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1 14: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鲍照
拟行路难
课堂导入
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抒发了对人生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世路艰难、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悲叹。以下是对鲍照这首诗的概要:鲍照以激昂的诗句,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艰辛和对命运不公的愤慨。他描绘了人生如行路之难,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未知。诗中提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句既表达了对人生道路曲折难行的感慨,也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勇往直前,不放弃追求理想和抱负。鲍照通过对行路难的比喻,抒发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了解鲍照及其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分析比兴的用法,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理解思想内容,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目录
走进作者
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鲍照,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并誉为“元嘉三大家”。然而,鲍照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与谢灵运、颜延之有显著差异。
鲍照出身低微,以其乐府诗闻名于世。尽管才华横溢,他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一生中大多担任的是一些小官职,未能施展其抱负。鲍照的一生充满了不满与不得志,最终在战乱中不幸去世。
鲍照(约414—466)
鲍照的一生沉浸在不得志的沉沦之中,他的作品中充斥着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感。他的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尽管在生前就享有盛名,对唐代诗人如李白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遗憾的是,他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并未详细记载。这一情况反映了鲍照生前身后的寂寞与冷清。钟嵘对其才华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叹曰:“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表达了对鲍照才华被埋没的遗憾。
走进作者
鲍照(约414—466)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士族阶层,尤其是高级士族,凭借出身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世代垄断高级官职。这种制度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门阀制度严重阻碍了寒门士子的仕途,即便他们才华横溢,也难以获得高位。这种不平之气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成为该时期文学的一大特色。
了解背景
门阀制度
是封建等级制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起源于东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在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门第两侧通常设有两根柱子,左侧的柱子称为“阀”,右侧的柱子称为“阅”,用于张贴家族的功绩和荣誉。因此,后人将世代为官的家族称为阀阅、门阀世族或士族。这种制度强调家族的世袭地位和声望,是封建社会中身份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门阀制度
自西汉武帝时期起,儒学受到推崇,官僚体系中的许多官员都是通过精通经术而起步的。他们传授学问,门生和旧部遍布天下,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势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中期,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这些家族子孙承继家学,继续在官场中担任要职。
解读题目
拟行路难
“行路难” 是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诵读体悟企鹅老师12月28日 星期一诵读体悟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把水倾倒在平地,水就会向四处分流。
人生各有各的命,怎能成天哀伤忧愁?
喝点酒宽慰自己,举杯而饮中断吟咏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诵读体悟


诵读体悟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3.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4.抓词类活用;
5.抓虚词。
诵读体悟
本首诗的诗眼:

思考:
为何愁?愁什么?如何表现愁?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人的遭际像水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一样,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通过泻水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现实社会中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赏析诗歌
第三句中的“命”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无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赏析诗歌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诗中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至极的愁者形象。原本,饮酒是为了排解愁绪,但内心深处的郁结与悲愁并非一杯酒所能消解。诗人借酒劲击节高歌,吟唱起悲怆的《行路难》,以长歌代替哭泣,其悲壮之情溢于言表。读者通过这样的情景,可以想见诗人悲愁的深沉与沉郁。
赏析诗歌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句诗标志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巨大转折。在前文,诗人试图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自己,通过不言愁来化解愁绪,此时情感尚能有所克制。然而,随着借酒浇愁的行为,愁绪反而加剧,情感开始奔涌。最终在“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句中,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沸腾的高潮,无法再抑制内心的情感波动。
赏析诗歌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全诗以“愁”字贯穿始终,诗人所感叹的正是这愁绪。他试图以酒消愁,以歌断愁,但对于那些不敢言说的苦楚,反而更加增添了愁绪。正如沈德潜所言,此诗的妙处在于并未直接道破愁情,而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感受到愁绪的浓重。
抨击不平
(认命)
悲愤难平
(不认命)
无奈徘徊
(认命)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总结情感
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那种难以言喻、如同鲠喉之痛的哀愁,其妙处在于诗人并未直接倾吐心曲,而是通过俯仰之间的回环往复、自然流露的诗意,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的忧愁与愤懑。诗中表达了诗人在门阀制度的沉重压迫下,对世途艰难的深刻感受所激发出的愤慨与不平之情。
明晰主旨
情境默写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情境默写
(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