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1 08: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上)期中质量监测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3题,共3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须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山东临淄桐林挖掘出距今5000年前的一座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建筑遗址,同一时代的辽宁牛河梁遗址也发掘出类似的“大房子”和“大院墙”。以上考古成果可以佐证当时这些地区()
A.奠定了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具备了相对复杂的社会组织
C.发挥了中央集权的动员优势 D.出现了区域经济的贸易网络
2.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差异说明()
A.宗法观念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社会呈现转型趋势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3.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周文王属于东夷,两者之所以能治天下,都是因为来自于三皇五帝的一脉相承。这些说法旨在()
A.强化血缘政治 B.客观描述历史
C.重建礼乐制度D.扩大华夏认同
4.东方六国大都任用宗族及国人为执政,而秦国多重用各国流亡士人来辅政,如卫人商鞅、楚人李斯、赵人楼缓等。由此可推知()
A.秦国君主集权程度较高 B.官僚政治在六国得以确立
C.六国严格遵守宗法制度 D.法家思想在秦国率先兴起
5.下图为汉武帝时期侯国数量变化情况。据此可知,汉武帝()
A.全面推行分封制度 B.扩大诸侯国的权力
C.着力加强中央集权D.改进地方选官制度
6.汉武帝临终遗诏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等人共领尚书事辅佐幼主,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诏。材料可以说明()
A.宰相制度形同虚设 B.武将专权局面形成
C.中朝掌握机要决策D.君主专制亟需加强
7.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然而,若仔细分析,不外乎是像让爵(父有高爵,兄让弟袭)、推财(兄弟分财,推多取少)、借交报仇(友有仇怨,许身代报)、清节(一介不取,推财与人)等。与上述行为有关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郡国并行制
8.汉代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都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
A.居世界领先地位 B.服务于封建国家的需要
C.重视逻辑与推理D.折射出商品经济的繁荣
9.南朝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在尖叫嘶鸣。感到十分害怕,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这表明南朝()
A.基层吏治腐败B.惧怕游牧民族
C.士族政治衰落D.提倡重文抑武
10.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这些做法()
A.贯彻了三教并行的国策 B.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C.有利于大一统文化发展D.得益于活字印刷技术
11.史学家陈垣以某人考订杨贵妃年岁为例,指出三项缺失(如表)。陈垣意在说明,研究历史问题应该()
缺失一 册寿王妃(杨贵妃原为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
缺失二 杨贵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
缺失三 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入魔道
A.具备问题意识 B.探寻历史真相
C.广泛搜集史料D.运用可信史料
12.唐末五代时,中原的冶铁技艺、筑城工匠及仕人群体等进入西辽河流域,在当地开始“教民稼穑”“教民鼓铸”、“兴板筑,置城邑”。由此可见()
A.中原王朝强化边疆控制 B.女真人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C.辽朝基本放弃草原习俗D.契丹兴起得益于民族交流
13.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焊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宋代统治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A.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D.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14.宋人笔记记载“通州狼山广教寺,在唐为慈航院,在江中山上,......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陆田。后人又有诗云:昔年船浪,今日马蹄痕。”。据此可推断,宋代农业发展受益于()
A.土地资源充分开发 B.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15.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单纯简练、求正不求奇,线形不张不驰,对形式美法则的控制非常讲究,追求一种“闲适淡雅,宁静飘逸”之美。据此可知,宋瓷()
A.制瓷技艺已高度发达 B.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C.继承了唐三彩的风格 D.面向大众消费市场
16.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产井盐,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区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盐业专卖制度瓦解D.社会成员流动性增强
17.元代一改秦汉以来划外地方行政区域时的“山河形便”惯例,对传统的行政区域进行了拆分和重组,有意把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面门户大开。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增加地方区划的层级 B.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C.减少行政运行的成本D.限制行省官员的职权
18.下图所示的山东地区城市在元代之前默默无闻,但元代之后逐渐兴盛。他们的发展得益于()
A.运河路线的变化 B.边境榷场贸易的繁荣
C.海上运输的兴盛D.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19.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多为“谕内阁”“谕大学士”等,十年后则常是“谕办理军机大臣”,且次数远多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些变化表明,雍正时()
A.密折制度强化了皇权 B.中枢运行机制发生调整
C.内阁被剥夺了票拟权 D.军国事务由军机处裁决
20.清代前期,云贵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并在该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据此可知,此时()
A.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B.清廷坚持因俗而治的策略
C.西北边疆版图初步奠定D.封建国家在地方推广行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16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宋·苏轼《秦废封建》
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三省首长都有“宰相职”,能够“平章政事”。即“共议国政”。“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之间各有专司,分权明确,避免某一部门的专断,这标志着三省制这一联合有机体的完全建立。
-高新才等《论唐代三省制的形成与消解》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廷议后,与周代相比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外,秦朝在中央有哪些制度设计?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在官僚管理和经济政策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及共同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唐三省制的运行过程,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自从十世纪后,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北宋南渡,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同时还进行了军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南方农业获得了大发展。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朝代与重要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发展了二程、张载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他建立的理学体系,以“理在先,气在后”即“理在气先”为前提,在“人性本明”的基础上提出“人只有天理、人欲两途”,要用天理战胜人欲。强调格物致知、躬行实践,穷理以致其知。从宋理宗淳祐元年开始,朱熹等得以配享孔子庙庭。到了元代,科举考试明文规定使用朱熹的注释,程朱理学上升到官方学术的地位。各地兴办书院,整修学堂,作为弘扬理学的平台。在道德理性和内部秩序的重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摘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元曲的形成;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对理学内容的新发展,并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距今 5000 年前,山东临淄桐林和辽宁牛河梁遗址出现大型院落建筑遗址,大型建筑的建造需要一定的组织和规划能力,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区已具备相对复杂的社会组织,B 项正确。山东临淄桐林和辽宁牛河梁遗址并非中原地区,不能说明奠定中原文明核心地位,A 项错误;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区域经济贸易网络,D 项错误。
  2.答案:C
  简析: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多为礼器,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青铜器变得轻便适用,纹饰也更具现实性,这一变化体现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弱化,反映出社会呈现转型趋势,C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观念虽受冲击但并非名存实亡,A 项错误;青铜铸造鼎盛期在商周,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青铜器作为农耕工具,且青铜农具使用较少,春秋战国主要是铁农具变化显著,D 项错误。
  3.答案:D
  简析:孔子提出 “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称舜和周文王虽属 “夷” 却能治天下且一脉相承,这些说法旨在打破地域和民族界限,推动民族交往融合,扩大华夏认同,D 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血缘政治,A 项错误;其说法并非客观描述历史,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重建礼乐制度,C 项错误。
  4.答案:A
  简析: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多用宗族及国人执政,旧贵族影响力仍较大,制约君主权力;秦国重用各国流亡士人辅政,削弱了旧贵族特权,君主掌握选官权,能任用所需人才,从而加强了君主集权,A 项正确。六国仍存在贵族政治残余,官僚政治未确立,B 项错误;战国时宗法制遭破坏,C 项错误;仅从秦国重用商鞅、李斯等不能断定法家思想在秦国率先兴起,D 项错误。
  5.答案:C
  简析:汉武帝时期侯国数量增加,这是推行 “推恩令” 的结果,“推恩令” 使王国势力被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C 项正确。汉武帝并非全面推行分封制,A 项错误;此时期诸侯权力被分割,B 项错误;侯国数量变化与地方选官制度无关,D 项错误。
  6.答案:C
  简析:汉武帝临终让霍光等人共领尚书事辅佐幼主,丞相不得受诏。汉初为加强皇权设中朝,尚书地位渐重要。此举措反映出中朝掌握机要,相权被削弱,C 项正确。当时丞相仍重要,并非形同虚设,A 项错误;掌权者因处中朝而非武将身份,且无武将专权,B 项错误;汉武帝时已加强皇权,并非亟需加强,D 项错误。
  7.答案:A
  简析:东汉察举制注重品德名声,地方长官据此考察举荐人才。东汉士大夫的让爵、推财等行为可博取名声,利于被举荐为官,与察举制特点相符,A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选官制,重门第出身,B 项错误;科举制从隋朝开始,C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地方行政制度,与士大夫选官行为无关,D 项错误。
  8.答案:B
  简析:《九章算术》对盈不足术、财产分配、赋役分派等问题详细描述并提供解决方式,这些问题多与国家财政、财富分配相关,体现其服务于封建统治需要,B 项正确。材料未与其他国家数学成就比较,不能得出居世界领先地位,A 项错误;古代科技重实用,不重逻辑推理,C 项错误;材料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必然联系,D 项错误。
  9.答案:C
  简析:南朝建康令王复身为官员却因儒雅从未骑马,见马嘶鸣便害怕,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颓废,表明南朝士族政治衰落,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吏治,A 项错误;虽南朝惧怕游牧民族,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 项错误;重文抑武是宋朝政策,D 项错误。
  10.答案:C
  简析:唐朝颁行《五经正义》作为官方经学定本,结束经说纷纭局面,统一儒学思想,是唐初为适应政治大一统在思想领域统一思想的举措,有利于大一统文化发展,C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对儒学重视,未涉及佛道,不能体现三教并行,A 项错误;汉武帝时已确立儒学正统地位,B 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北宋发明,唐代没有,D 项错误。
  11.答案:D
  简析:陈垣指出考订杨贵妃年岁时引用《外传》误文、不引正史及引乩语等缺失,《外传》与乩语可信度低,说明史学考证应运用可信史料,D 项正确。材料强调史料可信度,未涉及问题意识,A 项错误;材料重点是运用可信史料,非研究历史真相,B 项错误;材料非强调广泛搜集史料,而是强调史料可信度,C 项错误。
  12.答案:D
  简析:唐末五代,中原冶铁技艺、工匠及仕人群体进入西辽河流域,传播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契丹经济社会发展,为契丹兴起奠定基础,说明契丹兴起得益于民族交流,D 项正确。材料未表明移民和技术传播是政府推动,不能得出中原王朝强化边疆控制,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女真人制度,B 项错误;契丹早期仍保留草原习俗,未放弃,C 项错误。
  13.答案:C
  简析:唐代中后期地方权力大,武将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宋代为避免此问题,可能遵循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原则,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割据,C 项正确。右武抑文、姑息藩镇会加剧地方割据,A 项错误;山川形便和因俗而治易使地方形成强大势力,不利于中央控制,B 项错误;“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与解决地方权力过大问题关系不大,D 项错误。
  14.答案:A
  简析:材料表明江水南徙使山前后变为陆田,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增加,促进了农业发展,说明宋代农业发展得益于土地资源充分开发,A 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影响,B 项错误;材料与不抑兼并土地政策无关,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高产作物推广,D 项错误。
  15.答案:B
  简析:宋代官窑瓷器造型单纯简练,追求 “闲适淡雅,宁静飘逸” 之美,这与宋代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崇尚闲适淡雅的思想相符,说明宋瓷深受理学思想影响,B 项正确。材料体现瓷器艺术风格,非制作技艺,A 项错误;宋瓷与唐三彩风格不同,C 项错误;官窑瓷器主要供上层人士使用,非面向大众市场,D 项错误。
  16.答案:D
  简析: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井盐雇佣工匠多来自外地,对工作不满可另谋高就,体现劳动力流动性强,反映出当时社会成员流动性增强,D 项正确。仅四川盐业雇佣不能得出雇佣劳动普及,A 项错误;雇工社会地位低,B 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盐业专卖制度瓦解,C 项错误。
  17.答案:B
  简析:元代行政区划打破 “山河形便” 惯例,采用犬牙交错原则,如把汉中划归陕西行省,目的是避免地方凭借山川形成割据势力,防止地方势力膨胀,B 项正确。此举未增加地方区划层级,A 项错误;与减少行政运行成本无关,C 项错误;主要目的非限制行省官员职权,D 项错误。
  18.答案:A
  简析:图示山东地区城市位于元代运河沿线,元代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所以这些城市发展得益于运河路线变化,A 项正确。山东地区非边境,与边境榷场贸易无关,B 项错误;材料涉及内河航运,非海上运输,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南北经济差距缩小,D 项错误。
  19.答案:B
  简析:雍正时期谕旨发给军机处次数远多于内阁,说明雍正处理政务更依赖军机处,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内阁地位下降,中枢运行机制发生调整,B 项正确。材料与密折制度无关,A 项错误;清朝内阁无票拟权,且材料主旨非剥夺内阁票拟权,C 项错误;军机处无决策权,军国事务由皇帝裁决,D 项错误。
  20.答案:A
  简析:清代前期在云贵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设流官管理,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等,强化对边疆管理,体现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A 项正确。取消土司世袭非因俗而治,B 项错误;材料是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与西北边疆版图无关,C 项错误;行省制自元朝建立,明清沿袭,材料仅涉及西南改土归流,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21.答案
  (1)
  变化: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制度设计: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
  表现:划分州部,分设刺史;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均输平准。
  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3)
  运行过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特点: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实行集体领导;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简析
  (1)
  变化:材料一中廷议针对地方治理,秦始皇最终采纳廷尉李斯建议,不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所以地方政治制度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制度设计: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九卿负责具体事务。
  (2)
  表现:在官僚管理方面,汉武帝划分州部,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员管理;经济政策上,实行盐铁官营,将重要经济产业收归国家经营;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
  共同影响: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3)
  运行过程:依据材料 “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若有问题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特点:三省首长都有 “宰相职”,能 “共议国政”,体现集体领导;三省各有专司,分工明确且相互牵制;通过这种方式分散相权,最终集中皇权。
  22.答案
  (1)
  朝代:南宋
  原因: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北方战乱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随着北宋南渡,政治经济中心随之南移;南宋统治者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南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提升了经济实力。
  (2)
  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少数民族经济往来密切,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东京和临安等城市兴盛;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简析
  (1)
  朝代:材料明确提到 “北宋南渡,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
  原因: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工具,促进南方开发;北方战乱破坏生产力,而南方相对稳定;北宋南渡后政治中心南移,带动经济发展;南宋统治者奖励农耕、兴修水利,推动农业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兴起,对外贸易发展,增强经济实力。
  (2)
  表现:宋代商业发展显著,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促进商业交易;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基层市场大量涌现;宋与少数民族设榷场交易,经济往来密切;东京、临安等城市商业兴盛;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打破市坊界限,出现早市、夜市。
  23.答案
  (1)
  新发展:理在气先;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积极意义:儒学得到复兴,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伦理秩序(树立了儒家的价值观)。
  (2)
  原因: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加入创作队伍(元朝废行科举);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诗歌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对前代文化的继承。
  影响:创新了传统文学形式;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古代戏剧艺术的发展。
  简析
  (1)
  新发展:从材料可知朱熹提出 “理在气先”“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丰富发展了理学内容。
  积极意义:元代科举以朱熹注释为标准,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复兴了儒学;各地兴办书院学堂弘扬理学,促进教育发展;在道德理性和内部秩序重构方面有进步,即重构社会伦理秩序,树立儒家价值观。
  (2)
  原因:市民对通俗文化需求增加,为元曲发展提供市场;科举废行,知识分子加入创作队伍;城市经济繁荣,为元曲兴起提供物质基础;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促进元曲形成;元曲是诗歌自身发展及对前代文化继承的结果。
  影响:元曲作为新文学形式,创新传统文学;满足市民对通俗文化需求,促进通俗文学发展;推动古代戏剧艺术发展,元杂剧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