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同学们,《醉翁亭记》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 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为回答这些问题,班级开展了“读《醉翁亭记》·赏千古美文”主题研读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练基础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D.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丽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A.水落而石出者 B.朝而往
C.而乐亦无穷也 D.而年又最高
3.下列句子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
A.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理解型默写。
(1)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本意不在于饮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句子是“ , ”。
(2)作者以神来之笔捕捉到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作者用“ , ”两句具体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3)文中有动静对比之美。“ , ”以树木之静对比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 ,众宾欢也。 , ,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练能力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请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
【乙】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穽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
(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有删改)
【注】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ǒu):窗户。
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四时之景不同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1)
园去城二余里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到……去。④除掉,去掉。(《古代汉语词典》) (2) (填序号)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8. 下面是【甲】文中“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9.【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和“后知”来命名,原因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 ”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 ”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选自刘向《说苑·政理》,有删改)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1.“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的 之情。
12.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D 解析 D项“秀”是“茂盛”的意思。
2.B 解析 例句中的“而”表修饰。A项表承接;B项表修饰;C项表承接,意思是“因此”;D项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3.D 解析 D项“水声潺潺”属于定语后置,应为“潺潺水声”,“泻出于两峰之间”属于介宾短语后置,应为“于两峰之间泻出”。
4.(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3)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4)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5)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5.(1)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2)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3)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练能力
6.(1)季,季节 (2)②
7.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8.这样标点层次分明。前两句先整体描写西南诸峰之美,后两句再聚焦其中的琅琊山。
9.“醉翁”:因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以用“醉翁”来命名此亭。
“后知”: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品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命名此轩。
【乙文参考译文】
我住在城市,人事繁杂堆积,因为应酬而劳苦。老母在堂,出于礼法不能远离,每天只能在南园内躲避喧嚣。南园距离城市二里多,没有别的树木,有三百株柏树,松树只有五棵,计算它们种下的时间,才四十年,但已经长成了林子。松树和柏树之间,有一座草庐,年代久远,破旧漏风,不能遮蔽风雨,而且矮小狭窄,就像是坐在井中。不得已只能改建了。撤去茅草,用瓦覆盖,左右设窗,前后开了门,疏朗空洞,落日后还能看清蝇头小字。中间挂了一块匾,用“后知轩”命名。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一定在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它们的品质);居住在四面通明的地方叫作轩,谁说这个名称与性情不相符呢
10.(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11.自豪、自得
12.【甲】文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作者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让百姓成功、让百姓活下去、给予百姓快乐等,治国者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样,对百姓遭遇感同身受,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乙文参考译文】
周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 ”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在于爱子民罢了。”周武王说:“怎么样爱子民 ”姜太公说:“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子民,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