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独立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独立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20: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独立作业
满分:60 分 时间:5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确凿(záo) 菜畦(qí) 收敛(liǎn) 人迹罕至(hǎn)
B. 秕谷(bǐ) 蝉蜕(tuō) 盔甲(kuī) 风流倜傥(tì)
C. 锡箔(bó) 桑葚(shèn) 攒成(cuán) 混为一谈(hún)
D. 鉴赏(jiàn) 觅食(mì) 宿儒(sù) 三省吾身(shě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概 宽敞 莅临 截然不同
B. 奥秘 云宵 轻捷 恍然大悟
C. 啄食 和蔼 渊博 油然而生
D. 渊搏 淋漓 绅士 花团锦簇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B. 李老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大家都很尊敬他。
C. 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
D. 他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B.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D.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二、课外阅读(共 4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 - 10 题。(25 分)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婆婆丁,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得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妈告诉我,母亲发了高烧,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的手。母亲微微睁开眼,看见我在身边,就喃喃地说,你回来了。我把母亲的手贴在我的脸上,算是对她的回答。母亲的手很粗糙,上面长着老茧,这是她一生勤劳的见证。母亲用她那粗糙的手,为我抚去眼前的迷雾,给我力量,给我温暖。
⑦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母亲为我付出了许多,而我却很少为母亲做些什么。我想,我是一个不孝的儿子。我望着母亲,心中一阵酸楚,泪水夺眶而出,我在心中说,母亲,我会好好照顾您的。
⑧太阳升起来了,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照在母亲的脸上,母亲的脸上泛起了红晕,像一朵盛开的花。我轻轻地给母亲盖上被子,生怕惊扰了她的梦。我知道,这是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1.文章以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为题目有什么好处?(5 分)
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5 分)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4.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为什么要写母亲过去的事情?(4 分)
5.文章结尾 “我知道,这是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中的 “这” 指代什么?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 - 15 题。(20 分)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 “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③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 “二流子” 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 “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奇怪的是,他吃过饭,便又下地了。我跟在父亲身后,望着他佝偻的背影,心里有些怜悯。这么大年纪了,还在拼命地劳作,为的是什么呢?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我开始有些后悔自己的决定了。
⑥父亲又进水田拔草了。我站在田埂上,望着他一次次地弯腰,听着他那粗重的喘息声,我的心突然软了。我觉得自己是个不孝的儿子,父亲这么辛苦,而我却在这里打退堂鼓。我决定回到学校去。
⑦回到学校,我发愤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⑧当我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寄回家时,父亲给我回了一封信,信中说:“儿子,你能有今天,我很高兴。其实,我一直相信你能行的。那天在田里,我看到你跟在我身后,我知道你已经回心转意了,所以我什么也没说。我知道你是个有自尊心的孩子,我不想伤害你的自尊心。”
⑨那一刻,我泪流满面。父亲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那眼神里,有失望,有希望,有鼓励,有信任…… 它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1.文章开篇写朱自清的《背影》有什么作用?(4 分)
2.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 分)
3.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4 分)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父亲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 这句话的理解。(4 分)
5.文章主要写父亲的眼神,却用大量篇幅写 “我” 的心理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A
解析:B 项 “蝉蜕” 的 “蜕” 应读 “tuì”;C 项 “混为一谈” 的 “混” 应读 “hùn”;D 项 “三省吾身” 的 “省” 应读 “xǐng”。
C
解析:A 项 “感概” 应为 “感慨”;B 项 “云宵” 应为 “云霄”;D 项 “渊搏” 应为 “渊博”。
D
解析:D 项 “不可救药” 程度过重,用在此处不合适,可改为 “屡教不改”。
A
解析: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D
解析:A 项 “通过”“使” 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 “通过” 或 “使”;B 项 “避免”“不再” 表意重复,可删去 “不再”;C 项 “水平” 与 “改进” 搭配不当,可将 “改进” 改为 “提高”。
二、课外阅读
(一)《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5 分)
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 “我” 的关爱和温暖,给人以温馨的感受,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即母亲的爱如阳光般温暖着 “我”。
(5 分)
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 “沐着”“顶着”“搭乘”“颠簸” 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了给 “我” 送蒸婆婆丁所经历的艰难过程,表现了母亲对 “我” 深深的爱,也体现了 “我” 对母亲的心疼和感激之情。
(6 分)
①勤劳能干: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而且手很巧,有一手好针线,在艰苦的岁月中操持家务。
②坚韧独立: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生活,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还能自理生活。
③关爱子女:母亲年老后,仍然牵挂着 “我”,为 “我” 采野菜、做菜,不辞辛劳地给 “我” 送来。
(4 分)
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写母亲过去的事情,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另一方面,通过回忆母亲的青春和过去的艰苦生活,与现在母亲的衰老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为家庭付出的一生,也表达了 “我” 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5 分)
“这” 指代太阳升起来后照在母亲脸上的阳光。这句话的理解:阳光照在母亲脸上,泛起红晕,让 “我” 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和生命力,母亲就像这阳光一样,在 “我” 成长的岁月里,一直给予 “我” 关爱和力量,“我” 也希望母亲能像这阳光一样温暖、幸福,表达了 “我” 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二)《父亲的眼神》
(4 分)
开篇写朱自清的《背影》,是为了引出下文父亲的眼神对 “我” 的影响,同时通过类比,强调父亲的眼神给 “我” 留下的深刻印象,如同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一样,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 分)
①勤劳朴实:父亲一辈子在田里劳作,即使年老也不辍劳作。
②沉默少言:面对 “我” 不想上学的决定,父亲没有言语上的责骂,只是用沉默和行动来表达他的态度。
③善于理解和尊重孩子:父亲知道 “我” 有自尊心,所以在 “我” 回心转意后,他什么也没说,用眼神给予 “我” 鼓励和信任,让 “我” 能够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4 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汗水比作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我” 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辛和难受,也从侧面烘托出父亲劳作的辛苦,以及 “我” 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为下文 “我” 的思想转变做铺垫。
(4 分)
父亲的眼神里包含着对 “我” 的失望、希望、鼓励和信任等复杂情感,在 “我” 想要退学的关键时刻,父亲的眼神让 “我” 感受到了他的无声的爱和期望,促使 “我” 回心转意,发愤学习,改变了 “我” 的人生轨迹,所以让 “我” 终生难忘,也表达了 “我” 对父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4 分)
文章用大量篇幅写 “我” 的心理变化,一方面能够真实地展现 “我” 从想要退学的迷茫、后悔到回心转意、发愤学习的转变过程,使文章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另一方面,通过 “我” 的心理变化,更好地衬托出父亲眼神的力量,突出了父亲对 “我” 的深刻影响,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父亲的爱和鼓励能够改变孩子的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