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五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五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1 10:3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廊坊市第十五中学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合题卡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1-1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截至1984年,长沙共发掘战国楚墓近2000座,出土铁器共30种240件,其中铁制工具(含农具)124件,铁兵器68件,其他器物48件。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A.铁农具在全国推广 B.南方农业有所发展
C.长沙成为冶铁中心D.楚国军事实力偏弱
2.春秋时代的战争,强调“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事先要下战书,对方不同意也不能开战。这表明春秋时代()
A.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B.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
C.礼乐制度日益完备D.传统的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
3.“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贤德之人执政B.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C.扩大了周朝统治范围D.确保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4.学者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实质上都是以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B.秦始皇的做法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C.汉武帝的做法有效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儒家思想较之于法家更能顺应时代潮流
5.汉朝以长城为主干,在广阔的边疆设置了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卫体系;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这些做法()
A.推动了边疆文化多样性发展 B.强化了各族的华夏认同
C.实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治理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6.唐代实行羁縻制度,对内降的游牧部落设置都督府和州县,以其部落之人为都督、刺史、县令。由此可见唐代()
A.中央集权相对衰落 B.藩镇问题由此产生
C.游牧民族地位低下D.民族政策因地制宜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之间接触频繁,下列两幅图能够佐证该时期()
北魏墓葬壁画牛耕图魏晋墓画像砖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图
A.双向性的民族交融 B.士阶层的兴起 C.经济重心南移 D.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
8.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试策,即以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通过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隋朝科举制()
A.摒弃了传统的选官模式 B.注重实用性人才的选拔
C.选官不再看重家世门第D.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9.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计丁授田”,以田纳税,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到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一变化()
A.简化了税收名目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扩大了收税对象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0.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
11.如图是唐三彩马球仕女俑,穿着翻领窄袖软靴胡衫女子跨骑在彩鞍黄马上,侧转身、头微前倾,左手勒缰绳,右手握杆击球。该作品()
A.注重表达作者的艺术想象 B.彰显了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C.说明马球的群众基础深厚D.表明包容开放的时代主题
12.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
13.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朝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该地区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棋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唐朝()
A.对外交往的范围 B.丝绸之路的发展 C.政治中心的转移 D.夷夏观念的消亡
14.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15.宋太祖时期,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这些举措()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导致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分散D.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16.明代以前,妇女无名的现象广泛存在;明代,妇女的名号在私家记载中开始广泛出现,后来妇女别号逐渐风行,乃至一部分妇女使用私印。这一变化植根于明代()
A.妇女人身的独立 B.传统礼教的松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户籍政策的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之良法坏于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称,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商鞅和杨炎两人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炎举措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景之治 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遂成为汉朝定制。废除一些严刑酷法,结果“刑罚大省”“断狱数百,几至刑措”,这与秦朝“断狱岁以千万数”形成鲜明对比。
贞观之治 唐太宗常说,人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还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由于他的精心挑选,贞观年间掌权的大臣大有所长。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开始裁减冗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修订《大唐六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据统计,玄宗执政期间,全国共修建56个水利工程,相当于唐朝所修工程总数的20%以上。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盛世”的看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材料三
材料四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简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永嘉南渡”,将先进技术传到南方,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
  答案及简析
  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长沙地区的铁器使用与南方农业发展的关系。材料中长沙楚墓出土的铁器中有大量农具,这表明铁器已被用于江南的农业生产,从而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B 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长沙地区,不能由此推断铁农具在全国推广,A 项错误;仅根据出土的 240 件铁器不能得出长沙是冶铁中心,C 项错误;铁兵器数量少不能直接说明楚国军事实力偏弱,且当时金属武器以青铜器为主,D 项错误。
  2.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材料中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 等规定,说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礼的约束,B 项正确;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并非兼并战争日益剧烈,A 项错误;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开始走向崩溃,C 项错误;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但未彻底被破坏,D 项错误。
  3.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材料中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制度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范围,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控制,C 项正确;西周实行世袭制,无法确保贤德之人执政,A 项错误;中国王朝的产生是在夏朝时期,B 项错误;皇帝制度是秦朝确立的,D 项错误。
  4.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及实质。秦始皇采用刑罚手段,汉武帝采用利禄诱引的手段,目的都是统一思想以加强中央集权,A 项正确;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加快了秦朝的灭亡,但不是直接导致,B 项错误;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是推恩令,不是思想措施,C 项错误;材料未对儒家与法家思想进行对比,D 项错误。
  5.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汉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汉朝在边疆设置防御体系,并对匈奴、西域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这些做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 项正确;材料主要作用于政治方面,对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影响较小,A 项错误;对匈奴的武力进攻不利于强化华夏认同,B 项错误;内地边疆一体化治理不符合史实,C 项错误。
  6.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羁縻制度。唐朝对内降的游牧部落设置都督府和州县,给予其一定自治权,体现了唐代民族政策因地制宜,D 项正确;羁縻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且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A 项错误;羁縻制度与藩镇问题无关,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游牧民族地位问题,C 项错误。
  7.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材料中北魏墓葬壁画中的牛耕图和魏晋墓画像砖中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图,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佐证了双向性的民族交融,A 项正确;壁画中的人物并非士族,B 项错误;壁画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C 项错误;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化在材料中未体现,D 项错误。
  8.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隋朝科举制的特点。材料中隋朝进士科主要通过策问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体现了隋朝科举制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的考试内容,而非选官模式,A 项错误;隋唐时期科举制不完善,仍受家世门第影响,C 项错误;科举制未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项错误。
  9.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魏晋到唐初赋税制度变化的影响。魏晋时期成年男子需服徭役,唐初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一变化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 项正确;简化税收名目和扩大税收对象是两税法的影响,A、C 项错误;输庸代役主要促进了农业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D 项错误。
  10.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的关键制度。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成为门阀士族享有特权的关键制度,B 项正确;科举制在隋朝出现,A 项错误;察举制在汉代实行,C 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在西周时期实行,D 项错误。
  11.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唐三彩马球仕女俑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材料中唐代女性穿着胡服参与马球活动,体现了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包容,表明了包容开放的时代主题,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艺术想象,A 项错误;材料与女性政治地位无关,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马球的群众基础,C 项错误。
  12.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表格中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天可汗” 及 “渤海郡王” 等内容,都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A 项正确;表格内容未涉及制度变革、经济发展和商贸往来,B、C、D 项错误。
  13.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丝绸之路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材料中吐鲁番地区出现汉族食物、服饰和娱乐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繁荣,促进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B 项正确;吐鲁番地区属于中国内部,不属于对外交往范围,A 项错误;唐朝政治中心未转移至吐鲁番地区,C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民族交融,且 “夷夏观念的消亡” 说法过于绝对,D 项错误。
  14.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基层渗透。材料中赵令赫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并践行孝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向基层渗透,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和乡约内容,B、C 项错误;材料未反映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情况,D 项错误。
  15.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皇权的举措及目的。宋太祖通过增加宰相人数、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等措施,分割宰相权力,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B 项正确;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的是秦朝郡县制,A 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行政中枢,还包括军政和财政等权力的分割,C 项不准确;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 项错误。
  16.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明代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根源。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妇女逐渐获得一定的独立财产权和人身自由,从而使妇女的名号和私印等现象开始出现,C 项正确;妇女人身独立的说法过于绝对,A 项错误;传统礼教在明代并未松弛,B 项错误;材料与户籍政策调整无关,D 项错误。
  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7.
  答案:
  (1)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按照土地多少征税。杨炎:废除租庸调,实行两税法;按照资产征税。
  (2)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征税对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税收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简析:
  (1)本题考查商鞅和杨炎的改革举措。根据材料中 “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 可概括出商鞅的举措;根据 “唐租庸调之良法坏于炎”“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 可概括出杨炎的举措。
  (2)本题考查杨炎两税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税收名目、征税对象、国家财政收入、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及对后世的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
  18.
  答案:示例:“封建盛世” 多发生在王朝初创时期,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以稳定社会秩序,力求其统治的长治久安。“封建盛世” 的内容大致包括:轻徭薄赋、约法省禁、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整顿吏治、兴修水利等。“封建盛世” 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经济较快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是,“封建盛世” 不会像古代史臣渲染的那样富足繁荣,阶级压迫和剥削仍然十分严重。
  简析:本题考查对 “封建盛世” 的看法。从材料中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的具体措施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从 “封建盛世” 出现的时期、原因、内容、积极影响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概括和分析,答案不唯一,示例仅供参考,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
  19.
  答案:
  (1)共同点:都有一定的思想来源,都主张改良社会。
  儒家主张: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工具管理国家,变法革新,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等思想。
  (2)变化:从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或受统治者的尊崇)。
  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促使统治者实行仁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3)特点: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儒道佛既存在一定的思想冲突,也出现交融趋势。
  简析:
  (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思想的共同点及儒家和法家的主张。根据材料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概括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家和法家的主张。
  (2)本题考查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影响。根据材料中孔子、孟子、汉初及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情况概括变化;从国家统一、儒学自身发展、统治者政策及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影响。
  (3)本题考查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三悬空寺三教殿壁画及材料四韩愈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活跃程度、文化多元性及儒道佛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概括特点。
  20.
  答案:
  (1)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辛勤劳动。
  (2)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粮食产量提高;造纸纺织等进步明显;商业活跃。
  简析:
  (1)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环境、劳动力和技术、民族融合、自然条件及人民劳动等方面进行回答。
  (2)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根据材料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粮食产量、手工业及商业等方面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