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1.1 杠杆 主备人 刘江艺
教学目标 1.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3. 强调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和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准备 铁架台、钩码、杠杆、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课时安排 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逻辑推理来寻找答案,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以手中的撬棒为例,在撬起钉子时,若把力从A点平移到B点,什么发生了改变? 要达到相同的效果,所用的力是否相同?这说明在使用杠杆时,用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猜想:力与力臂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力臂的长短发生的改变。 学生猜想:力臂越长,所用的力越小;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评价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开放且多样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运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三页信息快递内容,思考:什么时候可以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阅读课本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步骤,思考: 实验器材有哪些? 杠杆两端没有挂钩码之前,怎样调节杠杆使之平衡? 挂上钩码后,杠杆最好在什么位置平衡?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步骤完成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在实验过程中需解决以下问题: 如何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如何测量力臂的大小?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均匀杠杆,支点必须选到中点吗?为什么? 7.若测力计转动,则示数大小会怎么变? 点拨评价 引导学生在表中添加两栏:F1·L1和F2·L2,计算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不难发现: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和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十分接近。科学家们早就对此作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总结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杠杆平衡条件也称为杠杆原理 杠杆的平衡条件还可以写成什么? 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内容,回答: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可以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阅读课本实验步骤,思考并回答: 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和细线等。 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4.(书上的实验步骤) 5.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物理规律 6. 目的:杠杆自重产生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7. 造成力臂不在杠杆上变小,偏大。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记录数据,交流实验数据。 选择一组数据出示,分析后可得: 1.L1、 L2不变时,F2变大,F1也变大; 2.F2 、L2不变时,L1变大,F1变小; 3.F2、L1不变时,L2变大,F1也变大。 动力臂L1是阻力臂L2的几倍,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几分之一
环节三:升华融合 强调中华文明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体现了历史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我国古人对杠杆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发明了许多相关器械,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用来捣谷的舂和用来汲水的桔槔。
板书设计 11.1 杠杆 1.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2.实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