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届高-12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图1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2.周初分封时,将周人、先代部族、殷商遗民以及众多土著蛮夷戎狄都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时周统治者还做出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等。这种做法使西周初期()
A.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 B.制度保障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C.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已形成 D.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3.西周统治者克服了商代“多邦并存、方国林立”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各个诸侯国,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各个诸侯国“合为一家”。这一做法()
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言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下列观点最可能出现在《论语》中的是()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为政以德
5.始皇帝后期,反秦活动在关中并不突出;北边民众逃归,南边“绝道”自守,也不明显;反秦活动主要集中在“新地”(原关东六国统治区域);原先的东方六国的不少民众仍自认为是楚人、赵人、燕人、魏人、韩人和齐人。这反映出秦朝()
A.并未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法律制度过于严苛
C.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冲突 D.关中地区经济落后
6.汉武帝即位后,宣称有的诸侯子嗣多达十几人,却只有嫡长子才可继承封地和爵位,这不利于宣扬仁孝之道。因此,规定诸侯必须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侯国。此举的目的是()
A.宣扬儒家的仁孝之道 B.削弱诸侯封地和势力
C.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7.东汉政府规定,每年秋天地方政府都要核查民户的年龄。年满七十岁的老人,授给他们王杖,同时保障他们的生活;八九十岁的,要倍加尊重,额外赐予物品。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民间慈善组织发达 B.治国思想吸纳儒家伦理
C.国家主导救济教化 D.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备
8.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9.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后代)”,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10.唐朝的369个宰相中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战败投降的突厥酋长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以及铁勒酋长契必何力等也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在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代北及西域族人后裔更是不计其数,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这体现了唐朝()
A.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B.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加强
C.世家大族依然把持着朝政 D.通过联姻方式来巩固边疆
11.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
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12.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
13.美国人麦克多瑙曾这样评价中国的一项制度:“在中国,王位以下的一切政府职位全都向每一位臣民开放......官吏由竞争性考试选拔,其迁谪视忠诚与否而定。”麦克多瑙在这里评价的是()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官制
1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每个时代各有其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如表中时期与文化和科技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朝代 内容
A 春秋战国 《孟子》、《荀子》、《史记》
B 两汉时期 佛教传入、造纸技术得到改造、《伤寒杂病论》
C 魏晋南北朝 书法开始成为艺术、顾恺之《洛神赋图》、鉴真东渡
D 隋唐时期 《女史箴图》、建安文学、火药运用于战争
15.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君权削弱 D.机构分
散
16.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它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这项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兴修水利工程 B.整顿官僚队伍
C.增加政府收入 D.改革征兵制度
二、非选择题
1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道路网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美)陆威仪《哈佛中国史》
(1)提取上图信息,判断其所对应的朝代,并说明主要理由。(6分)
(2)概述上图道路网呈现的主要特点,分析说明其主要作用。(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古代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主,先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为解决运输问题,先民借助水利发展交通,大运河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水利工程的概况如下表所示。
名称 兴建时期 概况
芍陂 春秋 迄今已有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20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都江堰 战国 是中国古代“以水治水”最成功的范州,采用无坝饮水方式,实现了排泄两便。两千多年,灌区面积有增无减。
郑国渠 战国 干渠地势较高,使整个灌区在它的控制之下,保证了支渠的自然饮水,还实现了与凡条天然河流的“立交”。
大运河 隋唐 大运河由隋炀帝开通,是隋唐及之后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外往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还特别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工商业者。
-摘编自朱学西《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任选材料中一处或几处水利工程,围绕该水利工程的兴建与影响,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西晋永嘉年间,北方陷入少数民族的割据混战之中,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大多向南方迁徙。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政权的稳定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一方面,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另一方面,北方的小麦、菽类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两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在长江流域出现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区域中心城市,南方的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广州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以富庶称雄于海内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开发为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隋代和唐初对江南运河的开阔和疏浚,使得从江南到中原的水上航行畅通无阻,为江南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较为充足的前进动力。从贞观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数增长率为353.3%,户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唐代初年,“水陆漕运,不过二十万石”,开元以后的三年间光是从江南运粮就高达七百万石,此后,每年基本上能够转运一百八十万石。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早在六朝时期已具有自己的特色,江南的冶炼、造船、制瓷、编织、制盐、造纸、制茶等手工业已从单纯的原料型产业向制造型产业发展。唐朝前期,江南地区也掀起了城市建设的热潮。
-摘编自张剑光《江南运河与唐前期江南经济的面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唐代前期江南经济深入发展的表现(6分)
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
材料一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极其沉重的打击,社会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战乱使得大量人口死亡,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生产陷入停滞。同时,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权贵和地主手中,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之前实行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现实,无法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无法维护社会的稳定。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顺应时势,推行了两税法,旨在改变旧有的税收制度,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社会矛盾。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推行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代推行两税法后引发的赋税变化。(6分)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呈现多元并行的态势,而到后期逐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C 项正确;图中未显示中原地区处于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A 项排除;“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表述过于绝对,B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文化之间愈来愈分层的状况,D 项排除。
2.答案:A
简析:周初分封将不同族群都纳入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通过各种制度规划,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周制的规划和对不同族群的管理,不是保障诸侯国君的权力,B 项排除;西周初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C 项排除;西周时期也未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D 项排除。
3.答案:D
简析:西周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诸侯国 “合为一家”,强化了民众对周王朝的政治认同感,D 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A 项排除;西周时期还未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B 项排除;贵族世袭特权在商代就已存在,C 项排除。
4.答案:D
简析:“为政以德” 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最可能出现在《论语》中,D 项正确;“无为而治” 是道家思想,A 项排除;“兼爱非攻” 是墨家思想,B 项排除;“以法治国” 是法家思想,C 项排除。
5.答案:C
简析:秦朝时原关东六国地区的民众仍自认为是楚人、赵人等,反映出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冲突,C 项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秦朝法律制度严苛,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关中地区经济情况,D 项排除。
6.答案:B
简析:汉武帝规定诸侯必须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目的是削弱诸侯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 项正确;宣扬仁孝之道只是表面原因,不是主要目的,A 项排除;此举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调整,而不是维护,C 项排除;扩大统治基础不是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D 项排除。
7.答案:B
简析:东汉政府保障老人的生活并给予尊重,体现了儒家的 “尊老” 伦理思想被吸纳到治国思想中,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间慈善组织,A 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老人的保障,不能说明国家主导救济教化,C 项排除;“趋于完备” 表述过于绝对,D 项排除。
8.答案:B
简析: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麦类种植技术等,B 项正确;魏晋时期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未实现大一统,A 项排除;民族矛盾得到缓和与麦类在南方推广关系不大,C 项排除;铁制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使用,D 项排除。
9.答案:B
简析: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自称是华夏祖先的后代,主要是为了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A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C 项排除;材料未表明是为了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D 项排除。
10.答案:B
简析:唐朝任用大量鲜卑贵族后裔、少数民族酋长以及代北及西域族人后裔等,体现了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加强,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融合,不是对外政策,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世家大族把持朝政,C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联姻方式巩固边疆,D 项排除。
11.答案:D
简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 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不是主要原因,A 项排除;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B 项表述不准确,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汉族政权内部的分裂割据,C 项排除。
12.答案:B
简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魏征连续数次驳回诏令,所以他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门下省,B 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A 项排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C 项排除;兵部属于尚书省下辖部门,D 项排除。
13.答案:B
简析:科举制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向每一位臣民开放政府职位,符合材料描述,B 项正确;察举制是由地方举荐人才,A 项排除;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C 项排除;世官制是世袭官职,D 项排除。
14.答案:B
简析: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B 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A 项排除;鉴真东渡是在唐朝,C 项排除;《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建安文学是东汉末年的文学流派,D 项排除。
15.答案:B
简析: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治特点,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因循守旧,A 项排除;北宋加强了君权,C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机构分散,D 项排除。
16.答案:C
简析:青苗法规定民户可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C 项正确;青苗法主要目的不是兴修水利工程、整顿官僚队伍和改革征兵制度,A、B、D 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7.
(1) 答案:历史时期:秦朝。理由:从疆界范围判断;从都城判断;从行政区划(郡)判断。
简析:根据地图中的疆界范围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至辽东”、都城咸阳以及行政区划中的郡等信息,可准确判断出该朝代为秦朝。
(2) 答案:特点:以咸阳为中心;道路网延伸到边疆地区或者道路网四通八达。作用:政治上,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了经济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上,促进了文化交流;民族关系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简析:从地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道路网以咸阳为中心且四通八达延伸至边疆地区。其作用从政治上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与发展;文化上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民族关系上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18.
答案:示例一:论题:隋唐大运河对隋唐社会产生多方面影响。阐述:隋炀帝时,正式开通了大运河,成为当时及以后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但由于过度役使民力,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大运河的开通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为隋朝二世而亡埋下了伏笔。唐代,大运河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它加强了朝廷对南方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巩固,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运河口岸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多个运河枢纽城市的地位迅速提高,还造就了一大批工商业者。此外,大运河还方便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外交往提供了条件。总之,隋唐时期开通的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隋唐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简析:本题答案以大运河为例,首先拟定了一个明确的论题,然后从大运河开通的过程、在隋朝引发的负面作用以及在唐朝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对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等多方面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升华,逻辑清晰,论证充分,符合题目要求。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水利工程进行类似的论述。
19.
(1) 答案:原因:北方人口的南迁;南方生产技术的发展;南方社会的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简析:根据材料一,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自身生产技术的进步、东晋政权稳定提供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对生产的重视以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方面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2) 答案:表现: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南粮北运的漕运业发达;手工业发展到制造型产业阶段;商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
简析: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材料二中提取出与魏晋时期相比唐代前期江南经济在人口增长、漕运业、手工业产业类型以及商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深入发展的表现。
20.
(1) 答案:背景: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停滞;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租庸调制无法适应社会现实,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社会矛盾尖锐。
简析:从材料一中直接概括出两税法推行的背景,包括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人口、农业生产的破坏,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以及租庸调制无法适应社会现实导致的财政收入减少和社会矛盾尖锐等方面。
(2) 答案: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
简析:结合材料二及所学两税法的相关知识,从征税标准、时间、明目、对象以及赋税衡量权等方面说明唐代推行两税法后引发的赋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