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桑树养育了蚕,从而 了丝绸。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目前最早的有关丝绸的实物证据是良渚文化时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绸残片,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能看清编织时的脉络。成团的丝带传递着远古时代工匠的jīng zhàn技艺。钱山漾丝绸残片表明,中国丝绸在4000多年前的良渚时期就已非常成熟,因而它获得了“世界丝绸之源”的 。丝绸的历史尽管改变了中国人穿着的历史,还意味着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穿着丝织品了。
几千年前,丝绸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更是东方古老 càn làn的文明。今天,丝绸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中国人与丝绸有关的成语和典故有很多,比如,作茧自缚、抽丝剥茧、一丝不苟、千丝万缕、衣锦还乡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jīng zhàn càn làn
( ) (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产生 荣誉 比比皆是 B.产生 美誉 无所不在
C.诞生 荣誉 比比皆是 D.诞生 美誉 无所不在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丝绸的历史虽然改变了中国人穿着的历史,但是意味着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穿着丝织品了。
B.丝绸的历史之所以改变了中国人穿着的历史,是因为意味着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穿着丝织品了。
C.丝绸的历史改变了中国人穿着的历史,意味着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穿着丝织品了。
D.丝绸的历史一边改变了中国人穿着的历史,一边意味着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穿着丝织品了。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望山跑死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能到达。
②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③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
④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
A.③①④② B.③④②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为增强同学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七(2)班准备举行“自强不息”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10分)
【活动一:新闻预览】
3.班长找到一则与“自强不息”有关的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3分)
天山网讯8月3日,“感党恩,自强不息奋进新征程”——新疆残疾人书画暨摄影手工艺作品展览活动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幕。
此次书画摄影手工艺制作展览共计展出书画作品80余幅,卡纸画40余幅,旨在促进新疆残疾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充分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成就,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
【活动二:海报宣传】
4.小梅打算为此次活动设计一张宣传海报,找到了如下备选元素,请发挥你的想象,补充完整备选元素的寓意。(3分)
备选元素 寓意解读
火焰: (熊熊燃烧)热血、拼搏、激情
帆船: ①
雄鹰: ②
攀登者: 敢于挑战、拼搏进取、勇敢无畏
【活动三:栏目设计】
5.班级准备出一期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设计几个栏目。(4分)
6.古诗文默写。(共7分,每空1分)
七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多读书·读好书”进行了佳句竞答活动。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
主持人:古诗文是我们阅读的重要领域。
小美:阅读“(1) ,若出其中;(2) ,若出其里”能够让我们获取神奇的想象力。
小欣:阅读“(3) , ”(刘禹锡《秋词》)可以让我们学习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
小朋:阅读“(4) , ”(王湾《次北固山下》)可以让我们感知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小郑:阅读“夜发清溪向三峡,(5) ”,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1分)
深夜鏖战
李倩
①装满石料的重型卡车排着“长龙”,机器的轰鸣声隆隆入耳……凌晨1点,通往团洲垸决口的大堤上,路窄车多。为了不影响交通,我们一行人决定在距离决口2公里的路口处下车,步行前往。
②放眼望去,大堤两侧皆是一望无际的水面。幽深的夜色中,不时有白色的房顶、摇摆的树梢露出水面。岸边聚集着漂浮的杂物,不时飘来一阵阵臭气。
③7月5日,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被洪水冲断,豁开了一道226米长的大口子,垸内村庄和农田受损严重。所幸,由于处置得当,无人员伤亡,当地居民被连夜转移安置。在居民们举家转移的时候,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民兵、消防等多方力量,勇敢逆行,进驻大堤。
④今夜,正是鏖战的一夜。
⑤封堵决口,块石是重要物料。专家预估,团洲垸决口合龙需要的石料总量约10万方。为此,这里集结了来自周边地市的运输卡车,大家都在等待前方的放行指令,然后将石料运往合龙处。
⑥卡车司机赵波从长沙赶来。他供职的公司组织了50辆重卡,满载石料前来参与抢险救援。另一位司机熊雄伟则来自200千米外的益阳。接到通知后,他立刻出发,将物资运送到了这里。更多的司机,我无从得知他们的名字,但车牌上的字母和车上的横幅,表明了他们的来处。
⑦“来不及休息了。把石料卸货后,我们还得赶紧回去,再拉一车石料过来。”卡车司机朴素的话语,让我忍不住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⑧继续向前走,我看到决口两侧的两支队伍正在相向进行封堵合龙作业。现场的救援人员有序地忙碌在各自战位。
⑨奋战在第一线的推土机驾驶员,是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推土机操作手、中士焦金博。灯光下,他的面容有些疲惫,但双眼紧盯机械臂,正全神贯注地操纵摇杆,推石、运石、卸石,再后退……
⑩他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封堵决口的任务。白天,指挥员下达封堵合龙命令后,焦金博作为“党员突击队”一员,操作推土机将第一车石料倒进决口。当时决口的水很深,水流很急,石头倒进水中,浪花飞溅,拍打在驾驶室的玻璃上。
凌晨1点,正是人最想睡、难熬的时候。更何况,这里环境嘈杂、尘土飞扬,闷热的天气压得人喘不过气。但现场的指挥员、安全员、操作员斗志不减,携手奋战。决口处的石料在一层一层叠加,决口在一点一点缩小。我的内心一阵感动,这些身影好像黑夜里的火苗,点燃了希望的光。
凌晨3点,我们从决口处返回。
一路上,我注意到岸边多了几艘冲锋舟,路旁多了一排行军床和几个休息的民兵。不远处的旗帜上,“华容县民兵应急连”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这支民兵队伍,是搜救转移被困群众的力量之一。大堤决口后,华容县民兵应急连的民兵第一时间携冲锋舟出动,在淹没区逐家逐户排查,确保不落下一名受困群众。当晚,他们先后进行了数轮搜救,并将一名90岁高龄的老人成功救出,转移安置。
在回程的车上,我还得知,当晚,在距离决口几千米处的钱团间堤上,官兵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入夜时分,岳阳市君山区人武部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天亮之前,在14千米的堤坝上,每隔1千米搭设一顶帐篷,为后续救援人员上堤提供保障条件。
钱团间堤上道路崎岖,最窄处只有两米多宽,而植被足有一人多高,搭设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战士们没有选择,更不能后退,唯一要做的就是迎难而上,依令而行。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深信,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有信心、有能力完成这些任务。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的子弟兵!
这一路,我看到无数奋战在大堤上的身影,也听到关于他们的故事。我被官兵、民兵以及前来参与抢险救援的各方力量深深感动着。我忽然想起之前在路边看到一块标语牌,上面“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敢于胜利”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几天后,前方传来消息,大堤决口已经合龙成功。
(选自《解放军报》2024年7月19日,有改动)
7.根据提示,填写下表。(4分)
人物 事件
卡车司机赵波、熊雄伟 满载救援物资参与抢险救援
武警战士焦金博 ① .
华容县民兵应急连 ② ,成功救出一名90岁高龄的老人
8.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来不及”的表达效果。(2分)
9.文章塑造了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卡车司机等多方救援力量的群体形象。这些救援力量具有哪些特点?(2分)
10.第7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西湖印象
汤圆
①风飘飘,雨潇潇【注释】。
②今夜我在窗下,铺开一纸素笺,蘸着风声雨声,勾勒还未远退的、我心中西湖的样子。
③绿,当这个字跃出脑海,眼前顿时怒马奔腾般,各色绿汹涌而至,青绿,翠绿,浅绿,黄绿,嫩绿……仿佛大堆大堆的翡翠玉石,被一双拈花纤手就那么轻轻一抛,路边,楼畔,山上,湖滨,满眼都是,令人心神俱净。那么多的绿色啊!毫不吝惜地倾泻着,把天空濯洗得格外清澈。
④空气中流溢着无数种花木的香氛,一座城就在其间缓缓吐纳着舒展着,牵引着一串串不倦的步履直向这绿意深深处……
⑤西湖的绿,以虎跑路一带最具特色——当然这或许是我的一隅之见。自杭州动物园向东再向北,一路绵延至西湖东南岸边,道路两旁皆遍布令人仰视的高大树木,浓荫匝地,即使正午最强烈的日光,至此也仅漏下些许明亮的跳跃的光斑。那些树的本身固然高挺,动辄十几米甚或更高,再寄身耸起的山体之上,便尤显得嵯峨峻拔了。
⑥高树之下,多种植低矮茂密的七里香,七里香有质厚、泛油光的叶子,米白色的花并不如何令人惊艳。初见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不知道少年时极崇拜的一位作家笔下反复描画咏唱的七里香,竟然就是眼前这些模样普通、丝毫没有被娇养的、随意置诸路边的枝枝簇簇,于是乎我差点儿无视地走过。
⑦将我脚步拽住的,是一缕极清幽的香气。七里香的花和叶子都散发出让人沉迷其间、不舍离去的味道,于是整条路在这弥漫的香气和铺排的绿意中,愈显得雅韵悠长,丰神隽秀。赠人政瑰,手有余香,具有七里香一样品格的人,更令人敬仰……缓步其畔,风尘和局促感渐渐消散,许多原先规划好的目标也变得不那么迫不及待。耳听着风声鸟鸣,满目青翠欲流,竟然想就这样天长地久地信步行去——没有目的,不问归期...
⑧西湖的绿,不仅停留在枝上和草间,更晕染到天空和水面。
⑨这里的水与天永远泛着玉质的光泽,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堤之畔,峨冠长髯的苏子,他悯然深邃的眸光一直凝注在这片他心为之系、神为之醉的灵秀天地。
⑩初到西湖,我提前在网上订了游湖极方便的一家民宿。我拖着行李箱,穿行在曲曲折折的窄巷,一级级石阶直伸向浓荫深处的黛瓦白墙。这里每户人家的庭院里都栽培着满满的绿植,尽管才是四月下旬,却已然花团锦簇,再伴有清脆悠扬的鸟鸣婉转应和着,愈发衬得环境清幽静逸。
相较于家乡风景的轩敞辽阔,江南更多的是婉约娇柔。记得刚下飞机,转乘地铁去宿处,出了地铁站,前面的路有些暗,经过一带小桥,弯来绕去的,很美;夜色中,周围花草繁盛,星星点点的灯光照着弯弯的桥和桥下弯弯的流水,很美···
突然下雨,细密,绵柔,“沾衣欲湿杏花雨”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伞就拎在手上,却无意撑开。雨中沁着花草香,丝丝雨雾包裹着缠绕着,仿佛有质无形般,清凉而又温润,亲昵而又疏离,轻易地就把人带入若酸若涩若微甘的恍惚之境——千回百折的路,力有未逮的事,爱而不得的人,反复破碎又反复粘补的梦……
居处有大大的露台,是夜,窝在一把藤椅里,细细聆听江南的风雨声,絮絮聒聒着我并未想真正听懂的心事。附近人家有琴声传来,不是钢琴,也不是电子琴之类,而是一种弦乐器,极柔媚雅致的声音,时断时续,泠泠地,脉脉地,衬得雨夜越发清冷出尘。
经过一夜风雨,西湖的远山近水更添了几许柔媚的朦胧感,阳光穿过薄薄的云层落在人身上,温煦而不灼人,仿佛风姿儒雅的谦谦君子,白衣折扇,眉目含笑,遥相致意……
(选自《青年文学家》,有删改)
【注释】出自关汉卿散曲《大德歌·秋》。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③段总写西湖的绿,第④⑤⑥段则从不同方面对西湖的绿加以描写。
B.第⑩段引用诗句,既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又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耐读。
C.作者在第⑩段描写居住的民宿的环境,其实是为写西湖之美做铺垫。
D.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因为这样更能突出西湖风景之美。
1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13.作者对西湖景色的印象如何?请从三个层面分别用三句话加以概括。(3分)
14.文章第⑩段突出了西湖的雨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4分)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并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陈大夫聘①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②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 ”曰:“是也。”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③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节选自陆游《列子》,有删改)
【注释】①聘:聘问。诸侯与天子之间、诸侯之间派使者互相访问。②叔孙氏:春秋时鲁国大夫。③老聃:老子。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及其家穿井( ) (2)有闻而传之者( )
(3)鲁侯闻之大惊( ) (4)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亢仓子应聘而至”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博学而笃志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2)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
18.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甲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甲、乙两文都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5分)
从军行(其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①,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②,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①碎铁衣: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②呼延将:代指敌军的一员猛将。
19.(1)诗中的“碎”“独”二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2分)
(2)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场败仗,但没有表现出垂头丧气。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五)名著阅读。(6分)
比较法是理解名著人物的方法之一。对于下面两个问题,各写一段话,说说你的理解。100字左右。
20.范爱农与孔乙己同为鲁迅笔下的人物,二人有何不同?(3分)
21.真假悟空中,假悟空既然为“假”,为何会与“真”悟空一样神通广大?(3分)
三、作文(50分)
22.片段作文。(10分)
张兰因身体不适无法参加10月14日举行的“自强不息”演讲比赛,请你代张兰给李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23.按要求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40分)
(1)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悉,“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
请以“我的‘和’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请以“ 的杰作”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600字;②品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不要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参考答案
1.(1)精湛 灿烂 (2)D (3)C 2.A
3.示例:“感党恩·自强不息奋进新征程”新疆残疾人书画暨摄影手工艺作品展举行。
4.①(劈波斩浪)勇敢无畏、奋发向前②(展翅翱翔)志存高远、拼搏进取
5.示例:①自强不息人物故事汇;②自强不息名言诗词集;③自强不息时代歌曲展;④自强不息奥运健儿榜。
6.(1)日月之行(2)星汉灿烂(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思君不见下渝州
7.示例:①开推土机持续奋战堵决口 ②携冲锋舟在淹没区逐家逐户排查受困群众
8.示例:加点词语“来不及”强调了决口封堵任务的繁重性与急迫性,从侧面反映出救援现场的紧张氛围,表现了卡车司机顾不上个人休息、坚决完成任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9.示例:这些救援力量具有英勇顽强、不辞劳苦、日夜奋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特点。
10.议论、抒情。抒发了“我”对人民子弟兵的信任与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歌颂各方救援力量、赞扬顽强拼搏抗洪精神的主题。
11.D
12.示例:引用散曲词句(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开篇,显得生动典雅;首段中的“风”和“雨”营造了柔美的氛围;引入下文,为下文写雨中的西湖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13.示例:①晴天时西湖绿的色彩美;②湖畔七里香的香气美;③雨天时西湖的意境美。(意思对即可)
14.第一问:细密、绵柔。第二问: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春雨的特点。实写,主要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写;虚写,主要运用联想的手法来写。
15.(1)待,等到(2)传播(3)惊讶(4)派遣
16.B
17.(1)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田。(2)那都是谣传了。我的本事是不用耳朵可以听,不用眼睛可以看,而不是改变耳朵和眼睛的功能。
地之感。李白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塑造了一个虽败犹荣的将军形象,丝毫没有给人以垂头丧气之感。
18.(1)宋君是一个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2)示例:不要轻信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探求事实的真相。
19.(1)示例:一个“碎”字,形象地描绘出将士历经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后,身上的盔甲已支离破碎的状态。“独”字强调了将领的孤独与英勇。“碎”“独”二字刻画了一个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将军形象。(2)示例:第一句“碎铁衣”明写破碎的铁衣,实写铮铮铁汉,想象奇特;第四句中的“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以一人之势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李白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塑造了一个虽败犹荣的将军形象,丝毫没有给人以垂头丧气之感。
20.示例:虽然范爱农的结局同孔乙己一样悲惨,但他们两人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孔乙己是长期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最终走向了毁灭;范爱农是新文化的知识分子,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曾经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冷静思考能力。因此,二人有着本质的区别。(意思对即可)
21.示例:“假”与“真”,只是相对而言,而非绝对。孙悟空与唐僧的矛盾一直存在,当争吵与分裂一次次增多,又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的时候,心就会产生变化,心魔会慢慢滋生,当心魔不可控的时候,人就会爆发,于是“假”悟空就出现了。可见,“假”悟空与“真”悟空其实是一个人,同根同源,只是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罢了,因此假悟空才会和“真”悟空一样神通广大。(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22. 请假条
李老师:
本人因身体不适,无法参加10月14日举行的“自强不息”演讲比赛,特提出请假。请批准。
张兰
10月12日
23.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