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寒假拓展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寒假拓展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6: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寒假拓展强化练 2024--2025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1.
(1)línɡ lì( )的小狗忽然在chú fánɡ( )大叫,猛地从爸爸的胯下cuàn chū( )去,在桌子下面叼出一只cì wei( )来。
(2)公园里的小湖环境幽雅,湖里长满了pínɡ zǎo( )。强强往湖里tóu zhì( )了一颗石子,shùn jiān( ),波纹在湖面上dànɡ yànɡ( )开来。强强shóu xuē( )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二、选择题
2.请选择书写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经厉 潮汛 牲畜(chù) 低微(wuī)
B.闪烁 陡然 防止(fáng) 倒影(yǐng)
C.抡流 烟雾 绷带(bēng) 模糊(hu)
3.[病句诊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也不会否认闰土是个聪明能干的少年。
B.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揭示了两种生与死不同的价值观。
C.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精练,不写没有用的废话。
D.只要多读几遍课文,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三、词语积累
4.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 )吞枣 张( )李( ) ( )经风( )
匆匆( ) ( )声( )哭 ( )然大( )
(1)老人那 的脸上写满了人生的沧桑。
(2)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把知识点弄通弄透,切勿 。
(3)读长篇小说时,我们要弄清人物及其所做的事,这样在讲故事时就不会出现 的错误了。
四、积累填空
5. 把鲁迅的名言补充完整。
(1) ,怜子 。
(2)惟有 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 ,中国才有真进步。
(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五、句子训练
6.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改为反问句)
7.一阵阵的风儿吹倒了两岸的小树。(缩句)
8.风儿一吹,柳枝就摇晃起来。(改为拟人句)
9.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修改病句)
六、现代文阅读
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画画也得实事求是
齐白石、张大千和徐悲鸿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
1934年,张大千画了一幅《绿柳鸣蝉图》。画上是一只大蝉俯趴在柳枝上,蝉头朝下,做欲飞状。齐白石见了这幅画便说:“大千此画谬矣!蝉趴在柳枝上,欲飞时,其头当永远朝上,绝对不能朝下。”张大千得知后,虽然没说什么,心中却不服气。
1939年,张大千到四川青城山写生。那时正值盛夏,住处附近的蝉声此起彼伏。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说法,不禁跑到屋外仔细观察。只见大树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蝉,其欲飞时,都是头朝上。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话,不禁大为感佩。
1945年,徐悲鸿夫妇在家中设宴,专门招待齐白石与张大千。饭后,徐悲鸿提议请齐、张二人合作一幅绘画作品,但要“反串”,即请齐白石画张大千擅长画的荷花,而张大千则画齐白石拿手的虾,共同组成一幅画。张请齐先画,齐白石乘兴挥毫,用黑墨画了三片荷叶,另又着色,用赭红画了两朵荷花。接着,张大千在齐白石的图上补绘了几只小虾,在荷叶下的水中嬉戏,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忽然,齐白石向张大千使了个眼色,把张拉到一边,悄悄说道:“大千先生,虾……虾身只有六节哟!”张大千一听,有些疑惑,但还是在画面上又添了些水草与水纹,把节数不准确的虾身给盖了起来。
宴席散去,张大千回到旅舍,马上派人买了一大篓河虾,仔细观察后发现,虾不论大小,其身子通通只有六节。此后,张大千更佩服齐白石的绘画功力了。
10.短文的中心是 ,围绕这一中心意思,作者写了齐白石指出张大千将 、 画错的事。
1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1)“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话,不禁大为感佩”,他感佩的是 。
(2)第4自然段中的“反串”在文中指的是 。
12.文中画“﹏﹏﹏ ”的句子生动写出了一幅作品的诞生过程,试发挥想象,感受绘画的魅力,并为这幅画拟一个名字。
13.从文中画“ ”的句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多选)
A.给别人提意见时语气要委婉。
B.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C.指出别人的错误时要照顾到对方的面子。
D.要随时注意别人的错误,并及时提出来。
14.通读全文,你认为张大千是一个怎样的人?
阳光下的守望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
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 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5.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打“√”。
16.短文第①自然段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来描写;第⑦自然段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来描写。
17.理解句子含义,选择恰当的答案序号填空。
(1)“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这句话写出了( )
A.母亲执着守望的神态 B.母亲的痴呆 C.母亲的傻样
(2)“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这句话说明( )。
A.人们觉得“母亲”傻傻的,都不想理睬她。
B.人们在树荫下避暑说笑,没人顾及她。
C.人们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不想再打扰她。
18.请用“ ”在短文中画出一句比喻句。
19.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参考答案:
1. 伶俐 厨房 窜出 刺猬 萍藻 投掷 瞬间 荡漾 瘦削
2.B
A项,“经厉”应为“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
B项正确。
C项,“抡流”应为“轮流”指依照次序一个接替一个,周而复始。
3.A
B.有误,语义重复,“两种”和“生与死”重复,可去掉“两种”。
C.有误,语义重复,“没有用”和“废”都表示同一个意思,故删除其中之一即可。
D.有误,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使用不当,“多读几遍课文”和“理解其中的意思”是条件关系,故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有……才……。应将“只要”改为“只有”。
4. 囫囵 冠 戴 饱 霜 忙忙 失 痛 恍 悟 饱经风霜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囫囵吞枣,该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张冠李戴,这则成语意思是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事情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匆匆忙忙,意思是指做事匆促忙碌。
失声痛哭,因为过度悲痛而痛哭。
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
(1)形容老人写满沧桑的脸,使用“饱经风霜”。
(2)根据语境“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把知识点弄通弄透”不能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使用“囫囵吞枣”。
(3)根据语境“读长篇小说时,我们要弄清人物及其所做的事”可知就不会出现弄错对象的错误了,使用“张冠李戴”。
5. 无情未必真豪杰 如何不丈夫 民魂 发扬起来 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1)书写时注意“未”“豪”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魂”“扬”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埋”“硬”的正确写法。
6.我怎能不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呢?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①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②把否定句中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③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加上“怎、怎么、难道”等反问语气词。④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本题可把“真爱”改为“不真爱”,加上表反问的语气词“怎能”,将句号改为问号加“呢”,所以句子可改为:我怎能不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呢?
7.风儿吹倒了小树
缩句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主干”就是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
句子“一阵阵的风儿吹倒了两岸的小树”中,“一阵阵的”是“风儿”的定语,用来修饰“风儿”,表示数量和状态;“两岸的”是“小树”的定语,用来修饰“小树”,表示位置。
按照缩句的原则,保留句子的主干部分,去掉定语等修饰成分,缩写为:风儿吹倒了小树。
8.风儿一吹,柳枝就跳起舞来。
结合题干要求,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改写时将句中描写的物赋予人的特性即可。如:风儿一吹,柳枝就摇起脑袋。
9.这次参观,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通过这次参观,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本句病因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将“通过”或“使”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改为:这次参观,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或通过这次参观,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10. 画画也得实事求是 蝉 虾 11. 齐白石对蝉的活动状态居然了解得这么细致 齐白石画张大千擅长画的荷花,而张大千则画齐白石拿手的虾 12.小虾戏荷 13.AC 14.张大千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的人。
10.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心句的理解。
这篇短文写的是齐白石、张大千和徐悲鸿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指出张大千画蝉的错误,令张大千大为感慨。齐白石指出张大千画虾的错误,令张大千更佩服齐白石的绘画功力了。通过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因此,中心句是:画画也得实事求是。
11.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从“那时正值盛夏,住处附近的蝉声此起彼伏。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说法,不禁跑到屋外仔细观察。只见大树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蝉,其欲飞时,都是头朝上。”可知,“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话,不禁大为感佩”,他感佩的是齐白石对蝉的活动状态居然了解得这么细致。
(2)从“即请齐白石画张大千擅长画的荷花,而张大千则画齐白石拿手的虾,共同组成一幅画。”可知,“反串”在文中指的是齐白石画张大千擅长画的荷花,而张大千则画齐白石拿手的虾。
12.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齐白石乘兴挥毫,用黑墨画了三片荷叶,另又着色,用赭红画了两朵荷花。接着,张大千在齐白石的图上补绘了几只小虾,在荷叶下的水中嬉戏,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 句子生动写出了一幅作品的诞生过程,从这幅惟妙惟肖的画,名字可取为:小虾嬉戏。
13.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忽然,齐白石向张大千使了个眼色,把张拉到一边,悄悄说道:“大千先生,虾……虾身只有六节哟!”这句话告诉我们,给别人提意见时语气要委婉。指出别人的错误时要照顾到对方的面子。而不是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1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的张大千画蝉画错了,齐白石在顾及张大千的面子前提下,指出张大千的错误,张大千虚心听取了齐白石的建议,可见,他是一个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及时改正错误的人。
15.凝重 凌乱 肃然 16. 神态 外貌 动作 语言 17. A C 18.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 19.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孩子的梦想与希望。她深知这场考试对孩子的重要性,那考场内的孩子承载着家庭的未来。母亲站在烈日下,用坚定的目光守望着,是在为孩子加油鼓劲,也是在默默守护孩子努力拼搏的成果。她守望的不仅仅是一个考试的结果,更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进步与成长,是孩子能够拥有美好未来的那份憧憬与期待。
15.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中,“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以及“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这段内容描写了母亲在烈日下守望考场的情景,母亲的神情充满了对孩子考试的紧张和期待。“凝重”强调神情庄重、严肃且专注,更能准确地传达出母亲此时复杂的内心状态;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对母亲头发的描写“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凌乱)地贴在前额上”。这里突出了母亲在烈日下等待,因炎热和焦急而无心整理头发的状态。“母亲在这种情境下,头发因汗水和焦急显得没有秩序地贴在前额,“凌乱”一词更能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此时的状态;
在第②自然段中,“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这里母亲面对他人的劝说,坚持站在烈日下守望孩子考场,她的神情是坚定且庄重的。“肃然”体现出一种庄重严肃的态度,与母亲坚定守望孩子考场的行为和心态相符合。
16.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
在文章第①自然段中,“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神色凝重”属于神态描写,展现出母亲在守望考场时内心充满紧张、担忧与期待的复杂情绪,反映出母亲对孩子考试的高度重视。“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此句中“脸上流淌着豆大的汗珠”属于外貌描写,体现了母亲在烈日下等待的辛苦以及炎热的天气状况。“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同样是外貌描写,进一步表明母亲等待时间之长以及天气的酷热。“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也是外貌描写,显示出母亲在等待过程中无心整理自己。“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半张着嘴”和“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均为神态描写,强化了母亲专注守望考场的神态。整体来看,第①自然段通过神态和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在烈日下执着守望孩子考场的母亲形象。
在第⑦自然段中,“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是对母亲动作的描写,凸显出母亲行动的果断和急切,表现出她急于知道孩子考试结果的心情。“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是对母亲语言的描写,直接传达出母亲对孩子考试结果的关切。
17.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1)在文章第①自然段“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中“半张着嘴”和“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属于对母亲的神态描写,“站成一尊雕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雕像。从整个句子来看,这是对母亲在烈日下守望考场时的状态描写,突出了母亲执着守望的神态,母亲在烈日下坚守,不顾炎热和疲惫,一心只为关注孩子的考试情况,展现出她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期待。故选A。
(2)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可以看出,前面描述了母亲在烈日下执着守望考场的行为,周围的人一开始可能觉得母亲的行为有些奇怪,但后来大家都理解了母亲的心情。母亲对孩子考试的重视和关爱触动了周围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所以大家不再劝说母亲去阴凉处。故选C。
18.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中比喻句的识别能力。
首先明确比喻句的特点,即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不同类的事物,且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然后仔细阅读文章,逐句分析是否有符合比喻句特征的表述。
文章第④自然段“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这句话是比喻句,把母亲比作“摊软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在烈日下长时间守望后体力耗尽、极度疲惫的状态。通过这个比喻,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母亲为了守望孩子考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她在等待过程中的辛苦和虚弱,进一步凸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1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题需要我们思考母亲守望的具体内容,即孩子的考试情况、孩子的成长与未来,这些都源于母亲深沉的爱。我们可以结合文章中对母亲守望行为的描述,从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期望等方面去思考她守望的具体内容,也可以联系自己对母爱的理解来进行分析。
示例: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孩子在考场上的表现和孩子的未来。母亲在烈日下执着地等待,体现了她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殷切的期望。她希望第一时间知道孩子考得怎么样,这份守望饱含着她对孩子成长的关切和对孩子前途的担忧与期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