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期末复习考点大串讲 课件(单元时空串讲+考点串讲+图片串讲+专题串讲+解题串讲)(1-20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历史)期末复习考点大串讲 课件(单元时空串讲+考点串讲+图片串讲+专题串讲+解题串讲)(1-20课)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1 09: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期末考点大串讲(1-20课)
时空串讲
专题串讲
知识串讲
使用说明:本课件综合七上1-20课核心考点和图片,供教师课堂串讲使用,解题指供教师考前使用。
核心串讲
2024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
解题串讲
炎黄部落联盟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蓝田人距今160万年(新增)
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
河姆渡居民距今700年
大汶口文化距今5900-4400年
早期人类
原始农耕
文明起源
陶寺古城距今4300-4000年
北京人距今70-20年
郧县人距今100万年(新增)
半坡居民距今6000年
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
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力发展
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时空串讲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西周
春秋
战国
关键词
朝代更替三要素
分封制
铁农具和牛耕
青铜器、甲骨文
早期国家
社会变革
都江堰
东周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变法改革
儒道创立,百家争鸣
约BC2070
BC1600年
BC1046
BC770
BC476
BC221
时空串讲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西汉

东汉
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9
25年
盛世
文景之治
制度
文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史记》
蔡伦改进造纸术
蒙恬北击匈奴
修长城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
推恩令
光武中兴
民族关系
汉武盛世
班超经营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时空串讲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266年
317年
420-589
494年
魏蜀吴
十六国
(前秦)
东魏
西魏
东晋
西晋
北魏
北齐
北周




经济
战争
人口迁移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少数民族内迁
北人南迁
淝水之战
民族关系
孝文帝改革
江南地区开发
时空串讲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项目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时间
地点
生产生活
意义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制造和使用工具,知道使用火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群居;用火并保存火种
距今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打制石器,制作骨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渔猎,缝制衣服,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郧阳县
距今约160万年
陕西省蓝田县
距今约100万年
知识串讲
知识点1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农耕文明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时间
地点
房屋
农作物
生产工具 原始手工业
知识串讲
知识点2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距今约6000年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种植粟、黍
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纺织制衣。
距今约7000年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
天然漆,陶器(猪纹陶钵)、玉器、乐器,雕刻。
原始农业兴起
南北两大农业体系
磨制石器
典型代表
产生时间
主要内容 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 的 农作物。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均发现于我国
历史意义 是我们的祖先 。
距今约1万年
水稻、粟和黍
人工栽培
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1.时间:
2.城市出现原因:
3.早期城市的作用: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项目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时间
地点
考古发现
生产生活
认识 距今约4300-4000年
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
都城遗址、高等级建筑、随葬品(陶鼓、石磐、玉钺、龙盘)、青铜器、陶壶、观象台
王权发达、阶级分化严重、观测天象、确定节气,出现文字。
距今约5300-4300年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
古城遗址、水利系统、高等级建筑、稻谷、随葬品(玉琮、玉璧、玉钺)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调动和组织能力较强;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长江下游地区与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1.早期城市的形成
大约5000年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知识串讲
知识点3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知识串讲
知识点4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夏、商、西周更替频繁,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朝代 夏 商 西周 东周
建立时间
都城
开国之君
亡国之君
重要事件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阳城
亳:殷
镐京
洛邑


周武王
周平王


周幽王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盘庚迁殷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分封制
国人暴动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共同原因:统治者实行暴政而亡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知识串讲
知识点4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分封制
目的
依据
对象
内容 诸侯权力
诸侯义务
作用
稳定政治形势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宗亲和功臣
管理土地人民,建诸侯国,有独立性
进贡周王,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确立了周朝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考点点睛:要注重周王分封的主要诸侯国和分封制的内涵。
知识串讲
知识点5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春秋时期 时间
特征
诸侯争霸 主要霸主
主要史实 涉及的成语
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BC770—BC476年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开始瓦解。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漆器业以及煮盐业都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邲(bì)之战(问鼎中原)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知识串讲
知识点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 时间
特征
战国七雄
战争特点 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 魏齐之间:桂陵之战(_____________—孙膑)、马陵之战(__________)
秦赵之间:长平之战(______________—赵括)
BC475—BC221年
①战争频繁(兼并战争);②制度变革(商鞅变法);③思想学术繁荣(百家争鸣);④科技进步。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争霸
兼并
围魏救赵
减灶之计
纸上谈兵
知识串讲
知识点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主要内容
内容 影响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守旧势力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有利于社会稳定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增强军队战斗力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调动农民积极性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井田制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影响
知识串讲
知识点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经济的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水利
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漆器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1)时间与地点:
(2)修建者:
(3)三个主体工程: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公元前256年 成都
李冰父子
(4)意义:
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②是世界水利史的奇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知识串讲
知识点7 百家争鸣
图片 人物 地位 著作 主张 老子 孔子 思想家
教育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道德经》)
①核心思想:“道”(顺应自然)
②辩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柔克刚
③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儒家学派创始人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他的言论被弟子编成了《论语》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政治思想: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知识串讲
知识点7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既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既激烈辩论,又取长补短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战国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孟子》
荀子
战国
实行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庄子
战国
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
韩非
战国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孙武
军事理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春秋
《孙子兵法》
共同点:解决社会问题,治理乱世,恢复稳定的社会秩序



青铜器 兴盛:商周时期
特点:规模大;品种多;用途广;工艺精美;等等
用途及功能: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代表作品: 司母戊鼎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利簋、何尊、三星堆面具等
价值:①实用价值:用途广泛,②艺术价值:制作工艺高超;造型庄重华丽,纹饰精美③史料价值:揭示了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潮流,铭文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④精神价值:“青铜时代”以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诠释了中华文明灿烂的篇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深厚的精神内涵
甲骨文 含义: 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价值:①记载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②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③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 开始;
④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 ,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司母戊鼎
商周
最早
商朝
基本结构
夏商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的出现。
认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知识串讲
知识点8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串讲
知识点8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领域 成就
天文 1.商朝甲骨文有 的记载
2.《诗经》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了日食,传世文献中,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 的日食记录;
3.《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 。
历法 1. 可能有了历法
2.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 。
中医 1.先秦时期,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传说中 ,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2.战国时期的名医 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 ,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 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诗经》 《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楚辞”。《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日食、月食
确切日期
哈雷彗星
夏朝
二十四节气
神农尝百草
扁鹊
切脉诊法
黄帝内经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知识串讲
知识点9 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灭六国 原因
时间
顺序
秦朝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意义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②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③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④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
咸阳
秦始皇嬴政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方面 统一措施 影响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军事 疆域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筑道路。
开灵渠,统一岭南;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经济交流,便利了交通往来,巩固了国家统一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推行郡县制。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串讲
知识点9 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
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根本 原因 直接原因 时间 人物
口号 政权 地位 刘邦项羽起义 项羽 刘邦 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公元前209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张楚”政权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陈胜、吴广
秦的暴政
(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知识串讲
知识点10 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
知识梳理
知识点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休养生息政策 背景 人物 内容 结果 文景之治 人物 内容 表现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汉文帝、汉景帝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秦末长期战乱;吸取秦朝暴政苏速亡的教训。
汉高祖
兵皆罢归家;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鼓励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经济恢复,社会局势稳定。
知识串讲
知识点12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措 施 政治
思想
经济
军事
影响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②设置刺史制度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①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串讲
知识点13 东汉的兴衰
建立 兴盛 光武中兴 措施 经济发展 衰亡 中期 原因
影响
后期 人物
影响
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建立东汉,史称光武帝
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
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张角
黄巾
起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整顿吏治。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王景治理黄河。
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青瓷技术成熟。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形成割据势力
知识串讲
知识点14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张骞通西域 范围 背景 皇帝 概况 目的
时间
影响
目的
时间
影响
意义 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西汉初年,西域受匈奴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公元前119年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为设立西域都护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汉武帝
知识串讲
知识点14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形成
陆上丝绸之路 路线
物品交流
地位
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对西域的管理 时间
机构 意义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中原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中原: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和歌舞等。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
*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公元前60年
西域都护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知识串讲
知识点1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作者 内容 体裁 美誉 造纸术 概况 发明 改进 特点 影响 医 学 张仲景 华佗
时期 成就 《史记》
司马迁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便利了典籍的保存和流传;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者;“医圣”
“麻沸散”;“五禽戏”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知识串讲
知识点1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农学 宗教 佛教 道教
产生
传播
影响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传播开来。
本土宗教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九章算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氾胜之书》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为下层民众所信奉
知识串讲
知识点16 三国鼎立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 公元200年
袁绍-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公元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胜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 年 曹丕 洛阳
221 年 刘备
成都
229 年 孙权
建业(南京)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翻车)
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发展经济
知识串讲
知识点17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两晋更替 西晋 统治制度分封制 八王之乱 皇帝 影响 灭亡 东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政权特点 与前秦战役
南北朝更替 晋惠帝
①西晋从此衰落
②幸存者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建康(南京)
317年
司马睿
王与马,共天下
淝水之战
十六国
(前秦)
东魏
西魏
东晋
南朝
北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西晋
被内迁匈奴所灭
六朝古都-建康(南京)
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局面,后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人口迁徙 少数民族内迁 时期 民族 影响 北人南迁 时期 原因
区域 影响
区域开发 江南开发 时期 原因 影响 氐、羌、匈奴、羯、鲜卑
促进了民族交融。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东汉、魏、晋时期
东晋南朝时期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西晋末年以来
躲避北方战乱
长江中下游
江南地区开发
虽然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但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北方,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主要原因:北人南迁
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
安定的社会环境
优越的自然条件
政府政策的支持
人民的辛勤努力
先进的生产技术
知识串讲
知识点18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知识串讲
知识点19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人物 目的 措施 迁都
推行汉化
性质 影响 民族交融 方式 表现 意义 439年,北魏(鲜卑族)统一北方;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用汉制,学汉礼。
迁都洛阳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战争、和亲、人口迁徙、改革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区分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直接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知识串讲
知识点20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成就 农学 《齐民要术》 作者 朝代 地位 书法 形成 曹魏 王羲之 时期 代表作 特点 作品誉为 本人美誉
绘画 顾恺之 时期 作品 石窟 南北朝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贾思勰
北朝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艺术
东晋
《兰亭集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东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钟繇、胡昭
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②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③科学家们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的精神,艺术家们的不懈追求。
核心图片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核心图片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核心图片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核心图片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核心图片
第5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核心图片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核心图片
第7课 百家争鸣
核心图片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核心图片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核心图片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核心图片
第11课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核心图片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核心图片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核心图片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核心图片
第16课 三国鼎立
核心图片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少数民内迁
核心图片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核心图片
第19课 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核心图片
第20课 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核心图片
第20课 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核心图片
第20课 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1
BC
2070
BC
770
原始社会
春秋
战国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BC
1600

BC
1046
西周
BC
476

封建社会
社会性质变化
秦朝
西汉
东汉
BC
475
BC
221
BC
207
AD
9
AD25
AD
220
BC
202
三国两晋南北朝
AD
581

楚汉之争
距今约
170万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专题串讲
专题一:社会形态与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部落联盟时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国
蜀国
吴国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北朝


三国时期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专题串讲
专题一:社会形态与朝代更替
2
时间线索
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尧舜禹)
夏朝
BC2070
商朝
BC1600
西周BC1046
春秋BC770
战国BC475
秦朝建立BC221
秦朝灭亡BC207
西汉建立BC202
西汉灭亡AD9
楚汉之争
王莽新朝9-25
东汉建立25
三国鼎立
曹魏220蜀汉221孙权229
西晋建立
226
北方:十六国(前秦)
南方:东晋317
南北朝时期
南方:宋齐梁陈
北方:北魏统一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奴隶制王朝
铁器出现
奴隶制瓦解及向封建社会过渡
封建社会
淝水之战
都城:健康
专题串讲
专题一:社会形态与朝代更替
制度 时期 特点 概况
原始社会末期
夏朝
西周
战国 萌芽
秦朝 建立
西汉 巩固
秦朝
禅让制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选举贤德之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舜、禹。
(王位)
世袭制
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分封制
为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中央
集权制
理论上:韩非强调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实践上: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汉武帝采纳“推恩”建议,解决了王国问题;建立刺史制度;实行尊崇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
全国分36郡,郡下设县,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
时期 名称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战国 魏国李悝变法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促进了魏国经济的发展。
楚国吴起变法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使楚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秦国商鞅变法 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 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认识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专题串讲
专题三:变法与改革
时期 表现 原始社会 农业 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人使用骨耜耕种;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以河姆渡人为代表;黄河中游地区的半坡居民种植粟、黍。
手工业 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和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半坡居民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制作出精致的陶器。
专题串讲
专题四:经济发展
时期 表现 夏 商 周 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提高。
战国时期,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手工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春秋时期,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春秋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得到广泛使用。
战国时期,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
专题串讲
专题四:经济发展
时期 表现 秦汉 农业 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耧车的发明加快了播种速度。
东汉光武帝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出现了“光武中兴”。
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 西汉初期,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汉武帝时期,纺织、冶炼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东汉时期,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发明的水排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两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商业 秦朝时,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
西汉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专题串讲
专题四:经济发展
时期 表现 三国 农业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蜀汉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手工业 孙吴造船业发达。
商业 孙吴发展了海外贸易。
魏晋南北朝 农业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实行麦稻兼作;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手工业快速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 商业城市繁荣。
专题串讲
专题四:经济发展
专题串讲
专题五:生产工具演变
类别 时期 成就
天文 夏商周 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南北朝 祖冲之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结果只差50秒。
历法 夏朝 已有历法。
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战国 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南北朝 祖冲之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专题串讲
专题六:科技成就
类别 时期 成就
青铜 夏商周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典型代表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树和青铜人像等,展现了夏商时期的古蜀文明。
水利 战国 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造纸 两汉 纸的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医学 先秦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出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东汉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
数学 东汉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与其子合著数学名著《缀术》。
农学 南北朝 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专题串讲
专题六:科技成就
类别 时期 成就
文字 商朝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是商朝中晚期开始,铸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
秦朝 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学 西周春秋 《诗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战国 屈原等人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离骚》。
史学 西汉 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宗教 两汉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书法 曹魏 书法名家锺繇和胡昭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西晋 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
东晋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北魏 统治者崇尚中原文化,重视书法艺术,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狂雄浑。
绘画 东晋 著名画家顾恺之,人物画线条优美,人物传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刻 南北朝 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专题串讲
专题七:文化艺术成就
时期 概况
原始社会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西周 分封制加速了各族交融的进程,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春秋 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秦朝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修筑长城。
西汉 汉高祖与匈奴和亲,缓和双方关系;汉景帝与匈奴开通边疆贸易。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获全胜。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东汉 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去世后,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三国两晋南北朝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专题串讲
专题八:民族关系
认识 1、国家统一的作用:
①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祥和的社会环境;③能有效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大型公共工程。
2、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①各民族间的交流加强;②人民群众渴望统一的历史愿望;③各政权统治者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作出努力;④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
人物 事迹 精神
商鞅 商鞅变法 勇于改革,不畏强权
蒙恬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保卫边疆
卫青 霍去病 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冲锋陷阵,出击匈奴
张骞 出使西域,凿空丝绸之路 百折不挠,开辟丝路
司马迁 撰写《史记》 严谨实录,坚持不懈
班超 与西域重建联系 安抚西域,重建联系
专题串讲
专题九:英雄普
时期 概况
西汉 陆上丝绸之路 路线: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后世称“丝绸之路”。
交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东汉 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专题十:对外关系
专题串讲
专题十:对外关系
检查要求:
1.拿到试卷后,认真检查试卷有无缺页、漏印、重印等问题,如
有,请举手向监考老师说明。
2.认真填写姓名、学校、准考号和考场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完毕
后,进行仔细核对。
书写要求:
1.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清晰,不写错别字;时间拿不准就不要写。
2.材料题尽量不要随意涂改,写在正确的位置,箭头调换位置不
可取。
3.尽量写中文,如世贸;不要用箭头或图示答题,用文字表述;
4.书名号和双引号该有的必须要有,不该有的不要乱加。
解题指导
考场温馨提示
1.审题:注意找到关键词、核心主语,勾画判定词——是选择正
确还是错误;
2.定位:关注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事件,确定解题方向;
3.排除:被选项中含有太过绝对的词语,一般为错;
4.主语一致性原则:圈定题干材料的主语,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
正确答案的主语常常与圈定主语相同,但被动句除外;
5.二选一时看哪一个语气平和、用词准确、观点符合常态表述,
即选;
6.题目若考察根本原因/实质时,首选生产力,次选经济或政治;
7.“体现了、反映了”,看见什么不选什么(多考本质)。
解题指导
单选题解题方法
8.“说明,指出,表明”,多为看见什么选什么(材料表象);
9.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轻易不选;
10.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11.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因果倒置。(如:经济重心南移是结果,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2.表格类试题,先看表格主题,关注时间,再仔细研读数据变化,并注意题目考查的是整体变化还是阶段变化;
13.百分比、饼状图不能表达实际数据大小,如增长率,基数不同,答案不一样,不能因此得出真实数据的大小。(如: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增幅大于城市居民,要考虑到原有基数)
解题指导
单选题解题方法
1.先看题目导语,确定几则材料大概的主题;
2.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并标注重点词句和材料出处;
3.关注材料中的省略号,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4.看到古文类材料不要慌,多读几遍其义自见;抓住读得懂的词句,扩展上下文的大概意思;
5.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简述……的趋势、变化、发展:答题句式多为:“……越来越……”、“……不断……”、“……逐渐……”等;
6.概括从……到……的变化/发展:答题句式为:“从……到
……”、“由……到……”。注意:这种问法一定要把前后各自的变化阐述出来;
解题指导
材料题解题方法
7.若材料中出现多次变化,比较曲折,答题时就需要按照时间变化分阶段进行概括总结,分别列出各时段的特点即可;
8.设问中考查“原因”,多指【主观+客观】;考查“背景”主答【客观】;考查“目的”多答【主观】。
9.目的主旨类: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10.设问为“启示”,一是要注意历史事件的本质,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时代精神展开;
11.设问为“因素”,多从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等角度切入并组织答案;
12.切记:关注分值,定答题点数;答题序号化;内容要点化。
解题指导
材料题解题方法
1.主题类说明题,注意主题多为词组,说明要抓重点,尽量简洁。
2.观点类论述题,观点是带有评价性的陈述语句;论述一定要围绕观点,主抓力证观点的内容和影响意义;结论要回扣观点,适当升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
3.答题格式一定要正确。
4.如从诸多材料中选取,一定记得写清楚你选取了哪几个材料。
5.论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论述史料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展开。
解题指导
观点题注意事项
未来
可期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