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0 22: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淄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山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距今4300—4000年左右。如图为出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社会分工日益成熟
C.出现阶级阶层分化 D.公共权力已经产生
2.西周时期拥有姓氏是贵族及其后裔的特权,普通民众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百姓通常指贵族成员,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度的实行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3.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 )
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
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4.如图所示的路线应是( )
A.秦始皇历次的巡行路线 B.汉丝绸之路的主要商贸路线
C.秦统一六国的进军路线 D.汉平定七国之乱的调兵路线
5.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
6.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7.如图为唐代一份皇帝敕令(部分),这可用于研究唐代的(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中书一省制
8.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寒门子弟     B.南方士人     C.少数民族     D.世家大族
9.如图为宋仁宗于1027年11月发布的诏令内容节录。它反映出诏令所涉及的地区( )
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与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A.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佃农与雇主的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租佃契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D.政府主导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移
10.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11.如图为南宋、金榷场分布图,榷场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便于政权间的经济交流 D.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12.有学者指出:“元代分省建置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A.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阻碍了区域间经济交流 D.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13.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 )
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 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C.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14.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
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
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
15.“三言二拍”是明代优秀的短篇小说集, “三言二拍”将商人小贩、工匠等作为小说的主角,商人成为被歌颂的对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理学融入日常生活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16.《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社会调查提纲
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 …… 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
——摘自《管子·问》
(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
(2)结合所学,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
17.宴会是唐朝的一种社会生活现象,皇帝赐宴是宴会的一种重要类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赐宴对象 赐宴地点
唐太宗时期(大多数赐宴皇帝均参加) 群臣、五品以上官员、三品以上官员、突利可汗、武功父老、近臣、东宫官署、岐州父老、蛮夷酋长、长安父老、洛阳父老、吐谷浑王、诸蕃使、并州父老、长孙无忌等数十人、洛州父老、契丹首领、军士、太原父老、铁勒回跎、四夷君长等。 显德前殿、中华殿、林光殿、芳华殿、临华殿、武德殿、百福殿、丹霄殿、两仪殿、乾元殿、贞观殿、观德殿、相思殿、弘教殿、仪鸾殿、飞霜殿、芳兰殿、天成殿、嘉寿殿、紫微殿等。
唐德宗时期(大多数赐宴皇帝不亲自参加) 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与神策金吾六军使、六军及神策神威诸将、宰臣与北军诸将、左神策军、武臣及勋戚子弟、百僚、中书门下及两省供奉官、宰臣及两省供奉官(唐代皇帝左右之近臣,包含部分宦官)、翰林学士、宰相及常参官等。 麟德殿、玄英门、曲江亭(国家风景胜地)、马嶙池亭。
——摘编自黄正建《走进日常:唐代的衣食住行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说明唐朝皇帝赐宴变化所反映的时代变迁。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为汉代官吏选任方式分布图。纳入统计的409名官吏中有明确记载的家贫者仅28人,114名察举起家官吏中可明确家世背景的有65人,家贫者仅3人。
注:射策是指考官将问题书写在策上,应试者选择其一作答;荫任指高级官员保任其子弟为官;辟除是高级官吏任用僚属的一种方式。
——据李永红《汉代官吏的“起家”与“再起家”研究》
材料二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赋税收入数
农业税收入 其他各项赋税收入
种类 折钱数 税别 钱数
米 12521079 贯 商税 8046646 贯
银 80137 贯 酒税 13174130 贯
钱 5585819 贯 茶税 1942000 贯
匹帛 2672323 贯 盐税 7150000 贯
丝棉 2922517 贯 市舶 540000 贯
合计 23781875 贯 合计 30852776 贯
——摘编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三 “豪民”与“富民”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极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和阶层。汉代富者从控制基层的选官权开始进而控制整个社会的政治权力,这使得汉代逐渐演变为“豪民社会”。宋代富者既包括靠土地经营致富的人,还包括靠工商业致富的人,“富民”只拥有财富,而没有任何特权,因此宋朝为“富民社会”。
——摘编自林文勋等《再论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政府规定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栽种桑麻是为了“衣被天下”。凡种桑麻果树,不论多寡,都免征若干税赋。……种植甘薯不拘土壤与地形,因此山地、畸零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薯藤,甘薯遂成为中国各地农村普遍栽培的食用作物。由于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农民在解决了基本食粮之后,能够将部分粮食投入市场。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农业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三,指出明清工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及简析
  单选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从材料中墓有大小之分,随葬品有多寡之分,可看出社会成员已不平等,出现了阶级阶层分化,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技术的进步,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分工日益成熟,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共权力已经产生,D 项排除。
  2.答案:B
  简析:姓氏在西周时期是贵族特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贵族权利分配的依据,而到战国时期普通民众也有了姓,表明宗法制衰落,姓氏不再是等级划分的表现形式,B 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姓氏变化无关,A 项排除;百家争鸣主要是思想领域的争论,与姓氏变化无关,C 项排除;井田制是土地制度,与姓氏变化无关,D 项排除。
  3.答案:C
  简析:材料中孔子表示因文献不足,无法对夏礼、殷礼进行充分考证,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C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孔子对治学的态度,A 项不符合主旨,排除;材料未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B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D 项排除。
  4.答案:A
  简析:根据材料中路线以咸阳为中心,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咸阳为都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可判定此图为秦始皇历次的巡行路线,A 项正确;西汉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与材料路线不符,B 项排除;秦统一六国时,郡县制尚未在全国推行,C 项排除;汉朝都城是长安,不是咸阳,D 项排除。
  5.答案:B
  简析: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和塑造会有所不同。东汉时期,出于外戚专政的政治形势需要,执政者更倾向于塑造一个忠诚、稳重、有责任感的周公形象,以满足自身政治需求,B 项正确;正统思想的确立在西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 项排除;材料主旨是政治形势的需要,“抑制王侯的诉求” 与主旨不符,且汉武帝时已削弱王侯势力,C 项排除;社会风俗的变迁不能直接解释周公形象的特定变化,D 项排除。
  6.答案:C
  简析:魏晋时期,游牧民族的烹饪方法 “炙” 在中原地区受到推崇,这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不断发展,C 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而不是华夏认同观念加强,A 项排除;材料是中原地区借鉴游牧民族习俗,B 项排除;仅从 “炙” 这一烹饪方法的流行不能得出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D 项排除。
  7.答案:B
  简析:材料中的皇帝敕令出现了 “中书”“门下”“尚书”“吏部” 等信息,涉及唐朝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B 项正确;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A 项排除;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C 项排除;元朝是中书一省制,D 项排除。
  8.答案:A
  简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东晋时期该群体入仕人数占比很低,而北宋时期占比大幅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少,唐宋时期科举制日益成熟,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增多,所以该群体应为寒门子弟,A 项正确;材料未对南北方士人进行对比,无法判断,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士人,C 项排除;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是入仕主流,与材料中北宋时期的数据不符,D 项排除。
  9.答案:C
  简析:宋仁宗的诏令规定佃农在收田毕日可自主决定去处,若主人非理拦占可经县论详,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佃农的利益,使得租佃契约得到了国家法律保障,C 项正确;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项排除;诏令虽提高了佃农地位,但佃农与雇主社会地位并不平等,B 项排除;材料只涉及南方地区的租佃关系,未涉及人口迁移,D 项排除。
  10.答案:A
  简析:张载认为 “封建” 有优越性,主张为上者不需要 “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即扩大地方权力,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郡县制内容,不能得出恢复郡国并行制度的结论,B 项排除;材料未主张健全中央机构,C 项排除;材料与简化官员选任程序无关,D 项排除。
  11.答案:C
  简析:榷场是宋辽夏金时期在民族政权边界地区开设的互市贸易市场,其主要目的是便于民族政权间的经济交流交往,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 项排除;当时中国处于民族政权并立状态,未实现统一,B 项排除;榷场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无关,D 项排除。
  12.答案:D
  简析:材料中该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制使地方天险尽失,面对农民起义,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D 项正确;行省制虽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但与材料主旨不符,A 项排除;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与材料内容无关,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地方之间的经济交流,C 项排除。
  13.答案:C
  简析:明朝虽规定宦官不得干政,但仍出现宦官干政情况,清朝设立内务府后未出现宦官干政,根本原因是明朝皇帝任用宦官制衡内阁或士大夫官僚集团,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需要宦官制衡其他机构或集团,C 项正确;明朝宦官干政并非因为官僚制度不完善,A 项排除;明朝朱元璋废丞相后中枢权力机构异化,但这不是明清宦官权力不同的原因,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中央集权,D 项排除。
  14.答案:B
  简析:陆楫和顾公燮的观点反映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认识到奢侈风气重的地区消费能力高,便于增加就业人数,利于民生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观念由其经济水平决定,B 项正确;传统的义利观未遭到颠覆,A 项排除;工商皆本思想在当时不占主流地位,C 项排除;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D 项排除。
  15.答案:A
  简析:明代小说以商人小贩、工匠等为主角,商人成为被歌颂对象,原因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轻商” 观念有所改变,A 项正确;理学倡导 “义”,与商人重 “利” 冲突,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 项排除;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不会影响小说内容,D 项排除。
  材料题答案及简析
  16.
  (1) 答案: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
  简析:根据材料中 “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可得出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可得出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和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可得出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
  (2) 答案: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简析:综合齐国的社会调查内容,从社会背景、政策制定、调查出发点等角度分析,可得出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进而实现富国强兵。
  17.
  答案:从宴会对象的角度作答:太宗时期赐宴多有 “父老”“群臣”“少数民族首领或使者” 等,反映了唐代前期,皇帝与民众、大臣之间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同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政府加强对周边被征服各族的管理。德宗时期赐宴多有 “节度使和武臣”“宦官”“翰林学士” 等,且皇帝不亲自参加,反映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战争频繁,武将势力增强;唐朝后期中枢体系变化,政治日趋黑暗。
  从宴会地点的角度作答:太宗时期主要在各个宫殿中举办,后期皇帝赐宴地点范围缩小,地点较固定,出现 “曲江亭” 这样的风景胜地,反映了唐朝后期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另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娱乐性成分有所增加。
  简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赐宴对象看,太宗时期的对象体现了皇帝与民众、大臣关系密切及对周边各族的管理;德宗时期的对象反映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后的武将势力增强和后期中枢体系变化及政治黑暗。从赐宴地点看,太宗时期在各宫殿,后期地点缩小且出现风景胜地,反映了唐朝后期财政收入减少和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娱乐性成分增加。
  18.
  答案: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选官制度,选拔出的官吏占比较多。但是,汉代选官方式多样,还有举荐、射策、荫任等,而这些选官方式对于背景和家庭条件有要求,所以汉代富者从控制基层的选官权开始进而控制整个社会的政治权力。宋代时期,社会出现了新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所以宋朝为 “富民社会”。
  简析:据材料一分析汉代选官制度及方式,结合 “汉代富者从控制基层的选官权开始进而控制整个社会的政治权力”,得出汉代选官情况及富者控制政治权力的原因。再根据材料及所学,得出宋代社会出现新变化,从而得出宋朝为 “富民社会” 的结论。
  19.
  (1) 答案:新变化:政府支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明显等。(任答对两点即可)
  简析:根据材料 “明代,政府规定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 凡种桑麻果树,不论多寡,都免征若干税赋” 得出政府支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 得出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农民在解决了基本食粮之后,能够将部分粮食投入市场” 得出农产品商品化明显。
  (2) 答案:新现象: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亦可)等。
  积极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推动世俗文化发展;促进思想界的活跃,产生 “工商皆本” 和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等。(任答对两点即可)
  简析:根据材料及所学,从材料二得出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从材料三地图得出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积极影响从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分析,如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壮大市民阶层、推动世俗文化发展、促进思想界活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