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寒假拓展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寒假拓展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6: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寒假拓展强化练 2024--2025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1)静静liú tǎnɡ( )的小河,虽没有海水的xiōnɡ yǒnɡ pénɡ pài( ),江水的奔腾páo xiào( ),却自有一种安宁沉静的气质。
(2)夜深了,客车xī miè( )了车内的灯,缓缓向山上驶去。小张看着路旁的悬崖,不禁zhòu qǐ( )了眉头,他的心中充满了yōu lǜ( ),他喃喃自语道:“希望不要发生zāo ɡāo( )的事。”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咆(páo)哮 嗓子 跌跌撞撞 B.揪(qiū)出 拥戴 心惊肉跳
C.呻(shēn)吟 废话 自做自受 D.忧虑(Iǜ) 照顾 汹涌澎湃
3.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死亡在洪水的( )声中逼近。
②敌人( )了一声,说:“带走!”
③妈妈笑着对我说:“你这小丫头,( )什么!”
④爷爷总是( )着对我说:“读书就像与高尚的人对话!”
⑤两个小姑娘看到老人奇特的举动,不假思索地( )起来。
A.狞笑 冷笑 傻笑 微笑 嗤笑 B.狞笑 冷笑 嗤笑 微笑 傻笑
C.冷笑 狞笑 傻笑 微笑 嗤笑 D.冷笑 狞笑 嗤笑 微笑 傻笑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汹涌澎湃的小溪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B.体育课上,他扭伤了脚,从操场跌跌撞撞地走回了教室。
C.他年轻时好吃懒做,如今生活穷困潦倒,真是自作自受。
D.蹦极在我们心目中是一种让人心惊肉跳的运动。
三、积累填空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日积月累默写。
《回乡偶书》中表明作者离家时间长久的句子是: , 。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 。
(2)《桥》通过描写一位老支部书记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时的言行举动,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 的崇高精神。
(3)《穷人》的作者是 国的著名作家 文章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 和他们 的高尚品质。
四、句子训练
6.我们把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克服了。(改为“被”字句)
7.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8.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走进来。(缩句)
9.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改为拟人句)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一季风雨
①我忘不了那个日子,忘不了那个雨天。
②那一件往事,使我一生都会内心负疚;那天的情景,使我所有的回忆都低头忏悔。那天我要去上学,父亲便挑着我的东西送我去二三十里外的学校。我背着自己的书包,跟在父亲的后面。
③时值秋收农忙季节。天还未亮,我和父亲便从家里启程。走在田间小路上,每碰上一处收割稻谷的人,父亲那紧锁的眉头就会微微皱一下。我懂得父亲那时的心情,但为了送我上学,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急匆匆地走在我的前面。
④看着前面父亲匆忙赶路的背影,我的心中掠过一丝阴影,随即慌乱起来。
⑤赶到学校,并没有开学。只是为了在校多玩几天,我向父亲撒了谎。或许父亲从我的眼神中看出了什么,但他并未批评我。把一切东西安排好了之后,父亲连坐也没坐一下,抹一把汗水,抄起扁担就走了。
⑥我无言目送父亲,他的背影一点一点地被抹入视野的边缘。我十分理解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在收割庄稼时的心情,也能理解父亲临走时对我的一再关心。
⑦送走父亲不多久,天空变得阴暗起来。我的心情也变得更加不安,念起家中母亲独自收割稻谷的紧张情况,更念着还在匆匆赶路的父亲。
⑧几阵风后,便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我面前的视野逐渐模糊起来,不知是由于铺天盖地的雨水还是早已盈眶的热泪,在模糊的视线中始终晃动着一道清晰的身影,父亲,父亲!您走在哪里了?二三十里远的山路,您在哪里避雨呢?在我的记忆中,那场雨是最狂暴无情的一季风雨。它冲去了我少小全部的灰暗和幼稚,冲去了我心中所有的荒唐和无知。
⑨尔后得知,那天父亲并没有寻找避雨的地方,而是冒着滂沱大雨快步赶回家中。他一踏进家门便问母亲:“稻谷全收回没有?”
⑩尔后得知,那天竟是我父亲的四十岁生日!
这个故事已过去几年了,虽然父亲从没提起过它,这个故事或许就和他曾经经历过的许多往事一样平平淡淡,但我的悔恨与日俱增。
10.从文章中找出与画横线的句子相呼应的一个句子,用“ ”画出来。
11.文中“我”的情感在不断变化着:由一开始的“ ”到后来的“不安”,再由“不安”到最后的“ ”。
12.父亲每碰上一处收割稻谷的人,“眉头就会微微皱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13.看着窗外无情的滂沱大雨,念着雨中的父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请根据文意,写出“我”当时的内心想法。(不少于30字)
14.文题中的“一季风雨”仅仅是指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吗?还指什么?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玉米的馨香
①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②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却在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③“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拖拉机强制摘。”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还未成熟,它的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籽粒饱满,产量高。
④三儿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老汉。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这……”老汉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⑤三儿的心里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村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的这个职位。
⑥三儿回到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⑦“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⑧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⑨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⑩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乡长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文章有改动)
15.【关注情节】选一选,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填序号)
①乡长催促 ②接到任务 ③三儿辞职 ④与老汉面谈
→ → →县长称赞→
16.【心理描写】读一读画“____”的句子,联系小说前后的情节,试着写一写三儿犹豫不决、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17.【环境描写】小说中多次写到那片玉米葱郁、馨香,这样写是为了( )
A.说明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
B.体现三儿对这片玉米地的感情,对故乡事物的喜爱
18.【感受人物形象】读了小说,你认为三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流淌 汹涌澎湃 咆哮 熄灭 皱起 忧虑 糟糕
2.A
A项,正确。
B项,“揪”的读音为“jiū”;
C项,“自做自受”改为“自作自受”;
D项,“虑”的读音为“lǜ”;
3.A
狞笑:凶恶地笑。
冷笑: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傻笑:无意义地一个劲儿地笑。
微笑: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不显著的笑容。
嗤笑:讥笑。
①形容“洪水”用“狞笑”;
②形容“敌人”用“冷笑”;
③形容“自己”用“傻笑”;
④形容“爷爷”用“微笑”;
⑤根据句意可知两个小姑娘是想嘲笑老人,用“嗤笑”。
4.A
A.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根据词语释义可知,“汹涌澎湃”与“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存在语意矛盾,此项词语使用不当。
5.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 英勇献身 俄 列夫·托尔斯泰 悲惨生活 在穷苦中互相帮助
6.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困难被我们克服了。
要将“把”字句转换为“被”字句,首先要确定句子中的宾语及主语,并将主动句中的宾语(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作为“被”字句的主语。主动句中的动作执行者(我们)在“被”字句中放在“被”之后,完成变换。
改为: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困难被我们克服了。
7.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
本句把“哪”改为“不”,去掉“呢”,问号改为句号。即: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8.渔夫走进来。
“魁梧黧黑的”是形容渔夫的外貌特征,“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是修饰渔网的,这些都属于修饰成分,都应删去,只保留句子的主干“渔夫走进来”。
故改为:渔夫走进来。
9.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无情地拍击着海岸。
示例: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像愤怒的野兽一般,不断地咆哮着拍击海岸。
10.这个故事已过去几年了,虽然父亲从没提起过它,这个故事或许就和他曾经经历过的许多往事一样平平淡淡,但我的悔恨与日俱增。 11. 慌乱 悔恨 12.因为时值秋收农忙季节,家里的稻谷也要收割。 13.“我”的内心一边为自己的自私想法而愧疚,一边又要担心在雨中赶路的父亲。 14.不仅仅是指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还指那场雨让“我”明白了父亲的爱,也认识到了“我”自己心中所有的荒唐和无知,“我”经过了这场雨的洗礼变得成熟起来。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呼应手法的理解。
呼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联系,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密,脉络更加清晰。文章第②自然段“那一件往事,使我一生都会内心负疚;那天的情景,使我所有的回忆都低头忏悔。”中明确表达了“我”因为那一件往事而内心负疚,回忆起来会低头忏悔的强烈情感。而结尾处第 自然段“这个故事已过去几年了,虽然父亲从没提起过它,这个故事或许就和他曾经经历过的许多往事一样平平淡淡,但我的悔恨与日俱增。”可知,这个故事已过去几年了,尽管父亲没再提起,但“我”的悔恨却是与日俱增,同样强调了随着时间推移,“我”内心对于这件往事的愧疚、悔恨之情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愈发浓烈,在情感的表达上呈现出前后一致的连贯性,形成了呼应。
故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相呼应的一个句子是:这个故事已过去几年了,虽然父亲从没提起过它,这个故事或许就和他曾经经历过的许多往事一样平平淡淡,但我的悔恨与日俱增。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中第④自然段“看着前面父亲匆忙赶路的背影,我的心中掠过一丝阴影,随即慌乱起来” ,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指出了“我”最初产生慌乱情绪的缘由。当时“我”因为向父亲撒了谎,谎称学校开学,而实际上只是为了能在校多玩几天。看着父亲为了送自己上学,在农忙时节还如此匆忙赶路的背影“我”内心因为自己的谎言而感到心虚,这种心虚就表现为心中掠过阴影后随即产生的慌乱情绪。
结合文章第⑨自然段“尔后得知,那天父亲并没有寻找避雨的地方,而是冒着滂沱大雨快步赶回家中。他一踏进家门便问母亲:‘稻谷全收回没有?’”第⑩自然段“尔后得知,那天竟是我父亲的四十岁生日!”可知,随着事情的发展,“我”得知那天竟是父亲的四十岁生日,而且父亲在送完“我”后是冒着滂沱大雨快步赶回家中去关心稻谷是否全收回。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当初为了贪玩而撒谎的行为是多么的不懂事,多么的自私。第 自然段“这个故事已过去几年了,虽然父亲从没提起过它,这个故事或许就和他曾经经历过的许多往事一样平平淡淡,但我的悔恨与日俱增。”可知,经过这件事后,“我”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断反思,悔恨之情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烈。
故文中“我”的情感在不断变化着:由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的“不安”,再由“不安”到最后的“悔恨”。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中第③自然段“时值秋收农忙季节。天还未亮,我和父亲便从家里启程。走在田间小路上,每碰上一处收割稻谷的人,父亲那紧锁的眉头就会微微皱一下。我懂得父亲那时的心情,但为了送我上学,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急匆匆地走在我的前面。”第⑨自然段“尔后得知,那天父亲并没有寻找避雨的地方,而是冒着滂沱大雨快步赶回家中。他一踏进家门便问母亲:‘稻谷全收回没有?’”可知,时值秋收农忙季节,父亲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对于庄稼人来说,收割稻谷是当时最重要的农事活动。每碰上一处收割稻谷的人,父亲眉头微微皱一下,是因为他自己此时却为了送“我”上学,不能在家收割稻谷。他心里惦记着自家还没完成的农活,对错过收割时机或者让母亲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感到焦急和担忧,这一皱眉的动作生动地体现了父亲一心牵挂家中农事的心理。故父亲每碰上一处收割稻谷的人,“眉头就会微微皱一下”,这是因为:时值秋收农忙季节,家里的稻谷也要收割。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文章的背景是秋收农忙时,“我”为了多玩几天向父亲撒谎说学校开学,父亲在农忙且天气阴沉的情况下仍坚持送“我”去二三十里外的学校,之后父亲冒雨赶路回家。此时窗外是无情的滂沱大雨,“我”的内心想法应紧密围绕这些情节和背景展开,且要体现出“我”对父亲的深切担忧以及因自己撒谎而产生的愧疚之情。如:对父亲处境的担忧:可以想象父亲在大雨中的艰难行走,如“父亲,您是否正顶着狂风,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跋涉,雨水是否已湿透了您的衣裳,您会不会因路滑而摔倒受伤?”对自己行为的自责:联系“我”撒谎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比如“我真是太不懂事了,为了贪玩竟欺骗您,让您在农忙时节还如此辛苦,我好后悔当初的谎言。”对家庭状况的牵挂:考虑到家中还有母亲在忙碌农活,“我”也可能会想到“家中母亲独自面对繁重的收割任务,而您又在风雨中赶路,我却在这里安然无恙,我该如何弥补我的过错。”等。语言风格应是焦急、愧疚且充满关切。
示例:父亲,您在这狂风暴雨里怎样了?都怪我贪玩撒谎,害您奔波。山路崎岖,雨水冰冷,您一定要平安啊,我满心愧疚自责。
1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
文题“一季风雨” 含义丰富。从自然层面看,文中对风雨的描写直观呈现了其狂暴,文中第⑧自然段“雨越下越大,视野逐渐模糊”,这是真实的天气状况。但它更是情感与成长的象征。父亲在秋收农忙时放下家中事务送“我”上学,未因“我”撒谎而指责,冒雨赶路回家询问稻谷情况,这深深的父爱在风雨情境中凸显。“我”因贪玩撒谎,在风雨中意识到自己的荒唐与无知,内心满是愧疚。这场风雨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内心成长之门,让“我”从只考虑自己的孩子,转变为能体谅父亲辛苦、懂得家庭责任的人,冲去了 “我”内心的幼稚。它见证了“我”的情感升华与思想成熟,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使“我”在风雨过后,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父亲与家庭,走出曾经的懵懂,走向成熟懂事。故文题中的“一季风雨”不仅仅是指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还指那场雨让“我”明白了父亲的爱,也认识到了“我”自己心中所有的荒唐和无知,“我”经过了这场雨的洗礼变得成熟起来。
15. ② ④ ① ③ 16.示例:让人家把还未成熟的玉米就这样摘了,多可惜呀!但不摘肯定会丢掉工作,我该怎么办呢?摘了吧,我收到的任务就是这样的;不能摘,摘了老乡怎么办? 17.A 18.示例:我认为三儿是一个不趋炎附势、有良知、为他人着想、勇于担当的人。因为乡长让他去摘掉那片玉米,但三儿宁可舍弃他自己非常珍惜的工作,也要帮助老汉。由此可见他的优秀品质。
15.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概括能力。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以及第③自然段“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拖拉机强制摘”,这里清晰地表明乡长给三儿布置了要处理那片玉米的任务,所以情节的开端是“三儿接到任务”。故选②。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三儿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老汉。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等内容可知,具体描述了三儿按照乡长的要求去找玉米地主人老汉沟通的情节,所以这一情节为“与老汉面谈”。故选④。
结合第⑥自然段“三儿回到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以及第⑦自然段“‘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等语句可知,这部分描写乡长在询问三儿有没有按照要求处理掉那片玉米,也就是在催促三儿赶紧完成任务,因此这一情节是“乡长催促”。故选①。
结合第 自然段句子“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可知,此处写出了三儿留下辞职书离开的情节,所以最后这一情节为“三儿辞职”。故选③。
16.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描写能力。
题目要求根据给定的句子,结合小说前后情节,描写三儿犹豫不决、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结合文章第③-④自然段内容可知,三儿此时面临的两难处境,即一方面要执行乡长的命令刨掉未成熟的玉米,另一方面玉米主人有特殊困难且这片玉米长势良好不应被提前毁掉。然后从他对自身职位的珍惜以及对农民利益的同情等角度出发,去推测他内心的矛盾挣扎。
示例:这玉米多好啊,老汉还指望着它给娃子定亲,我怎么忍心毁掉?可要是不按乡长要求做,我的工作就可能没了,该怎么办?难道真要为了工作去伤害老乡?
17.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阅读文章可知,文中多次描写玉米葱郁、馨香,直观展示了玉米的长势良好,暗示即将到来的丰收,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玉米的描写也是情节发展的线索,比如第⑩自然段中在检查团到来时,县长对玉米的赞美和关注,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揭示了某些人物的真实意图和矛盾 ;同时,玉米的描写也衬托出人物的美好品质,例如,三儿对玉米的痴迷和陶醉,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 。三儿最后为保护玉米而辞职,突出他美好的心灵。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分析三儿在面对乡长要求铲除未成熟玉米的任务时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判断他的人物性格特点。比如第⑤段中他与老汉交流时的反应体现其善良,第⑦段中向乡长汇报时的表现以及第 段留下辞职书的行为等都能反映出他的性格。
示例:三儿是一个善良、正直且有担当的人。理由:他在得知老汉靠玉米给娃子定亲后,心里酸酸的,体现出他的善良;他虽珍惜职位,但在面对未成熟玉米时,没有立即执行乡长铲除的命令,而是犹豫且向乡长撒谎,说明他有自己的是非观;最后他留下辞职书,表明他不愿违背良心做事,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体现出正直与担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