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2025届高三12月份半月考语文科试题卷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给汽车装上翅膀让它飞起来,给飞机装上轮子让它在地上跑起来,是汽车界和航空界对飞行汽车最初的探索。新能源电动化、分布式驱动和垂直起降成为飞行汽车的典型特征。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努力,是一个技术接力的时代转折点。
时光回转,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1917年,发明家格·寇蒂斯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飞行汽车,虽然这辆飞行汽车并没有真正飞上天空,仅实现了一些短距离的飞行式跳跃,却打开了人类关于陆空两用交通设备的想象空间。在这之后的百年时间里,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都在不断探索飞行汽车的技术,一心想让汽车飞上天。
近年来,汽车广泛进入家庭,机动车保有量过高带来的城市道路拥堵,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有关人士认为,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拓展交通空间来解决,通过飞行汽车构建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新能源汽车和许多跨界技术融合发展,让飞行汽车落地运用具有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在不久的将来,科幻片中经常出现的地上汽车、空中飞车的城市立体交通场景将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具有低空飞行和陆空两栖运动以及垂直起降功能的交通工具,将大幅度提高出行效率,不仅有效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还将在应急救援、低空物流、旅游观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当前,飞行汽车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热点和投资热点,全球针对广义的飞行汽车的开发方案已经超过了700个,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不过,从技术层面来看,飞行汽车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挑战,安全性、气动布局设计、节能、推进系统的效率、有序的智慧管控等问题亟须解决。
专家认为,飞行汽车的构型结构设计是安全的关键,要针对复杂场景和发展方向,匹配优化汽车的构型和气动布局,解决飞行汽车螺旋桨噪音较大以及车未到、声音先到的问题。能源动力是当前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长航时飞行方面,现有的电池技术和混合动力系统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仍需在高能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技术以及能量系统等方面加快技术攻关。高效的推进系统也是飞行汽车发展的关键问题,包括高效的气动单元设计和高功率密度电机,通过气动设计和优化以及复合材料桨叶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升力、降低噪声。除此以外,在智能行驶方面,需要解决城市复杂交通环境下空地协同的切换模式、感知决策规划等问题,保证飞行安全。(摘编自季春红《飞行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材料二:
过去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多集中在电动化领域,即电池、电驱、电控技术与成本的突破。下一阶段汽车技术会进入加速迭代周期,有越来越多的跨界技术应用在汽车上,汽车产业将成为全球创新拉动力最强的集成式产业,汽车产品将成为全球新技术应用的多样化载体。汽车同跨界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一趋势体现在很多方面。
近年来,电动化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核心是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上一阶段,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与成本的快速下降使得电动汽车购置成本快速下降,有了与燃油车同台竞技的资格。例如在中国的市场与电价环境下,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具备显著竞争优势,正是电池技术的进步支撑了这一变化。
智能化技术水平也在快速提升。特别是先进传感器、计算芯片基础软件及算法、线控底盘以及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的应用与迭代将加速智能化配置的普及。
此外,汽车制造还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了融合。以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在研发、生产、产品端应用。汽车环境感知、车内感知、交互产生的数据,为自动驾驶训练和智能制造提供成长“养料”。企业通过加大自建“算力”和寻找能够提供服务的算力资源,争取为智能化迭代提供新的“道路和补能”基础设施。依靠数据和算力的基础,大模型作为重要的应用载体持续迭代,快速进步。
从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功能的演化规律来看,实际上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电动化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仍主要作为传统的交通出行工具提供驾驶功能。降低购车成本、充电补能便捷高效、提升续航里程及保障安全性,是企业与消费者关注的重中之重。
第二阶段,目前全球主要市场的企业与消费者,正在逐步转向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功能落地为主的智能电动汽车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还能成为移动智能出行终端。这一阶段电动化技术趋于成熟,提供差异化的智能体验,即便捷安全的智密功能、流畅的语音交互、多样化的互联网服务等成为重点。
第三阶段,面向未来,如汽车产品经历五年演化后会怎样?目前中国的创新企业与消费者给出的答案是,会由智能汽车进入到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为核心的AI汽车阶段。车辆可以成为个人生活的无缝延伸,通过与智能家居、办公设备、移动设备的连接,打造一体化的智能链接生态,车辆可自动控制家中电器设备,进行健康监测、预约生活服务、进行远程会议、理解表情与手势并与人类进行高效沟通,成为真正的人车家一体化生活伴侣。
(摘编自张永伟《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三个加速”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寇蒂斯发明了第一辆飞行汽车,尽管这辆车没有真正飞上天空,但它对人们认识和理解陆空两用交通设备产生了深远影响。
B.通过飞行汽车构建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可以拓展交通空间,从而有效地解决机动车保有量过高以及城市道路拥堵等问题。
C.汽车技术进入加速迭代周期后,将有更多跨界技术在汽车上得以应用,汽车产品将成为全球新技术应用的多样化载体。
D.在电动化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主要提供传统交通工具的驾驶功能,该阶段消费者更关注购车成本、续航里程、安全性等要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将来地上汽车、空中飞车的城市立体交通会变成现实,飞行汽车可具备无需滑跑即可起降及陆空两栖运动等功能。
B.材料一提到,飞行汽车“开发方案已经超过了700个”,旨在说明现在全球飞行汽车热度很高,受到科技产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具备竞争优势,其关键因素有电池技术的进步。
D.材料二认为,车辆成为“人车家一体化生活伴侣”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到第三阶段的成果,新能源汽车最终成为移动智能出行终端。
3.下列各情境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一中飞行汽车在许多领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的例子的一项是(3分)()
A.一群老年人在炎炎夏日搭乘飞行汽车参观长城,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的体验。
B.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来自几百公里外的由飞行汽车低空运输来的外卖。
C.飞行汽车技术被引入教育领域,可通过该项技术激发学生对科学和工程的兴趣。
D.登高工程车高空作业时,施工工人因故障被困,飞行汽车及时进行高空救援。
4.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新能源汽车和许多跨界技术融合发展,让飞行汽车落地运用具有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具体指哪些方面的内容。(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材料一: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节选自韩愈《原道》)
材料二: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①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崤。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②。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③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④,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率:同“帅”。②叕:短,不足。③夏徵舒:春秋时陈国大夫。④六将军:晋国当时最有权势的六卿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
5.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君A王以陈B为无道C兴兵D而攻E因以诛F罪人G遣人H戍陈。
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之,在文中的意思是前往,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后驱而之善”的“之”词性不同。
B. 绝,在文中的意思是越过、穿越,与《赤壁赋》中“不绝如缕”的“绝”词义不同。
C. 矫,在文中意思是假托,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词义不同。
D. 阴谋,文中指暗中策划、秘密计议,与现代汉语中“阴谋”的词义和用法不同。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则材料均谈到“仁”“义”,材料一对多个概念分别进行阐释,兼顾了“道”“德”,材料二列举多个事例进行论证,兼及“信”“智”“崇德”。
B. 秦穆公派孟盟率军偷袭郑国,秦军经过东周国境向东进发。郑国贵族弦高、蹇他察知秦军动向,以智退敌,其后秦军被晋国的先轸大败于崤山。
C. 陈国的夏徵舒杀死国君,楚庄王讨伐他以后据守陈国,申叔时提醒楚庄王诸侯们可能会认为庄王不是为了诛杀罪臣,而是贪图陈国土地。
D. 张武为智伯献计灭掉范氏、中行氏,又唆使智伯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因三家中赵家不给,就率领韩、魏攻打赵家,最终被三家联合而灭。
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
(2)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9. 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材料二第一段有哪些事实符合韩愈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0题。
岁晚家居自勉宋祁
朝阳浓澹雪云垂,汤沐余闲似标枝。药有不龟聊击絮,管无窥豹任□棋。
垣阴剥紫迷寒藓,池溜含光结晚澌。饮取醇醪作佳士,莫因蒿目强忧时。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岁晚”二字交代了时节,即农历年末,诗中“雪云”“晚澌”等意象与此相切合。
颔联两句均借典抒情,自然而不着痕迹,前一句运用了《五石之瓠》中的相关典故。
从律诗的相关格律要求来看,“□棋”应和“击絮”对仗,所以缺字很有可能是“敲”。
诗人最后劝勉自己要做一个品行端正、才学兼优的士人,对社会问题要深切关注。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
(2)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是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自信;“”一句流露出对富贵生活的愤慨和不屑。
(3)班会课上,班主任就“交友与进步”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小华在谈到“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时说,其实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也有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
做人要镇静持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沉住气,不能心浮气躁,冲动行事,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和分析,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时机不到的话,就要等待最好的时机。
①很多人喜欢快刀斩乱麻,②喜欢速战速决,③但一遇到问题,④巴不得马上就解决问题,⑤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很多时候,不能过于浮躁和心急,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否则会烫坏嘴巴和舌头。
其实,这就像治病一样,当一个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吃一两副药就能够 A ,治病需要有耐心,需要慢慢调理,需要慢慢治疗。尤其是一些重病,更不能心急,如果 B 地下猛药,那么只会 C ,进一步加重病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慢慢养病,要有长久心,要有耐性。
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都具有趋利性,这种趋利性往往会逼迫我们加快自己的行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如此渴望获得成功,也才会被一时的利益迷惑双眼。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这一生所要做得最完美的一件事,应该是把自己的节奏放慢一些。”将节奏放慢一些,我们才会放下心中的浮躁,才会静下心来体验生活,才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有人说浮躁是一个陷阱,你越是心急,就越是要跳入陷阱之中。浮躁有时候更像是一把割伤自己的刀,我们越是心浮气躁地追求生活目标,就被自己伤害得越深。所以做人还是淡定一些。陶渊明、梭罗和林逋,他们经不起这样的伤害,最终分别选择了回归故里田园,躲到瓦尔登湖畔同自然相伴和与梅花、仙鹤一起生活。这些人都找到了一个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地方,所以他们的功业最终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1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13.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4. 文中加点的“养病”,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解决机动车保有量过高以及城市道路拥堵等问题”错,材料一是“机动车保有量过高带来的城市道路拥堵”,“通过飞行汽车构建立体化的交通体系”不是针对“机动车保有量过高”问题的。
2.D【解析】“新能源汽车最终成为移动智能出行终端”错,这是第二阶段的成果。
3.C【解析】A、B、D选项分别与材料一中的“旅游观光”“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相对应,可以作为例子,C选项在材料中没有对应处。且该项情境也不属于应用。
4.①电动化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动力电池技术有了进步。②智能化技术水平也在快速提升。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在研发、生产、产品端应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 CEG 6. A 7. B
8. (1)治理国家而没有信用,这样风俗就会败坏。奖赏一个人却败坏整个国家的风俗,仁德的人不会这样做。
(2)庄王以讨伐有罪之人为由,派遣士卒戍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来向庄王庆贺。
9. ①弦高心系国家安危,救国于危难谓仁;
②弦高认为自己靠欺诈达到目,如果接受奖赏就会败坏郑国的信义原则,因此拒绝郑伯的奖赏并离开了郑国,他选择合宜的做法谓义。
【导语】这两篇文章皆蕴含深邃哲理。《原道》开篇阐释仁、义、道、德内涵,奠定儒家道德准则基调。《淮南子·人间训》借弦高拒赏、申叔时谏楚王等典故,对比忠臣谄臣作为,强调崇君德则霸、广君地则灭,融合儒法思想,以史事证观点,启人深思治国用人之道。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君王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趁此机会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士卒戍守陈国。
“君王”是主语,“以陈为无道”中“以……为”作谓语,“陈”“无道”是宾语,表意完整,说的是对陈国的看法,C处断开;
“兴兵而攻”里,“兴兵”“攻”是谓语,描述军事行动,E处断开;
“因以诛罪人”中“诛罪人”是完整动宾结构,“遣人戍陈”里“遣”是谓语,“人”是宾语,“戍陈”补充说明,是又一独立行为,所以G处断开。故CEG处断开。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之”词性相同,都是“前往”的意思。句意:沿着“仁义”之路前往叫作“道”。/这样之后驱使他们走向善良的道路。
B.正确。“绝”,越过、穿越/断。句意:穿过多个诸侯国。/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文中用来形容箫声,形象地描绘出箫声的余音悠长、婉转、凄切。
C.正确。“矫”,假托/纠正。句意:于是他们就假托郑穆公的命令。/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过了头,又歪向另一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D.正确。在现代汉语中,“阴谋”是名词,指暗中策划做坏事的计谋。故选A。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郑国贵族弦高、蹇他”错,“贾人”是商人的意思,不是贵族。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国”,治理国家;“是”,这样。(2)“有罪”,有罪之人;“毕”,全,都。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在材料二中,弦高作为郑国的商人,当他和蹇他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时,他们没有坐视不管。弦高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危,而不是个人的利益。他站在郑国全体子民的角度,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这种广博的爱心体现了“仁”。他积极想办法应对秦军的袭击,通过假托郑伯之命,用十二头牛去犒劳秦军,成功阻止了秦军的进攻,拯救了郑国于危难之中,这完全符合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的观点。
②弦高在成功退敌后,郑伯要奖赏他,但是弦高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如果自己因为欺诈(矫郑伯之命)而获得奖赏,那么郑国的信义就会被废弃。在国家层面,信义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他考虑到接受奖赏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不符合国家大义,所以他拒绝奖赏并带领自己的族人迁徙到东夷,终身不回郑国。他选择了一种符合大义的做法,这正体现了韩愈所讲的“行而宜之之谓义”。
10.D【解析】“对社会问题要深切关注”错,尾句是说不要勉强自己去关注、担忧时事。另外,结合尾句内容看,“佳士”此处也不是“品行端正、才学兼优的士人”,诗人表达的是要做一个饮取美酒、不关心世事的“避世”之人。
11(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天生我材必有用 钟鼓馔玉不足贵 (3)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 A.药到病除 B.迫不及待 C.适得其反
13. ③改为“一遇到问题”;④改为“就巴不得马上解决问题”。
14. 示例一:我认为可以使用。理由是,从表意看,“养病”是因患病而休养,这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表达。示例二:我认为不合逻辑。理由是,从结构看,“养”与“病”是动宾关系,“病”是需要“治”的,不是需要“养”的。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前句“不要总是想着吃一两副药”和后句“治病需要有耐心,需要慢慢调理,需要慢慢治疗”分析,语境说的是不要指望吃了一两副药就能治好病,故填写“药到病除”。药到病除: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
B处,根据语境说的“尤其是一些重病,更不能心急”和“如果……”分析,此处是说如果重病了,就急切下猛药希望一下子就痊愈,故填写“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C处,语境说“进一步加重病情”分析,此处是说万一得了重病,更不能心急,如果心急地下猛药,那么结果不但不能尽快痊愈,反而会加重病情,故填写“适得其反”。适得其反:指恰好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有两处表述不当:
一是句③,“但一遇到问题”与上句“很多人喜欢快刀斩乱麻,喜欢速战速决”不能构成转折,是假设复句,故用“但”不合逻辑,应删去“但”,应改为“一遇到问题”;
二是句④,“巴不得马上就解决问题”语序不当,与前面“一旦”搭配,构成假设复句,“就”应放在句首,改为“就巴不得马上解决问题”。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表态,可以回答“合乎逻辑,可以使用”,也可以回答“认为不合逻辑”,然后从表意和结构这两方面阐述理由。
如果认为可以使用,是因为“养病”的意思是因患病而休养,“养”是“因……休养”,“病”是“生病”的意思。这是人们的一种习惯表达。
如果认为不合逻辑。从短语结构类型分析,“养”是动词,“病”是“养”的宾语,“养病”是动宾关系,“病”需要的是“治”而不是“养”,故不合逻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我所说的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 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实施“仁”叫作“义”,沿着“仁义”之路前往叫作“道”,自己拥有足够的仁义而不必依靠外界的力量的叫作“德”。
材料二:
秦穆公派遣孟盟率军偷袭郑国,秦军经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相互商量说:“秦国军队行军几千里,穿过多个诸侯国,(看)这形势一定袭击我们郑国。凡是偷袭别国的,都是认为对方没有防备。如果向他们表示郑国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军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了。”于是他们就假托郑穆公的命令,用十二头牛搞劳秦军。秦军的三位将领相互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是不知道自己的军事行动的。现在郑国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很坚固,我们继续前进一定不能成功。”于是调转军队返回去了。而晋国的先轮又率军攻打他们,在崤山打败秦军。郑伯于是便以保全国家有功奖赏弦高,弦高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用就要受到败坏。治理国家而没有信用,这样风俗就会败坏。奖赏一个人却败坏整个国家的风俗,仁德的人不会这样做。因为不讲信义得到优厚的奖赏,讲大义的人不会做。”于是带着他的亲属迁徙到东夷,终其一生没有返回郑国。所以,讲仁德的人不会因为贪欲伤害生命,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利益损害道义。圣明的人思虑长远,愚笨的人思虑短浅。
忠诚的臣子致力于使君王品行高尚(推崇君王品德),而谄佞的臣子致力于使君王的领土扩张(扩张君王领土) 。怎么证明这点呢 陈国的夏徵舒杀死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 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以讨伐有罪之人为由,派遣士卒戍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来向庄王庆贺。申叔时当时出使到齐国了,等他回国以后没有向庄王庆贺。楚庄王说:“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而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 ”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地,田地的主人杀了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是有的,但是惩处也太重了。现在君王您因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趁此机会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士卒戍守陈国。诸侯们听说以后,认为大王不是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陈国。我听说君子不会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撤走戍守陈国的军队 ,并立陈国国君的后代为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来到楚国朝拜。这是致力于使君王品行崇高的行为。张武为智伯献计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离心离德,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张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发兵攻打范氏、中行氏。灭掉他们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家和魏家割让土地给他,赵家不给,于是智伯率领韩、魏攻打赵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商议,一同进攻智伯,最终消灭智伯家族。这是致力于使君王的领土扩张的行为。为君王推崇品德的,君王称霸天下,为君王扩 张领土的,君王最终被消灭。所以,即使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推行礼乐教化的,也能称王天下,商汤、周武王就是这样;即使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喜欢扩张领地的,也会灭亡,智伯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