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
读古诗词,我们可以欣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也可以回望金戈铁马、楚汉交兵,还可以感受坎坷路途、风雨人生。班级召开了“走进古诗词的世界”主题班会,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识世间万象,读冷暖人生。
练基础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B.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我们曾学过他的《陋室铭》。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并称为“苏辛”。
D.“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这八个人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理解型默写。
(1)《行路难》(其一)中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诗句是“ , ”。
(2)《行路难》(其一)中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诗句是“ , ”。
(3)《行路难》(其一)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抒发诗人远大的志向的诗句是“ ,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诗句是“ , ”。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 , ”。
(6)苏轼《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是指“ , ”。
(7)人生难免会有失意坎坷。或许是“① ,②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世事无常;亦或许是“③ ,④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的缺失遗憾。然而,当你乐观从容,拥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⑤ ,⑥ ”的豁达胸襟,拥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⑦ ,⑧ ”的坚定信念时,你便会无惧风雨,笑看人生。
练能力
古诗词是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古诗词是跳动的火焰,炽热明艳,令人陶醉。请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①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阳关:指歌曲《阳关三叠》。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中“阳关”本指送别歌曲《阳关三叠》,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B.词人把功名看成身外“余事”,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被迫退隐的激愤之辞。
C.“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雨中阴云遮住一半青山,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关切。
D.下阕首句意思是古今恨事有很多,不只有离别才堪悲。词人用反问句更能表现他的激愤。
4.这首词最后“行路难”三个字让人联想到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两位作者表达世路艰难之意时用了同样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词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桂 源 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5.指出并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运用的修辞手法。
6.这首诗寄寓了什么哲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两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④咨嗟:叹息,慨叹。
7.词作中,“一城”与“ ”相结合,写出词人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高远之景。
8.你感受到词人面对人生失意时怎样的积极心态 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D 解析 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应改为欧阳修。
2.(1)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2)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4)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5)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6)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7)①怀旧空吟闻笛赋 ②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人有悲欢离合 ④月有阴晴圆缺 ⑤不以物喜 ⑥不以己悲 ⑦长风破浪会有时 ⑧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能力
3.C 解析 C.“埋”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行路难》(其一)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世路艰难,《鹧鸪天·送人》用“风波恶”比喻世路艰难。
5.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万山”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流,因万山阻拦着不让其往前奔,那溪流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的画面。
6.示例: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只要像溪流一样具有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一切总会变得美好。
7.千家
8.从“新火试新茶”,感受到词人的情绪由苦闷转向自我排遣;从“诗酒趁年华”与“春未老”的呼应中,进一步感受到词人想以诗酒自娱、超然物外的豁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