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陆游
任岁月风干理想,我依然是我。
临安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南宋爱国诗人
课堂导入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
壹
了解陆游生平经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贰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叁
比较阅读《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异同。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目录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被誉为“诗神”与“小李白”,籍贯越州山阴,即今日之浙江绍兴。他是南宋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中的佼佼者。目前存世的陆游诗作有九千三百多首,是中国历史上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其中,《示儿》一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为狂放不羁的绝笔之作。
陆游(1125——1210)
作者介绍
年少立志
父亲陆宰为爱国志士,陆游少年时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29岁参加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桧的孙子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考官秉公办事,陆游因此也得罪了秦桧,遭到压制。秦桧死后三年,34岁的陆游才有机会走入仕途,任些下级小官 。
入仕艰难
作者介绍
宦海沉浮
陆游作为坚定的主战派成员,屡遭主和派的政治打压。他在36岁踏入京官之列,但不幸在39岁时被贬出京城。42岁时,他被迫离职,42岁转任夔州通判。48年,他抵达南郑,投身抗金前线,却未能如愿以偿,因为抗金军队不久后被朝廷召回,他的从军梦随之破灭。
54岁那年,陆游在江西担任地方官职,因实施开仓赈济,救济百姓,反遭免职。此后六年,他蛰居家中。随后,他迁至严州,创作了大量充满爱国情怀的诗篇,这些作品深刻触动了当时的主和派,导致他再次被剥夺官职,被迫返乡。自66岁起,陆游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家乡度过,晚年的作品主要描绘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然而,尽管岁月流转,他对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始终未曾消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探寻背景
陆游在创作《临安春雨初霁》之际,已届六十二岁高龄,自六年前的赋闲生活以来,他的少年豪情与壮年时的放荡不羁都已随时间流逝而逝去。尽管他恢复中原的雄心依旧未减,然而对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软弱和时政的昏暗,他日益洞察得更为清晰。
探寻背景
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由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者: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解读题目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诵读感悟
企鹅老师
5月8日 星期日
21:30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诵读感悟
近年来,世态人情薄如蝉翼。究竟是谁,使我骑马闯荡京城,领略那繁华盛景?今夜独坐小楼,细听春雨绵绵,一夜未眠。明晨,幽深小巷是否依旧回荡着卖杏花的声声呢?纸短情长,闲暇时便挥毫泼墨,书写草书。于小雨初霁之窗边,凝视煮茶时水面泛起的洁白泡沫,茶香四溢。身着素白衣衫,无需担忧沾染尘埃之色。归家之际,我仍将披挂此衣,迎接清明时节的到来。
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赏析诗歌
①“世味薄似纱”——直道穷
(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
②谁令? ——诗人的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既被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为何有此语?
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赏析诗歌
此处运用了讽喻之术,揭示南宋朝廷的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官场风气日益堕落。在这样的时局中担任官职,其意义何在!情感上,作者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之感,以及对客居京城的懊悔之情。这一情感基调贯穿全诗,营造出一种抑郁而惆怅的氛围。
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赏析诗歌
赏析颔联“小楼”“春雨”“杏花”等意象。
“小楼”历来是忧伤和惆怅的象征,古人登楼常引发一股悲凉之感。正如李煜在《虞美人》中所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利用“小楼”这一意象,将离愁别绪、国破家亡的哀伤表达得淋漓尽致。陆游亦采用了类似的手法,通过“小楼”这一意象,传达出他内心的忧愁和对往昔的深切怀念。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赏析颔联“小楼”“春雨”“杏花”等意象。
赏析诗歌
春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意象往往与“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相互联系,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等。诗人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内心的郁闷与惆怅正如这春雨般悠远绵长,诗人听的不是春雨,而是寂寞和孤独。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赏析颔联“小楼”“春雨”“杏花”等意象。
赏析诗歌
“杏花” 是一个常写常新的意象。唐诗中的杏花秾华繁采,恣意绽放。宋诗中的杏花幽韵冷香,迷离空灵。而此时陆游的杏花是郁闷孤寂,表现了诗人旅居京城时壮志难酬的感伤与无奈。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赏析颔联“小楼”“春雨”“杏花”等意象。
赏析诗歌
使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杏花春雨本是美景,但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清淡寡味,客居京城感到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壮志更无从谈起。只能无事作草书,晴窗品清茶,在闲与戏中蹉跎岁月,打发时光。
颈联表面写诗人闲居的雅趣,实际有何深意呢?
赏析诗歌
起源于北宋初期的“茶百戏”,陶谷在《荈茗录》中对其进行了记载。这一游艺涉及将茶叶研磨成末,注入热水,并用筅进行击拂。在这个过程中,盏面上的汤纹水脉会呈现出多样的图案,如同云雾涌动,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宛如一幅幅水墨画卷,因此亦被称作“水丹青”。
分茶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颈联表面写诗人闲居的雅趣,实际有何深意呢?
赏析诗歌
“闲作草”与“戏分茶”之举,实则蕴含着诗人心中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岁月虚度的深沉感慨。正所谓心怀报国之志,却无奈困于京华之地。
诗人未曾放声高歌,未曾悲怆呼号,未曾言辞激烈,未曾泪流满面,他所拥有的,只是一腔难以排解的郁闷和一声无奈的轻叹。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尾联是如何抒情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赏析诗歌
陆机在《为顾彦先赠妇》一诗中言:“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借“素衣化缁”的典故,寓意京城的污浊,表达了自己保持清白的志向。诗人宣称清明时节即将来临,应尽早归家,不愿在临安长久逗留。由于京中闲散无聊,因此更倾向于返回故乡耕种。表面上描绘了羁旅的辛酸,实则抒发了对官场污浊的厌恶以及对隐居田园的向往。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
赏析诗歌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诗人抒发了壮志难酬的焦虑与悲愤。颈联虽表面上描绘了优雅闲适的生活,实则在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只能以书卷与茶香消磨时日,无法将心中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宏大志向放下,导致内心充满抑郁与惆怅。
赏析诗歌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赏析诗歌
总结主旨
《临安春雨初霁》采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人通过对明媚春日的细腻描绘和对闲散生活的平铺直叙,反衬出内心的无限忧愁。在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诗人却置身于“闲适恬静”的生活之中,这种现状与诗人的雄心壮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诗洋溢着难以言说的郁郁愁绪,深刻表达了诗人的郁闷与感伤之情。
1.《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浇薄,同时诗人自问为什么过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眼是“ ,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认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情景默写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楼一夜听春雨
情景默写
3.《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4.《临安春雨初霁》中用来描写诗人因闲居无聊,志不得申,故不如回乡躬耕以自嘲的句子是“ ,
”。
短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