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1 14:0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记登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山
岱宗,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和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 岳”,因其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 称为“五岳独长” “五岳独尊”。它位于山 东省中部,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 拔1524米。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作为神的化 身,常常登山封神,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 处建庙塑神
从而使泰山文物荟萃,和中国几干年的历史 文化熔为一体,人们常常把泰山当作崇高伟 大的象征,因而泰山成为游览的胜地,历代 文人留下了许多记游作品。
姚鼐(1732—1815),字姬传, 一字梦縠,清代桐城(今 属安徽)人,因节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 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榭并称为“桐 城三祖”
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 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 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 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 《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
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义理,考据, 辞章”不可偏废。
作者简介
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 ,经刘大魁、姚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 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 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 ,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题解
记, 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 点明浏览的地点,
“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述游泰山的经过 和所见所感。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
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 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 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 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与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 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 《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 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杨古代民 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 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 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 、叙事,描述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碧霞元君
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 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中国古 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碧霞” 意指东方的 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 ,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传说其为东岳大帝 之女,司职为使妇女多子,井保护儿童。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汶(wèn ) 水 磴(dèng ) 绛 ( jiàng ) 色 若偻 ( Iǚ )
石罅 (xià ) 南麓( Iù ) 徂 ( cú )徕(Iái ) 晦 (huì ) 日
樗 (chū ) 蒲
干支纪年法,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 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 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换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朗读课文,想一想
1.思考全文写作思路。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壮丽的图面 3.你认为画面中最精彩的是哪一幅
补写自然景观
返记人文景观
描绘日出美景
记述登山过程

思 交待泰山位置
日观峰
2
南天门
十八盘
想一想
1.第三段详写登山过程,说出登山路线
2.本段哪些句子写山顶所见景物,表现 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
3.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精妙。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 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山路线;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作者登山路线及山顶景物
山巅 景象
上至下
时 间 : 戊申晦,五鼓(月底这天的五更)
地 点 : 日观亭
顺 序 :待日出——日正出——日出后
第三段重点写 ( 观日出 的过程及日出的景象。
第三段
稍 :渐渐
一线昇色:呈现出不同颜色
自上:太阳开起
承:承接
或:有的人、有的山峰
·观泰山日出(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变化)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 若樗浦数十列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回观目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色 彩 点 染 — — — 绚 丽 壮 美
日出后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
若 偻 。
答:这句写的是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所见的 景象。“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 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 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 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第四段
僻 :偏 僻 不当道:不在路旁 及 :来得及 1.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2.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建筑群,
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岱祠

碧霞元君祠
道中石刻
开 阳
開詳蕩
付不 太憾
加 夷
色 幕
履 仰

行 用 世
犹 下
第五段
石罅:石 缝 平顶:指树顶是平的 迹:
指鸟兽的足迹 日观:日观峰
1.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冬季泰山景色的特点:
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少土(石)少圜少杂树
三无: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 数里内无树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至于泰安——由南麓登——循中谷入
越过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山水如画 居雾若带
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
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蒲
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
回视——群山异色拜日观
泰山的位置 泰山的经过
山巅之所见
观日出奇景
人文之景观
自然之风貌
本文主要表现手法
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对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 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写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
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 烘托。作者在严寒中登山,全文无一 “寒”宇,但
“大风扬积雪击面”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
本文主要表现手法
2.动静结合,气象万千
泰山冬季本是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 照蓝天的一片静景,但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 辞手法,变静为动, 一洗寒冬山的孤寂之感: “ 苍 山负雪,明烛南天。”
泰山高耸入云,山间云雾时聚时散,飘浮不定, 实为动景,而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幅静态山水画,使 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 “半山居雾若带
然。”
本文主要表现手法
2.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仅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 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用“山多石,少土: …雪与人膝齐”寥寥数语便将泰山多石多松,冰雪 覆盖的景色描绘出来了。写登山情景,用“道中迷 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语言简洁,而且生动形 象。
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1。阳与阴
山南水北为阳:泰山之阳
山北水南为阴:其阴
2。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拓展阅读
秋末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蒙如激。村鸡鸣,曙光 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转瞬,忽露半体 若月弦,其鱼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项, 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罂、樽,次如 葫芦,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墨、瓶 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 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 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 可竞天,殆海水也。
——摘自清代孔贞瑄《泰山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