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丰华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丰华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1 10: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12课;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位于长江下游的是()
①仰韶文化②红山文化③河姆渡文化④良渚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2.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制、强君权、设郡县、建官制、举贤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
A.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D.道家思想影响巨大
3.秦简《法律问答》中有规定:“臣邦人(少数民族)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反者,勿许。可(何)谓“复?欲去秦属是谓复”;又规定:“擅杀、刑、髡其后予,谳(审判定罪)之”。由此可知,当时()
A.秦王朝重视维护民族地区统治 B.地方官吏继承了为政以德的文化传统
C.基层管理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D.西南地区强化了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
4.公元前110年起,汉武帝前后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登泰山封禅、祭天地活动,这一系列活动
A.开创“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践行“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
C.彰显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D.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企图
5.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改革前的北魏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B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C 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
D 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 发动对南朝征讨
A.A
B.B
C.C
D.D
6.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反映了
A.唐形成完备的监察体系 B.中央行政体制不断完善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7.唐代笔记《因话录》记载:有商人在外地做生意,“得钱数百缗,惧川途之难赍(携带)也,纳于公藏(官府钱库)而持牒(凭证)以归,世所谓便换者,寘(放置)之衣囊。”“便换”也称“飞钱”。这一记载表明()
A.开始出现最早的纸质货币 B.重农抑商加重商人的负担
C.官府强行夺占商人的资财D.商业发展使汇兑业务出现
8.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社会流动加强 B.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C.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9.下面两幅示意图反映了汉、唐时期不同经济政策。这两大政策()
A.都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实质都是赋税制度的调整
C.目的都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10.白居易、元稹等中唐士人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实现“见之者易谕”、“闻之者深诫”、“采之者传信”的微讽之效。这一做法()
A.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入人心 B.批判理学空谈并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
C.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的现实需要D.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
11.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12.邝土元在《中国经世史》中指出: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分解到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在宋代帅、宪、仓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最为重要。地方财政都在转运使手中,由其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地方更无储存。据此可知,宋代转运使的设立
A.增强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 B.削弱了地方威胁中央的物质基础
C.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D.充实了中央财政使宋代政权强大
13.“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促进了险要之地的经济开发
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官方在边界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C.专业化的商业市镇崛起D.纸币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15.阁臣叶向高在奏疏里说:“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抑亦所居之地使之然哉!”这反映出()
A.清人不满阁臣是无权之官 B.票拟权削弱了君主专制
C.阁臣辅政过程中经常越位D.内阁制制度上存在缺陷
16.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
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阅读材料一,结合秦、汉、隋唐中央官制的史实说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演变的历程,并其演变的总体趋势。
18.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而促使这一切的动力,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摘编自【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材料三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东周时期蛮夷戎狄产生华夏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什么角度进行华夏认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民族认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唐朝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初期,延续北朝和蜻代的均田制,把政府控制的田地平均分配给失去土地的农民,但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大量土地被王公贵族和官员占有。唐初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对均田农民征收的租、庸、调。唐初的“租庸调”,不管农民资产的多寡,都统一按照一个标准来纳税,即人口。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都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却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造成税负不公平的加剧和膨胀。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两税”,并非是指两种税收,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以钱计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启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据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施两税法的影响。
20.【“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请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交叉影响,推动“中国“发展”这个主题,任选一个历史阶段,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至少两个方面,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示例
主题: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的交叉影响推动“中国”的发展。
  答案及简析
  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地理位置。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西南部,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良渚文化位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属于长江流域,所以位于长江下游的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③④正确,C 项符合题意。
  2.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战国初期的社会变革。材料中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大多是废除旧制度,实行新制度,如废井田、废分封、设郡县等,这体现了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C 项正确;早期国家在夏商时期逐渐形成,A 项错误;材料中的变法内容无法直接体现阶级矛盾是否缓和,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道家思想的影响,D 项错误。
  3.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秦朝对民族地区的统治。秦简《法律问答》中的规定,既不允许少数民族的人离开其主长而逃亡到秦地,又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孩子加以特别的法律保护,这体现了秦王朝重视和维护民族地区的统治,A 项正确;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儒家的 “为政以德”,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少数民族上层统治的法律维护,不是基层管理的制度化,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南地区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 项错误。
  4.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封禅的目的。汉武帝举行登泰山封禅、祭天地活动,是为了彰显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将君权与天意相结合,C 项正确;“大一统” 的政治局面在汉武帝之前已经开创,A 项错误;独尊儒术是思想文化方面的举措,与封禅活动无关,B 项错误;封禅活动与震慑北方游牧民族无关,D 项错误。
  5.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因果逻辑关系。由于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 项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与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无关,A 项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等,B 项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孝文帝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而不是发动对南朝征讨,D 项错误。
  6.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遣御史对地方巡查,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 项正确;材料仅列举了御史巡查地方,不能得出当时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A 项错误;题干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B 项错误;御史巡查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会埋下地方割据的隐患,D 项错误。
  7.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商业发展。材料中商人将钱存入官府钱库,持凭证到地方支取,这是中国早期汇兑业务的表现,说明商业发展使汇兑业务出现,D 项正确;最早的纸质货币是北宋时期的 “交子”,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加重商人的负担,B 项错误;材料中是商人主动将钱存入官府钱库,不是官府强行夺占,C 项错误。
  8.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明朝科举制度的僵化。材料中明朝科举考试录取平民所占比例下降,官员家庭出身比例上升,说明科举考试中贵族官僚仍然占据优势,反映出科举制僵化程度加深,B 项正确;平民所占比例下降,不利于社会流动,A 项错误;材料信息看不出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D 项错误。
  9.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汉、唐时期的经济政策。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和唐朝的两税法,目的都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 项正确;盐铁官营是限制商人的措施,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无关,A 项错误;盐铁官营不是赋税制度的调整,B 项错误;盐铁官营是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 项错误。
  10.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唐士人的文学创作与儒学复兴。白居易等人大力提倡新乐府创作,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D 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时期影响较大,A 项错误;理学产生于宋朝,B 项错误;白居易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与彰显皇家气象无关,C 项错误。
  11.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体制。宋朝派遣专人加强对地方巡访、监察,同时加强对 “专人特使” 的监察,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C 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对地方监察和对 “特使” 监察,未涉及分权与制衡,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宋朝政治体制存在 “三冗两积” 的问题,B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D 项错误。
  12.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宋代转运使的作用。宋代地方收入都被运送到中央,使地方没有足够的物质力量威胁中央,削弱了地方威胁中央的物质基础,B 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财政问题,不是地方与中央的联系,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C 项错误;转运使的设立虽然充实了中央财政,但导致地方积贫积弱,不能使宋代政权强大,D 项错误。
  13.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元代行省制度改变了以往按照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C 项正确;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到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 项错误;实行行省制并不能促进险要地方的经济开发,B 项错误;行省是从行政区演变而来,不是监察区,D 项错误。
  14.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宋朝时期,官方在边界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属于宋朝的 “商业革命”,B 项正确;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A 项错误;明清时期专业化的商业市镇崛起,C 项错误;纸币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是元朝时期的情况,D 项错误。
  15.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缺陷。阁臣叶向高认为内阁阁臣本是无权之官,却强做有权之事,最后必将失败,反映出内阁制度本身存在弊端,D 项正确;阁臣叶向高是明朝人,无法得出清人对内阁的态度,A 项错误;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法制约君主专制,B 项错误;材料是通过阁臣辅政来说明内阁制的弊端,不是阁臣辅政过程中经常越位,C 项错误。
  16.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A 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项错误;郑和下西洋与明朝政治革新无关,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规模的扩大,D 项错误。
  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7.
  (1) 答案:秦朝:三公九卿制、朝议制度;汉朝:内外朝制度;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 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简析:本题考查秦、汉、隋唐中央官制对皇权的制约作用。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作为百官之长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朝议制度可让大臣参与决策制约皇权;汉朝内外朝制度中外朝牵制内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同时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思想也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2) 答案: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简析:本题考查行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及行省制的特点。行省制下行省官员集体负责,拥有一定权力但受中央节制,中央将部分权力分给行省又借行省集权于中央,且京畿之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这些都体现了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比郡县制更高级。
  (3) 答案:君主专制演变:汉武帝时设中朝、外朝加强皇权;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集中皇权;元朝设中书省。中央集权演变: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元朝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同时调动地方积极性。趋势:不断加强。
  简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演变历程及趋势。分别梳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措施,如汉武帝通过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隋唐通过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加强皇权,派文臣担任知州和设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设中书省和行省制等,最后得出整体趋势是不断加强。
  18.
  (1) 答案:生产力发展;农业进步;向中原移民;与汉族频繁接触;华夏文化的优越性
  简析:本题考查东周时期蛮夷戎狄产生华夏认同的原因。根据材料内容,从生产手段进步、农田开发、向中原移民、与汉族接触及华夏文化的优越性等方面进行概括。
  (2) 答案:角度:血缘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关系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上:传承了中华文明。
  简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角度及积极影响。从材料中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得出血缘认同,从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得出制度认同,从热心儒学、捍卫华夏道统得出文化认同;积极影响从政治、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少数民族认同华夏文化有利于巩固自身统治、促进封建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和传承中华文明等。
  (3) 答案:史实: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强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简析:本题考查唐朝统治阶级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军事、设置机构、和亲、册封等方面与周边民族交往的史实,如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册封回纥和粟末靺鞨等,说明这些措施加强了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交融。
  19.
  (1) 答案:弊端:土地分配不均,带来税负的严重不公平,激化社会矛盾;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征税标准生硬,不能适时调整。不同:以前按照人口纳税,现主要按照田产的多寡纳税;以前是实物计税,现在是以货币计税为主。
  简析:本题考查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及与两税法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内容,从土地分配、税负公平、财政收入和征税标准等方面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从纳税标准和计税方式等方面指出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不同之处。
  (2) 答案: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征税效率;减轻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以钱计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经验。
  简析:本题考查两税法的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从征税范围、财政收入、征税效率、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社会矛盾、商品经济发展和后世税制改革等方面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20.
  答案:示例论题: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的交叉影响推动 “中国” 的发展。宋代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大力提倡文治。宋代科举制的限制逐渐取消,取士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推动宋代教育的繁荣,也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宋代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复兴儒学,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强化社会伦理,树立基本价值观,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口号,以及 “天理” 和 “格物致知” 的理念,形成中华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宋代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也影响了辽夏金元的文化发展。辽夏金元采用汉制,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这些都推动了 “中国” 这一共同体不断发展。宋代在政治制度上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丰富了的 “中国” 的内涵。受其影响,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从 “小中国” 到 “大中国” 的转变。
  简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的交叉影响对 “中国” 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明确论题,然后从政治方面的崇文抑武政策、科举制改革,思想文化方面的理学兴起及对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的相互作用推动了 “中国” 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仅供参考,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