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30 20:1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执教人   日期
教 材 分 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因此,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但是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需要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观念,这也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对于分子这种微粒的学习方式将会是后面学习原子、离子的一种模式。分子作为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一次,要把学生从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认识引入到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上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微粒的观念,除了做好有关实验,结合实验进行分析之外,还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在初二物理课学习过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知识,对于微粒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还不能用微粒的观念去解释,不能做到从具体情景到抽象情景的转化。
教 学 目 标 化学观念: 1、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性; 3、能初步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科学思维: 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初步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 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的现象。
教学 方法  实验演示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指导  结构式指导法、迁移式指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物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冰糖,能不能再分割得更小?怎么分? 我们把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质称之为微粒,我们周围的物质就是由各种微粒大量聚集在一起构成的。科学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今天,我们的科技已经能让我们看到各种微粒的真实存在。(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分子、原子。) 【板书】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过渡】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物质能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在这两种变化中会有什么改变吗?我们来通过实验探究。 新知探究 1、分子是什么? 【实验活动2-2】把香水洒在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实验现象:教室内充满了香水的香味儿; 解释: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 【实验活动2-3】在玻璃管两端的胶塞内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小团棉花。 实验现象:玻璃管内靠近浓盐酸这端局部产生浓浓的白烟。 【设问】为什么会有白烟产生呢? 解释:存在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并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了白烟。 【分析讨论并总结】在以上两个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问题实验2-2实验2-3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无有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无改变分子本身不变分子本身改变
【总结讲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仍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生成新分子,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此得出的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板书】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解释】为什么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呢?(以“水”为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通常所说的物理性质都是指宏观现象,它是大量分子的聚集体所表现的属性,单个的分子无法体现。其次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发生变化,而分子没有变,所以化学性质不变。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意味着一种物质的分子转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因此,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分子的化学性质。另外,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以外,还有原子、离子等。 【设问】不同的分子聚集会构成不同的物质,比如说氢分子聚集形成氢气,二氧化碳分子聚集构成二氧化碳,水分子聚集构成水,这些不同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吗?干冰可以灭火,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灭火,从微观上又怎么解释呢? 【板书】3、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过渡】物质的化学性质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均有不同的化学性质,那么,分子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呢? 【板书】二、分子的特性 【设问】我们从最熟悉的物质水来展开探究,你知道一滴水的质量吗?一个水分子质量呢?请大家阅读信息后总结分子的特性。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过渡】这么小的分子还有哪些特征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活动1】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震荡。 实验现象:溶液变红 原因解释: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如氨水显红色。 【实验活动2】在A、B两个小烧杯中,A杯中加蒸馏水并滴入酚酞,B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B两个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 实验现象:A中的溶液变红。 原因解释:B杯中的氨气分子挥发出来进入A杯,使溶液变红,说明分子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播放微观视频】 【学以致用】拓展实验-分子运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过渡】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趣味实验: 1、先向试管中加入一半的蒸馏水,再加入一半的酒精。 2、用大拇指堵住管口,来回颠倒试管2-3次,观察现象,并解释。 【板书】3、分子的之间有间隙 【实验活动3】有两位同学各拿一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只吸水,两者体积相等,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实验现象:两支注射器都能压缩,但装有空气的注射器的栓塞比较容易推压。 解释:分子之间有间隔,空气容易推压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水不易推压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实验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 【学以致用】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压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可以恢复原状?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分子的概念理解以及特性,下面我们来尝试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课堂练习】基础习题和中考习题。
板书设计  2.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的特性--“小东西”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的运动着 3、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作业布置   练习册17-18习题
教学反思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方面 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但是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需要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观念,这也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对于分子这种微粒的学习方式将会是后面学习原子、离子的一种模式。所以在备课时我做了充足的准备,从导课、分子微观模型图、实验的微观视频等方面,让学生体会微粒是真实存在的,课堂效果良好。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方面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分子概念的建立及理解,一个是分子特性。 在分子的概念建立方面,依据课标,参考了课本上的两个实验,从实验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出分子的概念,并用微观的模型图给学生对概念做了解释,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分子的概念的实质。 由于分子的微观特殊性,无法真实展示,所以分子的特性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以及实验探究活动中逐一体会到的,不仅由教师演示实验,还有学生小组实验,能很好的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设计的情境导入是为了让学生建立一个物质是可以被分割的意识,并且认识到我们的容颜看不到的微粒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操作过程中用时太长,可以把冰糖直接换成蔗糖,这样就更加简洁明了。 2、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中包含了课前预习、新课探究、课堂小结及课堂练习,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时间略显仓促,由于在探究环节由习题设计,后面的练习没有时间进行。 3、课堂上的语言方面还是不够精炼简洁,在讲解分子的概念时讲解过多,没有给学生留足够多的思考时间,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堂留白,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 4、通过这节课的备课、磨课的过程,让我对自己的原来已有经验有了新的认识,不能再继续原来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课堂所选的素材精心选择,选择有针对性,有助于课堂重难点突破的素材。 5、对于学习小组的运用还不是很到位,要关注课堂学习小组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同时注意活动的拓展,不要局限于课本,要适当的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