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1 09:0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70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30分)两部分,试卷共7页,共二大题,37小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
1.良渚文化是崇玉、用玉的文明,形成了以琮、璧、钺和复杂头饰等为代表的一套成组玉礼器系统,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开启了中华礼制文明的先河。据此可知,当时良渚社会()
A.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B.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
C.形成了农业文明体系 D.确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
2.井田制是西周基本的土地制度。井田的所有权属于()
A.周王 B.诸侯 C.大夫 D.耕种者
3.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宗法制完全崩溃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分封制逐渐瓦解 D.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4.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5.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6.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学界一般采用《史记》的说法,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然考古出土的秦简却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由此可见()
A.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B.历史事实的考辨应坚持孤证不立,需要考古学新进展的支持
C.历史的价值判断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7.公元前112年,每年八月都城长安祭高祖庙的时间到了,中央按惯例去检查诸侯们的酎金成色。后来,以成色不好和重量不足为由,处罚了106个诸侯,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封地收归国有。这一事件()
A.实现了思想的统一 B.加剧了地方财政危机
C.削弱了王国的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8.据不完全统计,从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至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中小规模农民暴动多达43次。
特别在桓帝时期,几乎年年都有暴动。当时有民谣唱道:“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
A.地方豪强的膨胀 B.礼乐制度的崩塌 C.社会矛盾的尖锐 D.宦官势力的腐败
9.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 B.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
11.“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12.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以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的目的是()
A.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 B.适应均田制发展的需要
C.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3.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三司掌管财政
14.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朝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该地区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棋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唐朝()
A.对外交往的范围 B.丝绸之路的发展 C.政治中心的转移 D.夷夏观念的消亡
15.“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6.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下令将各地节度使的子弟调入京城,将他们编为殿前承旨,掌宣敕命。这一举措()
A.变革了选官制度 B.加强了专制集权
C.提高了武将待遇 D.扩大了统治基础
17.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了宋代
A.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 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D.宰相制度日益完善
18.《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据此可知,宋朝()
A.传统自然经济有一定突破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南方
C.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高峰 D.江浙成为人才的集中地区
19.宋人婚姻论财风气普遍,出现“取上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这说明宋代
A.婚姻关系强调祖先名望 B.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C.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20.辽朝的政务系统以北、南宰相府总领,其下设有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和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北南大王府(相当于户部)、夷离毕院(相当于刑部)、宣徽院(相当于工部)、敌烈麻都司(相当于礼部)。这表明辽朝()
A.借鉴了中原制度 B.民族分化严重 C.实行一体化治理 D.地方官制完备
21.“猛安者,干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其实际人数多少不定。这一组织盛行于()
A.辽朝契丹族 B.西夏党项族 C.元朝蒙古族 D.金朝女真族
22.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①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③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④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军机处 B.建立内阁 C.废除宰相制 D.设置中朝
24.1368年,明太祖颁布“海禁”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背景是()
A.社会经济恢复缓慢 B.朝贡贸易利润丰厚
C.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25.《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说明当时()
A.自由雇佣劳动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C.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26.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是在()
A.秦朝B.唐朝C.元朝D.清朝
27.下列关于闭关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A.闭关政策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闭关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闭关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8.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A.注重道德培养 B.强调主体意识
C.认同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
29.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30.“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31.日本堂而皇之地主张对钓鱼岛的所谓主权,摇身一变成为钓鱼岛的主人,将其长期的非法侵占变为“合法化”。是通过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2.从洋务运动的实践看,洋务派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
A.议会制度
B.机器生产
C科技教育
D.军事技术
33.近代中国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证明孔子是一位维新派,并用孔子来支持自己的变法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A.魏源
B.康有为
C严复
D.谭嗣同
34.五四运动时期,人们认为义和团运动是“迷信、蒙昧的反现代化运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又被刻画成“英雄主义的爱国运动”:改革开放后,在强调其是“反帝爱国运动”的基础上,评价更趋多元。这反映了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变得模糊不清
C.历史叙述无法再现真实历史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35.下表是1896年梁启超所列的《西学书自表》的部分内容,其反映了这一时期向西方学习内容的新变化是
卷:“西学”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等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
-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A由学习技术转向学习制度 B.由学习技术转向学习思想
C.由学习制度转向学习思想 D.由学习思想转向学习技术
二、材料题
36.党十八大(2012年)以来,我们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回顾历史,中国古代很早就加强政治和廉政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下门下.....尚书“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在中央,设立了中央一级检察机构-都察院,将纪检、组织、公安、司法职能于一身。_....《大诰》就是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陵迟等三十多种。__.曾经有一官吏,因为误将一名重犯判成死罪,结果被皇帝知道,“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_....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初廉政建设的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
年代 学堂名称 类别
1862 京师同文馆 外语
1866 福州船政学堂 军事
1876 福州电气学塾 科技
1880 天津电报学堂 科技
1887 广东水陆师学堂 军事
材料二中国近代型的新式学堂最早是由西人创办。到1860年,基督新教在华办的各类学校不下50所。国人自办新式学堂始于洋务派,但这些学堂一般都规模小,为科举正途所歧视。与此相适应,当时中国的旧式书院约有4500所,就读秀才有90万,童生约200万。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材料三康有为指出:“夫因(八股)文体之极弊,而欲废四书文者,过激之说也。......厘正文体乃以尊四书,变通流弊乃以符旧制。其为事至顺,其图变至易,其所关至大,其收效至神。”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及类型。
(2)根据材料二,概述晚清时期中国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科举制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教育主张在变法中的体现。
  答案及简析
  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良渚社会的特征。材料中良渚文化的玉礼器系统标识着拥有者的地位和权力分配,这表明社会成员在地位和权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B 项正确;题干信息只展现了良渚文化特征,未体现多元一体,A 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农业文明体系无关,C 项错误;开启中华礼制文明并不意味着确立礼制,D 项错误。
  2.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西周井田制的所有权。西周时期,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周王,A 项正确;诸侯、大夫只有土地的使用权等,B、C 项错误;耕种者只有耕种权,D 项错误。
  3.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分封制下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鲁君朝贡周王之外还向其他大诸侯国朝贡,并且朝贡其他诸侯国的次数还远远超过朝贡周王的次数,说明周王室衰微,周天子 “天下共主” 地位动摇,日益丧失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实质上说明了分封制逐渐趋于瓦解,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制,A 项错误;仅从鲁国朝见诸侯国次数无法得出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B 项错误;这一时期周天子逐渐丧失 “天下共主” 的地位,D 项错误。
  4.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历史纪年法。每 100 年为一个世纪,公元前的时间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公元前 221 年属于公元前 3 世纪后期,D 项正确;A、B、C 项关于世纪和年代的判断错误。
  5.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与秦国统一的关系。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符合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实现统一的需要,C 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均与富国强兵、实现统一的需求不符,A、B、D 项错误。
  6.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借助《史记》与秦简的资料逐步弄清楚的,可见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弄清楚,D 项正确;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都有其价值,不能简单说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真实可靠,A 项错误;在长期得不到考古学进展支持的情况下,文献资料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撑历史事实,B 项错误;《史记》与秦简不涉及价值判断,C 项错误。
  7.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汉朝的酎金夺爵事件。汉朝时期,通过酎金夺爵,进一步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C 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统一思想的措施,材料未涉及,A 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削去诸侯的爵位,没有提及地方财政信息,B 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夺取诸侯爵位,而非抑制土地兼并现象,D 项错误。
  8.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材料中农民暴动频发,民谣反映了农民阶级誓死和东汉统治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C 项正确;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和宦官势力腐败都是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但不是本题主旨,A、D 项错误;礼乐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崩塌,B 项错误。
  9.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西晋时期的民族迁徙和人口南迁的影响。少数民族内迁会加强与汉族的交融,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①②正确;契丹族是在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兴起的,与题干时间不符,③错误;到南宋时期,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A 项正确。
  10.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随后出现了统一的隋唐王朝,此图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 项正确;示意图主要反映的是政权变迁,而非民族意识的变化,A 项错误;这一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C 项错误;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D 项错误。
  11.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涉及的是唐宋时期的科举制,C 项正确;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属于先秦时期的制度,A 项错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B 项错误;“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D 项错误。
  12.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两税法的目的。唐朝统治范围内,三年定一次两税,且不论何种人都要按照资产交税,这扩大了交税对象,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 项正确;均田制在 780 年实行两税法之初就被废除,B 项错误;唐宪宗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增加税收,并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 项错误;两税法的实施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属于客观影响,并非唐宪宗的目的,D 项错误。
  13.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B 项正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并非一人当宰相,A 项错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权,三司掌管财政,C、D 项不符合题意。
  14.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吐鲁番地区出现了汉族食物、汉族服饰和娱乐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繁荣,促进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B 项正确;吐鲁番属于新疆,材料强调的是唐朝的民族交融,不属于对外交往的范围,A 项错误;唐朝政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并未转移至吐鲁番地区,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民族交融,且 “消亡” 的说法过于绝对,D 项错误。
  15.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促进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二者都反映了唐朝文化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特点,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高度繁荣,共享太平,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源远流长,D 项错误。
  16.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宋太宗的集权措施。宋太宗将各地节度使的子弟调入京城并编为殿前承旨,实际上是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避免地方势力坐大,以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专制集权,B 项正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依然继承了前代,没有改变,A 项错误;宋朝实行对武将打压的政策,题干中的措施也没有提高武将待遇,C 项错误;扩大了统治基础与题干的影响不符,D 项错误。
  17.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变革。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C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权力运作渐趋 “理性”,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即中央集权制的加强,B 项错误;宰相制度日益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D 项错误。
  18.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反映了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突破,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江浙人才,D 项错误。
  19.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婚姻观念变化。传统婚姻观念中重视门当户对,而宋代的婚姻更看重财力,这说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冲击,B 项正确;A 项与题干信息相反,错误;婚姻观念中重视财力不等于婚姻买卖,C 项错误;D 项表述绝对,错误。
  20.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辽朝的政治制度。材料强调,辽朝的官职模仿中原的三省六部制度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说明其借鉴了中原制度,A 项正确;材料强调辽朝的政治制度,不涉及民族分化,B 项错误;一体化治理是指将多个管理体系或治理要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管理架构下运行的模式,与材料主旨不符,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官制,D 项错误。
  21.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金朝的猛安谋克制。金朝保留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来进行管理,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材料,错误。
  22.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变化。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更为松弛,体现了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①符合题意;宋代贱民阶层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体现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符合题意;伴随着科举制的日益完善,宋代出现了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的局面,体现了门第观念日趋淡化,④符合题意;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出现在东汉,而不是宋代,②不符合题意,C 项正确。
  23.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朝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C 项正确;军机处是在雍正时期设置的,A 项错误;建立内阁是明成祖时期,B 项错误;设置中朝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D 项错误。
  24.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明朝海禁政策的背景。倭寇在明朝时期经常骚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对明朝沿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倭寇侵扰,D 项正确;明朝建立之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且经济恢复程度与海禁之间没有直接关系,A 项错误;朝贡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经济成本,没有丰厚的利润,B 项错误;海禁的主要背景是倭寇问题,重农抑商政策并非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C 项错误。
  25.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明朝的雇佣劳动。从材料中提到的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来看,这是典型的家庭手工业与自由雇佣劳动相结合的表现,织工并不是依附于家族或长期固定于某个作坊,而是以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这种劳动关系表明自由雇佣劳动在当时已经得到发展,A 项正确;明朝时期,重农抑商观念没有彻底改变,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私营手工业,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私营手工业中的雇佣劳动,没有涉及农产品的商品化,D 项错误。
  26.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清朝对中国版图的奠定作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基本奠定,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27.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闭关政策的含义。古代中国的闭关政策并不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A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B 项不符合题意;CD 项均是古代中国实行闭关政策的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
  28.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王阳明心学的特点。程朱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外在的天理,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更强调内心的自省,王阳明提出天理既是人欲,更加强调主体意识,B 项正确;宋明理学和王阳明都强调道德修养,A 项错误;理学是继承汉代新儒学,并融合佛道思想而来,先秦儒学仅是理学的源头而已,王阳明的心学在广义上也属于理学的范畴,C 项错误;王阳明虽然强调主体意识,但没有涉及对主权在民的追求,D 项错误。
  29.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领事裁判权。题干中规定法国在通商口岸的纠纷由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指的是领事裁判权,A 项正确;B、C、D 项均与题意不符,错误。
  30.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是中国的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A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在鸦片战争以后,推动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C 项错误;抗日战争与题意主旨不符,D 项错误。
  31.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与钓鱼岛主权的关系。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其中包括钓鱼岛,C 项正确;A、B、D 项未涉及到钓鱼岛主权,错误。
  32.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洋务派的学习内容。洋务运动是在不改变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次改革运动,所以涉及到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容洋务派是不会将其列为 “夷” 之 “长技” 的,A 项正确;B、C、D 项都是洋务派学习的西方 “长技”,不符合题意。
  33.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及活动。康有为为了宣传变法减少阻力,创作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变法,B 项正确;A、C、D 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34.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同,反映了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变得模糊不清,B 项错误;历史叙述无法再现真实历史,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表述过于绝对,C、D 项错误。
  35.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变化。“西学” 大多与自然科学有关,体现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技术,“西政” 主要体现在国家制度的层次,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技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A 项正确;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历了技术、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B、C、D 项错误。
  材料题答案及简析
  36.
  答案:
  (1)中书省 - 门下省 - 尚书省。
  (2)设立机构,监督官员;制定法律,严惩贪官;警示官吏,谨慎做官;厂卫制度,惩治贪官。
  (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立法。
  简析:
  (1)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根据材料 “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付门下…… 尚书‘奉行’而已” 可知,唐朝中央决策到实施的基本程序是中书省 - 门下省 - 尚书省。
  (2)本题考查明初廉政建设的措施。根据材料 “设立了中央一级检察机构 - 都察院” 得出设立机构,监督官员;根据 “《大诰》就是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 得出制定法律,严惩贪官;根据 “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得出警示官吏,谨慎做官;根据 “还建立了厂卫制度” 得出厂卫制度,惩治贪官。
  (3)本题考查对当今反腐倡廉的启示。综合材料,可从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理性反腐、加强立法等方面分析总结。
  37. (1)
  答案:
  目的: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近代化人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类型:翻译类(外国语类)、实用技术类、军事类。
  简析:
  目的:从时代背景看,近代中国面临列强的侵略,需要与列强打交道,创办京师同文馆等外语学堂是为了培养翻译人才,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而开展洋务运动,需要大量掌握西方先进技术和军事知识的人才,所以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军事和科技类学堂,以实现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统治。
  类型:根据材料一中学堂的名称和类别直接可以得出有外语类如京师同文馆,军事类如福州船政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科技类如福州电气学塾、天津电报学堂等。
  (2)
  答案:最初由西人创办,国人自办始于洋务派;初期规模小,与科举制有冲突;晚清后期发展较快。
  简析:
  材料二明确指出 “中国近代型的新式学堂最早是由西人创办。国人自办新式学堂始于洋务派”,所以得出最初由西人创办,国人自办始于洋务派。
  “但这些学堂一般都规模小,为科举正途所歧视” 表明了初期新式学堂规模小且与科举制存在冲突,因为科举制在当时仍是主流的选拔人才制度,新式学堂未被广泛认可。
  “到 1909 年,新式学堂已达 59117 所,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人数超过 160 万” 与之前的情况对比,说明晚清后期新式学堂发展速度较快。
  (3)
  答案:
  态度:主张改革八股文体;仍尊崇儒家学说。
  体现: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
  简析:
  态度:从材料三 “厘正文体乃以尊四书,变通流弊乃以符旧制” 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应该对八股文体进行改革,同时又强调要尊崇四书,也就是尊崇儒家学说,不主张彻底废除。
  体现: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期间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选拔实用人才;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最高学府,培养新式人才,同时鼓励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并且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兼习中西学科,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