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立 课件(共22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立 课件(共22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1 09:2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8课
教皇
国王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职人员
大封建主
封建主
小封建主
骑士阶层
农民、平民、市民、资产阶级(被统治阶级)
在中世纪,天主教会控制和垄断了整个社会。上至国王下至平民,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是基督教徒,都受到教皇的控制。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集中代表,同时在经济上,教会在各国实行压迫政策,征收什一税、免罪税等各种税。
材料一:
中世纪:天主教会与人性湮没
在中世纪,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神学家所提倡的是禁欲主义,认为自甘奉行赤贫的生活才是获得上帝之爱的基本条件,追求财富必然陷入贪婪的罪恶。……但商品经济不声不响的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上帝——金钱。这个新上帝将以其自身的力量迅速改变旧的道德秩序。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中世纪:天主教会与人性湮没
神学阴影笼罩下的欧洲,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伊甸园,罚其终身劳苦。人只有抑制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
原罪
禁欲
赎罪
来世
中世纪的欧洲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文艺复兴?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
人文主义?
14-17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核心是人文主义。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诉求
(一)14世纪—17世纪:文艺复兴
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含有明显的反商意识,也连带禁止商业文化带来的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的倾向。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3)思想: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背 景
(1)经济: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
(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兴起;罗马教皇的统治。
材料1: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 ——彼特拉克
根据材料1-4,并结合教材,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一)14世纪—17世纪:文艺复兴
材料2:一天晚上,修道院中捉到一个与男子约会的修女,交院长处理。院长在匆忙之中,拿起男教士的短裤当作自己的头巾戴在头上,来到大厅,当着全员修女声色俱厉的审问该修女,要对她进行严惩。不料这个修女不但不怕,只用一句话就打掉了她的威风,使其当众出丑:“请你先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 ——薄伽丘《十日谈》
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抨击教会的虚伪腐败
材料3.
一个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虔诚信教的父亲答:“她们是祸水,叫绿鹅”。儿子却说:“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材料4.让我们趁这大好时光好好享受一番吧
——薄伽丘《十日谈》
反对禁欲主义
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宗教神学 人文主义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蒙昧和迷信
人文主义的内涵
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重视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崇尚理性,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兴起:14世纪“文学三杰”
全盛:15世纪“美术三杰”
扩展:15世纪后期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4.代表及主张
(一)14世纪—17世纪:文艺复兴
(4)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推动了新航路开辟、近代自然科学与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莎士比亚
5.意义:...
材料5: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圣母》
呆板僵硬
中世纪《圣母子》
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一)14世纪—17世纪: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地图
一国
文艺领域
多国
宗教领域
人文主义思想跨越过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影响到德意志。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接升天堂。
(二)16世纪:宗教改革
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新教。
3.意义(1)(2)(3)(4)
因信称义
人人平等
教随国定
1.背景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兴起:
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内容:
①改革教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②改革教会: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3)结果:
上帝
神职人员
信徒
上帝
信徒
天主教的“因行称义”
路德教的“因信称义”
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实质: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实现得救的不同路径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否定神学世界观
否定教皇绝对权威
找到神权下的自我
找到现世中的自我
人文主义
天主教会
——思想运动
上流社会
知识阶层
基层社会
大众群体
——社会运动
新教
伊斯兰教(622)
穆罕默德
基督教(1世纪)
耶稣
佛教(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东正教
天主教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世界三大宗教
小知识:基督教4世纪成为罗马国教;基督教1054年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与罗马为首的西部教会。东部教会自称东正教;西部教会自称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中诞生新教。 注释: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其中天主教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
3.意义
(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2)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三)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兴起
1.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2.成就 
(1)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光学、热学、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
经济、政治: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根据欧洲大事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
(四)17—18世纪:启蒙运动
领域 人物 国籍 主张
政治 主张
经济 主张
哲学 主张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法国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主张主权在民
亚当·
斯密
英国
“现代经济学之父”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
主张自由竞争
康德
德国
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四)17—18世纪:启蒙运动
(四)17—18世纪:启蒙运动
3.历程: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4.核心:
“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5.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他们逝世6年后,康德回答了什么是“启蒙运动”
9年后,美国颁布联邦宪法。
11年后,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00多年后,严复、梁启超等人开始研读他们的著作。
阶段 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古希腊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不同阶段的运动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否定了教皇的权威,鼓励人们追求信仰自由。
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性,鼓励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强调人的价值。
以人类的共同属性为前提,崇尚理性,期望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建构政治制度。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凸显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