府元龟》记载:“隋主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国亡,公卿贵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祸及其身。”有鉴于此,唐太宗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②大兴土木,征伐高丽
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④用法宽简,制定《贞观律》
16.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17.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大致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 D.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18.两税法规定:户税纳钱,地税纳米粟,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中说:“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农民在收获季节集中抛售,常常导致物贵钱贱,丰产不丰收,由此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的实行()
A.实际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B.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9.隋唐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以三司掌政,以枢密院掌军政。这一过程体现的规律是()
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通过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C.分割宰相财政权力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20.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统治时期,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A.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B.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C.扭转了宋朝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D.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21.少数民族建立本民族的政权后,其制度多模仿当时的汉族政权宋,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是
A.南面官制度 B.猛安谋克制度 C.行省制度 D.郡县制度
22.《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23.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某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描述:“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地方官进行监督,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24.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为解决这一问题,明太祖()
A.废宰相,权分六部 B.设内阁 C.设中朝 D.设殿阁大学士
25.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防范边疆危机 B.保护民族工业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天朝上国的观念
26.如表为清代中叶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表。据此可知清朝中期以来
年份 全国册载耕地面积/公顷 全国在册人口数/人 人均耕地/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49015031 183678259 4.00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52048860 208095796 3.75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50704880 286321307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52595303 333700560 2.36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27.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它说明了这一时期()
A.清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康乾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28.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苏杭地区
A.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29.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这一变化源于
A.对外贸易的繁荣 B.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
30.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的条款中,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的是
①割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协定关税④五口通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
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
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32.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这表明他主张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3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依据学者观点,“觉醒”行动应该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4.义和团在直隶张贴的揭帖中称:“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究(宄)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这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B.反洋教斗争的推动
C.清朝政治制度落后 D.《辛丑条约》的签订
35.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因“不满意”而采取的行动是()
A.向中国倾销鸦片 B.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C.发动代理人战争 D.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6.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起义
37.某学者指出:“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A.说明了革命势力的强大
B.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38.民国初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党、会、社等名目繁多,分化组合多变,骤生骤灭,泡沫政党居多。这说明当时()
A.权力重心逐渐下移 B.投机革命者居多
C.军阀乘机扩大地盘 D.代议制度不稳定
39.以下属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或思想的是
①建立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思想③多次组织反清武装起义④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是
A.先进的技术保障 B.稳定的国内环境
C.外资的大量涌入 D.政府的政策支持
41.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类别 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42.“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这里所说的“失败”是指()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D.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不断受挫
43.下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
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国民大革命的发动
44.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以“平民政权”取代“军阀政权”的政治构想。这一过程反映了()
A.理论创新成为党内主要工作 B.中共逐渐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C.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D.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
45.英国一外交大臣在议会上叫嚣:“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借此发动战争后,获得特权有()
A.协定关税 B.设厂制造权 C.割占香港 D.内河航运权
46.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虎门销烟池遗址 B.电影《林则徐》
C.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 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
47.开平煤矿于1881年正式投产,当年产煤三千六百余吨,大量投放市场,获利甚厚。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
A.军事工业的兴起 B.民用工业的发展
C.外国资本的进入 D.封建经济的瓦解
48.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天津武备学堂 (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
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 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
A.百日维新的成效 B.统一学制的建立
C.社会制度的演进 D.洋务人士的反思
49.“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里说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0.《辛丑条约》规定,清朝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说明()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51.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52.“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这段话是对某一历史时期中国民众心态的描述,该时期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前夕 C.二次革命以后 D.护国运动时期
53.“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集中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为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
A.《天朝田亩制度》 B.“明定国是”诏书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4.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C.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55.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56.口号一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口号按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④“突破乌江,到遵义去过年”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57.《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58.1919年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
A.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B.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
C.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D.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
5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突出表明五四运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60.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很多重要会议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深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中共一大被誉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共一大的意义是()
A.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C.总结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10分,请把答案填在答案纸上的指定位置.
6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城市或地区举办重大赛事,都会在开幕式中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021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省省会西安举行,开幕式包括序曲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3个篇章,展示了黄帝陵、秦兵马俑、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延安精神、新中国建立、科技兴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定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供至少三个相关的近现代历史史实,具体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
  1.C
  简析: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演进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类能够获得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促进了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畜牧水平的提升虽然也对人类的演进有重要影响,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2.C
  简析:“月明星稀” 形容的是第二个阶段,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逐渐减少,早期国家基本形态开始形成,就像天空中月亮明亮时星星显得稀少一样。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对应 “满天星斗” 阶段;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对应 “皓月凌空” 阶段。
  3.A
  简析:周人认为商灭亡是因为失德被上天抛弃,所以周奉行 “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体现了周人能够借鉴商灭亡的历史经验,调整统治策略。周人并非推崇神权至上,而是更注重德政和民心;也没有沿袭前朝价值观念,且此时礼法并重传统尚未形成。
  4.A
  简析: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商代可能已经出现了牛耕,二者逻辑关系正确。《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不能得出周代出现刀耕火种的结论;半坡遗址在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不能说明夏商时期官营手工业发达。
  5.B
  简析:春秋时期各诸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按照军功等选拔人才,这种用人制度适应了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各国增强实力。但世卿世禄制并未完全被废除;奴隶制度也没有在此时被废除;权力格局虽有变化,但未发生根本变化。
  6.C
  简析:孔子认为为政者要 “身正”,韩非子主张立法者要遵守法律,不随意法外施恩或法内行惠,他们都是在倡导统治者规范自身行为。孔子倡导的是德治,并非仁政;韩非子倡导的是以法治国,但这只是他的观点,题干强调的是二人对统治者自身行为的要求;监督民众并非二人的主要倡导内容。
  7.B
  简析:在中国古代,官员被称为 “民之父母”,以 “为民父母”“爱民如子” 作为执政理想境界,这反映了 “家天下” 观念的政治影响,即统治者将百姓视为子女,以家长式的方式进行统治。宗族关系并非执政的基础;官员考核主要依据并非民本思想;官民之间并非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8.A
  简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引发了社会大变革,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争霸战争是社会动荡的表现之一,虽然对社会转型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
  9.A
  简析:秦朝统一的背景包括人民渴望统一,结束长期的战乱;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如他的雄才大略和统一决心;以及民族交融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等。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是秦朝统一后的措施和影响,并非统一的背景。
  10.B
  简析:刘邦采取的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在汉初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导致了 “七国之乱” 等问题,对汉朝危害极大。“虽置三公,权归台阁” 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朝的文化和思想统一有重要意义;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加强了汉朝的经济控制,都不是危害最大的权宜政策。
  11.B
  简析:汉武帝朝设立 “中朝”“外朝” 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是汉代丞相制度的转折。设立刺史是为了监督地方官员,与丞相制度的转折无关;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就已设立的;汉武帝朝的丞相并非从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12.C
  简析:东汉南阳樊氏的庄园经济力量强大,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自给自足程度很高。但草市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与东汉时期不符,所以 C 选项错误。
  13.B
  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和北魏的南伐失败,最关键的因素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使南方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防御能力,能够抵御北方政权的进攻。北方的战乱不断、长江天堑的优势以及南方地区相对稳定都是南伐失败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14.A
  简析: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士族通婚等,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在北方进行,与南方经济的发展无关;南北朝对峙局面在孝文帝改革前就已存在;北魏统一北方是在孝文帝改革之前。
  15.①③④
  简析: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用法宽简,制定《贞观律》等措施,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大兴土木,征伐高丽不符合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也不是他鉴于隋亡教训所采取的措施。
  16.A
  简析: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同等对待,不独尊一国为正统,体现了他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他的做法并没有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也不是强调民族对立,更没有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17.D
  简析:该图呈现了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历程,所以主题是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图中未体现;中央官制的范围较广,不够准确;选官制度在图中未体现。
  18.A
  简析:两税法规定户税纳钱,地税纳米粟,农民在收获季节集中抛售农产品换钱纳税,导致物贵钱贱,丰产不丰收,实际上加重了农民负担。白居易的诗正是反映了这一问题。两税法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危机,但这并非白居易诗中所表达的意思;两税法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与题干主旨不符;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材料未体现。
  19.B
  简析:从隋唐时期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同时设三司掌政,枢密院掌军政,这一过程体现了通过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规律。北宋的措施并不是为了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而是为了分割相权;分割宰相财政权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与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无关。
  20.D
  简析:宋仁宗时期天下财货大部分用于供养军队,导致财政消耗巨大,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了宋朝积贫的局面。王安石变法是在宋仁宗之后,不存在抵消成果之说;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并不严重;这种状况也没有扭转宋朝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21.A
  简析:南面官制度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 “因俗而治” 的统治方法而设立的。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制度;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不符合 “因俗而治” 的特点。
  22.B
  简析: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大量驿站和急递铺,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古代的驿传制度在元朝之前就已存在;这些举措并没有导致民族隔阂的加剧,反而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虽然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需要交通工具,但并不能直接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23.D
  简析: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分封制下诸侯在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但不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刺史制是汉朝的监察制度,不是地方行政机构。
  24.A
  简析:明太祖为了解决元朝政专中书、民情不通的问题,废除了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殿阁大学士是明太祖为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而设立的,但他们的权力远不及宰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5.C
  简析: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统治者认为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同时也为了防范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明朝时期还没有民族工业;防范边疆危机不是根本原因;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影响海禁政策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26.B
  简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清朝中期以来,全国在册人口数不断增加,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表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未体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农业经济高度发达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符。
  27.D
  简析:大事年表中涉及了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巩固和统一,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等,这些都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清朝在这一时期并未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大事年表主要体现的是国家统一和边疆巩固,而非君主专制的加强;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在表中未体现。
  28.B
  简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太湖流域的一些市镇如盛泽镇等以丝织业闻名,形成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也未明确体现。
  29.C
  简析:苏州吴江县从明成化到清康熙年间市镇数量不断增加,这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繁荣促使市镇兴起和发展。对外贸易在当时受到海禁等政策的限制,并非主要原因;政府在明清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并非高度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与市镇数量的增加关系不大。
  30.C
  简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协定关税和五口通商有利于英国实现这一目的,割香港岛主要是为了便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赔款 2100 万银元是为了弥补英国的战争损失,所以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是③④。
  31.B
  简析: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称英国官民为 “夷” 字,这表明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清政府不得不接受西方列强的平等外交要求。中国在当时并未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该规定体现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被迫改变,而不是《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这一规定主要是对中国外交观念的冲击,不能说明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32.A
  简析:李鸿章主张学习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即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实现自强。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是为了求富;他主要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是先进思想和自然科学。
  33.B
  简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变法图强,这是近代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行动的开始。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都晚于戊戌变法。
  34.A
  简析:义和团运动揭帖中提到 “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羽翼洋人” 等,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导致人民对列强的愤恨和反抗。反洋教斗争是义和团运动的一个表现形式,但不是主要原因;清朝政治制度落后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辛丑条约》是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签订的。
  35.B
  简析:《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等西方列强虽然打开了中国市场,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商品倾销并不顺利,于是英国等列强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鸦片是在鸦片战争前;发动代理人战争不符合史实;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
  36.B
  简析:武昌起义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具有首创性,被称为 “辛亥首义”。它不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也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专制制度。
  37.B
  简析:该材料指出满清的灭亡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即清朝统治的腐朽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其失去了统治基础。材料并未说明革命势力的强大;也没有否定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在材料中未体现。
  38.D
  简析:民国初期,各种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党、会、社等名目繁多但不稳定,这说明当时代议制度不稳定,民主政治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权力重心逐渐下移不符合史实;投机革命者居多不是主要原因;军阀乘机扩大地盘是当时的一个现象,但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
  39.A
  简析:孙中山建立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多次组织反清武装起义,这些都是他的革命活动和思想。而成立预备立宪公会的是立宪派,不是孙中山。
  40.D
  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如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等,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技术并不先进;国内环境也并非稳定;外资并没有大量涌入。
  41.D
  简析:清末新军军官中有不少国内学生和留学生,他们接受了新思想和近代军事教育,具有一定的民主革命意识,这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新军并没有抵制列强入侵;新军后来虽然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和军阀混战,但这并不是其主要的历史作用。
  42.B
  简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未改变,所以说它是失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之一;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不断受挫与辛亥革命的失败含义不符。
  43.B
  简析:上海兴业路 76 号是中共一大会址,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1915 年,与该建筑无关;国共第一次合作是 1924 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是 1924 年至 1927 年进行的,均与中共一大会址无关。
  44.D
  简析:中共一大、二大以及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提出的不同奋斗目标和政治构想,反映了共产党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内形势,及时调整革命策略和目标,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理论创新并非党内主要工作;中共逐渐成为革命领导核心是在国民大革命后期;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45.A
  简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打开了中国市场。设厂制造权是《马关条约》中日本获得的特权;割占香港岛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之一,但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内河航运权是《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列强获得的特权。
  46.A
  简析:虎门销烟池遗址是虎门销烟的直接历史遗迹,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的直接证据。电影《林则徐》、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等都是对虎门销烟的艺术再现或历史研究成果,属于间接证据。
  47.B
  简析:开平煤矿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其正式投产并获利甚厚,反映了民用工业的发展。军事工业的兴起主要是以创办近代军事工厂为标志;外国资本的进入与开平煤矿的创办无关;封建经济的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平煤矿的创办只是对其有一定的冲击,不能说明封建经济的瓦解。
  48.D
  简析:从天津武备学堂到天津中西学堂,课程设置从以传统的中国经史和军事技术为主,到增加了西学基础课程和应用性课程,反映了洋务人士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反思,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重要性。百日维新是 1898 年进行的,与表中时间不符;统一学制的建立与表中内容不符;社会制度并未发生演进。
  49.D
  简析: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国耻,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发生在 184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 1856 年;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 1894 年,均不符合 “20 世纪的第一年” 这一条件。
  50.B
  简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朝地方官必须镇压反帝事件,这表明清政府完全按照列强的要求行事,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即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 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内阶级矛盾,C 项错误;此时中外矛盾尖锐,并非和好局面,D 项错误。
  51.D
  简析:义和团运动前西方媒体对中国持贬低态度,运动后有所改变,这是因为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力量,让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D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没有完成中国近代化进程,A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没有挽救清政府,B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没有打退列强侵略,C 项错误。
  52.B
  简析: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广大民众对其不满,希望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的政府,B 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推翻政府,A 项错误;二次革命是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C 项错误;护国运动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D 项错误。
  53.D
  简析: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D 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A 项错误;“明定国是” 诏书是戊戌变法时期的,B 项错误;《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颁布的,C 项错误。
  54.B
  简析:“民国” 取代 “帝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变化,B 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A 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真正实现人民民主,C 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独立,D 项错误。
  55.D
  简析:辛亥革命后民众剪辫,而张勋复辟时民众又抢购假辫子,这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与封建专制观念的冲突,从根本上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D 项正确;辛亥革命有其历史功绩,不能说彻底失败,A 项错误;B 项没有触及根本问题,错误;C 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56.D
  简析:“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是五四运动时期口号,时间是 1919 年;“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口号,时间是 1926 年左右;“突破乌江,到遵义去过年” 是长征时期,1935 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是抗日战争时期,1935 年之后。所以顺序是②①④③,D 项正确。
  57.D
  简析:材料描述的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这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 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技术,没有这种军阀混战局面,A 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主要是农民运动反对清朝统治,B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主要是反帝爱国运动,C 项错误。
  58.C
  简析:“积压已久” 是指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等多种因素长期发展的结果,C 项正确;五四爱国运动是这次愤怒的爆发,不是 “积压已久” 的原因,A 项错误;群众爱国意识觉醒是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不是原因,B 项错误;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只是部分原因,不全面,D 项错误。
  59.D
  简析:材料强调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全面觉醒,突出了五四运动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的作用,D 项正确;材料重点不是强调反帝反封建性质,A 项错误;五四运动没有促成中华民族独立,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 项错误。
  60.D
  简析: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D 项正确;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 项错误;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B 项错误;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C 项错误。
  61.示例:城市:上海
  主题:上海 —— 中国近现代的先锋之城
  史实及说明:
  ①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事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军事工业发展的先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
  ②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与科学,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革起到了先锋作用。
  ③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领导核心,在上海这个城市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征程。
  总之,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都走在前列,发挥了先锋示范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和推动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