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鸿门宴
一、课内基础练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与“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军”字含义相同。
B.“具告沛公”与“各具情态”(《核舟记》)两句中的“具”字含义不同。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与“木兰当户织”(《木兰诗》)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D.“范增数目项王”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2.(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B.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意
C.沛公起如厕 如:往,到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内部
3.(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人称代词按指代对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其怒,不敢献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⑤公为我献之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⑥/③⑤
D.①/②④⑤/③⑥
4.(3分)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按活用类型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此其志不在小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沛公今事有急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
5.(3分)对下列句子中的“为”字按词性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 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君王为人不忍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军中无以为乐 ⑨何辞为
A.①③⑤⑥⑧⑨/②④⑦
B.①③⑤⑥⑧/②④⑦/⑨
C.①③④⑤⑥⑧/②⑦/⑨
D.①③⑤⑥/②④⑦⑧/⑨
6.(8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乌 江
[唐]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项 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7.(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之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怀古诗。
B.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英雄末路威风尽散的悲壮形象,《项羽》则是项羽气盛、威猛的形象。
C.两首诗第二句都用成语来形容项羽,“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成语“单枪匹马”一词就出自汪遵的《乌江》。
D.《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则用范增的足智多谋来对比项羽的刚愎自用。
8.(6分)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 衡
①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③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形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④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⑤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炭,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项羽纯朴天真的一面。
⑥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⑦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⑧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⑨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⑩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有删改)
9.(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第⑧段末对姑娘们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第⑨段中“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文中的青桐和古槐就像历经沧桑的老者,用年轮无声地叙述着历史,用挺拔的身姿迎接美好的未来。
10.(3分)下列对最后一段在文中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写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四种景物,表现作者对秋天特有景物的喜爱。
B.点出青桐、古槐与项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结构完整。
C.揭示了游人把这两棵古树当作项羽的象征加以礼敬,和作者评价“成为项羽故里的一脉魂”的原因。
D.卒章显志,作者借凭吊这两棵古树表达了对项羽的欣赏、敬仰之情。
11.(4分)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6分)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C [C项“含义相同”错。对等、比得上/面对着。A项均为“驻扎”。B项详细地/具备、有。D项多次/数目、数量。]
2.D [内:同“纳”,接纳。]
3.D [①其,第三人称,他。②若属,第二人称,你们这些人。③臣:第一人称,我。④若:第二人称,你。⑤公:第二人称,您。⑥吾属:第一人称,我们。①是第三人称,②④⑤是第二人称,③⑥是第一人称。]
4.D [①⑦名词作动词。②⑤形容词作名词。③⑧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⑥名词作状语。]
5.B [①动词,做。②介词,替、给。③动词,是、成。④介词,替、给。⑤动词,做。⑥动词,认为。⑦介词,被。⑧动词,作为。⑨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①③⑤⑥⑧是动词,②④⑦是介词,⑨是助词。]
6.①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存(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②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解析 (1)“籍”,名词活用作动词,登记户口;“所以”,……的原因;“出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2)“顾”,理会;“让”,责备;“何……为”,为什么……呢。
7.D [“对比”错。陆游只是指出因为项羽的自负,谋士范增虽然足智多谋却无施展之处,这也是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
8.①《乌江》赞美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豪气。面对项羽的失败,诗人对这个悲剧英雄表示深深的同情。②《项羽》中,诗人认为项羽力能扛鼎不足为奇,侧重对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范增导致悲惨结局表示惋惜,更加以批评。
9.B [“仅具有游乐价值”错。第⑧段说“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所以段末对姑娘们和小男孩的描写仍是对“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的解说。]
10.A [“实写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四种景物,表现作者对秋天特有景物的喜爱”错。文章最后一段“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中,“秋风梧桐,黄河古槐”指的是秋风中的梧桐,黄河故道上的古槐;意在卒章显志,借两种极具文化内涵的意象表达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11.(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梧桐、古槐以人的能力,写出了梧桐、古槐与项羽之间的内在联系。(2)作者借凭吊这两棵古树,表达了对项羽的欣赏和敬仰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汉文化根植大地、根深叶茂的思考和礼赞之情。
12.(1)留下许多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项羽对文化的贡献;(2)项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英雄形象(或“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3)项羽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型和话题;(4)项羽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价值体系中的偶像;(5)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满足了人们多方位的思考;(6)带动了一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