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艺术之美”,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本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这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而知音文化并不是《伯牙鼓琴》所要传达的所有。在品味单元主题及语文要素时,“艺术之美”不断被提及。因此,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多是应该将知音文化与艺术之美相融合,采取小项目式学习的探索,在品味知音难觅时,感受世人对艺术的追求与理解。
因此,这堂课通过以下几个板块落实目标。
备——自学互正,浅尝文韵。从进入单元学习前搜集《高山流水》音乐进行聆听,让学生提前进入单元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伯牙的音乐之美。初读古文,互学纠正,读通读顺。
赏——初感选“题”,把握文意。借助文言文阅读方法,读明白;了解文章内容,初次选题。
联——围“题”思辨,感悟文心。通过将课文与资料对比阅读,感悟文章主旨,聚焦文心。
攒——明“题”延伸,文化渗透。再次抉择,明确观点;再带“题”入文,读中品味;最后延伸积累,深入感受知音文化和音乐艺术之美。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读好文言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章意思已经不是难点,而被伯牙和子期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知音之情所打动却不简单。在简短的文字中体悟艺术的魅力也需要下大功夫。因此,本课以让学生体会知音文化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是重点。
教学目标
通过选题和换题的小项目式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与知音文化的融合。
教学重难点
通过选题和换题的小项目式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与知音文化的融合。
教学过程
【备:自学互正,浅尝文韵】
探究导入,初谈题目。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完成一个很大胆的学习任务。
你们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出示“伯牙鼓琴”)。从这篇文言文被选为课文以来,它的题目一直在发生变化。曾经有过(板书“伯牙子期”“伯牙绝弦”),哪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合适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过渡:为什么有过这么多的题目?这篇文言文究竟又在写什么?我们先来读一读。
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阅读提示:借助注音,多读几遍,读通顺。
1.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书上的注音,自由地朗读。
2.指名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指导难读的句子。出示句子: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前面两句中的“哉”和“乎”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读的时候要轻一点,第二个语气词要稍微拖长点。
第三句中同一个字出现了两次,读音却不同,分别是wei、wei,一定要注意。
齐读这三句话。
4.其实古人写文章啊,一般都是从上至下,从右往左的(出示竖排形式的课文),我们换种形式再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赏:初感选“题”,把握文意】
借助文言文阅读方法,读明白
1.回顾文言文阅读方法。
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
师:读顺了课文,现在就请你借助已经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思考这篇古文在写一个什么故事吧!开始。
3.全班交流文言文意思。
4.针对重点句讲解。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了解文章内容,初次选题
同学们,明白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此时此刻,你会选择哪一个题目?
看来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选择一样。那就跟着老师结合资料,深入了解,看看你的选择会不会发生变化吧。
【联:围“题”思辨,感悟文心】
1.出示资料单。(出示:人物介绍、伯牙进山弹琴的原因等)
2.结合文言文和资料单,勾画选题的依据。
师:那现在,你的选择又是什么?请你在课文和资料单中勾画出你选择题目的依据吧。
3.组内交流,探选“题”理由。
4.各抒己见,交流想法。
选择一:“伯牙子期”。(两者为故事主人公、知音文化、两者身份地位截然不同)
选择二:“伯牙绝弦”。(“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故事的结局)
选择三:“伯牙鼓琴”。(关注情节、品味“琴”、探寻艺术之美,对于艺术的追求)
【预设:
(1)“巍巍乎,汤汤乎。”(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读出来)
①锺子期听懂了伯牙弹的是山,是高山,而且是“巍巍乎若太”山。
他听懂了伯牙弹的是水,是流水,是“汤汤乎若流”水。
②伯牙鼓出的是什么?伯牙鼓琴“鼓”出的是“巍巍乎若太山”,说明他技艺高超,艺术造诣高。钟子期对艺术的鉴赏力强。通过艺术产生了共鸣。
(2)伯牙的音乐。达官贵人听不懂,一个平民老百姓却听懂了。为什么?对音乐艺术你有什么看法?(对艺术的追求与理解没有高低之分;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连接心灵的桥梁;让不同频率的人产生灵魂的共振,心灵的契合,人与人的距离也就拉近;艺术让我们即使是在教室里,仿佛能仰望到高山,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真妙啊!)(板书:艺术)
(3)正所谓:“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然懂得,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板书:知音)
当他听到轻快的音乐时,他听出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当他听到悠扬缓慢的音乐时,他听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
(4)伯牙他高兴无比啊,接着他又弹奏了几曲。我想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巍巍高山、汤汤流水。
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伯牙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引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少选之间而志在 ,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少选之间而志在 ,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不论伯牙志在高山还是流水,不管他志在明月还是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扣题:知音)
(5)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对比阅读前后文,一个对艺术有着如此高追求的人,破琴就算了,他还绝弦,选择放弃弹琴,为什么?(失去了懂他的人;没有人懂他的音乐,没有人懂他的艺术,没有人值得他为之鼓琴)所以“世无足复”,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6)什么样的人才值得他弹?(懂他的人,理解他艺术的人)
(7)伯牙在现实中再也没有鼓琴了,因为没有值得他再鼓琴的人。但他的心里还有没有鼓琴呢?】
【攒:明“题”延伸,文化渗透】
1.再次抉择,明确观点。
此时此刻,你的想法有没有改变?这个时候,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合适?或者你有自己的想法,你想重新理个题目?把你喜欢的题目写在原文题目旁边。
2.带“题”入文,读中品味。
带着自己的题目,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3.拓展延伸,文化渗透。
(1)出示课后资料袋,品味知音文化。
友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诠释知己的千古名句。
(2)晓雪老师也准备了几句,送给你们。
出示名言: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释印肃
4.读中感受,熟读成诵。
朗读是一种享受,背诵是一种深入理解。现在,带着自己的题目,我们再试着来背一背吧。
这节课,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伯牙与锺子期的知音之情,感受到了音乐所传达出的艺术之美。
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的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子期 伯牙绝弦
知音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