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2《五代史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1.2《五代史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1 18:4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历史背景:本文是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 伶官传》的序言,旨在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国家兴衰取决于人事的深刻道理,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能帮助学生了解五代时期复杂动荡的政治局面和社会风貌,以及封建王朝兴衰交替的规律。
文学价值: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证层层深入,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点鲜明突出,说服力强。语言简洁明快,多运用短句和对称句式,气势充沛,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学习议论文写作的结构与技巧,如如何提出论点、组织论据、展开论证等,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清晰的文字表达能力。
思想内涵: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智慧,文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等名句,具有强烈的警世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明白在人生道路上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避免因贪图安逸享乐而导致失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人生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人格塑造。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如 “原”“其”“所以”“于” 等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本文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的语言风格,通过诵读、仿写等方式,体会并掌握文中运用对称句式、短句增强文章节奏感和表现力的方法技巧,提升语言运用水平和文学素养,能够在写作中借鉴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逻辑结构,理解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所阐述的 “人事” 与 “天命” 的关系、“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等观点,结合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历史现象和人生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本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美,感受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增强文章感染力的艺术魅力,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简洁明快、气势恢宏的语言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庄宗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让学生领悟作者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灵感,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历史素材、表达深刻主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作品,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欧阳修撰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感受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入领会文中所传达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史为鉴等文化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化精神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更好地应对人生挑战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作者提出观点、展开论证的思路和方法,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以及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领会文中通过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所阐述的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等深刻道理,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和历史借鉴意义,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与现实、人事与天命、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等复杂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严密论证的技巧,如对比论证中如何选择对比角度、组织对比材料,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以及如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领悟文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传承文化、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现代语境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向学生介绍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点,引发学生对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兴趣和好奇。
讲述一些五代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如朱温篡唐、李存勖建立后唐等,为引出课文主人公庄宗李存勖做铺垫,提问学生从这些故事中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历史地图,聆听教师讲述的历史故事,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描述自己对五代时期的初步印象,如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等,初步感受五代时期的历史氛围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二、背景知识介绍
教师活动:
详细讲解欧阳修撰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时代背景,包括北宋王朝建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统治者对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视。
介绍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史学思想,重点阐述他撰写《新五代史》的目的是为了以史为鉴,告诫宋朝统治者避免重蹈五代时期的覆辙,强调其 “明道”“致用” 的文学主张在本文中的体现,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
学生活动:
记录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了解北宋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欧阳修的个人情况,思考欧阳修撰写此文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培养从历史文化背景中解读文学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的停顿,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同时提醒学生标注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发放文言字词注释资料,让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对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进行圈点勾画,梳理文章大意,将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整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讨论。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的范读,轻声跟读课文,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文章的情感氛围,标注生字词和朗读停顿难点。
借助注释资料,自主阅读课文,尝试逐字逐句翻译文章,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将不理解的文言字词、句式等记录下来,通过小组内交流或查阅工具书,尝试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
四、文本解读与文言知识梳理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提出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疑难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重点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如 “原”“恨”“抑” 等)、虚词(如 “其”“之”“于”“以” 等)的用法和意义,以及宾语前置(如 “何陋之有”)、状语后置(如 “盛以锦囊”)、被动句(如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等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和语言积累能力。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并论证这一论点的,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学生活动:
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解的文言知识重点内容,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与小组成员合作讨论,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论点,画出文章的结构思维导图,展示并讲解自己对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理解,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升逻辑思维水平。
五、深入探究文章内涵与论证方法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一中心论点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结合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具体事例,分析 “人事” 在国家兴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问学生庄宗的哪些 “人事” 行为导致了他的成功和失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论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所运用的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对比的内容(如庄宗前期的 “忧劳” 与后期的 “逸豫”、庄宗得天下时的 “意气之盛” 与失天下后的 “何其衰也” 等)和举例的细节(如庄宗继承父志、消灭仇敌、宠幸伶人等具体事件),分析这些论证方法对突出文章中心论点的作用和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运用技巧,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和逻辑论证水平,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论证精神。
学生活动:
小组内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文本内容详细分析庄宗的行为及其对国家兴衰的影响,从政治、军事、用人等方面总结 “人事” 因素的具体表现,推选代表进行小组发言,展示讨论成果,在与其他小组的交流和辩论中进一步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找出文中的对比点和举例部分,深入思考这些论证方法是如何服务于文章中心论点的,通过仿写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段落,将所学论证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加深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六、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以及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强调学习文言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言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总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和整理,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明确自己在文言文阅读、理解、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和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