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氓》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1《氓》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09:3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氓《诗经·卫风》
《氓》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诗歌形式上看,它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体现了《诗经》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这种形式不仅便于吟唱记忆,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诗歌内容上,讲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丈夫遗弃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以及她们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无奈与痛苦,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同时,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如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从温柔善良、热情勇敢到坚强决绝的性格变化过程,为学生学习人物形象分析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如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分别比喻女子新婚时的美貌和婚后的憔悴,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如 “蚩蚩”“贸”“将子无怒”“载笑载言”“于嗟鸠兮” 等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以及宾语前置句 “秋以为期” 等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引导学生学习《诗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特点,体会诗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并能够尝试进行简单的诗歌仿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兴趣。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
通过对诗歌情节的梳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地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和结构层次,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深入探究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形象思维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思维品质。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诗歌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以及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分析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体会其在爱情婚姻中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感受古代劳动妇女的勤劳善良、温柔多情以及在不幸遭遇面前的坚强勇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
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对诗歌所反映的古代婚姻制度和社会风俗的探究,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教学重点
诗歌中重点文言字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如 “匪”“贸”“渐”“二三其德” 等实词的含义,“于嗟”“无乃” 等虚词的用法,以及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等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帮助学生疏通文意,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奠定基础。
把握诗歌的情节发展和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脉络,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分析女主人公从恋爱到被弃的过程中,其心理和情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体会古代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她们的反抗精神。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重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兴句,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等,深入分析这些比兴句与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比兴手法在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含蓄性方面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氓》这首诗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反映的婚姻制度、社会风俗以及男女地位等问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并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文化理解上的障碍,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细腻感受和共鸣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理解她在爱情中的执着、痛苦、悔恨与觉醒,这对于情感体验相对较少的高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对比阅读等,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人文素养。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古代爱情婚姻相关的图片,如古代婚礼场景、夫妻恩爱的画面等,引起学生对古代婚姻生活的兴趣和好奇。之后,引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源头的重要地位,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诗经》中一些著名的爱情诗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自然地导入新课《氓》。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诗经》中的爱情诗句,如《关雎》《蒹葭》等,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进入新课学习的状态。
二、文学常识介绍
教师活动: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风、雅、颂” 三种诗歌体裁、“赋、比、兴” 三种表现手法,以及《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重点讲解《卫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使学生对《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记录下《诗经》的关键知识点,如 “六义” 的具体内容等,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教师进行互动,加深对文学常识的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标注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词。范读结束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全文,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正音和释义,如 “氓(méng)”“蚩蚩(chī chī)”“贸(mào)”“匪(fěi)”“愆(qiān)”“将(qiāng)子无怒” 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基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教师范读,跟读模仿,注意字音和节奏的把握。在教师讲解字词时,认真做好笔记,标注在课本上。之后,自由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并尝试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与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文本解读,理清情节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情节结构:“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按照诗歌的叙述顺序,划分出故事情节的发展阶段。”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间巡视,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诗歌,小组内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梳理出诗歌的情节发展阶段: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第三、四、五章)—— 决绝(第六章)。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共同完善对诗歌情节的理解。
五、深入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在学生理清诗歌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提出问题:“在诗歌所叙述的故事中,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古代妇女形象和地位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学生再次精读诗歌,仔细寻找能够体现女主人公形象的诗句,并进行圈点批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结合具体诗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从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纯真痴情;从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中可以体会到她的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从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中又能感受到她的坚强决绝、自尊自爱。各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自己小组对女主人公形象的独特见解,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六、赏析艺术手法,体会诗歌之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提出问题:“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手法?这些比兴句有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兴句,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等,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比兴句与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比兴手法在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含蓄性方面的独特作用,体会诗歌的艺术之美。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寻找诗中的比兴句,并结合诗歌的上下文和情感基调,深入探讨比兴手法的作用。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从比兴句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出发,分析其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衬托作用;有的学生则从比兴手法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和意境角度,阐述其对诗歌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提升作用。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与其他小组共同分享对诗歌比兴手法的赏析成果,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七、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梳理诗歌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强调《氓》这首诗作为《诗经》经典篇目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重要价值。同时,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精彩发言,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希望。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记录下教师的评价和建议,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