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11-12 13: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逢春学校 胡贇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 =9(元)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 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 ,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出示教科书第2页例1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篮球每个35元,足球每个45元。
  学生2:体育老师要买 4个篮球和 1个足球。
  教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学生:体育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
  教师: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在练习本上自己试一试。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1:我是这样做的:先算出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然后再加上买1个足球的钱,就是一共要付的钱。35×4=140(元)140+45 =185(元)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5×4+45 =140+45=185(元)
  教师:请你(学生 2)说说,你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2:先算买4个篮球—共要多少钱。
  教师:他们都是先算出了买 4个篮球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先算了乘法。
  教师:这两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按什么运算顺序计算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计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13600-30×172?
  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
  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
  学生:不是。
  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
  学生1:先算“213-78”,表示 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4?尝试练习。
  教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125-87)×25455÷(102-97)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算一算,并说说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
  2?第7页,练习一,第4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
  (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计算。
  3?第8页,练习一,第5题。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125×4+54340×2-120(90-25)×32?
  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
  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点评: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对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习,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
  教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
  学生:没有,比3倍少。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 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
  (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学生: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
  四、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
  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1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位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 170000 m2,截至 1998年底馆内藏书 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自主探究
  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教师:同学们很能干,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了这么多新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读数、写数又有很大帮助。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读大数。
  4.教学例1。
  大屏幕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建筑群非常宏大,现在我们来看看馆内的阅览室(出示书第14页图)。馆内的藏书量特别大“截至2005年底馆内藏书中文图书约5920000册,外文图书约3280000册”,想一想:这些数该怎么读?同桌互相交流。汇报交流。
  学生: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不同的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教师:你能举一反三,真棒。
  学生:③个级上全是0,这些0都不读。
  5.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教师:按照这些方法读出下面各数。(出示例2) 305000610002008307000490800020000。自己先读一读,同桌的再互相议一议,这些数的0哪些要读,哪些不读?全班交流。
  学生:①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②其他数位有一个 0或连续几个 0,都只读一个“ 0”。
  6.谁来说说含两级的数怎样读?请用刚才学的读数方法来读下面的数。
  把下面各数读给同桌听:50002、 1374689、 120900085。
  三、巩固练习
  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下面我们按照方法,继续进行读数练习。
  1.教科书第16页第1题。读卡片上的数,说一说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2.分别在各数的后边添上3个0,再读一读。905017002326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亿以内的数怎样读?
  四、活动
  2个四人小组的同学合为一个大组,每人在卡片上写出一个数字,把它们任意组成一个八位数,再读一读。
 
认识计数单位(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1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1:问老师,家长或者同学。
  学生2:查资料,上网查询……教师:大家说的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渠道,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上网查询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看,丽丽和明明正上网查阅信息呢!
  教师:通过丽丽和明明的查询,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遇到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学生1:我知道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很大。
  学生2:我知道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很多,而且每年的增长速度很快。
  学生3:这里面的数都比万以内的数大,我不知道该怎么读?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跟它们有关的知识吧!
  二、探究新知
  1.数数。
  (1)接着数。(出示丽丽和明明拨珠数数的情景)
  丽丽:我们已经学会数万以内的数,大家一起来数数。
  明明:好吧!我拨珠,大家数。
  学生:10个一是十,一十、二十、三十、……10个十是一百,一百、二百、……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两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丽丽:一万一万地数,同学们能接着数下去吗?数给同桌的伙伴听一听。(一人数,一人听)
  教师:谁来数给大家听听?
  学生:十万、二十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课件出示拨珠过程和计数单位名称)
  (2)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师:同学们很会数数,请自学书第9页上的内容,看书上为我们总结出了哪些知识?你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教师指导)
  学生1:我明白了个、十、百、……都是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学生2:我不明白计数单位和数位有什么不同?
  教师:有谁能讲明白吗?
  学生1:计数单位像长度单位一样,只是在表示数的时候才用;数位是这些单位所占的位置,比如:“个”这个计数单位占的数位是“个位”,“万”所占的数位是“万位”等。
  学生2:数位有哪些呢?学生3: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等。
   2.数位顺序表。
  (1) 排序。教师:说得很对,认识了这么多计数单位和数位,请你把它们排个顺序?(学生排顺序)
  学生1:我是按照从小到大先排计数单位个、十……再从低到高排数位个位、十位、……
  学生2:我是把计数单位和数位对起来同时排的……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想法都不错,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并制作成了一个表,(出示表格)它叫数位顺序表。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从中发现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数位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而且还分了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是万级……
  教师:对,从右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我们要熟悉数位的分级,为以后读数和写数作好准备。
  学生1:计数单位个和十的进率是10,十和百的进率是10。
  学生2:千和万的进率也是10,万和十万的进率是10……千万和亿的进率还是10。
  学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教师:总结得很好,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 举例: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学生:买菜计算钱数时。……
  
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的例3~4,课堂活动及练习二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多位数,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
  2.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两个多位数大小的过程中,利用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各级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播报新闻情景)新闻: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教师: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同学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听了刚才的报道,你还记得参加这两项活动的少先队员各有多少人吗?
  学生1:数太大,记不清了。
  学生2:如果能把这些数写下来就好了。
  教师:好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位数的写法。 
  二、探索新知
  1?数的写法。(教学例3)
  (1)初步感知写法。
  ① 尝试写数。出示: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二千零九十万三千、七亿。
  教师:请你对照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出上面三个数?写好后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学生写数,教师指导)
  ②交流写法。
  教师:谁愿意选一个数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写法。
  学生1:我在写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时候,是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先在十万位上写“4”……
  学生2:我是先看这个数万级上是多少,就在万级上写下来,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万级上是四十三,就写“43”……
  学生3:我同意,用这种办法写数,速度快,不容易错,我写二千零九十万三千的时候就直接在万级上写“2090”,个级上写3000。
  教师:七亿是怎么写的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当然可以,七亿的亿级上是七,就在亿位上写7,其余各位都写0。
  (2)进一步探索写法。
  (出示:一万零二百、八十万三千零九、五千万零四)
  教师:如果不看数位顺序表,你能写出上面的多位数吗?有什么好办法?试试看。
  (学生独立写数,全班交流)
  学生1:我写数的时候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线,然后再写数,写出的数是10200,803009,50000004。
  学生2:用不着,只需要先想想数位顺序表就行了。
  学生3:我和你们不一样 ?比如:五千万零四。
  教师:提得好,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每一级都有四个数位,直到写足为止,万级上是五千,就写“5000”,个级上是零四,就写“0004”。
  教师:这个办法怎么样?你接受吗?
  学生:接受,谢谢。
  (3)小结写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认为怎样写多位数?
  学生1:从高位写起。
  学生2: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写个级的数。
  学生3:还有,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学生4:注意,写完后还可以画出分级线检查检查。
  (4)练习:书第14页课堂活动。
  2?大小比较。
  (1)(出示:小红和小明争论的场面)
  小红:当然我写的数45544大一些。
  小明:不,我写的数366128大得多。
  教师:你赞成谁的说法?说说理由。
  学生:位数多的数就大,45544是5位数,366128是6位数,366128大。
  教师:那么, 445544和 366128, 16499和 16504又怎样比较大小呢?先独立比较,再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1: 445544和 366128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 4比 3大,所以 445544大。
  学生2: 16499和 16504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4比6小,所以16499小。
  (2)小结比较方法。
  教师: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的课堂活动。
   四、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教科书第19~20页的第5~9题。
  (学生独立完成)
  
多位数的写法(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过程】
  一、自主、合作探究多位数的写法
  1.教学例3。观察前两个数是怎样写的?
  同桌讨论。
  学生:从最高位写起,第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就在十万位上写“4”,万位上写“ 3”来表示“四十三万”,再按照万以内数的写法,写出二千五百五十一。
  教师: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类推,很好!
   教师: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学生:就在那一位上写“0”。
  教师:七亿怎样写?说给同桌听。交流:亿位上是七就在亿位上写“7”,其余各数位上都写“0”。
  教师:那么整亿的数该怎样写?
  学生:整亿的数,从亿级写起,先在亿级里按个级的写法去写,再在万级、个级添写8个“0”。
  2?讨论。
  教师:那么多位数该怎样写呢?4人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学生:①写数也从高位起。
     ②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再写个级的数。
     ③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练习。
  教师:写出下面各数。说说每个数怎样写的,写几个“0”,为什么?二百零五万零三十四四千八百万六千零一万五千三百二十七万三千九百三百零二万六千五百五千零七十万零四
  4?小结。
 
亿以内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1页例1,第23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学目的】
  1.能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如何改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这是什么?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0000 km2;我国人口众多,2001年人口总数约是1300000000。
  教师:在本子上写出这两个数。
   二、自主学习、探究
  1.教学例1。
  教师:你们觉得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数很长,且0特别多,既容易写错,也不方便。
  教师:有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9600000 km2=960万 km21300000000=13 亿
  教师: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约72450000吨。这个数怎样写简便?
  学生2:72450000=7245万。教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讨论。
  学生:相同:等号两边的数的大小完全相同。不同: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这种方法既方便,又不易错。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的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是15000000 ℃。(2)人的脑细胞约有 14000000000个,用“亿”作单位表示是多少个亿?你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7500000000= 48900000=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3.想一想
  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分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亿位后面的“0”,并写上“万”或“亿”字。
  学生2:用“万”、“亿”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那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学生1:我家买房子用了13万元。
  学生2:重庆市绿化委员会2002年的资料表明,全市开展义务植树20年来,累计约23700万人次参加,植树约114000万株,初步形成绿树环抱、鲜花映衬的生态景观。
    2.练习三第1~3题。
  四、总结(略)
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1页的例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书上的中国地图及两条信息)
  教师:读了这两条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1:我知道了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0000 km2,人口总数约 1300000000。
  学生2: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
  学生3:我还发现这两个数特别大,末尾的“0”很多,读写起来都不方便,容易出错。
  教师:那你能想个好办法,使它们读写起来更简便吗?
  学生1:可以把后面的“0”去掉几个 ,要保证改写后的数大小不变,可以改写成用“万”或“亿”来作单位。
  教师:真聪明!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把它们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改写方法。
  (1)独立尝试。
  教师:把它们分别改写成用什么作单位的数呢?
  学生:因为9600000 km2读作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整万的数,所以可以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300000000读作十三亿,是整亿的数,所以可以改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老师板书 9600000 km2= km2,1300000000=亿)
  教师:怎样把这两个数分别用“万”和“亿”作单位呢?自己试一试。
  (2)交流改写方法。
  学生1:9600000 km2读作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所以就写成960万km2。
  学生2:我改写成了96万km2。
  教师: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3:不同意。因为这个数读作九百六十万,不是九十六万,他多去掉了一个“0”。
  学生4:我也不同意。因为它的百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6,万位上是0,表示960个万,所以只能省略个级里的四个0,写作960万。
  教师:很好。那 1300000000呢?
  学生1: 1300000000读作十三亿,就直接写成 13亿。
  学生2:我先分级,再把个级和万级的“0”都省略,添上“亿”字,也是13亿。
  教师:同学们能够根据各个数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计数单位“万”或“亿”来表示它们,真能干!
   2.进一步探索改写方法。
  (课件或图片出示书第21页的3幅图及信息)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组数据,你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它们吗?独立试一试。
  (学生独立探索,再交流)
  学生1:72450000是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7245万。
  学生2:15000000也是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1500万。
  学生3:14000000000是整亿的数,可以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14亿。
  学生4:我不同意,分级后看出,这个数是一百四十亿,所以改写成140亿。
  教师:好办法,可以画出分级线,帮助改写。
   3.总结改写规律。
  教师:通过刚才的尝试,你发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是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学生: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是把个级上的四个“0”去掉,添上一个“万”字。
  学生: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是把个级和万级上的八个“0”去掉,添上一个“亿”字。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数不会都是精确数,根据需要,我们经常要用到近似数,比如我国的人口总数约13亿,我国的陆地总面积约960万km2,都是近似数。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2。
  谁会把534607,38290这两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分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 ①先看千位上的数。
      ②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直接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再写上“万”字。
    ③千位上的数是5或大于5,在舍去万位后面的尾数的同时,应在万位上增加1,并在后面写上“万”字。534607≈53万38290≈4万
  教师: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2:要用“约等号”。
  教师: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学生1: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学生2:因为一个数不等于它的近似数,所以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于号。
  2.运用同学们说的求近似数的方法,省略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46621123957
  教师:(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同学们都学会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试试看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  153904270≈
  学生:看千万位上的数是5,在舍去亿位后面的尾数的同时,应在亿位上增加1,并在后面写上“亿”字。
  教师: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是一样的。
  4.小结。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我们还学了把一个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分小组讨论。
 
数字编码(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 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数字编码(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03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教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学生2:为什么5年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学生3:我知道,因为年级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可我们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教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这是2005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学生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教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学生: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末尾表示男生1,连起来就是0502451。  
  教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活动  
  1.教师:我们这两天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学生1:我打算一个数字编年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 .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
多位数的加减法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 260000+ 320000 =?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 320000 = 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 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 26+32=58,所以 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 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00”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有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明明,上网查到了这样一条信息。
  出示例2主题图。
  教师:你们知道是一条怎样的信息吗?
  学生:明明查到了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2002年达2039800公顷。
  教师:如果你是明明,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以后,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先交流交流。
  同桌互动。
  教师:谁来发表想法?
  学生1:两年一共退耕还林大约多少公顷?
  学生2:2002年退耕还林比2001年大约多多少公顷?
  教师: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列式计算吗?
  学生:能,算式分别是2039800+401535和2039800-401535。
  (教师板书算式)
  二、引导释疑,探究方法
  教师:刚才有个同学的提问中用到了“大约”二字,在这里你为什么要使用“大约”呢?
  学生1:因为这道题的数目太大,计算会比较麻烦,我用“大约”的意思就是希望对结果进行大概的计算,不要求很精确。
  学生2:我认为他用“大约”就是要我们对结果进行估算。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这些较大数目加减法的计算结果要求不是那么精确,可以对它进行估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039800-401535”为例,能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四人一组,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小组探究。
  教师:谁来汇报汇报?
  学生1:我用“四舍五入”法,把2039800看作204万,把401535看作 40万,再用 204万一40万,结果大约就是 164万。
  学生2: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我把2039800看作200万,把401535仍然看作40万,200万-40万,结果大约就是160万。
  教师小结:真是聪明的孩子,敢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大家通过讨论,已经找到了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我们通常就是把两个数看作整万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教师:掌握了估算方法,能很快估算出2039800+401535的结果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 200万+40万,结果大约是 240万。
  2. 完成第35页的课堂活动。
  完成练习六第3~6题。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2.知道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
  二、了解计算器多媒体
  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6897+5329+91267830+6780-136007328-1680-2099
  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
  (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其他。
  学生:计算器。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
  学生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学生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
  学生:(略)
  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好吗?
  三、认识计算器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计算器
  “认一认”的计算器示意图,学生边说,教师边显示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号,还有等号。
  教师:+、-、×、÷号这四个键,叫做四则运算键。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屏幕。
  教师:这个屏幕是计算器的显示屏。
  学生1:老师,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小数点。
  学生2: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0~9这十个数字。
  教师:这些键,叫数字键。
  学生3:我们的计算器都有“开关”。
  教师:请你上台给大家示范。
  (学生上台示范)
  教师:写有“ ON/C”的键是开机键,写有“ OFF”的键是关机键。
  教师:你们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以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4:把屏幕上的数变为“0”。
  教师:开机键除了可以开机以外,还可以取消屏幕上的数,我们来试一试,请在计算器上输入“ 280”,再按开机键,“ 280”就变为多少了?(0)
  教师:计算器上有一个键标有“ C·CE”,谁知道这个键是什么键?
  教师:“C·CE”这个键是清除数据键。我们在输入数据的时候,如果数据输错了,就可以用这个键清除输入错误的数字,如果我们是要输入 563,你就可以按一次“C·CE”就清除了“ 536”,然后再重新输入“ 563”。
  学生:我的计算器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符号。
  教师:对,我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就可以用这些功能键了。
  教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器上各有些什么键?
  四、教学
  例1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181+63,181-63。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收集问题。) 请学生上展示台。
  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显示“244”。
  (边说边演示)
  教师:刚才有同学有疑问,请把你们的问题告诉大家。
  学生1:如果我们要用计算器计算下一道题,该怎么办?
  学生2:按一下开机键,因为开机键可以清屏。
  (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对了,我们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屏幕上的数据消除变为“0”,这样才好进行下一次计算。教师:181-63,你们又怎样按计算器的呢?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结果“118”。
  教师:81+63输成了181+53,该怎么办呢?
  学生1:按“C·CE”,清除“53”,再输入“63”。
  (上台演示)
  学生2:还可以用再加10的方法。
  学生3:还可以按开机键,然后重新输入“181+63”。
  教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五、课堂活动
  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六、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9页的例2。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去过家电商场吗?家电商场有些什么?
  学生:(略)
  教师:我们和佳佳一起去看看好吗?
  (播放多媒体录像,突出佳佳母女俩在买空调、CD机,并与售货员对话情景)镜头特写一:空调 1900元, CD机 1000元。母亲问佳佳:空调和 CD机一共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算吗?
  学生: 2900元。
  教师:你们直接就说出了结果,真不错。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空调比CD机贵多少元? CD机比空调便宜多少元?教师:能算吗?
  学生: 900元。
  教师:真快!我们接着看屏幕。
  特写镜头二:洗衣机2681元,电冰箱 2596元。
  教师:你们可以怎样提问?
  学生:买洗衣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钱?洗衣机比电冰箱贵多少元?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2681+2596,2681-2596。
  教师:你们能很快算出结果吗?可以用什么方法算?
    学生:用计算器。
  教师:我们一起来用计算器计算2681+2596这道题好吗?
  教师:(边说边展示)应该输入哪一个数?
  (2681)
  (如有学生说也可以先输入“2596”,让他说说自己的理由。鼓励他:你能利用加法交换律的知识,这很不错。但为了不发生错误,人们在用计算器算加减时一般习惯根据算式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输入)
    教师:输入后屏幕显示什么?
  学生:2681。
  (接着输入……输入后屏幕显示什么?略)
  教师:最后大家算出来等于多少?
  学生:5277。
  教师:把计算器计算的过程填入表格中。
  (学生活动略)
  教师:谁来说说在加法计算中,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学生:一般根据算式的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输入。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3~44页的教学内容,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3.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究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中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表格。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教师:请同学们很快说出本班男生、女生及全班人数。
  学生: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35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好表格)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1:我班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多少人?17+18=35(人)
  学生2:我班有35人,男生有17人,女生有多少人?35-17=18(人)
  学生3:我班有35人,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35-18=17(人)
  教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教师:17、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向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细观察,静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教师: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学生1: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教师: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
  学生1:加数十加数=和。(板书)
  学生2:求加数用减法计算。
  教师:你发现了求一个加数用减法的算法,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板书)
  学生4:我还发现35在加法算式中叫和,在减法算式中叫被减数。
  学生5:17、18在加法算式中叫加数,在减法算式中叫减数或差。
  教师:聪明能干的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用式子表述出来。
  学生: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板书)
  教师:我们的发现与书中小朋友的发现一样吗?看看书比较一下。
  学生:书中小朋友还说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是怎样领会的?
  三、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教师:看看谁能干,将我们发现、概括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用到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去。
  1?教科书第44页课堂活动第1题。
  2?同桌的同学仿照第44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形式相互出题练习。
  3?教科书第4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想、再算、后交流我是根据什么来算的)
  4?练习八的第1~3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哪些问题?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6~ 48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课件中出现:(1)小动物围坐在一起。
        (2)大象老师出第1道题:小老鼠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小老鼠跑着跑着喊累了,怎么办?小鸟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
  2.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鸟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米还是那袋米,黄豆还是那袋豆子,它们的位置变了,但是总的重量没有变。课件中出现小动物们鼓掌的画面。
  3.课件中大象老师出第2道题。12+2525+12500+300300+50030+2020+301200+650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猪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猪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4.教师:小猪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5.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猪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引导归纳。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加法交换律。
  ……
  板书:交换律,a+b=b+a。
  (齐读)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课件播放小动物集合图:一队89只小狗,二队96只小猫,三队104只小兔,小猴说:“同学们请帮我算算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 教师:该怎样列式?
    学生:89+96+104(板书)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96算出小狗、小猫共185只,再用185+104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2:我们先计算96+104算出小猫、小兔共有200只,再用89+200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过程)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下面请你们在书上完成“填一填”。
  4.学生填空后对答案。
  5.引导归纳。
  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
  学生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第3个数。右边是后面两个数先加,再加第一个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教师: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等号连接
  教师:对,能写成一个等式,89+96+104=89+(96+104)。
  (板书)
  教师:你们的发现是不是适合其他算式,请自己举例验证。如果适合,请用一个等式表示。
  学生1:10+20+30=10+( 20+30)
  学生2:5+6+7=5+(6+7)……
  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3个不同字母。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
  汇报并板书:(a+b)+c=a+(b+c )。
  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1:加法组合律。学生2:加法结合律。……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 b+c)。
  课件播放小动物们鼓掌致谢的画面。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上的重点句勾画出来理解并记忆。
  三、巩固规律
  1.第47页,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评讲。
  2.第48页,课堂练习第2题。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校对。
  (4)问:136+89+64与 89+(136+64)用等号相连的依据是什么?
  3.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校对答案。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交换律、结合律是加法运算的两大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律)
  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0页例3、例4,第51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应用进行简便计算。
  2.在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性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下面请同学们来填一填。
  2.学生填空。
  (1)45+155=+45。
  (2)56+130+170=56+( 130+)。
  (3)(257+c)+d=257+(+)。
  (4)215+a+185=215++a。
  3.提问:以上几题,请你们分类并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学生:(1)、(4)题为一类,是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填写的。(2)、(3)题为一类,是根据加法结合律( a+b)+c=a+( b+c)填写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4.教师: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你认为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学生:帮助我们计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怎样用定律、性质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教师:胡老师布置同学们进行社会调查,下面先听听小丽调查的内容。课件播放画面及小丽的画外音。“我调查了全年级为残疾儿童捐款的情况,一班捐了113元,二班捐了96元,三班捐了87元。
  (2)同学讨论。
  教师:那么总共捐助了多少元呢?
  (板书)
  教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尝试着算一算,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好。
  (3)同桌相互交流算法。
  (4)全班交流。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展示算式 113+96+87)我先算一班和二班共捐款多少元:13+96=209(元),再算三个班共捐多少元:209+87=296(元)。
  学生2:(展示算式 113+87+96)我先算一班和三班共捐款多少元:113+87=200(元),再算三个班共捐款多少元:200+96=296(元)。
  学生3:113+96+87=96+(113+87)。……
  教师:听了同学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认为后面两种算法好。因为113加87的和能凑整,把它们先加,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教师:为什么把113+96+87变成113+87+96或96+(113+87)?用到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学生:交换加数的位置用的是加法交换律,把113和87先加,用的是加法结合律。
  (5)教师:在一些计算中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6)完成:125+49+51,556+328+135。
  2.教学例4。
  (1)小冬也想汇报他的调查,让我们去看看、听听吧。课件播放小冬到商场调查画面及画外音。
  教师:请同学们分成4人小组在答题板上列式,帮助小冬算出还剩多少套?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学生汇报。
  (展示答题板,说思路)
  学生1:我们先算第1周卖了108套后还剩多少套: 200-108=92(套),再算第2周卖了42套,还剩多少套: 92-42=50(套)。
  学生2:我们这组的想法和他们不同,比他们更好,先算出第1、2周共卖了多少套:108+42=150(套),再算现在还剩多少套:200-150=50(套)。
  (4)组织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两种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1:都有 200,108,42 三个数,结果也相等。
  学生2:第1个算式是连减,第2个算式给108和42加上了括号,减号变成了加号。
  教师:两个算式都在求还剩多少套,结果也相等,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200-108-42=200-(10+42)。
  教师:刚才,学生2说他们用的右边这个算式,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你们认为是这这样算是合理的吗?那么我们也尝试练习:175-36-64,3600-1800-1200。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明简便计算的道理。
  (6)出示 137-(37+50),读一读。
  教师组织讨论:怎样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学生:先算137-37=100,再算100-50=50。因为我这样想的,比如共有137元钱,第一次用去37元,第2次用去50元,第一次用的钱数与总钱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可以用……
  (7)教师:解决问题时,可以用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也可以用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灵活运用
  1.第51页,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后评讲。
  2.第51页,课堂练习第2题。
  (1)学生独立简算,同时三个学生板演。
  (2)集体评讲算法并说明理由。
  3.第53~54页第5、6、9题。审题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阐述计算的道理。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教师:同学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长进。愿大家利用所学,提高个人的计算能力,做到活学活用。
  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5。
  【教学过程】
  一、竞赛引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我们来比赛一下。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
  多媒体出示:298+9932+200135+97147+100867+98496+3002.
  学生在题单上独立计算后,校对得数。
  教师:现在我宣布女同学的计算速度最快!
  男生:我觉得不公平,女同学的三道题都是一个数加整百数,算起来当然快,如果我们算右边3道题,比她们还要快。
  教师:看来,大家都觉得用一个数加整百数计算更容易些。那么,左边3道题有没有办法也转化成加整百数,使计算更简便呢?下面我们把867+98作为例题进行学习。
  二、教学例5
  1?情境引入例5,并列出算式867+98。
  2.教师:观察867+98中的第2个加数98有什么特点?
  学生:98接近100。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简便计算,请同学们分4人小组进行研究。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答题板上写出计算过程。
  第1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说明:98接近100,我们把867+98看成867+100,这样很快就算出得数了。
  第2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967-2=965。说明:我们赞成把98看成100,但是100比98多了2,所以867+100以后要用得数减2才正确。
  第3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2=967-2=965。说明:我们同意第2组的看法,但不同意他们的写法,既然98只是接近100,它并不能等于100,所以像第2组那样写成867+98=867+100是不对……
  4.教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请你选择,哪个组的算法和写法都合理。
  5.学生用手势选择第3组。
  6.教师:这里为什么要减2?学生:把加98看成加100,多加了2,所以要减2。
  7.教师用红笔强调“-2”。教师:一个数加接近整百的数时,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加整百数,但要注意多加了几就要再减几。
  8.学生简便计算298+99,135+97。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5~56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通过对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对多位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提高学生对多位数加减法口算、估算、用计算器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验对本单元知识的有序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出示教科书第55页主题图: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主题图讲的什么事?
  学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回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教师:学了本单元,我们有哪些收获?请大家说一说。
  学生1:会把大数目化成“万”作单位来口算。
  学生2:会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师:我们能不能把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整理一下,让我们大家更加清晰、明了。
  教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最后组内形成较为合理的方案,在班内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出示如下知识结构图:多位数的加减法口算和估算口算化成“万”作单位数的口算整千数相加减估算——“四舍五入”改写成整万数口算用计算器计算认识、了解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多位数加减法加减法的关系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算式中的未知数、验算运算定律及性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性质简便计算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知识结构图一一举例。
   二、巩固拓展
  1.教科书第55页第1题。(填一填,说一说填数的依据)
  2.教科书第55页第2、3题。3.教科书第56页练习十一第1、2、4题。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第四单元:角
角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给每个组的学生准备3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如:
  学生:我看到图中有很多线,如电线、钓鱼线;还有很多角,如量衣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大雁排成的队形是角、小山的形状也是角……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把多媒体课件中的单元主题图其他情景隐去,只剩下电线杆和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一些性质,如“发现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这段电线的差异 测量下面①②③号线的长度,哪条线最短?
  图4?1学生测量后发现,①号线最短。
  教师:再用①号和④号、⑤号线比。你能看出几号线短吗?
  学生:①号线最短。教师:这些线中。几号线是线段?
  学生:①号。教师:从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发现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
  教师: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请同学们打开2号信封,量出AB、AC、BC间的距离。
  (如图4?2所示)图4?2
  教师:通过以上的探究,你知道哪些有关线段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两个端点间的线直直的,并且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还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2.教学直线。
  多媒体课件演示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的线段有什么变化?
  学生:我发现线段向两端延长。
  教师:这样的延长是无限的延长,想象一下这条线是怎样的一条线?
  学生:我想象这条线很直很直,并且长很长。
  教师: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 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教学射线。
  多媒体演示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的情景。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
  教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手电筒和轮船上的探照灯光线。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画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发现,从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端点能否度量线段2个能度量射线2个直线没有不能度量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号信封,边讨论边把表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后,抽学生填写的表格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对着表格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3.画一长3 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线段、直线和射线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