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丹东市高一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2024.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在随葬品方面,有些墓有精致玉器以及代表财富的猪头骨(如神木、陶寺),而有些墓则空无一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这表明此时期( )
A.私有观念尚未形成 B.宗法制度逐渐形成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2.《史记·商君列传》中写道:“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此举意在( )
A.废除军功爵制度 B.强化封建关系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强调宗法伦理
3.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道:“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秦以前,民皆以玉为印,龙虎纽,唯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体现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皇帝独尊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国家象征
4.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此书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内容能在此书中记载的是( )
A.五行志 B.隋纪 C.项羽本纪 D.唐纪
5.近几年,吐谷浑人迁入唐境后的王族“先茔”地陆续被发现。这批墓葬总体以唐代葬制为主,并混杂有吐谷浑、吐蕃、北方草原等多民族文化因素。从出土的文物看,彩色陶俑服饰既有汉服特征,也有游牧民族风貌。这些发现可以用来印证当时( )
A.民族间的习俗趋同 B.民族间的互动交融
C.华夏认同开始出现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6.如图是南宋时期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第17号《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之释迦亲担父王棺。图中佛陀化身孝子,亲自为父亲抬棺。据此可知当时( )
A.佛教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佛教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中国古代石刻艺术高超
7.北宋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士大夫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人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材料表明,这些士大夫强调( )
A.转变因循守旧观念 B.塑造个人价值和品格
C.推动社会教育发展 D.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
8.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政府为管理边疆地区设置了( )
①宣政院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北庭都护府 ④安西都护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明代内阁辅臣大多庸庸碌碌,只知恪守皇明旧章,而极少勇于任事、敢言直谏者。于是关于明代阁辅出现了许多绰号,如“纸糊三阁老”“刘棉花”“土木偶”等等。这反映了明代( )
A.宰相权力的衰落 B.集体议事得到加强
C.皇权的高度强化 D.内阁权势迅速提高
10.时至今日,东南亚各国还保留有许多纪念郑和的遗迹。其中,泰国三宝公庙中的一副对联特别耐人寻味:“七度下邻邦,有名胜迹传异域。三宝驾渡航,万国衣冠邦故都。”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具备领先的航海技术 B.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C.推动东南亚社会转型 D.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11.明朝后期科学家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引用文献达225种。徐光启自己的见解、注解散在各处,总共有6万余字。由此可知,这部书主要体现了( )
A.总结性 B.文学性 C.差异性 D.地域性
12.康、雍、乾时期,清朝对西南地区各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统治方针,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据此可知,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
A.武力控制 B.改土归流 C.民族分化 D.因俗而治
13.1839年7月,英国商船上的水手在香港与中国民众发生冲突,造成中国居民林维喜死亡,林则徐强硬要求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凶犯。但义律却在英国战船上设立法庭来审判此案,最后陪审团以证据不足将该水手无罪释放。“林维喜案”说明当时( )
A.清政府官员丧权辱国 B.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C.中国司法主权遭侵犯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
14.如表为1840—1913年中国的洋纱使用和洋布消费比重表。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年份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1913年
中国土布生产中使用机制洋纱(比重%) 0.40 0.56 23.42 72.33
中国棉布消费中机织洋布(比重%) 0.46 3.18 14.15 34.83
A.英国对华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B.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D.中国完全融入世界市场
15.1894年10月,日本国内出版《国姓爷讨清记》。该书主要包括“国姓爷(郑成功)生于长崎”“芝龙(郑成功之父)变志降清”“国姓爷伐清”等。作者依田学海更在该书的扉页上写道:“读吧!读吧!诸君!……占领台湾以慰国姓爷的亡魂。”由此可知,日本( )
A.选择性学习借鉴中华文化 B.欲将其侵华行径合理化
C.与郑成功的政治立场一致 D.和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
16.如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设立的部分机构或官职。据此可知( )
时间 机构或官职 职能
1844年 五口通商大臣 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处置中外新关系。
1861年 总理衙门 掌管与各国订约,负责清政府遵守条约应办之事,负责通商、关税、外人在华传教、海防水师、购置军火等事宜。
1898年 矿务铁路总局 负责矿山开发和铁路建设。
1903年 商部 掌商务及铁路矿务等事。
1910年 海军部 管理海军军政之总机构。
A.中体西用思想被广泛应用 B.清政府受到时代变局影响
C.近代阶级结构出现新变化 D.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扭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秦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之后,中央统辖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是中央集权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在古代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尚不能以经济为纽带结成一个整体。各个不同地区之间因山川阻隔和交通、通信工具的不发达,而处在某种程度的隔绝状态。地方上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之手。地方官吏坐大,就可能出现某种程度企图脱离中央控制的倾向。
——摘自薛军力《汉魏晋(刘)宋时期中央地方关系——权力的矛盾和调整》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汉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和除国,同时打击地方豪强。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作为当时惟一合法货币。汉武帝将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同时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出现地方分权倾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防止地方分权的措施。(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最早兴起于三国曹魏时期,至隋朝被科举制所代替。上承两汉重“德”“孝”的察举制,下启隋唐以“才”“学”为标准的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承前启后,既衔接着中国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又预示着新旧秩序与社会思潮的更迭发展,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
——摘自康晓、赵子辰《“德”“才”之辩:论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原初合理性》
材料二
作为一项从整体上影响国民生活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以其“程序的公正”为国家选拔了大量行政官员,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和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方面,发挥了直接而巨大的作用,这是其显而易见的功能;它还有其他不那么显著却同样值得重视的功能,科举制度以其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力将儒家经典维持世道人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摘自陈文新《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总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相较于九品中正制的进步性。(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地图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济新变化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经济新变化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865年,南京中华门外,清政府的军事强国梦在此“拔地而起”。那年,李鸿章成立金陵机器制造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房屋都仿造外国式样建造,机器也从国外采购。初创时设机器厂、熟铁厂,制造开花炸弹、洋枪、抬枪等军用产品,解决淮军及江苏省的留防勇营(防军)的武器使用,还雇了洋匠师傅来督造。1879年,金陵机器制造局已经能制造火炮、水雷。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工匠们日夜赶造枪炮弹药,除了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1894年,金陵机器制造局建立东子弹厂,采用无烟药装弹,这是制造技术上的一大进步。金陵机器制造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现代军工企业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金陵制造局所制的枪炮水平,仅次于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被誉为“中国民族军事工业的摇篮”,从而开拓了南京近代工业先河,金陵制造局的建立也是南京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金陵机器制造局至今保存完好,拥有大量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是国内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之一。
——摘自华夏文《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强国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金陵机器制造局成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陵机器制造局成立的意义。(8分)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简析: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出现明显差异,有的墓有精致玉器和猪头骨等财富象征,有的墓却空无一物,这充分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D 选项正确。而私有观念在此时已经产生,A 选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宗法制度和早期国家的相关信息,B、C 选项可排除。
2.答案:C
简析:材料中提到宗室若无军功则不得为属籍,明确尊卑爵秩等级等,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打击旧贵族势力,因为旧贵族多依靠血缘关系等获取特权,商鞅变法的这些规定打破了他们的世袭特权,C 选项正确。此举并非废除军功爵制度,而是强化军功爵制度,A 选项错误;主要目的不是强化封建关系和强调宗法伦理,B、D 选项不符合题意。
3.答案:A
简析: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且独用玉,群臣不敢用,这体现了皇帝独尊的特点,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为玺,突出了皇帝的特殊地位,A 选项正确。皇权至上强调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材料未体现这一点,B 选项错误;皇位世袭是指皇位的传承方式,与材料内容不符,C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皇帝的独尊地位,而非国家象征,D 选项不准确。
4.答案:C
简析:《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项羽是秦末汉初的人物,其本纪可以在《史记》中记载,C 选项正确。五行志一般是正史中记载五行灾异等现象的篇章,《史记》中虽有相关记载,但不如项羽本纪更具代表性,A 选项不准确;《史记》不包括隋纪和唐纪,B、D 选项错误。
5.答案:B
简析:吐谷浑人迁入唐境后的王族 “先茔” 地的墓葬,既有唐代葬制,又混杂多民族文化因素,出土文物的彩色陶俑服饰也兼具汉服特征和游牧民族风貌,这些都充分印证了当时民族间的互动交融,B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非习俗趋同,A 选项不准确;华夏认同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C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边疆和内地一体化,D 选项不符合题意。
6.答案:A
简析:图中佛陀化身孝子为父亲抬棺,这体现了佛教受到儒家思想中孝文化的影响,A 选项正确。仅从这一图无法直接看出佛教思想社会影响扩大,B 选项不准确;儒学正统地位在南宋时期并未受到冲击,C 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高超并非材料重点强调的内容,D 选项不符合题意。
7.答案:B
简析:北宋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南宋士大夫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这些都表明士大夫强调塑造个人价值和品格,B 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转变因循守旧观念、推动社会教育发展和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等内容,A、C、D 选项可排除。
8.答案:A
简析:元朝为管理边疆地区,设置了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地区,①②正确。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置的管理边疆地区的机构,③④不符合题意,A 选项正确。
9.答案:C
简析:明代内阁辅臣大多庸碌,恪守皇明旧章,不敢任事直谏,出现诸多绰号,这反映了明代皇权高度强化,内阁权力受到极大限制,阁臣只能唯唯诺诺,C 选项正确。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A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集体议事加强,B 选项不符合题意;内阁权势并未迅速提高,D 选项错误。
10.答案:D
简析:东南亚各国保留众多纪念郑和的遗迹,泰国三宝公庙的对联也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这说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D 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领先的航海技术、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和推动东南亚社会转型等内容,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
11.答案:A
简析:《农政全书》“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辑录前人农业文献,同时也有徐光启自己的见解,这体现了该书的总结性特点,对前人的农业知识等进行了系统总结,A 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学性、差异性和地域性,B、C、D 选项可排除。
12.答案:D
简析:清朝对西南地区各民族采取 “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的统治方针,即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D 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武力控制、改土归流和民族分化等内容,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
13.答案:C
简析:“林维喜案” 中,英国在其战船上设立法庭审判,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 选项正确。林则徐强硬要求交凶犯,并未丧权辱国,A 选项错误;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B 选项错误;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是在甲午战争后,D 选项不符合题意。
14.答案:C
简析:从 1840—1913 年中国的洋纱使用和洋布消费比重表可以看出,洋纱、洋布的比重逐渐增加,这说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的手工纺织业受到冲击,C 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和中国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等内容,A、B、D 选项可排除。
15.答案:B
简析:日本出版《国姓爷讨清记》,并在扉页上写占领台湾以慰国姓爷亡魂等内容,这是日本欲将其侵华行径合理化,借郑成功来为其侵略行为寻找借口,B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日本的侵略意图,而非选择性学习借鉴中华文化,A 选项错误;日本与郑成功的政治立场完全不同,C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日本和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D 选项不符合题意。
16.答案:B
简析:晚清时期清政府设立了一系列新的机构和官职,如五口通商大臣、总理衙门、矿务铁路总局、商部、海军部等,这些都是清政府为了应对时代变局,适应近代化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B 选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主要强调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技术,材料未体现其被广泛应用,A 选项不准确;近代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与材料内容不符,C 选项错误;传统华夷观念并未完全扭转,D 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
(1)原因:疆域辽阔;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或不平衡性);统一的经济基础薄弱;地理条件限制;交通及通信相对落后;地方官员权力较集中。
(2)措施:政治上:颁布 “推恩令”;颁布 “左官律”“附益法”;打击地方豪强;任用酷吏管理;设十三州刺史;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思想上:尊崇儒术 。
简析:
(1)材料一明确指出中国古代出现地方分权倾向的原因,疆域辽阔使各地联系不便,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经济纽带,地理条件、交通通信的限制以及地方官员权力集中等因素,都使得地方容易出现脱离中央控制的倾向。
(2)汉武帝防止地方分权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政治上,“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左官律”“附益法” 限制了诸侯王国的官员任用和行为,打击地方豪强,设十三州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经济上,通过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措施,将经济大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2.答案:
(1)地位:承上启下(或继承两汉的察举制,为隋唐科举制奠定基础、或衔接中国选官制度);预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地位重要。
(2)进步性:依据考试成绩选官具有客观性;公开考试选官具有相对公平性;不论贵贱皆可参加具有广泛性;程序公正;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加速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文化和教育发展;具有社会教化作用 。
简析:
(1)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预示着社会思潮和秩序的发展变化,其地位举足轻重。
(2)科举制度相较于九品中正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它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打破了门第限制,不论贵贱皆可参加,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还发挥了社会教化作用。
3.答案:
(1)表现: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手工业各行业有所进步;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或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展;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2)影响: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商业发展;江南地区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刺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自给自足传统小农经济还占压倒优势。
简析:
(1)明清时期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多样。新农作物品种传入,推动了农业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手工业进步,长途贸易和商人群体壮大,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展,美洲白银流入中国,这些都是经济新变化的具体体现。
(2)这些经济新变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了人口增长,商业得到发展,江南地区手工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沿海地区经济受到刺激,同时传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和过渡性。
4.答案:
(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兴起发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或西学东渐)。
(2)意义:提高中国军事技术水平,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中国民族军事工业基础;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开启了南京近代工业先河;推动南京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简析:
(1)金陵机器制造局成立于 1865 年,当时清政府面临着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局面。同时,洋务运动正在兴起发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成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
(2)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成立意义重大。它提高了中国的军事技术水平,增强了国防实力,为中国民族军事工业奠定了基础,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此外,它还开启了南京近代工业先河,推动了南京的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