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实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实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1 10:3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十一月试题
(选择题25个,每题3分,共75分)
1.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商文化风格一致,但其组合却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王权与神权之间紧密结合 B.古蜀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分封制促进区域文明交流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
A.黑龙江流域 B.海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
3.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 )
A.西周的分封制B.西周的礼乐制
C.秦朝的郡县制D.秦朝的皇帝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百家争鸣
C.宋明理学 D.三教并行
5.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最早确立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
6.我国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是在( )
A.秦始皇时代 B.汉高祖时代 C.汉武帝时代 D.唐太宗时代
7.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张( )
A.“百家争鸣 B.减轻赋税
C.颁布“推恩令 D.尊崇儒术
8.其同学手绘了有关汉武帝开疆拓上的明信片,内容包含卫青、霍去病、西域都护府,还可以添加的是( )
A.焚书坑儒 B.张骞通西域 C.开元盛世 D.王安石变法
9.光武帝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得东汉经济稳定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光武帝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10.“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这些措施造成的局面是( )
A.开皇之治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大定之治
11.《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 “ (东汉后期)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据此可知东汉后期( )
A.外戚宦官专权 B.统治趋于瓦解
C.商品经济发展 D.豪强势力坐大
12.假如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
A.活字印刷发行你的个人自传 B.在瓦肆勾栏中欣赏杂剧
C.按《授时历》进行农业生产 D.借助《黄帝内经》治病
13.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名著,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之先河,以叙事写人见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丰富、风格多样,成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该书是( )
A.《诗经》 B.《春秋》 C.《史记》 D.《汉书》
14.“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写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由此可知当时医学( )
A.重视儒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 B.体现儒家道德情怀
C.已经形成完备的药物学体系 D.带有鲜明政治目的
15.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影响。窄袖的胡服十分流行,与宽袖的汉服平分秋色。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 B.政局稳定 C.文化繁荣 D.江南开发
16.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力图打破当时的均衡局面,这表明( )
A.当时各方力量正在剑拔弩张 B.各国内部混乱,无法完成统一
C.统一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D.统治者竭力维护割据局面
17.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南北朝对峙”“孝文帝改革”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诸侯纷争与文化争鸣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8.《魏书》和《南齐书》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是( )
A.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B.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族地区传播
C.各民族之间没有文化交流 D.各民族之间没有政治往来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可说明当时( )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胡言夷语成为主流
C.文化冲突空前加剧 D.汉文化走向了衰落
20.某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撰写“颁奖词”这一教学环节。有学生这样写到:“原是游牧民族的一介莽夫,率族南下以求生存;原是草原羊群的所在,率军征战四方。他以一族之力取得北方统一,却兵败草木淝水之滨。”该“颁奖词”中所说的“他”率领的“游牧民族”是( )
A.匈奴族 B.氐族 C.鲜卑族 D.羌族
21.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皇权与世族互相依赖 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
C.世族专权的政治局面 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
22.“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23.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该图可佐证( )
A.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统一 B.各民族矛盾已基本消除
C.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 D.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24.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巩固了国家统一
25.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权更迭频繁 C.社会相对稳定 D.经济发展快速
二主观题共2题。共25分
26【长城与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有“城彼朔方”之句,即指公元前9世纪北边配有烽火台的小城。战国时,列国竞相修筑“互防”“拒胡”两种长城。如燕国修南长城以“防齐”,赵国修南长城以“防魏”,魏国修河西长城以“防秦”,秦国在洛水西岸筑长城以“防魏”。北方的几个诸侯国,如赵、燕、秦与游牧民族相邻,纷纷筑长城以“限戎马之足”。秦统一全国后,列国“互防”长城失去意义,被拆除,而列国“拒胡”长城则有必要连成一片……秦长城将华夏农耕区围护起来,“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至太初四年,经二十年,沿河西走廊筑起烽燧亭障,直达新疆罗布泊以西,全长超过一万公里,以保障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经营边疆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从战国到西汉时期长城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说明长城的历史价值。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汉末年三国以来,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加强军事实力等,经常招引和强制原居于西北、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入居内地。此外,东汉以后我国天气有渐趋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也逐渐南下。魏晋时,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
《晋书·文帝纪》称有870万口,所谓“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都是实际情况。各族内迁以后,与汉族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同时也受到魏晋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与奴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人民对汉族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怨怒思乱”,反抗不断发生。……(八王之乱)西晋的内乱让统治者自顾不暇,无力再控制内迁各族,在各地流民起义的同时,各族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反晋。316年,西晋灭亡。晋室南迁,东晋建立,大批北方汉人移居江南。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简析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趋势的主要原因和影响10分
  答案及简析
  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特征。三星堆青铜器与商文化风格一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共性,而组合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则体现了个性,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A 项排除;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对比,无法得出古蜀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B 项排除;西周才实行分封制,时间不符,D 项排除。
  2.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这是历史常识,D 项正确。黑龙江流域、海河流域、长江流域均不符合,A、B、C 项排除。
  3.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与地域称谓的关系。西周分封时将河北地区称为燕赵,所以燕赵这一称谓与分封制直接相关,A 项正确。西周礼乐制度是规范行为的等级制度,与燕赵称谓无关,B 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和皇帝制度与燕赵称谓来源无关,C、D 项错误。
  4.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B 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汉武帝时期的思想统一措施,A 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C 项错误;三教并行是隋唐时期的思想现象,D 项错误。
  5.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的先后顺序。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之后才设立三公九卿等制度,A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制度确立后设立,B 项排除;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不是最早确立的,C、D 项排除。
  6.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盐铁官营制度的开始时间。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中央集权,C 项正确。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时期均不符合,A、B、D 项排除。
  7.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董仲舒认为百家思想不同不利于君主一统,主张尊崇儒术,统一思想,D 项正确。百家争鸣与他主张统一思想不符,A 项排除;材料未提及减轻赋税,B 项排除;推恩令是解决地方诸侯问题,与思想统一无关,C 项排除。
  8.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通西域,B 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举措,A 项排除;开元盛世是唐朝的,C 项排除;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的,D 项排除。
  9.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与 “光武中兴” 的对应。刘秀建立东汉,其统治时期出现 “光武中兴”,C 项正确。刘邦建立西汉,A 项排除;刘彻是汉武帝,B 项排除;刘备是蜀汉开国皇帝,D 项排除。
  10.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历史事件与局面的对应。材料中的措施是东汉刘秀采取的,推动了 “光武中兴” 局面出现,B 项正确。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A 项排除;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C 项排除;大定之治是金世宗时期,D 项排除。
  11.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材料描述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田宅广阔、奴婢众多,说明豪强势力坐大,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戚宦官专权,A 项排除;东汉黄巾起义后统治趋于瓦解,材料未体现,B 项排除;东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不符合史实,C 项排除。
  12.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文明成果。《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两汉时期可借助其治病,D 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出现,A 项排除;杂剧出现在元朝,B 项排除;《授时历》是元朝历法,C 项排除。
  13.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历史著作的特点。《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先河,C 项正确。《诗经》是诗歌总集,A 项排除;《春秋》是编年体史书,B 项排除;《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D 项排除。
  14.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古代医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治病救人理念,反映了儒家仁爱济世的道德情怀,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A 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形成完备药物学体系,C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医者理念,并非政治目的,D 项排除。
  15.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材料中胡服与汉服流行、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等体现了民族交融,A 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B 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民族间相互影响,而非文化繁荣,C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江南开发,D 项排除。
  16.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三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三国统治者力图打破均衡完成统一,反映统一仍是当时历史发展趋势,C 项正确。三国并非一直剑拔弩张,A 项排除;三国时期是局部统一,并非各国内部都混乱,B 项排除;统治者力图统一而非维护割据,D 项排除。
  17.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历史单元主题的归纳。“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南北朝对峙”“孝文帝改革” 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 项正确。国家强盛和统一是隋唐特征,A 项排除;诸侯纷争与文化争鸣是春秋战国特征,B 项排除;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特征,C 项排除。
  18.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是民族交融主要表现,A 项正确。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族地区传播不是主要表现,B 项排除;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交流,C 项排除;各民族政权之间存在政治往来,D 项排除。
  19.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强,A 项正确。胡言夷语未成为主流,B 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融合而非文化冲突加剧,C 项排除;不能得出汉文化衰落结论,D 项排除。
  20.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及相关民族。材料描述的是前秦苻坚,前秦由氐族建立,B 项正确。不是匈奴族、鲜卑族、羌族,A、C、D 项排除。
  21.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东晋时期政治局面。东晋时期高门士族轮流执政,皇帝权力小,体现了士族专权,C 项正确。材料只体现皇权依赖世族,A 项排除;材料强调士族专权,非士族内部斗争,B 项排除;士族专权威胁皇权,非中央权力削弱,D 项排除。
  22.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内容。孝文帝改革包括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以法治国不属于其内容,D 项正确。A、B、C 项属于改革内容,排除。
  23.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成效。迁都洛阳后北魏帝王、贵族着汉服,说明孝文帝改革中服饰改革成效显著,D 项正确。“北方地区” 表述不准确,A 项排除;民族矛盾未基本消除,B 项排除;汉化不代表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C 项排除。
  24.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孝文帝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推动了民族交融,B 项正确。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A 项排除;北魏在黄河流域,与江南经济开发无关,C 项排除;北魏未完成统一,D 项排除。
  25.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南朝时期特征。南朝四个朝代存在时间短,说明政权更迭频繁,B 项正确。仅从朝代时间短不能得出阶级矛盾尖锐,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相对稳定,C 项排除;不能从政权更迭得出经济发展情况,D 项排除。
  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26.
  (1) 答案:修筑长城;设置郡县;修建道路;移民实边。
  简析:本题考查秦朝经营边疆措施。从秦朝形势图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北方匈奴;在地方设置郡县加强管理;修建驰道等道路加强联系;移民实边巩固边疆。
  (2) 答案: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 “互防” 和 “拒胡” 长城,以防邻国和游牧民族;秦统一后,拆除 “互防” 长城,连接 “拒胡” 长城,形成统一的防御体系;汉代在河西走廊修筑烽燧和亭障,拓展至西域,提高对西部的控制。历史价值:防御作用,保护农耕区免受游牧民族侵袭;促进了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和开发作用。
  简析:本题考查长城演变及历史价值。根据材料,梳理从战国到西汉长城修筑目的及范围变化得出演变历程。从军事防御、经济文化交流、边疆管理开发等方面分析长城历史价值。
  27.
  (1) 答案:主要原因:一是汉族统治者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招募少数民族,使其迁居到中原内地;二是东汉末期天气渐趋寒冷,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逐渐南下。
  简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交融原因。从材料中提取汉族统治者招引和气候影响少数民族迁徙两个原因。
  (2) 答案:影响:政权更迭方面,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西晋皇族的内乱,给内迁各族上层分子起兵反晋的机会,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先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人口迁移方面,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内地,与汉族杂处。西晋灭亡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移居江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简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交融影响。从政权更迭和人口迁移两方面,结合材料中民族压迫、内乱及人口迁徙等信息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