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0 22:4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最新考古研究发现: “红山文化早期的彩陶器无论颜色、纹样及施纹风格,均与中原地区后同一期文化有较密切的关联;红山文化中期的彩陶图案吸收了庙底沟文化彩陶图案中的弧边三角纹、窝纹;红山文化晚期的勾连纹和磨光黑陶则来源于大汶口文化一期”。这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国家初始形态具备
C.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D.区域文明存在交流
2.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绨(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织,而后禁齐人穿绨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这反映出当时()
A.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 B.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
C.齐国称霸重视运用经济手段 D.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
3.春秋时期,卿大夫普遍拥有采邑,并以采邑的收益作为其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至战国时期,列国逐渐建立官员“量功受禄”的制度,“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这一转变( )
A.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规范了政府施政行为
C.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4.县是秦王朝从中央到地方基层一整套国家机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如人民的户籍、征收的粮食都以县为单位保管,地方的武装也以县为单位编制,徭役也以县为单位征发。由此可知,秦朝的县( )
A.体现了专制的特点 B.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C.代表国家治理人民 D.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
5.下图是反映汉代城市风貌的画像砖拓片。画面右端房内坐一人,有酒瓮一个,沽酒人正为门前一人作盛酒状,门外人正作接物状,其左一人手推车,上盛一装酒物正回首观看沽酒人。左上方二人正作行走状,意欲前来沽酒。由此得知,汉代( )
A.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6.东汉班固所撰《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官修《东观汉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史书;东汉苟悦所撰《汉纪》,开创了编年断代史体例。这表明东汉时期( )
A.儒学与史学实现初步结合 B.史书修撰主体趋向多元化
C.史学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 D.历史学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7.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门阀政治( )
A.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激化了士族之间的矛盾
C.推动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D.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8.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 )
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 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 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
9.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 )
民族/地域 西域 胡 鲜卑 突厥 越 靺鞨 高丽 吐蕃 于阗 疏勒 党项
人数 2 1 34 15 3 3 9 2 1 1 1
民族/地域 西羌 契丹 安西 奚 铁勒 安息 回纥 柳城胡 沙陀 日本 印度
人数 1 9 1 3 7 1 8 7 3 1 1
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B.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 D.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
10.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 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11.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A.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2.五代十国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破坏的情形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澄清吏治、广开言路;奖励垦荒、减轻赋税、安抚流民;整顿军纪、修订刑律。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病 B.缓和了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
C.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D.使后周的统治得以长治久安
13.下表所示,两宋官僚系统官员职数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北宋初 (960年) 景德 (1004-1007年) 皇佑 (1049-1053年) 南宋庆元 (1195—1201年)
职数(人) 五千 一万多 两万多 四万余
A.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乡村基层治理增强
C.统治范围日益扩大 D.世家大族荫袭严重
14.如表为王安石变法的部分举措及其概要。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财赋,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募役法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役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杜绝了官员的贪腐怠政行为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5.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君臣多以“夷狄”甚至“禽畜”代称辽,其地位自然低于自诩为华夏的大宋;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廷内部虽仍有将契丹视为夷狄之论,但此类称呼已不见于双方交往的官方文件中,而代之以“北朝”“大契丹”之类的称呼。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体现了()
A.摆脱了传统观念影响 B.夷夏观念有一定转变
C.宋辽平等的政治地位 D.辽朝经济军事的优势
16.北宋士大夫们一改魏晋以来文人的颓靡之气,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积极进取、关注社会的精神最有可能受到了以下哪一言论的影响 ( )
A.“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其次是权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18.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举一例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历史专家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治道三年(公元997年) 约3559万贯 2321万贯 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 约5698万贯 2762万贯 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约7070万贯 2162万贯 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前代更为松弛。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货币领域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变化有哪些?引起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这一演进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及简析:
  一、单选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简析:材料中指出红山文化在不同时期与中原地区及其他文化存在密切关联和交流,如吸收其他文化的彩陶图案等,这表明区域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D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区域文明间的交流,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A 项不准确;材料未涉及国家初始形态的相关内容,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关于贫富差距的信息,C 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C
  简析: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通过高价收购和禁穿绨服等经济手段,使鲁、梁、莱、莒等国屈服,又通过购进滕、鲁之粟使其出现饥荒,这说明齐国在称霸过程中重视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政治目的,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贵族对诸侯国间贸易的垄断,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齐国利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意图,而非区域贸易本身,B 项不准确;材料中未涉及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升,D 项不符合题意。
  3.答案:D
  简析:从春秋时期卿大夫以采邑收益为生活来源,到战国时期实行 “量功受禄” 制度,这一转变使得官员的俸禄与功绩挂钩,不再单纯依赖世袭的采邑,有利于打击世袭贵族势力,为出身低微的人提供晋升机会,从而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俸禄制并无直接关联,A 项错误;俸禄制主要涉及官员的俸禄分配,与规范政府施政行为无关,B 项不准确;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C 项过于绝对。
  4.答案:C
  简析:秦朝的县作为从中央到地方基层一整套国家机器中相对独立的单位,负责管理人民的户籍、征收粮食、编制武装、征发徭役等事务,这表明县代表国家对人民进行治理,C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县的治理职能,未体现专制的特点,A 项不准确;材料未涉及县的主要官员任免情况,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关于县的考核制度的信息,D 项排除。
  5.答案:B
  简析:根据图片信息,汉代城市中酒业买卖活动频繁,这反映出汉代城市的经济功能有所增强,B 项正确。在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推行,商人的政治地位较低,A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情况,C 项不符合题意;汉代并未废除重农抑商政策,D 项错误。
  6.答案:D
  简析:东汉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第一部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以及开创编年断代史体例的《汉纪》,这表明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D 项正确。儒学与史学的初步结合在孔子作《春秋》时就已开始,A 项不准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未体现修撰主体的多元化,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史学流派的问题,C 项不准确。
  7.答案:D
  简析: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建立起 “王与马,共天下” 的政治关系,门阀势力成为支撑政权的重要柱石,这种门阀政治在当时使得东晋政局相对稳定,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阀政治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A 项不准确;材料中未体现士族之间的矛盾,B 项不符合题意;东晋时期社会并非长治久安,C 项错误。
  8.答案:A
  简析:从唐代 “十道” 分布图到 “十五道” 分布图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区域划分更加细化,这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在不断增强,A 项正确。“道” 在唐代是监察区而非行政区,B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江南地区和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C 项不准确;藩镇割据在唐代前期就已开始出现,D 项错误。
  9.答案:B
  简析:唐朝任用了大量非汉族官员,这反映出唐朝政府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不拘泥于民族出身,广泛吸纳人才,B 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唐朝任用非汉族官员的情况,不能直接说明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A 项不准确;材料未涉及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关于民族交融对国家疆域影响的信息,D 项排除。
  10.答案:D
  简析:唐宋科举考试中的 “别头试” 针对需要回避的亲族单独安排考试,这避免了官员对亲族的包庇,有利于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特权的问题,A 项不准确;“别头试” 并未提高科考门槛,B 项错误;“别头试” 主要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性,与确立科举考试的权威无关,C 项不符合题意。
  11.答案:B
  简析:三省六部制下诏令的草拟和发布最终都要经由皇帝同意,加盖皇帝的印玺,这说明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最终是为了强化皇权专制,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中枢机构,主要是加强皇权,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A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为皇权服务的,不能说明其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C 项过于夸张;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作用,未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D 项不符合题意。
  12.答案:C
  简析: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澄清吏治、广开言路、奖励垦荒、减轻赋税等,这些举措有利于消除五代时期的弊病,增强后周的实力,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C 项正确。这些举措不能完全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A 项过于绝对;材料中的措施与土地兼并问题无关,B 项不符合题意;后周世宗的措施虽然有利于后周的发展,但并不能使后周的统治长治久安,D 项错误。
  13.答案:A
  简析:两宋时期官僚系统官员职数不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分散机构权力、扩大科举取士人数等,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A 项正确。乡村基层治理人员不属于官僚,B 项不符合题意;南宋偏安南方,统治范围并未扩大,C 项错误;世家大族荫袭严重并非主要原因,D 项不准确。
  14.答案:B
  简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举措,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如通过设发运使总管财赋、裁减州郡役人、奖励农业水利等措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引导,B 项正确。A 项中 “杜绝了” 表述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C 项与材料中裁减陋规、奖励有功等内容不符;材料未提及王安石变法是否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 项不准确。
  15.答案:B
  简析:澶渊之盟后,北宋对辽的称呼从 “夷狄” 等变为 “北朝”“大契丹” 等,这说明北宋君臣在意识上给予辽以相对平等的地位,传统的夷夏观念有所转变,B 项正确。“摆脱了” 说法过于夸张,北宋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A 项不准确;北宋只是在称呼上给予辽一定平等地位,不能说明宋辽政治地位平等,C 项不准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不能直接体现辽的经济军事优势,D 项不符合题意。
  16.答案:C
  简析: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的积极进取、关注社会的精神与张载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体现的士大夫阶层的历史责任感高度契合,C 项正确。王阳明的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出自明朝,顾炎武的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出自明末清初,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南宋末年,均与北宋时空不符,A、B、D 项排除。
  二、材料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
  (1) 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影响:①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 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简析:
  (1) 根据材料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可直接得出实质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影响方面,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且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基本模式。
  (2) 从材料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及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主要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答案:
  (1) 时代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民族交融的增强;中外交往范围扩大;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 原因:继承前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精华;超越前人的创造力。
  贡献:示例: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唐新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简析:
  (1) 两汉时期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交往和思想等方面回答。当时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国家经济繁荣,民族交融增强,中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坚实的基础。
  (2)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可从材料中直接概括得出,即继承前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精华、超越前人的创造力。医学方面的贡献可列举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新本草》等,它们在医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创新意义。
  3.答案:
  (1) 变化: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不断增加;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
  货币新变化:出现纸币 —— 交子。
  (2) 社会变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根本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
  简析:
  (1) 从材料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北宋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不断增加且逐渐超过农业税收。货币领域的新变化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2) 宋代社会变化可从材料中 “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以及所学的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等方面回答。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观念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3)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可从上述材料中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得出,即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答案:
  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而是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
  阐述:秦汉时期,国家统一、需要大量有才能的官员来治理国家。汉朝察举制应运而生,察举制的实行,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如董仲舒、晁错等,适应了当时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察举制难以实行。同时,门阀士族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了选官大权。在这种背景下,九品中正制产生,它由中正官根据家世、品德、才能等方面对人才进行评定,分为九个等级,作为官员选拔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为国家在战乱时期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式,适应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同时,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崛起,他们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力。科举制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为官。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科举制强调才能和学识,注重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适应了当时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
  综上所述,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不断完善,选拔人才的标准也从品德和才能逐渐转变为才能和学识。这些选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简析:
  本题论题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与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展开。阐述部分分别论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产生的背景和适应的需要。秦汉时期察举制适应国家统一选拔人才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适应战乱和门阀士族崛起的形势;隋唐时期科举制适应国家繁荣、士族衰落和庶族崛起的情况。最后总结强调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其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论述过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