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 )
A.各国改革 B.民族交融 C.技术进步 D.思想繁荣
2.董仲舒特别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从此,这一思想贯穿中国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局面形成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儒学取得官方统治地位 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新儒学融合了战国各家学说
3.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 )
①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②摧残了先秦文化
③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④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A.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
C.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5.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C.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 D.礼乐制度的加强
6.某制度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此制度实施后,常出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现象,因此,有诗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一制度( )
A.有利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堵塞了门阀士族的入仕之途
C.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 D.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7.“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广建粮仓 C.开大运河 D.征伐高丽
8.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黄袍加身
9.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当政期间推行改革,用汉族士大夫张宾为谋主,攻陷冀州后搜罗当地名士,加以保护。后又设“崇仁里”,供汉族士族居住;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并恢复九品中正制,广开参政门路。这些措施( )
A.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隔阂 B.有利于推动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C.使得汉族士族成为政权统治支柱 D.助推后赵政权完成对北方的统一
10.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 32 29 6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此
A.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
B.隋唐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
C.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11.面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辽代统治者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等人制 D.土司制度
12.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旨在( )
A.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B.推动民族分化政策执行
C.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 D.抑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13.北宋文人文同在诗中写道:“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南宋士人余芑舒交代其子孙“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这可以佐证两宋时期( )
A.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B.价值观念趋向多元
C.士农工商地位平等 D.科举制度高度发达
14.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A.印刷术的革新 B.理学思想的兴起
C.科举制的盛行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5.某一书籍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书最有可能的是(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授时历》
16.图为《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这说明金朝( )
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 左、右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 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
A.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性 B.完全采用汉族统治方式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重用文人加强君主专制
17.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文臣出任知州 B.实行更戍法
C.设立参知政事 D.设立转运使
18.下图表示的是1080年北宋人口和垦田数比例,运用此图表可以说明的是( )
A.南方经济展超过北方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9.北宋时,政府出台规定: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规定出自于(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20.《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文献资料时代久远不具史料价值
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的判断
D.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21.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经学为己任;或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会通西学,倾心于“质测之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 )
A.否定了传统儒学 B.传播了民主思想
C.冲击了君主专制 D.体现了经世致用
22.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专门彰显一个“情”字,歌颂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这说明汤显祖( )
A.传播科学知识 B.抨击君主专制 C.追求个性解放 D.否定儒家思想
23.内阁成立后,皇帝把原来宰相拥有的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通过分权举措强化君权
C.宰相制度实际长期存在 D.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24.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内容是( )
①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②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25.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帝时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 )
A.利于皇帝有效地控制官僚队伍
B.扩大了官员的行政权力
C.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
D.保证了清朝统治的清明
26.乾隆二十四年,颁行“防夷”措施: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规定的行商的商馆中;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这反映出清政府( )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27.自《三国演义》问世后,历史演义的创作受到追捧,可观道人曾描述道:“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体现了文学发展开始出现世俗化趋势 B.说明市民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C.得益于印刷技术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D.源自于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
28.《红楼梦》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及他们建筑在共同理想上的爱情,惋惜他们终于不能逃出封建势力的牢笼。这体现了作者( )
A.对纯真爱情的否定 B.对专制制度的反对
C.对时代衰落的觉醒 D.对小说艺术的探索
29.据史料记载,17世纪初,“我吴(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反映出当地( )
A.社会矛盾尖锐 B.农耕经济衰退 C.手工经营废弃 D.雇佣劳动兴起
30.顾炎武指出:“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必须建立“天下之法”。”据此可知,顾炎武( )
A.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否定君权至上
C.具有民主政治思想 D.主张君臣平等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2)结合各自时代背景,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32.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代商业中商品构成和服务对象发生的变化。
答案及简析的详细内容:
单选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材料中明确指出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 “诸华” 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这体现了民族交融,B 项正确;A、C、D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董仲舒 “大一统” 思想的影响。材料强调 “大一统” 思想贯穿中国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这主要是因为 “大一统”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 项正确;A 项是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结果,不是 “大一统” 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原因,排除;B 项是 “大一统” 思想的作用之一,但不是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主要原因,排除;D 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3.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 “焚书坑儒” 的消极影响。“焚书坑儒” 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摧残了先秦文化,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①②③正确;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④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 项正确。
4.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古代帝王封禅的目的。据材料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 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帝王通过封禅大典,宣扬君权神授,来确立君主的权威,证明王权的合法性,A 项正确;B 项与封禅的目的无关,排除;C 项不是封禅的主要目的,排除;D 项说法错误,古代帝王封禅的目的不是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排除。
5.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边界变化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诸侯国边界处的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诸侯国间的界限逐步清晰,C 项正确;A 项是促进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 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诸侯国地界明晰一样,根本原因都是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 项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并未加强,排除。
6.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A 项正确;科举制只是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门阀士族可以通过考试走上仕途,B 项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是教育领域的变革,C 项错误;科举制主要影响的是政治领域,对科技事业的发展推动作用有限,D 项错误。
7.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隋炀帝的功绩。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凿,沟通了南北,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后代,C 项正确;A 项是隋文帝的功绩,排除;BD 两项与材料 “开万世之利” 不符,排除。
8.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相关知识。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衰微,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形成 “国中之国” 的局面,所以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A 项正确;黄巢起义是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黄袍加身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BCD 三项错误,均排除。
9.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后赵石勒改革的影响。石勒保护汉族和推崇汉族的文化、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这些做法有利于推动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B 项正确;十六国时期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A 项错误;材料说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度而不是汉族士族被任用成为政权统治支柱,C 项错误;后赵没有完成北方的统一,D 项错误。
10.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两宋时期节妇数、烈女数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表明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D 项正确;A 项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 项隋唐、宋代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的深浅程度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 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11.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辽代的政治制度。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 “因俗而治” 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也就是南北面官制,A 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B 项错误;四等人制是元朝的制度,C 项错误;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D 项错误。
12.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采取犬牙交错的地方区域设置原则,使得地方区域的封闭性减弱,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最终加强中央集权,D 项正确;采取犬牙交错的地方区域设置原则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 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民族分化政策无关,B 项错误;C 项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
13.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士人的价值观念。两宋文人士大夫中出现了文人读书不求官、治生不求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多元化趋势,B 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国家政策无关,A 项错误;士农工商地位不平等,C 项错误;科举制度高度发达的结论与材料信息无关,D 项错误。
14.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A 项正确;理学思想兴起以及科举制盛行与材料中书籍格式、藏书量的变化无关,B、C 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D 项错误。
15.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北宋毕昇活体字印刷术的相关著作。材料是对北宋毕昇活体字印刷术的描述,《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编写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C 项正确;《九章算术》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A 项错误;《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 项错误;《授时历》属于天文历法,D 项错误。
16.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金朝对中原文化的学习。依据材料中的记载内容可知,金朝推行汉族的中央官制,这说明金朝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性,积极学习,A 项正确;“完全采用” 的说法过于绝对化,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金朝中央官制的作用,无法得出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这些官员是文人,无法得出重用文人的结论,D 项错误。
17.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宋太祖的重文轻武政策。材料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臣出任知州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A 项正确;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实行更戍法,B 项错误;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削弱相权,和重文轻武无关,C 项错误;设立转运使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D 项错误。
18.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图中信息显示南方的户数和垦田数超过了北方,说明了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方的自然条件,也无法体现政府推行的政策以及人身依附关系情况,B、C、D 项错误。
19.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根据材料中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再结合所学可得知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D 项正确;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均无此内容,A、B、C 项错误。
20.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史料的甄别方法。据题干材料,《梦溪笔谈》的记载属于文献史料,有人的观点属于个人观点,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属于实验证明,由此可见,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D 项正确;文献资料时代久远仍具有史料价值,A 项错误;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 项错误;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 项错误。
21.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研究特点。明清时期理学逐渐走向僵化,空谈之风盛行,而部分进步思想家拓展研究范围,研究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经学为己任;或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会通西学,倾心于 “质测之学” 的研究,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意识,D 项正确;拓展研究范围不等于否定传统儒学,A 项错误;会通西学,倾心于 “质测之学” 的研究不是传播民主思想,B 项错误;将研究领域拓展并不意味着冲击君主专制,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C 项错误。
22.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汤显祖的思想。汤显祖歌颂男女爱情自由,体现了其追求个性解放,C 项正确;《牡丹亭还魂记》不是科技著作和争论著作,A、B 项错误;汤显祖并未否定儒家思想,D 项错误。
23.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题干材料包含两方面信息:在中央,议政权和行政权分立;地方设三司,对六部负责。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均实行分权体制,这有利于加强皇权,B 项正确;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不能全面反映材料,A 项错误;宰相制度在明初已被废除,C 项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 项错误。
24.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根据材料 “元末明初”“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倭寇” 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非作歹。明朝中期,海防松懈,东南沿海地区 “倭患” 严重,戚继光奉命抗倭并组建 “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B 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组织的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雅克萨之战是清康熙年间,抗击沙俄侵略的自卫战争。三者均与 “倭患” 不符,A、C、D 项错误。
25.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清代密折制度的影响。清代密折制度的形成,减少了中转、收发的环节,具有机密、迅速的特点,便于皇帝更直接、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皇帝朱批后形成的决策,能迅速地反馈给官员并被迅速地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A 项正确;密折制度的建立,强化了皇权,并没有扩大官员的行政权力,B 项错误;官员收集的信息和提出的建议更快地传递给皇帝,但最终仍由皇帝进行决策;有 “密折权” 的官员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C 项错误;统治是否清明与密折制度无直接关联,D 项错误。
26.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 “颁行‘防夷’措施” 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在广州经商的商人实行种种限制,反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就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D 项正确;“断绝” 说法绝对化,A 项错误;清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严格限制外商贸易,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7.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创作繁荣的原因。在《三国演义》问世后,历史演义的创作受到追捧,以至于出现一系列的历史演义著作,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这主要是源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这正是商品经济繁荣在文化上的表现,D 项正确;开始表述错误,A 项错误;材料无法看出市民文学素养是否提高,B 项错误;印刷技术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是在宋朝时期,C 项错误。
28.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根据材料 “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建筑在共同理想上的爱情”、“惋惜他们终于不能逃出封建势力的牢笼” 及所学知识可得,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封建时代衰落的思考与觉醒,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作者态度是 “惋惜”,而不是否定,A 项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不是材料的重点,B 项错误;这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而非对小说的探索,D 项错误。
29.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的雇佣关系。根据材料 “小户... 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可见,大户与小户之间是雇佣关系,D 项正确;社会矛盾尖锐,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A 项错误;农耕经济衰退在材料中未涉及,B 项错误;手工经营废弃与材料信息相悖,C 项错误。
30.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认为君主制定的法是一家之法,一家之法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所以他明显是在否定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否定了君权至上,B 项正确;顾炎武是在反对君主专制,而非维护封建专制,A 项错误;顾炎武的思想并不属于实行民主政治,C 项错误;顾炎武是在主张制定天下之法,而非君臣平等,D 项错误。
31 题
答案:
(1)不同看法: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不一致的作用: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而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简析:
(1):从材料一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等内容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宰相能够协助皇帝处理繁杂事务,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积极作用。而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表明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容易导致专权乱政,是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主张废除丞相,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2):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同时也有利于集体决策,减少失误,促进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后,虽然加强了皇权,但也使得皇帝政务负担过重,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保证,并且明朝后期政治日益腐败,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32 题
答案:
(1)新气象: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影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人地矛盾;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2)变化:
商品构成:由奢侈品、土特产为主转变为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其中日用必需品所占比重最大。
服务对象: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
简析:
(1):
新气象:材料中 “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 体现了新作物的推广;“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 表明耕作制度的进步;“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 说明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影响:新作物的推广和耕作制度的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使更多的土地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缓和了人地矛盾;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使得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2):
商品构成:对比材料中战国秦汉以来和两宋市场上的商品构成可知,两宋时期除了传统的奢侈品外,生产资料和日用必需品在市场上的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日用必需品所占比重最大,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商品种类更加丰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服务对象:战国秦汉以来,流通的大宗商品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而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市场上日用必需品的比重增大,说明商业的服务对象逐渐扩大到市民百姓,满足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