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初步进行印纹练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2.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这课程是热情,基础,易懂,好玩。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用手、树叶等印纹创造肌理效果,并有意识地进行画面组织。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美丽的印纹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回忆冬天玻璃窗上布满水汽时用手在上面印手印的快乐情景。教师用大拇指蘸颜料在白纸上印出一个指印,再用水彩笔添画几笔,使其成为一个正在打球的小孩,导入课题:美丽的印纹(板书具有纹理的字)。......二、发展阶段:1、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纸,让全班学生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上台用手按印。让学生体验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的表述自己手上纹理的特征及手蘸色彩、按印的感受。2、找找身边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印出漂亮的印纹?试着在自己的纸上印一下。通过尝试敲印找到出现纹理效果的原因——物体上凹凸不平的表面造成了神奇的效果。三、创作阶段:分小组合作,用手、树叶、瓶盖等进行印纹练习,注意色彩的协调及疏密的安排,还可以用水彩笔将印纹略作添加,或加上彩纸剪贴的物体,成为一幅幅有趣的画。教师指导评价要点:1、是否发现物体上的纹理与敲出的印纹之间的关系。2、能否简单的运用敲印的方法组织画面。3、能否团结合作、注意卫生。四、展示每组作业,引导观摩,让学生谈谈观摩感受并表达出来。五、收拾与整理: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与整洁。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习自制简易的印章,并进行拓印,感受造型的乐趣。
学时重点
指导学生自制印章的技巧及拓印的方法,让他们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感受。
学时难点
指导学生自制印章的技巧及拓印的方法,让他们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1、看看自己本子封面上老师给盖的小红花,思考:这种印纹和上节课我们印的印纹有什么不同?这是怎样产生的?2、学生传阅小红花的印章,仔细观察、探究,找出其产生纹理的原因。二、发展阶段:1、教师带领学生用厚纸片制作简易的印章。先制作一个只有一层的印章,如月亮、红旗。制作方法是在硬纸上剪出外形,再粘到瓶盖上。将自己制作的印章蘸上印泥盖到黑板上的大纸上。组成一幅漂亮的画。2、教师在大纸上盖一个有重叠效果的印纹,启发学生想一想这样的印章怎样制作。可以几个人商量一下,先试验着做一个。3、通过讨论、总结找出最简单的做法——利用纸片的重叠制作:先剪出物体的大轮廓,再剪出图形中所需要的小部件,随后粘贴,要注意纸片厚薄的变化,最后注意图案在图章中构图要饱满,从而产生丰富的图案形象。三、创作阶段:小组合作,制作一枚利用纸片的重叠制作的图章,然后各组将自己的图章盖出的印纹剪下来,在黑板上的纸上拼贴出一幅大画。再用画或剪贴的方法进行美化装饰。教师指导评价要点:图案在图章中的构图是否饱满;印纹是否清晰;是否做到团结合作;卫生保持的情况。四、举一反三:出示用磨印的方法制作的彩纸,简介磨印的方法,鼓励学生回家找找生活中凹凸不平的物品,通过磨印的方法制作有美丽印纹的纸,用到以后的艺术创作中。五、整理、打扫卫生。六、小结。教学反思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美术教材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注重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积极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科学家小的时侯就是在玩中开启探求知识的大门。以活动的形式进行美术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更能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发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大胆地进行创造。在上《美丽的印纹》一课时,我在地上铺了一张大纸让学生用手、脚粘上颜料去按印,学生觉得有趣极了,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我又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按印好不好看?像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就使学生体会到了自己的按印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它们也是一件作品。接着,我再引导学生:除了用手、脚外,还可以用什么去拓印?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观察、比较,他们发现不同的东西印纹不一样,蘸上不同的颜料效果也不一样,组成的图画当然就不一样了!于是,有的学生尝试交换工具,有的学生干脆合作拓印,完成一幅画。整节课,孩子们沉浸在拓印的游戏中,并从“玩”中获得了观察、比较、分析、合作等学习方法,体会到了拓印的乐趣,了解到了“创作”其实也是一件“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